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距传输论文-李国军,徐小飞,叶昌荣,张德平,谭露

视距传输论文-李国军,徐小飞,叶昌荣,张德平,谭露

导读:本文包含了视距传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波超视距通信,远海岛礁,广域协作,多通道融合

视距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军,徐小飞,叶昌荣,张德平,谭露[1](2018)在《面向远海岛礁环境监测的天波超视距传输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远海岛礁远离本土能源供给严重受限及环境监测缺乏低成本、高可靠的远程传输手段问题,依托陆地广泛分布的移动通信基站,提出一种基于广域协作接收的天波超视距接入网络传输框架,从物理层、网络层、感知层3个方面分别解决远海岛礁环境监测天波超视距传输面临的信道衰落、链路非对称与频谱拥挤问题。典型天波信道环境下链路传输波形与多通道融合算法的仿真结果表明,只需要通过3个接入节点的协作接收,即可保障3 000 km范围内远海岛礁低功率电台的可靠接入,对国家远洋船舶监测、边防交通隘口监测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物联网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卫佩佩,杜晓燕,江长荫[2](2018)在《对流层散射超视距信道传输损耗快慢衰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流层散射通信是一种地面微波超视距传播的重要手段。针对现有对流层散射传输损耗预测模型无法描述大气环境等因素随机变化问题,该文基于电场强度的快慢衰落特性,首次开展了传输损耗的快慢衰落特性研究,建立了传输损耗分布模型,并结合ITU-R P.617-3给出了该分布待定参数的计算方法。选取了国际电信联盟公布的部分散射链路试验数据,借助正态分布的坐标图纸,验证了该分布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传播损耗慢衰落特性服从正态分布,可为下一步计算散射链路误码率奠定基础。此外,基于分布模型还提出一种传输损耗预测方法,并利用试验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度,克服了现有方法无法计算任意概率传输损耗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郑骁能[3](2015)在《非视距传输环境下无线通信网络定位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两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基于位置服务的移动应用(LBS)层出不穷。与之对应的是,各种网络标准对无线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更加复杂恶劣的环境下,无线定位技术要能给出精度更高的结果。而非视距传输(NLOS)下的无线定位正是亟需解决的一个技术瓶颈。NLOS指的是当信号收发机之间因阻隔而不存在直线路径时,信号因为反射、折射等缘故导致的超量时延,传统的LOS定位算法在这些情况下将失效。原因是这些算法都没有在模型设计时考虑NLOS误差,造成方程的解偏离真实位置较远。本文对NLOS/LOS环境下的无线电传播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介绍了经典NLOS误差模型,并分析了NLOS对传统定位结果造成的影响。然后通过研究若干几何参量在LOS和NLOS环境下的差异,提出了不同于已有算法的迭代最小二乘算法IWLS。从理论和实验仿真上研究了方程组形成、残差向量构造等关键模块和参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IWLS算法仍能有效改进定位精度,并且保持线性计算的快速性。最后,本文研究了LOS重构算法,分析了过往同类算法的局限性。随后提出了若干新的参量表示LOS测距重构的程度,以可行域面积和算法残差等为例,仿真研究了测距收缩方式、距离相关模型(DDM)与算法性能的关系,验证了LOS等比收缩算法在DDM环境下对定位性能的改进。(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5-12-24)

林健,赵利[4](2015)在《非视距环境下COFDM系统传输模式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ded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COFDM)技术在数字视频广播、森林防火和城市的道路监控等图像传输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应用环境主要是城区和山区。不同的非视距环境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COFDM系统参数来适应相应信道特性。采用MATLAB软件搭建COST207非视距信道仿真平台,对多种传输参数模式进行仿真和性能分析,通过对误码率和频谱利用率的评估,确定满足要求的系统参数,从而使不同的非视距信道环境和不同系统传输模式间达到最佳的适配效果。仿真结果表明,不同的信道环境和不同的传输模式达到了很好的适配,达到了设计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无线电工程》期刊2015年09期)

李弋鹏,姜晓斐[5](2015)在《基于相控阵雷达的超视距传输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雷达系统中增加通信功能,是多功能雷达发展的趋势之一。本文从工作频段、天线系统、发射功率、信号形式、系统带宽方面分析了通信与雷达系统的共用基础,探讨了几种超视距通信与相控阵雷达一体化可能的实现方式,并分析了在不影响雷达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增加通信功能会遇到的关键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本文来源于《通讯世界》期刊2015年14期)

焦洋[6](2014)在《非视距紫外脉冲散射传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非视距紫外脉冲散射传输特性,主要工作包括以下方面:1.介绍了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分布等物理特性,结合Mie散射理论研究了紫外波段典型天气情况下单个粒子的散射相函数及散射系数。2.基于椭球坐标紫外单次散射模型,数值分析了紫外脉冲展宽特性的影响因素,脉冲宽度受收发几何参量及收发模式的影响,应尽量选短距离、斜收发模式,从而减小脉冲宽度。在收发不等高情况下研究了紫外光脉冲传输特性,收发系统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下,接收到的能量密度最大。研究了单次散射简化模型,减小计算复杂度,并与单次散射椭球模型作对比,结果能很好吻合。3.基于蒙特卡洛指向概率法研究了多次散射紫外光脉冲展宽特性,讨论了收发视场半角和收发距离对脉冲宽度、时间延迟、功率密度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传输损耗特点,比较了不同收发距离下椭球坐标系单次散射模型和蒙特卡洛多次散射模型的脉冲传输特点。仿真计算的结果表明:采用多次散射模型计算得到的脉冲展宽更严重,时间延迟较短,接收到的功率密度较大,传输损耗较小。(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12-01)

