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动着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态递归神经网络,自适应滑模控制,航母运动,舰尾流扰流
自动着舰论文文献综述
朱齐丹,杨智博,鲁鹏,马宇[1](2019)在《基于动态递归神经网络的自动着舰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舰载机在终端进场过程中受航母运动和舰尾流扰流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很难实现对航迹的精确控制,容易导致舰载机复飞和着舰事故这一问题,基于动态递归神经网络设计了自适应滑模控制器,并将其应用于舰载机纵向自动着舰系统.首先该控制方法采用动态递归神经网络实现未知非线性函数的逼近,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终端进场过程中由不确定环境因素引起的偏差扰动,保证舰载机沿理想下滑道安全进场;然后通过滑模面和自适应律的设计保证了控制器的稳定性和鲁棒性.通过仿真结果证明了该设计可以实现对理想下滑道的快速精确跟踪,减小了舰载机着舰偏差,提高了控制精度,最终实现了舰载机安全进场着舰.(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王立鹏,张智,王立辉[2](2019)在《抑制主观风险的舰载机自动着舰纵向预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飞行员主观风险的概念,在舰载机自动着舰系统设计过程中,考虑如何抑制飞行员的主观风险.建立舰载机基于偏差形式的纵向动力学模型,分析主观风险的影响因素,通过模糊控制理论建立主观风险模型,并提出主观风险与飞机飞行状态的线性化方法.在传统模型预测控制的性能指标函数中增加主观风险项,在滚动优化过程中,达到抑制飞行员主观风险的目的.推导抑制主观风险控制算法,转化为相应的线性矩阵不等式,并对系统的稳定性加以证明.以F/A-18舰载机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MPC和改进型MPC仿真曲线对比,验证本文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也对预测控制算法的改进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叁十八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7)》期刊2019-07-27)
程隽逸[3](2019)在《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舰载无人机自动着舰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依靠视觉或GPS定位引导无人机的自主着舰过程易受复杂的海洋环境如大风、大雾、海浪波动的影响,而使用高精度传感器来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又会造成成本增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结合无线定位技术,提出了一种应用在垂直起降无人机自动着舰最后阶段的多传感器融合定位算法,来弥补单目视觉引导着舰过程中的缺陷,并对其自主着舰系统进行了开发。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以基于模板匹配及图像尺寸测量的图像识别定位技术为例,从原理上分析了单目视觉在引导舰载无人机自动着舰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利用UWB定位数据修正该过程的解决方案;(2)研究了UWB测距原理及基于空间测边交汇法的叁维空间定位方法,并基于联合卡尔曼滤波设计了融合UWB定位、单目视觉定位和GPS/INS数据的目标定位算法,最后通过AirSim叁维仿真平台对算法的有效性做出了验证;(3)开发了四旋翼无人机飞行平台,设计了与之配套的地面监控系统的硬件模块及监控平台,并结合上述定位算法,在MAVROS外部控制技术基础上,实现了垂直起降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程序;(4)构建了自主着舰实验系统,对地面监控系统人机交互功能和无人机自主着舰功能进行了测试,并对试验后的无人机落点坐标数据进行了基于二维高斯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使用UWB数据补偿单目视觉引导无人机着舰的方法较单目视觉引导着舰方法能明显提高垂直起降无人机的自动着舰精度,其落点均值误差小于6cm,达到了系统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5-16)
王立鹏,王立辉,张智,朱齐丹[4](2019)在《抑制尾流扰动的舰载机纵向自动着舰预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舰载机着舰过程中舰尾流扰动引发的航迹跟踪精度下降问题,设计了有效抑制舰尾流的纵向自动着舰引导律。以F/A-18舰载机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气动参数建立含扰动变量的非线性着舰模型,建立着舰平衡点处的线性小扰动模型,对模型的系统及扰动矩阵扩展化处理,采用正不变集和二次有界系统的相关理论,阐述抑制舰尾流扰动理论和算法的实现过程,推导相应的线性矩阵不等式,得出有效抑制有界扰动的自动着舰预测控制算法。将自动着舰引导律作用于半物理仿真平台的非线性着舰模型上,验证了抑制扰流和自动着舰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03期)
