导读:本文包含了矿冶遗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炼炉,考古工作,冶炼技术,青铜器,青铜文化,金属矿产资源,陶器,勘工,青铜时代,刻划纹
矿冶遗址论文文献综述
肖依群,杨国勤[1](2020)在《28座炼炉填补云南冶金史空白》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铜器在中华文明尤其是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矿冶技术、铸造技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对后世研究青铜文化体系以及文明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初,经国家文物局审批,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从(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20-01-09)
魏国锋,郑晓平,秦颍,张爱冰,方青[2](2019)在《铜陵、南陵地区古铜矿冶遗址炉渣的科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铜陵、南陵地区铜矿资源丰富,古代矿冶遗址数量众多,最早可追溯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各遗址遍地分布的炉渣、炉壁等矿冶遗物,为研究中国早期的铜矿冶炼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本工作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 X射线荧光分析(XRF)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安徽铜陵、南陵地区古铜矿冶遗址的炉渣样品进行检测分析,以了解该地区早期的铜矿冶炼技术。XRD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炉渣样品的物相以铁橄榄石、辉石、钙铁辉石为主,伴有石英、方石英、磁铁矿等矿物,符合炼铜渣的物相特征。根据炉渣的SiO_2, CaO和Fe_2O_3的含量,可将51个炉渣样品分为叁大类:Ⅰ类炉渣、Ⅱ类炉渣和Ⅲ类炉渣。其中,Ⅰ类炉渣钙、硅、铁含量较高,其CaO含量远高于Ⅱ类和Ⅲ类炉渣,为铁硅钙系。相较而言,Ⅱ类炉渣为高铁系,其Fe_2O_3含量明显高于Ⅰ类和Ⅲ类炉渣;Ⅲ类炉渣为高硅系,其SiO_2含量较高,钙、铁含量较低。所有炉渣样品的铁含量均高于普通熔炼渣,结合其物相分析结果,可推测全部炉渣为冶炼渣。Ⅰ类、Ⅱ类炉渣的Ca和Fe含量呈现很强的负相关性,且波动范围很大,显示二者的含量并非人工调控,更可能是来自矿石中的天然成分。据此可以推测,本地区的早期工匠可能尚未认识到含钙和含铁助熔剂的作用,没有掌握不同类型铜矿石的配矿技术。SEM-EDS的分析结果表明,炉渣中的金属颗粒夹杂以冰铜、红铜和砷铜为主,表明该地区同时存在红铜和砷铜的冶炼活动。不同品位的冰铜颗粒大多来自不同遗址,尚没有在同一遗址发现较多品位依次升高的冰铜颗粒,因而难以确认冰铜熔炼环节的存在,不能证明上述遗址是否已采用了"硫化铜矿-冰铜-铜"的冶炼技术。所发现的冰铜颗粒,可能是采用硫化铜矿死焙烧工艺或混合矿原料冶炼的结果。铜陵夏家墩遗址炉渣中砷铜颗粒的存在,表明该地区早至西周时期,很可能已掌握了采用共熔还原法冶炼砷铜的技术。相关研究结果,对探讨砷铜技术的起源和传播,以及中国早期冶金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组织状况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11期)
陈鹏[3](2019)在《我市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等7处文保单位上榜》一文中研究指出郴州日报10月16日讯(全媒体 陈鹏)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第八批国保单位)名单,我市7处文保单位上榜,新晋“国字号”行列。截至目前,我市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5处。我市入选第八批国保单位的文保单位为:遗(本文来源于《郴州日报》期刊2019-10-17)
吕予惠[4](2019)在《安徽省铜陵市狮子山矿冶区古代矿冶遗址调查实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2014年度,由国家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研究中心、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铜陵市博物馆联合组建了调查组,对铜陵境内的古代矿冶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其中狮子山矿冶区古代矿冶遗址有新发现,本文实录这一地区的调查结果,希望为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提供一点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08期)
洪涛,张飞,李星星[5](2019)在《人类行为对安徽沿江地区矿冶遗址周边环境影响分析——以大工山铜矿采冶遗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及延续提供了资源和条件,人类又通过对资源的利用与改造反作用于自然环境,进而发生了人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面貌的现象。人类社会的变迁向度需要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人类行为对环境的"辐射"作用。大工山铜矿采冶遗址在其被人类开发的上千年的历史中,提供了人类利用并改造自然环境的的具体研究实例。文章从历史社会时期、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两个方面探讨了人类行为对遗址环境产生的影响,总结了影响产生的后果及原因。并以此作为依据,探究如何做到人类行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解决人类主观能动性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06期)
魏国锋,于东华,郑晓平,张爱冰,方青[6](2019)在《安徽铜陵古铜矿冶遗址2016年调查及若干收获》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铜陵以铜为名,素有"铜都"之称,铜矿资源十分丰富,至今仍是中国重要的铜矿产地之一。该地区铜矿开采利用较早,遗留至今的矿冶遗址数量众多,为探讨该地区古铜矿的采冶历史、开采规模、采冶技术、生产组织状况、古铜矿的输出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着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指出"我们不仅研究青铜器本身来源,即它的出生地点,还要(本文来源于《南方文物》期刊2019年02期)
