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时代的东方数学(论文文献综述)
田春芝,纪志刚[1](2021)在《从“古为今用”到“丝路精神”:吴文俊数学史观的形成与演变》文中认为吴文俊的数学史观,来自他对中国数学史的独创性研究。在"古为今用"思想的引领下,开辟了数学机械化的新领域,让中国古代数学为世界数学作出新贡献;"古证复原"原则的确立,开启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时代;"两种数学主流"思想的提出,确立了中国传统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2002年,吴文俊指出"丝路精神"的核心价值是"知识交流与文化融合"。因此,"古为今用""古证复原""两种主流"和"丝路精神"构成了吴文俊数学史观的核心要素,是指引新时代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伟大旗帜。
佐々木力,徐光惠[2](2021)在《数学发现和论证的两种原型:古希腊与古中国》文中研究指明萨博论点认为希腊数学证明源于埃利亚学派,但没有涉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原因。把视野扩大到社会文化背景,可以发现,古希腊重甲步兵的出现以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以对抗或竞赛为象征的民族精神,从而既摆脱了怀疑主义哲学的束缚,又使得批判思维统治社会成为可能,这才是埃利亚学派及其数学产生的社会原因。另一方面,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考察,分析《九章算术》源于日常实践的问题以及复杂的理论回答,可以发现,中国古代需要大量人力完成的农业技术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术发展,都得益于其算法的实用性,中国传统数学由此而成为东方数学的最高形式。两种数学实践的原型代表着两种重要的数学价值观,即确定性与实用性。
张波[3](2018)在《吴文俊先生的科学史观》文中认为吴文俊先生是当代中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不仅在数学上做出重大贡献,而且在数学史研究中享有盛誉.他立足中国古代数学经典,独创"古证复原"科学方法,开拓数学机械化道路,认为数学在东西方发展中各成体系,形成"双主流"的科学史观.这是一种反辉格史观,渊源于吴先生中西文化的熏陶和修养、科学创新精神和对数学本质的深刻认识,产生于吴先生在充分挖掘、阐释、论证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之上,彰显了中国古代数学乃至科学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价值,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尊,代表了中国数学史乃至中国科学史研究的正确方向.
斯琴,宋焕林[4](2018)在《数学算法对计算机编程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多数计算机的相关软件中都需要计算机编程,正是由于计算机编程的出现,才能使计算机软件发挥应有的作用。计算机编程的好坏直接影响软件效率的发挥,因此计算机编程需要不断优化,改进其中存在的问题,使计算机编程和程序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其效率不断提高。中国古代数学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算书数学,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算书数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的演变为计算机的数学,主要是使用数学算法在数学原理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使其逐渐的向计算机编程问题转化,这样就使得使计算机编程实现了合理的优化,不断地提高了计算机编程工作的效率。
姜天海[5](2017)在《谦谦君子 科学巨匠——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文中提出他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一位充满智慧的科学巨匠,一位有奉献精神的爱国主义者,一位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谦谦君子。5月11日上午,北京八宝山公墓殡仪馆东礼堂,上千人来为一位老人送行。他是国际数学界中独领风骚数十年的科学巨匠,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邵逸夫数学奖得主,是以自身之所长践行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同
李涛[6](2009)在《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讨论的是关于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学问。这是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进行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研究,仅仅依靠文献资料和实物史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运用口述史料。我国具有悠久的口述史传统,除了《论语》、《国语》、《尚书》、《诗经》等经典历史着作外,我国许多传统科技思想着作也大量运用了口述史料,如《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和《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在撰写过程中,都曾大量走访民间,广泛搜集和运用民间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儒门事亲》也主要是由张从正口述,经弟子麻知已、常仲明记录整理而成。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口述史理论和方法引进以来,我国科技史界也在科技史研究中积极运用口述史方法,抢救和整理了一批口述史料,为探究中国科技思想,特别是中国近现代科技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着力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作为一门学问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旨在发掘其在真实再现中国科技思想产生、发展过程中,以及其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共分为六章,外加绪论、附录和结束语。绪论对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其研究现状作了概述。