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肥基追比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施氮量,强筋小麦,灌浆期,Q酶
氮肥基追比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阿康,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杨玉双[1](2019)在《施氮量与氮肥底追比例对强筋小麦灌浆期Q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支链淀粉是小麦籽粒淀粉的主要成分,Q酶(淀粉分支酶)作为支链淀粉合成的关键酶,在小麦灌浆过程中,其生理活性将影响支链淀粉的合成速率,从而间接影响小麦籽粒的质量和产量。近年来,强筋小麦因其品质好、价格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注,但强筋小麦产量偏低的问题较为普遍,因此,实现其优质高产,对提高我国小麦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氮素作为调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元素,合理的氮肥运筹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目前,有关氮肥对Q酶的影响多以单因素试验为主,关于氮肥施用量与底追比例对强筋小麦灌浆期Q酶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试验拟从氮肥施用量与底追比例对Q酶的影响展开研究,以期为强筋小麦优质高产协同提高提供理论参考。【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7-201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县试验基地进行,采用叁因素裂区试验设计,施氮量为主区,设4个水平:N_0-0kg/ha、N_1-180kg/ha、N_2-240kg/ha、N_3-300kg/ha;氮肥底追比例为副区,设3个水平:P_1-7:3、P_2-5:5、P_3-3:7;品种为副副区,选用藁优2018、师栾02-1、石优20等3个强筋品种。基本苗270万/ha,氮肥追施时期为拔节期。于开花期标记长势一致的同期麦穗,每7天取样一次,连续取5次,取籽粒后于液氮中速冻,超低温冰箱储存,测定籽粒Q酶活性。【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灌浆进程推进,施氮处理籽粒中Q酶活性均表现为"快-慢-快"的降低趋势。花后0-7天,各施肥处理的Q酶活性快速下降;花后第7-21天,下降幅度逐渐变缓;至开花21天后再次迅速下降。但不施氮肥的N_0处理,其籽粒Q酶活性降低速度逐渐加快。(2)随着施氮量的变化,籽粒中Q酶活性表现为N_2>N_3>N_1>N_0,其中N_2与N_1、N_3处理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与N_0处理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3)开花后0-7天,不同氮肥处理间,Q酶活性随着灌浆进程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N_2处理的Q酶活性下降最快,幅度最大,达到15.99%;而N_3处理下降较慢,幅度最小,为11.58%;与开花后第7天相比,花后28天,N_0处理的Q酶活性下降最快,幅度最大,达到78.15%;其次为N_1、N_2,分别为:63.12%、55.18%;下降幅度最小的是N_3处理,为46.16%。花后第28天时Q酶活性表现为N_3>N_2>N_1>N_0,N_3处理Q酶活性在灌浆进程中虽不是最高,但后期活性仍保持较高水平,持续时间最长。(4)不同底追比例间,Q酶活性无显着差异。但P1处理在花后第7天下降速率加快,P_2、P_3均缓慢下降,且活性均高于P_1,表明拔节期追施氮肥有利于提高Q酶活性。(5)不同强筋品种间差异表现为师栾02-1>藁优2018>石优20,但未达到显着水平。【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施氮量、氮肥底追比和品种叁个因素,在施氮量为240kg/ha、氮肥底追比为5:5时,藁优2018、师栾02-1、石优20灌浆期Q酶活性均达到最大,表明该氮肥运筹方式有利于强筋小麦产量形成,获得高产。(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李丰,高桐梅,卫双玲,曾艳娟,吴寅[2](2019)在《氮肥基追施比例对芝麻产量和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实现芝麻高产、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残留的氮肥最佳基追比例。[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供试芝麻品种为'郑太芝1号',设置4个氮肥基追比例处理,氮肥底施与初花期追施比例分别为1:0(N_(1:0))、2:1(N_(2:1))、1:2(N_(1:2))、0:1(N_(0:1))。利用~(15)N示踪技术,每盆施含有~(15)N标记的总氮0.9g,分析各处理芝麻产量及氮素的吸收、分配特征。[结果]不同处理相比,N_(2:1)处理单株产量最高,N_(1:2)处理次之,N_(2:1)与N_(1:0)、N_(0:1)处理差异达显着水平。在初花期,N_(2:1)处理,芝麻单株生物量和植株总吸氮量均最高,不施基肥的N_(0:1)处理最低;各处理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表现为N_(1:0)>N_(2:1),对土壤氮的吸收以N_(2:1)最高;肥料氮和土壤氮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均为叶>茎>根。