李佳霖[7](2019)在《云南金平龙脖河矿冶遗址揭开神秘面纱》一文中研究指出2月11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龙脖河矿冶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取得的最新收获:经过近两个月的考古发掘,探明该遗址3个冶炼点的范围以及早期文化层的堆积情况;对已经暴露的炼炉遗迹进行了清理,获取了遗迹所包含的各项信息;通过无人机航拍建立了空间坐标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9-02-25)
王淡春,陈向茹,魏国锋,张爱冰[8](2018)在《安徽枞阳县古代矿冶遗址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枞阳县历史悠久,保存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经调查发现该地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时间早,延续时间长。现存12处古矿冶遗址,包括采铜、冶铸、冶铁遗址3类。采矿遗址方式多样,有露采和井采,以露天采矿最普遍。冶铸遗址多坐落于山脚,与聚落互为一体,其上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本文来源于《遗产与保护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万杨[9](2018)在《边境之金——金平龙脖河矿冶遗址》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在先秦时期通常指铜,出土的先秦铜器中常有"利金""吉金"的称谓,如利簋铭文"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铜是建构青铜文明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制作成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礼器等各类器具。《周礼·考工记》说:"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叁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本文来源于《大众考古》期刊2018年07期)
刘乃涛[10](2018)在《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水泉沟冶铁遗址》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庄科矿冶遗址群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南距北京市区约70公里,西距延庆城区约40公里,地处延庆东南部深山区,属燕山山脉腹地(图一)。大庄科乡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铁、锌、石英石、白云石、钼、金、铜和大量的花岗岩[1],现已开采的品种有铁、锌、石英石、花岗岩等。矿冶遗址群开采铁矿石的矿洞及部分露天采矿遗迹分布在山脚及半山坡,采矿洞口清晰可见。榆木沟铁矿(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2018年06期)
矿冶遗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安徽铜陵、南陵地区铜矿资源丰富,古代矿冶遗址数量众多,最早可追溯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各遗址遍地分布的炉渣、炉壁等矿冶遗物,为研究中国早期的铜矿冶炼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本工作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 X射线荧光分析(XRF)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安徽铜陵、南陵地区古铜矿冶遗址的炉渣样品进行检测分析,以了解该地区早期的铜矿冶炼技术。XRD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炉渣样品的物相以铁橄榄石、辉石、钙铁辉石为主,伴有石英、方石英、磁铁矿等矿物,符合炼铜渣的物相特征。根据炉渣的SiO_2, CaO和Fe_2O_3的含量,可将51个炉渣样品分为叁大类:Ⅰ类炉渣、Ⅱ类炉渣和Ⅲ类炉渣。其中,Ⅰ类炉渣钙、硅、铁含量较高,其CaO含量远高于Ⅱ类和Ⅲ类炉渣,为铁硅钙系。相较而言,Ⅱ类炉渣为高铁系,其Fe_2O_3含量明显高于Ⅰ类和Ⅲ类炉渣;Ⅲ类炉渣为高硅系,其SiO_2含量较高,钙、铁含量较低。所有炉渣样品的铁含量均高于普通熔炼渣,结合其物相分析结果,可推测全部炉渣为冶炼渣。Ⅰ类、Ⅱ类炉渣的Ca和Fe含量呈现很强的负相关性,且波动范围很大,显示二者的含量并非人工调控,更可能是来自矿石中的天然成分。据此可以推测,本地区的早期工匠可能尚未认识到含钙和含铁助熔剂的作用,没有掌握不同类型铜矿石的配矿技术。SEM-EDS的分析结果表明,炉渣中的金属颗粒夹杂以冰铜、红铜和砷铜为主,表明该地区同时存在红铜和砷铜的冶炼活动。不同品位的冰铜颗粒大多来自不同遗址,尚没有在同一遗址发现较多品位依次升高的冰铜颗粒,因而难以确认冰铜熔炼环节的存在,不能证明上述遗址是否已采用了"硫化铜矿-冰铜-铜"的冶炼技术。所发现的冰铜颗粒,可能是采用硫化铜矿死焙烧工艺或混合矿原料冶炼的结果。铜陵夏家墩遗址炉渣中砷铜颗粒的存在,表明该地区早至西周时期,很可能已掌握了采用共熔还原法冶炼砷铜的技术。相关研究结果,对探讨砷铜技术的起源和传播,以及中国早期冶金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组织状况均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矿冶遗址论文参考文献
[1].肖依群,杨国勤.28座炼炉填补云南冶金史空白[N].中国文化报.2020
[2].魏国锋,郑晓平,秦颍,张爱冰,方青.铜陵、南陵地区古铜矿冶遗址炉渣的科技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3].陈鹏.我市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等7处文保单位上榜[N].郴州日报.2019
[4].吕予惠.安徽省铜陵市狮子山矿冶区古代矿冶遗址调查实录[J].中国民族博览.2019
[5].洪涛,张飞,李星星.人类行为对安徽沿江地区矿冶遗址周边环境影响分析——以大工山铜矿采冶遗址为例[J].安徽建筑.2019
[6].魏国锋,于东华,郑晓平,张爱冰,方青.安徽铜陵古铜矿冶遗址2016年调查及若干收获[J].南方文物.2019
[7].李佳霖.云南金平龙脖河矿冶遗址揭开神秘面纱[N].中国文化报.2019
[8].王淡春,陈向茹,魏国锋,张爱冰.安徽枞阳县古代矿冶遗址调查[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
[9].万杨.边境之金——金平龙脖河矿冶遗址[J].大众考古.2018
[10].刘乃涛.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水泉沟冶铁遗址[J].考古.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