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配伍规律论文-周建锋,张沁园,曲夷

应用配伍规律论文-周建锋,张沁园,曲夷

导读:本文包含了应用配伍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芍药,经方,伤寒论,配伍

应用配伍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周建锋,张沁园,曲夷[1](2019)在《经方中芍药配伍应用规律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伤寒杂病论》经方中配伍应用芍药的61首经方(56首原方,5首加减方)及126条相关条文。通过对经方剂量、比例、配伍、病位主症的分析,认为:经方中芍药为白芍;白芍并非补血药,其益阴补血的功效是通过配伍实现;经方中"分"为计量单位;芍药在丸散汤中的常见用量;经方中芍药主治的症状包括四肢挛急、腹痛、烦满、下利、小便不利等。与不同药物配伍,作用部位与症状随之变化,常见配伍有桂枝、附子、甘草、柴胡、黄芩、枳实、当归、茯苓等。(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孙梦楠,曲夷,张沁园[2](2019)在《经方中人参的配伍应用规律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伤寒杂病论》原文入手,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应用3个方面,探寻相关经方中人参的运用规律。提出:(1)经方中人参的常用剂量为30~45g,其炮制方法接近于今之生晒参,但特性略有不同,故临床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参的种类;(2)含人参经方可用于治疗痞满、呕吐、发热、烦躁、疼痛等症;(3)人参可用于治疗很多类似实证表现的疾病,但其"不虚而补"的本质仍是"虚则补之";(4)人参与生姜、甘草、大枣、半夏相配伍,补中降逆开结,常用于痞满、呕吐;与枳实、厚朴相伍,可相反相成,用于气滞兼气虚之证;与柴胡相伍时根据剂量不同可产生不同作用,配大量柴胡可和解少阳,配小剂量柴胡可升举阳气;与附子相伍常用治寒痛证,阴阳两虚时则常配生附子。(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寇本沧,曲夷[3](2019)在《经方中半夏的配伍应用规律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详查配伍应用半夏的47首经方、相关77段条文,通过考据药物的应用,认为经方中均选取生半夏,反复热水烫洗后煎煮或伍之蜜、姜汁可达到安全用药的要求。通过对经方比例、病位主症的分析,总结出以下规律:1)半夏主要功效是"下气",配伍他药调畅气机。2)半夏主治病位多在脾胃肠、肺。3)治本为主者,半夏用量多于生姜,治标为主或标本同治者生姜用量多于半夏。4)与乌头、附子相反只是相对而非绝对。5)半夏治痰饮不必拘于寒热。(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邹天骏,林江,张荻娅,李天依,闫强强[4](2019)在《镇静安神类海洋中药的应用病证及配伍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挖掘含海洋中药的镇静安神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对搜集到的含海洋中药的镇静安神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结果:搜集到含海洋中药的镇静安神方剂245首,组方药物共244味,其中海洋药物28味。其中包含主治疾病33种,频次≥10的疾病为癫痫、失眠、眩晕、精神分裂症、儿童多动综合征、高热惊厥、帕金森氏综合征,并对主治病证进行了用药规律分析。药性以寒性居多,药味以甘味居多,主要入肝、心、肾经。发现新处方4个:(1)白芍-牡蛎-朱砂-珍珠-麝香-牛黄;(2)菊花-桑叶-马齿螺-石决明-夏枯草;(3)合欢皮-女贞子-首乌藤-珍珠母;(4)黄连-礞石-淡竹叶-灯心草。结论:通过对药物的性味归经、药物频次以及组方规律的挖掘,对于临床用药与新药的研发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19期)

李媛媛,司国民,曲夷[5](2019)在《经方中吴茱萸配伍应用规律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考据《伤寒杂病论》中配伍应用吴茱萸的4首经方及相关的6段条文,总结出:1)吴茱萸在质地上具有颗粒小的特点,故在经方中以"升"作为计量单位,并通过漂洗,配伍生姜、甘草、大枣以减低毒性;2)吴茱萸在经方中原为生用,较炮制后的干品含水量大,这是原方药量大于现通行用量的重要原因;3)含吴茱萸经方均可治疼痛,或为"连年积冷""内有久寒",或为"落马坠车""曾经半产",可伴见有"干呕吐涎沫""冷肿上气"浊阴上逆之证,也有"下利(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等"瘀血在少腹"之证。寒气重者,需配伍生姜、干姜、附子、细辛、巴豆等温热药,瘀血阻滞者需配伍当归、芍药、牡丹皮等活血药;4)吴茱萸性偏温燥,病在血分者需配伍麦冬、阿胶、当归、芍药滋阴养血之品。(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9年09期)