在成熟期,N_(2:1)处理的单株总生物量最大,单株籽粒吸氮量和总吸氮量也最高,N_(1:0)处理最低,两者差异达显着水平;植株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比例为23.7%~29.1%和70.9%~76.3%;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均为籽粒>叶片>茎>蒴皮>根,籽粒吸氮量明显高于其它器官,籽粒占总吸氮量的33.0%~44.3%。N_(2:1)处理氮肥利用率最高,为32.5%,N_(2:1)、N_(1:2)、N_(0:1)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但均与N_(1:0)(17.8%)差异达显着水平。不同处理芝麻收获后土壤~(15)N回收率以N_(2:1)处理的最低(16.2%),N_(0:1)处理的最高(31.3%)。[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底施与初花期追施比例为2:1时,芝麻产量和生物量以及氮肥利用率最高,氮肥土壤残留量最少,是最佳氮肥基追施比例。(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旭燕,何文寿,何玲[3](2019)在《油菜基追氮肥比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适宜宁夏引黄灌区主要油菜品种的最佳追肥期。【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华油杂62号品种生育期的生长量变化以及植株不同部位的氮、磷、钾含量变化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基施氮肥60%、苗期追施氮肥40%的油菜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达到4 889.1 kg;在整个生育期,油菜株高增长呈曲线增长态势;叶绿素含量在生长发育期前期快速增长,60 d时叶绿素含量达到最高。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氮含量逐渐减小,根部前期降低趋势较大,后期缓慢降低;叶部前期降低趋势缓慢,后期缓慢增加;茎部前期降低趋势缓慢后期增大。根部磷含量变化趋势一直缓慢下降;茎部前期上升趋势比较大,45 d后缓慢升高;叶部前期缓慢降低,整个生育期升高的趋势都不明显。钾含量先降低再缓慢升高,收获后期降低,但是降幅不大。饲料油菜全氮含量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全氮含量在4.10%~5.46%范围内变化;全磷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全钾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各处理在40 d左右植株全钾含量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02%、4.22%、4.39%。【结论】宁夏引黄灌区华油杂62号品种宜选择在苗期追肥,且以基施氮肥60%、苗期追施氮肥40%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振,于振文,张永丽,石玉[4](2019)在《氮肥基追比例对测墒补灌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光能利用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条件下,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植株冠层不同层次光能利用和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分配的影响,为确定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提供依据。【方法】以‘济麦22’小麦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为240 kg/hm~2条件下,设置5个氮肥基追比例,分别为N1 (0∶10)、N2 (3∶7)、N3 (5∶5)、N4 (7∶3)、N5(10∶0),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田间持水量的70%。【结果】氮肥基追比例为5∶5的N3处理开花后的叶面积指数、冠层上层和中层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及截获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中层和下层的透射率显着低于其它处理,PAR转化率和利用率较N1、N2、N4和N5分别提高13.64%、8.02%、8.70%、14.38%和21.17%、8.50%、10.67%、23.88%。N3处理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中层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率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籽粒干物质分配量较N1、N2、N4和N5分别提高11.37%、5.68%、6.03%和16.25%。相关分析表明,中层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与中层PAR截获率呈显着正相关;籽粒干物质分配量与上层、中层及总PAR截获率呈显着正相关,与下层PAR截获率呈显着负相关。