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均衡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福利绩效,区域差异,动态演变特征,空间非均衡性
空间均衡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林木西,耿蕊,李国柱[1](2019)在《省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空间非均衡性研究——基于MLD指数与分布动态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运用MLD指数分解法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分析2014-2017年间中国30省市生态福利绩效地区差距,利用分布动态学方法和灰色关联模型分析省际生态福利绩效动态演进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沿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内部差距是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生产总值份额变动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2010年后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呈两极化趋势;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在各水平间的流动性不高,低水平地区易于对高水平地区产生抑制作用,高水平地区没有形成对低水平地区的明显带动作用;地区间产业结构差距是造成生态福利绩效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从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统筹规划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力求缩小地区间生态福利绩效差距,实现区域乃至全国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9年10期)
孙淑晓,郑晓娜[2](2019)在《发展不均衡的城市中企业空间竞争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城市发展不均衡程度对双寡头竞争企业选址—价格均衡及利润的影响。特别地,拓展了传统Hotelling模型中消费者均匀分布假设,以刻画消费者分布不均衡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当选址限制在市场空间时,企业最优选址总位于市场空间的两个不同端点处;当一个企业附近的消费者密度达到最大值时,该企业并不能获得最高利润;消费者均匀分布时,产业利润达到最大。当选址不限于市场空间时,具有市场优势的企业在其优势足够大时会选址于市场空间中,且产业利润总比受限时大。(本文来源于《管理现代化》期刊2019年04期)
何雄浪[3](2019)在《多要素流动、内生产业空间波动与经济地理新均衡——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促进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不仅要根据理论要求的逻辑完美性修改假设,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空间经济发展的现实修改模型的假设条件。由此,在研究上突破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单一生产要素流动假设的局限性,认为企业家与普通劳动者在地区间都可以流动,并且,普通劳动者在行业间也可以自由流动。与新经济地理学可解的经典模型——自由企业家模型相比,新的可解中心-外围模型丰富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结论,发展了新的理论观点:突破点与持续点的大小比较存在叁种关系。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变化,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化除了棒棒均衡的结果外,不仅可能出现内部非对称结构为稳定均衡的情形,也可能出现内部非对称结构与中心-外围结构稳定均衡共存的情形,而不仅仅是对称结构与中心-外围结构稳定均衡共存的情形;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工业品支出份额的增加,工业品间替代弹性的降低,会引起产业空间的稳定结构由对称结构向非对称结构转化;一旦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的"黑洞条件"得到满足,则产业空间的稳定结构只能是内部非对称结构或中心-外围结构,而不仅仅是中心-外围的稳态结构。(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杨宏昌,熊云军[4](2019)在《大豆油加工业与大豆种植带的空间协调分布研究——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粮油市场上大豆油一直存在供求不均的问题。用新兴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研究大豆油加工业与大豆种植带的空间协调分布规律可以发现,我国大豆油加工业选址主要受交易效率和地区服务水平的影响。基于中国2007—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大豆种植带、地区服务水平、交易效率和市场规模共同决定着大豆油加工业的选址。其中,大豆产区对于大豆油加工业的选址影响较大,交易效率、地区服务水平和市场规模可以降低大豆油加工业对大豆产区的依赖程度。(本文来源于《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毛琦梁[5](2018)在《技术进步、空间竞争与产业区位变化——基于产业区位一般均衡模型的实证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融入技术进步的产业区位一般均衡模型,并据此推导出应用现实数据估计并进行情景模拟的实证模型;在此基础上,以中国西北地区水泥工业为例,模拟技术进步对产业区位的影响,探索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塑造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在投入要素成本不变情况下,技术进步驱使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促进新一轮空间竞争;在长期,产业集聚会进一步增强,并聚集到更小的地区范围,原先市场规模大、产业基础好的地区仍为主要集聚地区,其他地区则更会被边缘化。(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8年15期)
唐红涛,郭凯歌,吴忠才[6](2018)在《城市商圈空间均衡模型及仿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空间经济学角度出发,考虑了城市商圈空间结构异质性和空间集聚等特性,构建城市商圈一般均衡模型,并利用计算机仿真工具对影响城市商圈空间结构的空间演进因素进行模拟实验.结果证实:城市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商业及其空间结果演化最为重要的外生动力;人口密度增加后,城市商圈的空间外部性得到显着增强;城市交通设施通过内部交通通达性改变商业空间结构;电子商务极大促进了商业业态的发展,从规模和质量上提升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本文来源于《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郭俊岑[7](2018)在《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京津冀作为继珠叁角和长叁角之后中国经济的第叁大增长极,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但是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会影响到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甚至有可能制约整个国家经济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本研究在全面探析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可能造成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索,旨在为改善经济非均衡发展状况提供理论支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叁点展开:(1)分析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特征:采用科学合理的指标对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进行测度,分别对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时序特征与空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深入探究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布局,结果表明京津冀经济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但是京津冀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程度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且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核心区并未良好地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持续显着。