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圆的周长”教学片断与反思

体验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圆的周长”教学片断与反思

金美燕浙江省仙居县第五小学317306

【片段一】师:圆是一个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我无法用直尺测量它的长度,你们有办法吗?

学生或自己动手自主探究,或自由组合合作探究。

生1:我测量的是圆形杯口的周长,我用纸条在杯口围一圈,剪去多余的,测量纸条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2:我测量的是圆形硬币的周长,我在硬币上作个记号,硬币在直尺边上滚一圈,直尺上的刻度就是硬币的周长。

生3:我用线在圆珠笔上绕5圈,测量出线的长度,再除以5就得到了圆的周长。

生2:你测量的是圆吗?

生3:当然是,如果从绕线的地方把笔切开,它的切面就是圆。

生4:我们的方法最简单,我们把胶带上正好截下一圈,测量这段胶带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师:很好,大家用各自的方法测量出了自己的圆的周长,方法都很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如果要测量黑板上这个圆的周长(师画一个圆),怎么办呢?

生4:我们把曲线变成线段就可以直接测量出长度。

生努力尝试,以失败告终。

师: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5:直径。

生6:半径。

师:为什么?

生6:因为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师: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究竟存在什么关系呢?用你们量出周长的圆,再量出它的直径、半径,让我们自己在实验中寻找答案吧,有信心完成吗?

生:有!

反思:数学学习的探究动力,首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内在需要,探究内容也应具有挑战性。从测量圆形实物的周长中积累了一定的操作基础,而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全部动起来,全部参加到学习体验中,尝试努力,以获成功。在此基础上,教师以挑战性问题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好胜心理,必然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片段二】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直径分别是多少?你认为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学生汇报数据,师板书。)

周长12.611.2146.431.5104.7…

直径43.54.52103.21.5…

比值3.153.23.113.23.153.1253.13…

结论大约是3倍多一些

师:观察这些数据,它们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想的?

生:直径变长,周长也变长,但周长都大约是直径的3倍。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逐个检查)。——还真是这样的,那么3倍多到底应该是多少呢?我们把周长和直径的比的比值求一下看看,除不尽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学生用计数器计算,师板书比值。)

这些比值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为什么?周长和直径的比值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呢?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1:我看了课本,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的比值叫圆周率,约等于3.14。

生2:我们组给这些比值求平均数,等于3.15211428,所以我们猜这个比值大约是3.15。

反思:数学是什么?数学教学是什么?数学教学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摸索中主动接受知识。

【片段三】师:黑板上还有一个圆,你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吗?怎么求呢?小组讨论一下,并说出理由。

生:我测量它的直径(用直尺量得20厘米),圆的直径是20厘米,而它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均等于3.14,也就是说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所以圆的周长大约是20×3.14=62.8(厘米)。

生:我来测量它的半径(测量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是10厘米,所以直径是10×2=20(厘米),周长是20×3.14=62.8(厘米)。

生:只要知道圆的直径或半径,就可以计算出圆的周长,不用再测量了。

师:为什么?

生:有些圆不好测量,比如黑板上画的圆,用纸条、线不好圈,滚动更不可能,所以知道了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只要算一下就行了。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并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感,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感受数学,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和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新的教学理念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思考,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切实改革计算教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促进数学思考,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计算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不用计算也能解决的问也就没有必要非要列式计算了。而在实际需要的刺激下,学生又从直观形象的测量操作到抽象概括的计算,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质的转变,在学习中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在挑战中增强了信心,体验了成功,也感受到艰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

标签:;  ;  ;  

体验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圆的周长”教学片断与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