第一章从神话传说、歌谣谚语、史籍记录、科技回忆录、科技访谈录、科技演讲录等几个方面考察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来源,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科技思想。第二章提出了中国古代口述科技思想的君臣间、师徒链、学友链、家族链、访谈式等几种主要的传承方式。第三章指出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搜集的主要方法,分别从史料搜集的准备和史料搜集的几个主要环节,包括提问、倾听、记录、结束,以及史料搜集的初步整理等几个方面对访谈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究,并指出了搜集的一些其它方式和途径。第四章在借鉴一般史料学理论的基础上,分别从分类、考据、鉴别和校勘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整理工作。第五章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的史料分析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价值,提出了从科学认识上的提升、从科学方法上的提炼和激发科技创新三条进行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研究的途径。第六章对口述科技思想的主体间性和科学性,以及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与文化传承和现代口述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在附录部分,附有笔者对吴文俊和席泽宗两位院士的访谈实录,并对近年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研究及科技思想史研究论文、着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梳理,列了索引,以供参考。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作为一门学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借鉴和继承我国已有史料学和一般口述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仅在思想观点上强调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重要性,而且也试图在理论上将史料的来源、传承、搜集、整理和研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李涛[7](2007)在《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启示——以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研究为例》文中提出中国的传统科学思想博大精深,通过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进行挖掘,能够对现代科技创新起到重要的启示。吴文俊院士通过对中国传统数学的研究,认为古代中国数学的不同于古代西方数学以定理证明为主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机械化,受这种思想的启发。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对现代数学和其它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解决了许多理论上的和现实中的问题,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对现代科技术创新的经典案例。
徐杰[8](2007)在《《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同步训练》文中认为
宋晓明[9](2007)在《自然科学类短文阅读例析》文中指出 现代文阅读一直是高考的重点、难点。由于题材的特殊性,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理解尤为困难。下面结合具体的文章,对自然科学类短文阅读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式加以
董诠斌[10](2006)在《试谈珠心算教育的发展》文中提出珠心算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启智育人学科,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发展,日益显示蓬勃生机,成为新世纪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弘扬珠算文化,促进珠心算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及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用联系与发展的理性思考,通过珠心算教育实践活动,构建全方位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体系,使珠心算教育发挥更大的启智育人作用。
二、计算机时代的东方数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时代的东方数学(论文提纲范文)
(1)从“古为今用”到“丝路精神”:吴文俊数学史观的形成与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为今用”: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的新贡献 |
1.提供解决问题的普遍框架。 |
2.理论可靠,实用广泛。 |
3.中国现代数学依然可为世界数学发展贡献力量。 |
二、“古证复原”:引领中国数学史研究进入新时代 |
三、“两种主流”:中国古代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地位的新评价 |
四、“丝路精神”:东西方数学知识交流与融合的新思想 |
1.为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开辟新领域 |
2.促进人才培养 |
3.为中外数学文化交流项目开展提供经费支持 |
4.肯定了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
5.有助于促进新时期数学史研究的自主创新 |
结 语 |
1.“古为今用”的新贡献 |
2.“古证复原”的新时代 |
3.“两种主流”的新评价 |
4.“丝路精神”的新思想 |
(2)数学发现和论证的两种原型:古希腊与古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希腊数学发现与证明 |
二、公理化数学的知识和社会背景:广泛的怀疑主义和对抗的社会 |
三、从《九章算术》看中国数学的实用和算法模式 |
四、中国古代数学的历史背景 |