杨柳青[5](2019)在《舰载无人机自动着舰自适应容错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舰载无人机故障会直接影响无人机着舰结果,该问题是自动着舰控制技术的一大难点。本文针对发生故障的舰载无人机的自动着舰问题,对自动着舰自适应容错控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根据舰载无人机的的主要性能参数以及运动方程组,建立非线性、线性数学模型。设计自动着舰控制系统总体结构,采用常规控制方法,对受复杂环境干扰的无人机着舰过程进行分析,为后文设计自动着舰自适应容错控制系统奠定基础。在分析了舰载无人机的垂尾损伤、执行器卡死两种故障形式后,分别就其对舰载无人机着舰的影响进行分析。垂尾受损后,无人机的气动系数发生不确定变化,难以精确获得舰载无人机模型参数,危害着舰安全。执行器卡死时,无人机控制输入无法达到期望值,影响着舰过程。考虑到垂尾受损时舰载无人机的模型参数出现不确定变化,将自适应容错控制方法引入自动着舰控制系统。自动着舰自适应容错控制系统包括制导律、自适应容错飞控系统。状态反馈输出跟踪控制器是飞控系统的标称控制器,其参数通过自适应律不断更新,可保障舰载无人机在垂尾受损时安全精准着舰。针对升降舵卡死、副翼卡死两种执行器故障,设计自动着舰自适应容错控制系统。为放宽模型匹配条件,状态反馈输出跟踪的控制律结构进一步优化为输出反馈输出跟踪的控制律结构。基于输出反馈输出跟踪自适应容错控制的飞控系统,结合制导律,构成自动着舰自适应容错控制系统,确保舰载无人机在升降舵卡死或副翼卡死时安全精准着舰。(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王璐[6](2019)在《固定翼无人机自动着舰飞控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人机进场着舰危险性较高、难度较大,海上着舰环境复杂多变,着舰过程中的飞行控制系统作为自动着舰系统的内环,具有控制飞机姿态保持飞机平稳下滑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国内某型固定翼无人机进行飞行控制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工作。首先,构造固定翼无人机六自由度全量非线性模型;并提出最小能量函数法,对无人机着舰阶段各个状态量进行配平,验证平衡态时各个状态量稳定性较好,精确度较高,能够满足着舰要求。其次,针对固定翼无人机设计自动驾驶仪。将无人机配平状态做为非线性模型线性化的基准状态,应用小扰动线性化方法对无人机非线性模型进行线性化,确定控制对象。对无人机自动驾驶仪由内而外设计其回路结构,并进行参数整定,验证设计驾驶仪对阶跃信号的响应状态。然后,针对固定翼无人机的本体特性,设计了维持迎交恒定的进场动力补偿装置。在最小能量函数配平法的基础上对配平方法进行改进,应用无人机非线性模型寻找多组平衡状态,研究其速度阻力曲线,证明该固定翼无人机需要设计进场动力补偿装置。对无人机维持迎交恒定的进场动力补偿装置进行结构设计和参数整定。对高度变化率进行单位阶跃输入,验证完成该设计工作后,整个飞控系统的响应曲线。最后,分析无人机着舰过程可能面对的随机干扰风,根据军标MIL-HDBK-1797提取出自由大气紊流和舰尾随机紊流,验证本文设计的无人机飞控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住着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在风场下,利用遗传算法对无人机飞控系统进行参数寻优。最后与扰流场下寻优前的飞控系统响应对比,验证参数寻优后系统具备更强的抑制紊流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9-01-01)
张志冰,甄子洋,江驹,薛艺璇[7](2018)在《舰载机自动着舰引导与控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导与控制是舰载机自动着舰的关键技术,为此本文对该技术进行综述。给出了舰载机进场航线和几种着舰工作模式,概述了基于跟踪雷达的着舰引导系统和基于卫星的着舰引导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着重分析了自动着舰的几种控制技术,包括控制律设计技术、直接力控制技术、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甲板运动预估与补偿技术、舰尾气流抑制技术、动力补偿技术以及着舰安全控制技术。最后,从多系统集成着舰控制技术、多体制融合着舰引导技术两方面对自动着舰引导与控制技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郑斯壮,王立新,乐挺[8](2018)在《基于侧偏速率反馈的横航向自动着舰控制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航母舰尾流会导致舰载机在着舰任务中偏离理想的着舰航迹,造成舰载机着舰精度降低,影响着舰安全性。