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格托马斯论文-贾兴蓉

比格托马斯论文-贾兴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比格托马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比格·,托马斯,城市自然主义环境,理查德·,莱特,社会学意义

比格托马斯论文文献综述

贾兴蓉[1](2013)在《城市自然主义环境中的比格·托马斯》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查德·莱特最卓越的黑人文学作家之一,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土生子》中,莱特用娴熟的艺术技巧和引人深思的主题关注,塑造了一位奇异的人物——比格·托马斯。他是黑人身份的象征和城市自然主义环境中的土生子。借助比格人物性格的塑造,莱特成功地唤醒了黑人少数民族的社会意识,并呼吁读者关注美国现实社会中那些社会学意义上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3年06期)

陈华[2](2012)在《创伤与复原》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查德·莱特是美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代表作品《土生子》被列为美国文学经典着作之一。该书于1940年出版,获得广泛好评,赖特也凭该作品成为最享声誉的黑人作家。西方评论家一般都认为,自从赖特的《土生子》出版后,黑人文学才在美国文学中取得地位。理查德·莱特也因此被誉为“现代非裔美国小说之父”。以往的评论家大多关注于作品中涉及的种族问题、写作策略、人物性格,或从存在主义视角等各方面入手,来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运用创伤理论解读这本小说。创伤研究者认为,创伤是指那些痛苦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破坏了人们已有的对于世界的认知结构,由于这些认知结构的破裂,创伤的经历者对世界感到心灰意冷并表现出明显的创伤症状。《土生子》中的主人公比格·托马斯从出生起就处于边缘化的社会地位。贫困的生活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导致了他心灵的创伤,而在失手闷死白人姑娘之后,比格表现出更加显着的创伤症状。朱迪斯·赫曼认为走出创伤的关键在于创伤幸存者的积极讲述和重建自身身份及与周围社群的关系。比格在简·欧隆和律师马克斯的帮助下,对自己的处境有了重新的认知,恢复了与外界的联系并认识到了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最终走出了创伤阴影。全文除引言与结论,共分为四章:引言部分简略介绍了作者、作品内容,并对国内外有关作品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综述,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一章概述了创伤理论。本章首先介绍了创伤的定义、创伤理论的发展、创伤症状、创伤对受害者造成的影响以及走出创伤的途径;然后介绍了本文中所要用到的创伤理论,为后面各章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分析了比格经历的创伤事件。在20世纪30年代种族主义盛行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比格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从出生之日起就饱受歧视和压迫。贫困拮据的生活和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使其身心备受伤害。而在他失手闷死了白人姑娘之后,身心创伤更是无法愈合。第叁章主要探讨了比格的创伤症状以及创伤给他造成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重复体验创伤经历;与家庭、黑人群体的逐渐隔绝,创伤事件也使得比格丧失了信仰,不再相信上帝可以拯救他的灵魂;此外,比格还表现出了创伤分离症状,表现为意识的分裂以及身份的缺失。第四章主要分析比格创伤的复原。通过讲述自身的创伤经历和寻求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比格最终认识到作为个人在社会中的意义,最终走出了创伤。最后部分得出结论: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轨迹与创伤复原过程与创伤理论相契合,用创伤理论来分析该作品是可行的。希望从这一不同角度探讨《土生子》能够加深对该作品的理解,丰富其研究成果。最后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2-05-01)

黄卫锋[3](2011)在《比格·托马斯:《土生子》中的悲剧性英雄》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查德·赖特在美国文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代表性人物,其代表作《土生子》早已被列为美国文学经典,对该作品的研究亦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但是因为受到小说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在汗牛充栋的学术着作中,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把主人公比格·托马斯视作黑白对立族裔关系下的自然主义牺牲者或存在主义英雄以及把《土生子》作为辅证彼时彼地黑白族裔关系的社会性文献资料成为主要研究倾向。在吸收前人积极研究成果和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相应历史背景,通过考察比格身上的种族属性和悲剧性因素,勾勒出了他从对种族社会的盲目反抗逐步成长为悲剧性英雄的精神成长历程,从而说明了其作为新黑人形象的两难处境,悲剧性境遇及其意义。比格也曾冀望于实现他自由、平等和自我实现的黑色美国梦,但是在一个种族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比格的美国梦注定是难以实现的。比格必然地成为了那个种族主义社会的牺牲品和失败者。比格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年轻人,他有过驾驶飞机,参加军队以及经商致富的想法,但是他的黑皮肤使他陷入了想做事而不能做事的尴尬境地中,预设了他失败的结局。比格与种族主义环境之间的冲突与互动,塑造了比格透过他人反观自己的不自信的双重意识,这种双重意识正反映了他在文化上和种族上的他者地位。但同时,比格又是一位敢于奋起反抗的新黑人形象,他对玛丽无意识的戕害正是新黑人个性的体现。庆幸的是,比格没有止步于暴力的抗争。在他杀人被捕后,比格经历了精神成长的过程,开始思考生与死的意义。这样,比格终于超越了盲目的反抗,成长为一名悲剧性的英雄。(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1-04-01)