(2)解析京津冀经济发展非均衡度: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京津冀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并运用泰尔指数分解法和基尼系数分解法分别从地区层面与产业层面初步探索出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主导因子,为后续进一步建立影响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指明方向并提供思路。结果表明,地区内经济非均衡发展主导着京津冀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且北京对地区内非均衡程度的贡献最大;二、叁产业的非均衡发展是另一个主导因素,且产业的集中效应和结构效应发挥较大作用。(3)探索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成因: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科学地构建影响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将经典统计模型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考虑“空间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为更适合模型,并从四种不同效应下的四种空间面板模型中筛选出估计效果最佳的模型进行分析,探索得出区域投资水平、产业结构、市场规模、对外开放程度、技术进步、经济区位熵以及人口素质是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主要成因,并且人口素质以及经济区位熵发挥的作用最为突出。(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8-02-01)
赵方,袁超文[8](2017)在《中国城市化发展——基于空间均衡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Diamond(2016)模型基础上,引入户籍和土地供给规则等因素,比较了当地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中的高、低学历劳动力的迁移动机差异,探讨中国城市发展背后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影响中国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因素还是工资水平;对于流动人口而言,城市的舒适度也是影响他们迁移的重要因素,存在福利洼地。(2)影响房价最重要的因素是迁移人口的增减。(3)高、低学历劳动力之间有互补性,但劳动力市场的回报更偏向于高学历劳动力。(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季刊)》期刊2017年04期)
毕燕君[9](2017)在《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我国均衡利率测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至今已初步形成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格局。文章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并利用状态空间模型(State Space Model)对我国的均衡利率水平进行了测度。实证结果表明,在1996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四季度的样本空间内,我国均衡利率水平均高于基准名义利率,且前者较后者的波动更为频繁。(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17年06期)
程晓阳[10](2017)在《全域旅游视角下秦巴山脉河南片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区域空间均衡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秦巴山脉河南片区为例,分析了该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旅游发展概况,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对区域空间均衡模型进行改良,加入旅游因素,以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方式,在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分区域制定了秦巴山脉河南片区4个省辖市17个县(区、市)的旅游发展战略,以期为该区域的绿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17年10期)
空间均衡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城市发展不均衡程度对双寡头竞争企业选址—价格均衡及利润的影响。特别地,拓展了传统Hotelling模型中消费者均匀分布假设,以刻画消费者分布不均衡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当选址限制在市场空间时,企业最优选址总位于市场空间的两个不同端点处;当一个企业附近的消费者密度达到最大值时,该企业并不能获得最高利润;消费者均匀分布时,产业利润达到最大。当选址不限于市场空间时,具有市场优势的企业在其优势足够大时会选址于市场空间中,且产业利润总比受限时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均衡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林木西,耿蕊,李国柱.省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空间非均衡性研究——基于MLD指数与分布动态学模型[J].东岳论丛.2019
[2].孙淑晓,郑晓娜.发展不均衡的城市中企业空间竞争模型[J].管理现代化.2019
[3].何雄浪.多要素流动、内生产业空间波动与经济地理新均衡——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的比较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杨宏昌,熊云军.大豆油加工业与大豆种植带的空间协调分布研究——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型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毛琦梁.技术进步、空间竞争与产业区位变化——基于产业区位一般均衡模型的实证与模拟[J].科技管理研究.2018
[6].唐红涛,郭凯歌,吴忠才.城市商圈空间均衡模型及仿真实验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郭俊岑.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8
[8].赵方,袁超文.中国城市化发展——基于空间均衡模型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7
[9].毕燕君.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我国均衡利率测度研究[J].经济师.2017
[10].程晓阳.全域旅游视角下秦巴山脉河南片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区域空间均衡模型[J].商场现代化.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