【结论】氮肥基追比例为5∶5的处理显着提高了小麦冠层的光能利用,促进了中层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获得了最高的籽粒产量,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振,于振文,张永丽,石玉[5](2018)在《氮肥基追比例对测墒补灌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筋小麦济麦22为试材,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和总施氮量为240kg/hm~2条件下,设置5个氮肥基追比例处理:0∶10(N1)、3∶7(N2)、5∶5(N3)、7∶3(N4)、10∶0(N5),研究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条件下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结果表明:N3处理的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显着高于其他基追比例处理;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土壤矿质氮损失量、氮肥表观残留率和氮肥表观损失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与N1、N2、N4、N5处理相比,N3处理的氮素生理利用率分别高33.22%,12.60%,11.54%,98.14%,籽粒氮素利用率高148.65%,56.48%,59.63%,229.29%,氮肥农学效率高96.52%,34.86%,37.64%,204.98%,氮素表观盈亏量分别低35.04%,13.82%,30.36%,29.30%。根据不同氮肥基追比例下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氮素生理利用率、籽粒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与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成熟期0—200cm土层土壤矿质氮残留总量均呈显着负相关。综上,氮肥基追比例为5∶5的N3处理为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志亮[6](2017)在《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条件下玉米氮肥基追施比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合理的氮肥基追肥比例是玉米增产的关键措施。研究表明,在茬口较好和农家肥适量的前提下,追肥用量在氮肥施用总量的30%~70%范围内,产量随追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对于农家肥较少、重茬以及其它秋作物茬的田块,则要掌握增加基施氮肥用量,应提高到总量的40%左右,以保证玉米生长前期对氮素的吸收,提高抗逆性,形成壮苗健株,为以后的高产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信息》期刊2017年24期)
马兴华,石屹,张忠锋,王永,杨明峰[7](2016)在《施氮量与基追比例对烟叶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例对烟叶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及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施氮量增加了烟叶的总糖、还原糖含量和糖碱比,降低了总植物碱、总氮、钾含量及钾氯比,改善了烟叶感官质量;降低施氮量显着降低了氮素积累量、来自肥料和土壤的氮量,显着提高了氮肥利用率。相同施氮量,随追肥比例增加,2009和2012年度烟叶的总糖、还原糖含量及糖碱比先增加后降低,总植物碱、总氮含量先降低后增加;2010年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及糖碱比降低,总植物碱和总氮含量提高。2009、2010年度感官质量分别以追肥比例为70%和50%的处理最佳;2012年度高施氮量以追肥比例为70%处理最佳,低施氮量以50%处理最好。增加追肥比例显着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通过3年研究发现,施氮量从90 kg/hm~2降至45~60 kg/hm~2,追肥比例增至50%~70%可改善烟叶感官质量及提高氮肥利用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农业主题》期刊2016-12-01)
齐永志,李海燕,苏媛,李生艳,贺振宁[8](2016)在《不同密度与氮肥底追比例对小麦纹枯病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2014年,通过田间定点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不同密度(112.5 kg/hm~2、150 kg/hm~2、187.5 kg/hm~2和225 kg/hm~2)与氮肥底追不同比例(3∶5、1∶1、5∶3和3∶1)对小麦纹枯病的调控作用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相同条件下,氮肥底追比例5∶3处理在小麦各生长时期均对纹枯病表现出较好的调控作用,纹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较低。密度越低,纹枯病发生程度越轻。不同密度与氮肥底追不同比例组合对小麦穗粒数没有明显影响;密度相同时,氮肥底追不同比例处理间的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质量均无显着性差异。在密度为187.5 kg/hm~2条件下,氮肥底追比例5∶3处理的产量最高,为7 110.5 kg/hm~2;其次是氮肥底追比例1∶1处理,产量为7 041.8 kg/hm~2。综合考虑小麦纹枯病发生程度和产量,初步筛选出密度为187.5 kg/hm~2、氮肥底追比例为5∶3时对小麦纹枯病的调控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王慧方,刘蒙蒙,徐世杰,杜佳,李珍[9](2015)在《氮肥基追比例对海南雪茄茄衣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在海南独特的气候条件下,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海南雪茄茄衣烟生长发育及发酵后烟叶品质的影响。