陈庆锋,林广,李申阳[7](2014)在《平流层飞艇视距及卫通一体化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平流层飞艇视距和超视距的应用需求进行分析,设计一体化数据传输系统的工作频段和系统构成原理方案,其中视距链路使用C频段、UHF频段,卫通链路使用Ku频段;设计视距传输和超视距传输两种工作模式,其中,视距传输模式设计为C频段主链路、UHF频段和卫通备份链路,超视距传输模式设计为卫通主链路、C频段和UHF频段备份链路;设计视距链路主、备切换和视距、卫通链路切换两个工作流程;介绍抗多径和捷变频两个关键技术;最后给出系统的组成和传输体制。本系统通过C频段、UHF频段和Ku频段卫通叁条链路的联合使用,实现了飞艇视距传输模式下近程测控与高速遥感信息传输、超视距模式下远程测控与中速遥感信息传输的功能,通过主、备链路增加了测控和遥感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以及飞艇工作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遥测遥控》期刊2014年04期)

林勇,徐智勇,汪井源,宋超,王荣[8](2013)在《雾环境下非视距大气散射传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蒙特卡罗法建立了多次散射随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雾环境下非视距大气散射光通信信道传输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由于大气对可见光波段或者红外光波段的信号光吸收损耗较小,且大气分子对传输信号光产生的瑞利散射作用可以忽略,同时,该波段信号光子与大气中的雾滴粒子等尺度较大的粒子间会发生较强的米氏散射作用,故在长距离散射光通信系统中一般采用该波段的信号光源。模拟时选择的光波长为620nm,分析了在雾环境下通信距离条件不同时,信号光传输的损耗与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给定的通信距离以及给定的系统发送端发送仰角和发送光束束散角、接收端接收仰角和接收视场角等几何参数下,存在一个能见度使得在该能见度条件下信号光传输的损耗最小。(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曹学友[9](2013)在《可视距无线传输距离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以ZigBee为基础的无线装置。以实际传输距离的估算方法和实际测试值分析了影响传输距离的各种因素。通过实测实验分析得出收发天线的增益、天线的架设高度等各个因素在无线传输中的作用,为以后无线装置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3年13期)

张利军,韩慧,张蕊,王红光,康士峰[10](2013)在《海上超视距传输信号衰落分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我国渤海海域X波段107km超视距传输外场测试数据开展统计分析,给出了海上超视距传输信号的快衰落分布以及瞬时信号的快慢衰落组合分布.链路预估的理论结果表明:海上蒸发波导环境下的超视距传输信号电平远远高于散射传输电平,接近自由空间传输的情形.链路试验结果表明:7月15日海上环境下的信号接收电平可比对流层散射传输损耗中值高40dB,其信号幅度分布服从瑞利分布;7月18日的信号接收电平起伏较大,具有波导增强型衰落的特点,低电平趋近于对流层散射传输中值电平,信号幅度分布趋近于标准偏差在4~10dB之间的瑞利分布与对数正态分布组合分布.(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视距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流层散射通信是一种地面微波超视距传播的重要手段。针对现有对流层散射传输损耗预测模型无法描述大气环境等因素随机变化问题,该文基于电场强度的快慢衰落特性,首次开展了传输损耗的快慢衰落特性研究,建立了传输损耗分布模型,并结合ITU-R P.617-3给出了该分布待定参数的计算方法。选取了国际电信联盟公布的部分散射链路试验数据,借助正态分布的坐标图纸,验证了该分布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传播损耗慢衰落特性服从正态分布,可为下一步计算散射链路误码率奠定基础。此外,基于分布模型还提出一种传输损耗预测方法,并利用试验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度,克服了现有方法无法计算任意概率传输损耗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距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1].李国军,徐小飞,叶昌荣,张德平,谭露.面向远海岛礁环境监测的天波超视距传输技术[J].物联网学报.2018

[2].卫佩佩,杜晓燕,江长荫.对流层散射超视距信道传输损耗快慢衰落特性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8

[3].郑骁能.非视距传输环境下无线通信网络定位算法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

[4].林健,赵利.非视距环境下COFDM系统传输模式的适应性研究[J].无线电工程.2015

[5].李弋鹏,姜晓斐.基于相控阵雷达的超视距传输技术探讨[J].通讯世界.2015

[6].焦洋.非视距紫外脉冲散射传输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7].陈庆锋,林广,李申阳.平流层飞艇视距及卫通一体化数据传输系统设计[J].遥测遥控.2014

[8].林勇,徐智勇,汪井源,宋超,王荣.雾环境下非视距大气散射传输特性研究[J].光学学报.2013

[9].曹学友.可视距无线传输距离的影响因素分析[J].电子世界.2013

[10].张利军,韩慧,张蕊,王红光,康士峰.海上超视距传输信号衰落分布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13

标签:;  ;  ;  ;  

视距传输论文-李国军,徐小飞,叶昌荣,张德平,谭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