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铁调素白介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肿瘤相关性贫血,功能性缺铁,铁调素,白介素6
铁调素白介素论文文献综述
陈莹莹[1](2019)在《铁调素、白介素6、膜结合丝氨酸蛋白酶2在功能性缺铁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肿瘤相关性贫血中血清铁调素、白介素6、膜结合丝氨酸蛋白酶2的变化情况及叁个参数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血清铁调素、白介素6、膜结合丝氨酸蛋白酶2对功能性缺铁的诊断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收录2017年9月-2019年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符合“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中的诊断标准的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83例,排除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溶血、肾脏疾病及出血所致贫血。同期健康成年人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符合“缺铁性贫血诊治和预防多学科专家共识”中符合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作为缺铁性贫血组。2.按照体内铁状态不同将肿瘤相关性贫血分组依托马斯诊断流程图提出的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将肿瘤相关性贫血分为以下叁组:功能性缺铁组、绝对性缺铁组、铁饱和组。3.收集标本、数据,建立个人档案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原发病及治疗方案、症状、体格检查等一般情况;为所有患者采集血样,处理、冻存血样;收集、记录检验科实验室化验的参数: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反应蛋白、尿素氮、肌酐、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12、铁蛋白、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4.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铁调素、白介素6、膜结合丝氨酸蛋白酶2水平。结果:1.2017年9月-2019年3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成年患者83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6例,年龄41~86岁,中位年龄60岁。健康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8~77岁,中位年龄58岁。缺铁性贫血组患者5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8例,年龄18~73岁,中位年龄45岁。年龄差异无显着性(P>0.05)。2.应用ELISA法检测肿瘤相关性贫血组、正常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铁调素平均值分别是(93.30±34.11)ng/mL、(80.21±18.00)ng/mL、(86.62±18.31)ng/mL,差异有显着性(P<0.05)。肿瘤相关性贫血组、正常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白介素6的平均值分别是(31.91±11.20)ng/mL、(18.05±6.86)ng/mL、(25.79±11.16)ng/mL,差异有显着性(P<0.05)。肿瘤相关性贫血组、正常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MTPS-2的范围分别是(10.79±2.86)ng/mL、(12.05±3.11)ng/mL、(13.37±6.80)ng/mL,差异有显着性(P<0.05)。肿瘤相关性贫血组的铁调素、IL-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肿瘤相关性贫血组的MTPS-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缺铁性贫血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3.依据托马斯诊断流程图将肿瘤相关性贫血按照铁状态分为叁组:缺铁性贫血组、绝对性缺铁组、铁饱和组。缺铁性贫血组、绝对性缺铁组、铁饱和组铁调素的平均值分别是(104.85±40.41)ng/mL、(85.49±37.40)ng/mL、(89.03±29.43)ng/mL。绝对性缺铁组的铁调素的平均值较缺铁性贫血组都高,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功能性缺铁组的铁调素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铁饱和组铁调素平均值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叁个组内,即功能性缺铁组的铁调素明显高于绝对性缺铁组、铁饱和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功能性缺铁组、绝对性缺铁组、铁饱和组白介素6的平均值分别是(40.37±13.32)ng/mL、(32.57±11.26)ng/mL、(30.06±8.86)ng/mL。绝对性缺铁组白介素6的平均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功能性缺铁组的白介素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铁饱和组白介素6平均值大于正常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缺铁性贫血组白介素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叁个组内,即功能性缺铁组的白介素6明显高于绝对性缺铁组、铁饱和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功能性缺铁组、绝对性缺铁组、铁饱和组MTPS-2的平均值分别是(9.33±2.11)ng/mL、(12.99±4.80)ng/mL、(11.83±3.24)ng/mL。绝对性缺铁组较正常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MTPS-2的平均水平,差异无显着性(P>0.05);功能性缺铁组MTPS-2平均值较正常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铁饱和组MTPS-2平均值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铁饱和组MTPS-2平均值较缺铁性贫血组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叁个组内,即功能性缺铁组的MTPS-2明显低于绝对性缺铁组、铁饱和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4.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血清铁调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铁调素与IL-6的表达呈正相关性,差异有显着性(r=0.520,P<0.05);功能性缺铁患者铁调素与IL-6的表达呈正相关性,差异有显着性(r=0.618,P<0.05);铁调素与MTPS-2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较正常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的血清铁调素、IL-6浓度明显升高,血清MTPS-2明显降低。2.功能性缺铁组的铁调素、IL-6、MTPS-2水平与其他4组差异均有显着性,提示这叁个指标可能对功能性缺铁的诊断有帮助。3.CRA绝对性缺铁组与缺铁性贫血组血清铁调素无变化。功能性缺铁组的铁调素明显高于铁饱和组。(本文来源于《承德医学院》期刊2019-03-01)