从不同生育时期烟株农艺性状、烟株干物质积累,氮肥利用率,发酵后烟叶大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灰分含量及烟叶物理特性等的测定分析结果显示,氮肥基追比为5∶5较适合海南雪茄茄衣的生长和品质形成。(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鲜春华[10](2015)在《中稻氮肥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比例施肥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中稻氮肥的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基蘖肥与穗肥以6∶4的处理中稻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为657.5 kg,显着高于基蘖肥与穗肥7∶3的处理,极显着高于不氮肥的对照处理。(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2015年11期)
氮肥基追比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实现芝麻高产、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残留的氮肥最佳基追比例。[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供试芝麻品种为'郑太芝1号',设置4个氮肥基追比例处理,氮肥底施与初花期追施比例分别为1:0(N_(1:0))、2:1(N_(2:1))、1:2(N_(1:2))、0:1(N_(0:1))。利用~(15)N示踪技术,每盆施含有~(15)N标记的总氮0.9g,分析各处理芝麻产量及氮素的吸收、分配特征。[结果]不同处理相比,N_(2:1)处理单株产量最高,N_(1:2)处理次之,N_(2:1)与N_(1:0)、N_(0:1)处理差异达显着水平。在初花期,N_(2:1)处理,芝麻单株生物量和植株总吸氮量均最高,不施基肥的N_(0:1)处理最低;各处理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表现为N_(1:0)>N_(2:1),对土壤氮的吸收以N_(2:1)最高;肥料氮和土壤氮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均为叶>茎>根。在成熟期,N_(2:1)处理的单株总生物量最大,单株籽粒吸氮量和总吸氮量也最高,N_(1:0)处理最低,两者差异达显着水平;植株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比例为23.7%~29.1%和70.9%~76.3%;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均为籽粒>叶片>茎>蒴皮>根,籽粒吸氮量明显高于其它器官,籽粒占总吸氮量的33.0%~44.3%。N_(2:1)处理氮肥利用率最高,为32.5%,N_(2:1)、N_(1:2)、N_(0:1)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但均与N_(1:0)(17.8%)差异达显着水平。不同处理芝麻收获后土壤~(15)N回收率以N_(2:1)处理的最低(16.2%),N_(0:1)处理的最高(31.3%)。[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底施与初花期追施比例为2:1时,芝麻产量和生物量以及氮肥利用率最高,氮肥土壤残留量最少,是最佳氮肥基追施比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肥基追比例论文参考文献
[1].刘阿康,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杨玉双.施氮量与氮肥底追比例对强筋小麦灌浆期Q酶活性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李丰,高桐梅,卫双玲,曾艳娟,吴寅.氮肥基追施比例对芝麻产量和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3].杨旭燕,何文寿,何玲.油菜基追氮肥比例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9
[4].张振,于振文,张永丽,石玉.氮肥基追比例对测墒补灌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光能利用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5].张振,于振文,张永丽,石玉.氮肥基追比例对测墒补灌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6].张志亮.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条件下玉米氮肥基追施比例试验[J].中国农业信息.2017
[7].马兴华,石屹,张忠锋,王永,杨明峰.施氮量与基追比例对烟叶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C].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农业主题.2016
[8].齐永志,李海燕,苏媛,李生艳,贺振宁.不同密度与氮肥底追比例对小麦纹枯病的调控作用[J].河南农业科学.2016
[9].王慧方,刘蒙蒙,徐世杰,杜佳,李珍.氮肥基追比例对海南雪茄茄衣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5
[10].鲜春华.中稻氮肥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比例施肥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