王肖肖[4](2010)在《论《土生子》中比格·托马斯的双重边缘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查德·赖特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黑人作家,出版了几部20世纪很有影响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生子》,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之一。《土生子》出版后,不仅震动了美国文坛,也震撼了美国社会,受到许多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许多评论家及研究者主要从种族、心理学、女性主义、存在主义等视角对小说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对关于种族主义的相关论述的理解以及对双重意识概念的理解,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小说主人公比格·托马斯在当时美国所处的社会位置进行探讨。一方面,由于种族主义的存在,比格被排斥在主流的白人社会之外。除了个人种族主义对黑人的排斥之外,制度化的种族主义也是把黑人排斥在白色世界之外的帮凶。另一方面,比格抛弃了代表自己种族的黑色世界。作为一名非裔美国人,比格具有作为一名黑人,同时也是一名美国人的“双重意识”。但他对代表美国主流社会的白色世界充满向往却对代表自己种族的黑色世界感到厌恶。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由于白色世界对比格的排斥,以及比格对自己黑色世界的抛弃,比格成了这两个世界被边缘化了的局外人。没能找到归属感的比格,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处于一种双重边缘状态。通过本文对小说的研究,我们能进一步理解该小说以及了解20世纪早期美国社会的种族状况。更重要的是呼吁大家探究造成少数族群边缘状态背后的社会因素并为改善这种状况而共同努力。(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0-06-30)

李经媛[5](2005)在《比格·托马斯:从一个自然主义的牺牲品成长为一个存在主义的英雄》一文中研究指出毫无疑问,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是美国黑人文学历史上一个极具意义的里程碑,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大个子托马斯是美国种族制度的一个牺牲品。然而通过对本文的仔细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托马斯不仅仅是一个牺牲品,而且从一个牺牲品升华成了一个英雄主义的人物。首先,主要通过对文章的结构以及对各个结构中具有代表意象的分析出这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主人公是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具有黑人特点“扁平”人物。本文接下来通过对背景的分析深究了主人公成长的一个动因。主人公通过外界环境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互动不断走向成熟。即从最初的对外界残酷现实的本能反抗,被迫杀人的一个自然主义的牺牲品,到试图掌握命运而做出自我的抉择,到最后超越社会的束缚,成为一个不仅仅是黑人社会,而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主义英雄。(本文来源于《天津财经学院》期刊2005-05-01)

比格托马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理查德·莱特是美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代表作品《土生子》被列为美国文学经典着作之一。该书于1940年出版,获得广泛好评,赖特也凭该作品成为最享声誉的黑人作家。西方评论家一般都认为,自从赖特的《土生子》出版后,黑人文学才在美国文学中取得地位。理查德·莱特也因此被誉为“现代非裔美国小说之父”。以往的评论家大多关注于作品中涉及的种族问题、写作策略、人物性格,或从存在主义视角等各方面入手,来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运用创伤理论解读这本小说。创伤研究者认为,创伤是指那些痛苦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破坏了人们已有的对于世界的认知结构,由于这些认知结构的破裂,创伤的经历者对世界感到心灰意冷并表现出明显的创伤症状。《土生子》中的主人公比格·托马斯从出生起就处于边缘化的社会地位。贫困的生活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导致了他心灵的创伤,而在失手闷死白人姑娘之后,比格表现出更加显着的创伤症状。朱迪斯·赫曼认为走出创伤的关键在于创伤幸存者的积极讲述和重建自身身份及与周围社群的关系。比格在简·欧隆和律师马克斯的帮助下,对自己的处境有了重新的认知,恢复了与外界的联系并认识到了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最终走出了创伤阴影。全文除引言与结论,共分为四章:引言部分简略介绍了作者、作品内容,并对国内外有关作品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综述,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一章概述了创伤理论。本章首先介绍了创伤的定义、创伤理论的发展、创伤症状、创伤对受害者造成的影响以及走出创伤的途径;然后介绍了本文中所要用到的创伤理论,为后面各章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分析了比格经历的创伤事件。在20世纪30年代种族主义盛行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比格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从出生之日起就饱受歧视和压迫。贫困拮据的生活和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使其身心备受伤害。而在他失手闷死了白人姑娘之后,身心创伤更是无法愈合。第叁章主要探讨了比格的创伤症状以及创伤给他造成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重复体验创伤经历;与家庭、黑人群体的逐渐隔绝,创伤事件也使得比格丧失了信仰,不再相信上帝可以拯救他的灵魂;此外,比格还表现出了创伤分离症状,表现为意识的分裂以及身份的缺失。第四章主要分析比格创伤的复原。通过讲述自身的创伤经历和寻求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比格最终认识到作为个人在社会中的意义,最终走出了创伤。最后部分得出结论: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轨迹与创伤复原过程与创伤理论相契合,用创伤理论来分析该作品是可行的。希望从这一不同角度探讨《土生子》能够加深对该作品的理解,丰富其研究成果。最后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比格托马斯论文参考文献

[1].贾兴蓉.城市自然主义环境中的比格·托马斯[J].外国语文.2013

[2].陈华.创伤与复原[D].郑州大学.2012

[3].黄卫锋.比格·托马斯:《土生子》中的悲剧性英雄[D].温州大学.2011

[4].王肖肖.论《土生子》中比格·托马斯的双重边缘状态[D].四川师范大学.2010

[5].李经媛.比格·托马斯:从一个自然主义的牺牲品成长为一个存在主义的英雄[D].天津财经学院.2005

标签:;  ;  ;  ;  ;  ;  

比格托马斯论文-贾兴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