针对舰载机的横航向控制律设计问题,开展了横航向舰尾流数值计算与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到了舰尾流影响下着舰侧向距离误差的产生原理,并对比分析了采用滚转角和侧偏速率两种反馈信号时、侧向距离误差的产生原理。通过控制律结构及参数设计和舰载机全量运动模型仿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采用滚转角反馈,侧偏速率反馈横航向控制律能够减小舰载机在复杂横航向舰尾流扰动下的着舰侧向距离误差,有效地提高舰载机的着舰精度与安全性。(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11-05)
杨柳青,甄子洋,邢冬静,江驹[9](2018)在《舰载无人机自动着舰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舰载无人机在系统参数未知的情况下能精确跟踪着舰下滑轨迹,设计了基于状态反馈输出跟踪的自动着舰自适应控制系统。状态反馈输出跟踪控制器的参数采用模型参考自适应的方法更新,该控制结构能精确跟踪指令信号,从而使输出信号收敛于参考输出信号。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自动着舰自适应控制系统可保证高精度的轨迹跟踪,符合着舰规范。(本文来源于《飞行力学》期刊2018年06期)
张杨,吴文海,汪节,汤芳芳[10](2018)在《舰载无人机自动着舰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自动着舰系统整体闭环设计问题,将全自动着舰(ACLS)的引导与控制系统结合,建立了舰/机大闭环系统模型,系统地对大闭环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并且在仿真中考虑了甲板扰动,设计了甲板补偿器和预估器,加入了引导雷达噪声误差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舰载无人机全自动着舰系统分析方法对于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飞行力学》期刊2018年04期)
自动着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飞行员主观风险的概念,在舰载机自动着舰系统设计过程中,考虑如何抑制飞行员的主观风险.建立舰载机基于偏差形式的纵向动力学模型,分析主观风险的影响因素,通过模糊控制理论建立主观风险模型,并提出主观风险与飞机飞行状态的线性化方法.在传统模型预测控制的性能指标函数中增加主观风险项,在滚动优化过程中,达到抑制飞行员主观风险的目的.推导抑制主观风险控制算法,转化为相应的线性矩阵不等式,并对系统的稳定性加以证明.以F/A-18舰载机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MPC和改进型MPC仿真曲线对比,验证本文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也对预测控制算法的改进提供了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动着舰论文参考文献
[1].朱齐丹,杨智博,鲁鹏,马宇.基于动态递归神经网络的自动着舰系统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立鹏,张智,王立辉.抑制主观风险的舰载机自动着舰纵向预测控制[C].第叁十八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7).2019
[3].程隽逸.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舰载无人机自动着舰技术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4].王立鹏,王立辉,张智,朱齐丹.抑制尾流扰动的舰载机纵向自动着舰预测控制[J].计算机仿真.2019
[5].杨柳青.舰载无人机自动着舰自适应容错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6].王璐.固定翼无人机自动着舰飞控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
[7].张志冰,甄子洋,江驹,薛艺璇.舰载机自动着舰引导与控制综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8
[8].郑斯壮,王立新,乐挺.基于侧偏速率反馈的横航向自动着舰控制律设计[C].第八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2018
[9].杨柳青,甄子洋,邢冬静,江驹.舰载无人机自动着舰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J].飞行力学.2018
[10].张杨,吴文海,汪节,汤芳芳.舰载无人机自动着舰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J].飞行力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