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教育公共生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年市,人民群众,民生,公共服务领域,重点工作目标,十二次,日至,以人为本,社会管理,普惠性
教育公共生活论文文献综述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1](2019)在《市政府面向广大市民网上征集2020年市办实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8月16日讯 市办实事是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为更好地察民情、听民意、汇民智、解民忧,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解决好广大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市政府于8月16日至9月(本文来源于《青岛日报》期刊2019-08-17)
高峰青[2](2019)在《当代学生良序公共生活的匮乏及构建途径——基于学校公民教育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生活是发生在公共领域中的以促进公共意识、公共事务和公共道德品行养成的公民实践交往活动,学生公共生活的匮乏容易造成学校公民教育的关系性存在缺失、互联网时代学生微公共空间意识和公共性的弱化、消解公民教育的文化亲密性。学校公民教育应立足建构全域的社会公共空间,使学生公共生活与全域的社会公共空间形成有机联系,通过激活学生公民身份解决公共表达和个体话语表达的冲突,重视国家历史和儒家立场的公共生活经验对学生文化情感的形塑,促进学生社会情感和社会共识的达成。(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6期)
赵倩倩[3](2018)在《基于公共生活的英国大学公民教育路径特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英国大学公民教育路径的特色,指出在公共生活中展开公民教育是英国大学公民教育的重要特点,英国大学公民教育在路径上重视体育活动对学生公民素养养成的作用;重视公共休息室、酒吧等公共生活平台的搭建;重视俱乐部对提高学生公民技能的作用。从而在路径上给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以启示。(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51期)
刘芳[4](2018)在《公共生活视域下学生学校生活的教育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学校公共生活是学生体验公共生活方式的场所,对于培养学生的公共生活意识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公共生活理论视域中,先验性、联合行动、心灵共同体、习惯构成了人的社会性存在。学校具有公共生活的基本形式,体现在教育的公共性、师生共同学习、教育目的的社会可接受性。学校公共生活的教育意蕴在于基于学生发展的生长理路,在共同教养、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养成学生共同意识,逐渐形成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31期)
杨帆[5](2018)在《让学生在公共生活中遇见幸福——“幸福教育观”实践运用例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幸福与教育》这一教育理论力作中,美国着名教育哲学家、关怀伦理学家内尔·诺丁斯强烈呼吁将"幸福"与"教育"关联起来,从"幸福"这一独特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她认为,幸福来源于生活,扎根于人类生活的叁大领域——私人生活领域、公共(或社群)生活领域以及职业生活领域。每一个生活的环节和角落都潜藏着幸福,其中公共生活领域更是学生群体获得幸福的最主要区域。我们应该从诺丁斯(本文来源于《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期刊2018年03期)
王双双[6](2018)在《许燎源博物馆注重公共艺术教育 让艺术与生活相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全国首家设计艺术类私人博物馆,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以我国设计艺术家许燎源的名字命名,坐落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四川成都叁圣花乡水景广场旁,总占地面积约23亩,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主要展示许燎源的酒类包装设计代表作、不锈钢装置艺术品、陶瓷艺(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期刊2018-07-06)
孙杰[7](2017)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公共生活规则教育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新生代农民日益增多的新型农村社区而言,社区公共生活和网络公共生活是社区居民公共生活主要的形态之一。在新型农村社区日益发展的背景下,社区居民公共生活规则教育的内容需从规则内容的宣传、意识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以及行为的矫正四个方面展开。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工作方式,构建社区居民公共生活规则教育体系。(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7年08期)
李慧[8](2017)在《基于学校公共生活拓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公共生活拓展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公共生活拓展教育,应树立人性化的学校公共生活拓展教育观念,重视对文化的选择,充实学校公共生活拓展的教育内容,改进学校公共生活拓展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学校公共生活拓展教育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要基于实践评价的功能发挥,形成公共生活拓展的评价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科学观念落实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7年21期)
冯建军[9](2017)在《公民教育视野中的班级公共生活及其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教育是在做公民中成为公民。班级是学生学做公民的重要场所。社会主义公民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将班级生活建设成为公共生活。班级公共生活是以促进班级成员的公共性发展为目的,通过师生、生生主体间的公共交往与民主协商来构建班集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以构建班级公约为前提,以参与班级公共事务治理为纽带,以建设班集体为目标。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一员,是班级生活的共同建构者,但班主任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他者性关系,班主任要关心学生,对学生负责,成为班级公共生活的引导者。公共性的目标决定了班主任的核心工作是建设班集体。(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期刊2017年07期)
李御娇[10](2016)在《公共生活视角下民族团结教育何以可能——武陵地区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民族团结纳入公共生活视角,是当前高等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全新路径。当前的民族团结教育,不仅需要实施者超越传统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只针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偏执和个体群体、社团利益的中心主义倾向,对社会成员实施平等、正义、权利、义务和共同体等教育,实践价值理性,自由主体间交互交往,公民参与公共自组织自治,民族团结教育才有可靠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6年22期)
教育公共生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共生活是发生在公共领域中的以促进公共意识、公共事务和公共道德品行养成的公民实践交往活动,学生公共生活的匮乏容易造成学校公民教育的关系性存在缺失、互联网时代学生微公共空间意识和公共性的弱化、消解公民教育的文化亲密性。学校公民教育应立足建构全域的社会公共空间,使学生公共生活与全域的社会公共空间形成有机联系,通过激活学生公民身份解决公共表达和个体话语表达的冲突,重视国家历史和儒家立场的公共生活经验对学生文化情感的形塑,促进学生社会情感和社会共识的达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育公共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1].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市政府面向广大市民网上征集2020年市办实事[N].青岛日报.2019
[2].高峰青.当代学生良序公共生活的匮乏及构建途径——基于学校公民教育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3].赵倩倩.基于公共生活的英国大学公民教育路径特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
[4].刘芳.公共生活视域下学生学校生活的教育意蕴[J].教学与管理.2018
[5].杨帆.让学生在公共生活中遇见幸福——“幸福教育观”实践运用例析[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18
[6].王双双.许燎源博物馆注重公共艺术教育让艺术与生活相融[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8
[7].孙杰.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公共生活规则教育探究[J].社科纵横.2017
[8].李慧.基于学校公共生活拓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
[9].冯建军.公民教育视野中的班级公共生活及其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7
[10].李御娇.公共生活视角下民族团结教育何以可能——武陵地区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路径探析[J].祖国.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