五、柏拉图数学模式的优点与缺点 |
(3)吴文俊先生的科学史观(论文提纲范文)
1 其本人表述的观点 |
1.1 论文中 |
1.2 序言中 |
2 学者们总结出的观点 |
2.1 评论中 |
2.2 纪念文章中 |
2.3 传记中 |
3 吴先生“双主流”数学史观的基本内容 |
3.1“双主流”数学史观 |
3.2“双主流”数学史观的方法 |
3.3“双主流”数学史观主要特点 |
3.3.1以研究对象的地位为视角 |
3.3.2重视“内史”研究 |
3.3.3体现反辉格史观 |
3.3.4“双主流”数学史观在实践活动中的体现 |
4 吴先生“双主流”数学史观的渊源 |
4.1 中西文化熏陶 |
4.1.1 中国文化的哺育 |
4.1.2 西方文化的熏陶 |
4.2 创新精神 |
4.3 吴先生对数学本质的深刻认识 |
4.3.1 对数学本质的准确认定 |
4.3.2 对数学本质的深刻认识 |
5 阐释、论证中国古代数学的主流地位 |
5.1 代数学 |
5.1.1 从整体而言 |
5.1.2 从具体来说 |
5.1.3 从体系来讲 |
5.1.4 从表达方式来看 |
5.2 几何学 |
5.2.1 就侧重点而言 |
5.2.2 从基础上看 |
5.2.3 从具体上看 |
5.3 微积分 |
6.1 代表中国科学史研究的正确方向 |
6.2 有助于人们澄清错误认识 |
6.2.1 科学标准一元论 |
6.2.2 儒学与科学完全相斥论 |
6.2.3 告别、取消中医中药论 |
7 结语 |
(4)数学算法对计算机编程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数学算法的重要性 |
3 目的、用途及意义 |
4 特色与创新点 |
5 结语 |
(5)谦谦君子 科学巨匠——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论文提纲范文)
科学巨匠数坛吴独尊 |
赤子之心践行中国梦 |
谦谦君子润物细无声 |
(6)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什么是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 |
二、什么是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一章 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来源 |
第一节 神话传说 |
第二节 民间歌谣 |
第三节 民间谚语 |
第四节 史籍记录 |
第五节 科技回忆录 |
第六节 科技访谈录 |
第七节 科技演讲录 |
第二章 中国古代口述科技思想的传承 |
第一节 君臣间 |
第二节 师徒链 |
第三节 学友链 |
第四节 家族链 |
第五节 访谈式 |
第三章 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搜集 |
第一节 史料搜集的准备工作 |
第二节 史料搜集的主要环节 |
第三节 史料搜集的初步整理 |
第四章 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整理 |
第一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分类 |
第二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考据 |
第三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鉴别 |
第四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校勘 |
第五章 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价值 |
第二节 怎样进行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研究 |
第六章 有关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
第一节 口述科技思想:一种提升素质的主体间性 |
第二节 对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科学性之思考 |
第三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 |
第四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与现代口述史学 |
附录 |
一、吴文俊院士口述科技思想 |
二、席泽宗院士口述科技思想 |
三、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研究及科技思想史研究论文、着作索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启示——以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吴文俊对中国传统数学的挖掘——发现 |
2 吴文俊对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提升——创新 |
3 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现代价值之思考 |
四、计算机时代的东方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古为今用”到“丝路精神”:吴文俊数学史观的形成与演变[J]. 田春芝,纪志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04)
- [2]数学发现和论证的两种原型:古希腊与古中国[J]. 佐々木力,徐光惠.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01)
- [3]吴文俊先生的科学史观[J]. 张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4]数学算法对计算机编程优化的研究[J]. 斯琴,宋焕林.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8(04)
- [5]谦谦君子 科学巨匠——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J]. 姜天海. 科学新闻, 2017(05)
- [6]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D]. 李涛. 厦门大学, 2009(12)
- [7]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启示——以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研究为例[J]. 李涛. 科技管理研究, 2007(11)
- [8]《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同步训练[J]. 徐杰. 新高考(高一版), 2007(04)
- [9]自然科学类短文阅读例析[J]. 宋晓明. 中学生天地(C版), 2007(02)
- [10]试谈珠心算教育的发展[A]. 董诠斌. 纪念程大位逝世四百周年国际珠算心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