柯金,周水阳,包维莺,范燕琴,陆翠[2](2018)在《铁调素、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在老年慢性病贫血病人中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是一组由慢性感染、炎症、肿瘤和创伤等导致机体铁代谢紊乱所致的贫血~([1]),在老年人中发病率很高,仅次于缺铁性贫血(IDA),常见病因有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疾病、慢性感染等。ACD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本文来源于《实用老年医学》期刊2018年07期)
张嘉栗[3](2018)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铁调素及白介素33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主要症状为关节组织及滑膜慢性炎症和增生。贫血是RA最常见的关节外表现,而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是最常见的类型。RA伴发的贫血均为轻、中度贫血,未发现重度和极重度贫血的患者]1[。血清铁调素(hepcidin,Hepc)是一种连接炎症因子和铁代谢的蛋白,主要存在形式是Hepc25]2[,通过体内铁的释放和吸收来调控铁代谢的平衡。铁调素同时受铁水平和炎症因子的双重调控,参与了炎症的免疫调节过程]4,3[。白介素-6被认为是Hepc的调控因子,能够促使Hepc的表达增加]6,5[。白介素33(IL-33)是白介素-1家族的细胞因子,能够调节Th2细胞应答,也能刺激肥大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加剧关节炎的病情]107[-,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促炎症效应的作用。有研究表明,IL-33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病情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2,11[。此外,Hepc生成的上游调控因子是IL-6]6[。IL-33能够刺激肥大细胞产生IL-6和IL-1β导致炎症效应,加重关节的炎症反应。二者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目的通过测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铁调素(hepcidin)和白介素-33(IL-33)水平,探讨二者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方法收集健康体检者血清65例,被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血清及临床资料共138例。分别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清铁调素水平、IL-33水平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试剂盒。应用软件SPSS20.0提供的多种统计学方法对血清铁调素和IL-33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进行讨论,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1.血清Hepc水平:RA组为58.97±20.45ng/ml,RA-ACD组为60.23±22.80ng/ml,RA无贫血组为58.29±19.19ng/ml,对照组为45.95±21.64ng/ml。RA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RA-ACD组和RA无贫血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RA-ACD组与RA无贫血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A-ACD组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显着高于RA无贫血组(p<0.001)。RA组中血清Hepc水平高度活动期为62.43±19.65ng/ml,中度活动期为49.20±18.36ng/ml,低度活动期为26.71±10.79ng/ml。高度活动期血清Hepc水平显着高于中度和低度活动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度与低度活动期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A-ACD组与RA无贫血组在疾病活动度分期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按贫血程度分组,血清Hepc水平轻度与中度贫血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IL-33水平:RA组为123.27±38.91pg/ml,对照组为14.84±6.57pg/ml,RA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RA组中RA-ACD组为117.31±37.74pg/ml,RA无贫血组为126.46±39.35pg/ml,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IL-33水平在高度活动期为127.89±39.18pg/ml,中度活动期为111.10±32.63pg/ml,低度活动期为72.17±29.17pg/ml。高度活动期显着高于低度活动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度与中度活动期,中度与低度活动期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铁调素水平与白介素33水平呈正相关(p<0.001)。结论类风关节炎患者血清铁调素及白介素33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人群。在不同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血清铁调素和白介素33水平存在差异。血清铁调素水平与疾病活动度、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以及类风湿因子呈正相关。白介素33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类风湿因子呈正相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与白介素33水平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8-02-01)
铁调素白介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是一组由慢性感染、炎症、肿瘤和创伤等导致机体铁代谢紊乱所致的贫血~([1]),在老年人中发病率很高,仅次于缺铁性贫血(IDA),常见病因有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疾病、慢性感染等。ACD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铁调素白介素论文参考文献
[1].陈莹莹.铁调素、白介素6、膜结合丝氨酸蛋白酶2在功能性缺铁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承德医学院.2019
[2].柯金,周水阳,包维莺,范燕琴,陆翠.铁调素、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在老年慢性病贫血病人中的临床意义[J].实用老年医学.2018
[3].张嘉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铁调素及白介素33水平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