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怀鸿张玉艳方军铎(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河南漯河462000)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6-0150-02
【摘要】目的分析头孢曲松钠致胆囊内假结石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对48例使用头孢曲松钠致胆囊内假结石的患者进行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胆囊、胆管、结石形态,回声强度,后方声影的强弱及体位变化后是否移动。结果48例使用头孢曲松钠患者,胆囊内均可见强回声光团或泥沙样回声。形态规整或不规整,结构疏松,部分后伴弱声影,随体位移动较缓慢。结论头孢曲松钠致胆囊内假结石,停药后均可消失。
【关键词】假性结石头孢曲松钠超声
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对右上腹部疼痛患者进行筛查时,发现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后导致胆囊内假性结石患者48例。为提高临床诊断水平,避免误诊,笔者根据临床超声所见,并查阅近年来应用头孢曲松钠的不良反应有关文献,对此类结石的超声特点进行归纳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科对超声检查的右上腹部疼痛患者进行筛查中,发现的胆囊结石患者中,因静脉大剂量滴注头孢曲松钠引起假性结石患者为48例,其中女性32人,男性16人;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48岁,用药史5-15天不等。
1.2仪器与方法采用GE公司LOGLQ4和V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变颅凸阵探头,频率3-5MHz和4-8MHz。
对48例使用头孢曲松钠致胆囊内假性结石的患者,在禁食水12小时以后进行多切面,仔细扫查胆囊、胆管,观察大小、形态、结石回声强度、后方声影强度及体位变化是否移动等情况,并加以详细记录,并根据停药时间定期予以随诊。
2结果
48例患者胆囊体积均不增大,肝内、外胆管内径均正常范围,内径7-10mm,最宽达10mm,壁厚度基本正常,壁毛糙或欠光滑。胆汁透差者21例。结石的形态,10例为多发,呈强回声光斑,直径在2mm-20mm不等,形态可分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方无声影或声影微弱,其移动、沉降速度相对较快。余38例呈泥沙状,形态不规则,结构疏松,其中7例属“充满型结石”样声像图,于胆囊窝处见边界清晰和弧形强光带回声,后方声影相对较清晰,随体位变化无明显移动,另31例,后方声影不明显或微弱声影,随体位变化移动、沉降速度缓慢。从这组病例中发现,使用头孢曲松钠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胆囊内沉积物越多,本组病例中胆囊充满型结石样声像图者,用药时间达8天以上,其中60岁以上老人4例。这可能与使用剂量大,时间较长,排泻较慢有关。随诊:本组病例复查数最少者为停药后7天第一次复查胆囊即恢复正常,最多者复查8次,56天后胆囊内沉积物才完全消失。
3讨论
头孢曲松钠为第三代头孢类广谱、长效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其在人体内不被代谢分解的40%药物以原形自胆道和肠道排出,60%自尿中排出[1]。临床研究表明,头孢曲松钠与钙溶液混合后可产生不溶性颗粒状沉淀物。患者连续大剂量使用后,胆汁中该药物浓度增加并与胆酸结合,致胆酸池失去平衡,胆固醇即容易结晶形成胆固醇结石[2]。停药后,胆囊中的胆酸池又恢复平衡,重新溶解胆固醇结石,直至结石消失,因而被称做“可逆性结石”。
一般结石表面光滑,圆形或椭圆形多见,形态规则,应用头孢曲松钠引起的假性结石表面多不光整,形态多不规则,有的呈多面型,有的呈泥沙状。前者声影强,锐利干净,声影边界清晰,后者声影一般较弱,边界欠清晰,前者随体位变换,沉降速度快,后者随体位变换,沉降速度缓慢[3,4]。前者随诊复查,结石变化不大,后者随停药时间变化自行消失。
随着头孢曲松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特别在基层医院及个体诊所中,长时间大剂量应用该药,致使胆囊假性结石的患者不断增加,若能掌握此病声像图的特点及与一般结石的区别诊断准确,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手术治疗的痛苦,避免医患双方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杨宝峰主编.药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2.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
[3]曹海根,王金锐主编.《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1.
[4]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