朱立国,唐彬,魏戌,高云,谢琪[6](2019)在《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应用与配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临床实践中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R)的应用规律。方法利用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采集2012年12月~2014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住院与门诊治疗的CR患者信息,以其中274例服用中药的CR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PLSQL和Excel进行标准化分类和统计分析,应用Liquorice软件计算中药使用配伍规律的关联频度和互信息值,并绘制复杂网络图。结果总共收集430张处方,从药物使用频次方面分析,川芎、甘草、白芍、当归、元胡、桂枝、威灵仙、黄芪等中药使用最多。从药性、药味与归经方面分析,温性药物最常使用(48.65%),苦味(49.24%)与甘味(46.63%)药物使用相对较多,入肝经药物使用最多(51.80%)。中药配伍分析发现,川芎与白芍、甘草、当归、元胡的关联度相对较高,互信息值分别为22.31、16.52、18.55、21.88。复杂网络图结果显示,经典名方黄芪桂枝五物汤或桂枝加葛根汤可能是治疗CR的基本方剂。结论根据临床实践分析,对于CR,中药的使用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再配合益气养血、祛风除湿散寒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临床中可基于黄芪桂枝五物汤或桂枝加葛根汤随证加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24期)

王佳然,吕晓东,庞立健,张丹,安阳[7](2019)在《基于《中国方剂数据库》挖掘五味子应用的配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有关五味子方剂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挖掘,探讨其应用配伍规律。方法:选取《中国方剂数据库》,筛选整理出包含五味子的方剂,借助SPSS 19. 0统计软件与SPSS 14. 2统计软件等数据挖掘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药物频数频率、性味归经、主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从而对其基本用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631首有关五味子的方剂,除五味子外共涉及中药217味,共计使用16类中药,使用频数最多的前3类药物有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五味子常与温性药物、甘味及苦味药物进行配伍。五味子最常出现于治疗肺系病证的方剂中,频率高达55. 09%,其次常用于治疗脾胃病证。五味子与一些高频药物的药量配伍比例以常以1∶1为主,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23个公因子。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共得到与五味子配伍有意义的药对及含五味子的药组共39个,其中包括20条二元矩阵、13条叁元矩阵、6条四元矩阵的药对与药组关联规则。结论:通过对含五味子方剂以及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探讨得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药类为补虚药,与五味子构成的方剂一般以治疗肺系疾病居多,因子分析显示可将23个公因子概括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关联规则显示五味子→人参、甘草,五味子→茯苓、人参、甘草等为常用药组。这些不仅体现了医家们理、法、方、药及辨证用药的规律,同时也为现代医家组方用药以及新药研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刘萍[8](2019)在《酸甘化阴配伍临证应用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酸甘化阴配伍是指导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从"酸""甘""酸甘化阴"的概念及源流、药性内涵、常用药物及方剂分别阐述酸甘化阴配伍的临床应用规律。提出酸甘二味药配伍使用能甘补酸敛、甘缓酸补、五味合化,主要包括养阴生津、益精补血,固涩止汗、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缩尿止带、收敛止血,缓急止痛,安神定志的功效。常用的酸味药物包括白芍、乌梅、山萸肉、五味子等,常用的甘味药物包括人参、麦冬、地黄、山药、天花粉等。(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朴正茂[9](2019)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八会穴主治特点及临床应用配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中医学中扮有重要的角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针灸作为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关注与应用。八会穴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稳定、配伍规律性强,历代针灸大家对其理论研究颇多,也是现代学者多从事的研究。“八会”一词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并且具体提出了八会的概念。而“穴位化”为“八会穴”的最早文献是公元1220年宋代王执中所着《针灸资生经》,在针灸资生经第叁虚损篇中得到了叙述,至此“八会”被“穴位化”之后“八会穴”一直沿用至今。本课题明确了国家标准中八会穴的定位,总结了八会穴的主治作用。从现代学者对八会穴的研究入手,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应用citespace软件从数据挖掘角度,围绕八会穴分析文献发表时间、文献作者共现、文献作者机构共现、文献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分析、文献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间线聚类、知识演进等规律,寻求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八会穴研究文献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发文量较高的作者有王玲、曹方、焦召华等,对八会穴主治特点及临床应用配伍规律关注较密切的机构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主要研究方向有八会穴、经穴、特定穴、针灸、文献研究、针灸疗法、取穴规律、临床应用、数据挖掘、阳陵泉、绝骨、悬钟、针刺等。从临床八会穴之间的配伍角度总结分析八会穴的配伍应用。结果显示,在现代八会穴之间的临床应用配伍中气会膻中临床应用配伍出现频次最高,而脏会章门的临床应用配伍出现频次最低,可否考虑膻中特殊部位的原因影响其临床使用的频次的高低。八会穴之间临床主治病证与古人治疗的病种是基本一致的。八会穴之间的临床应用配伍中不仅对胃炎、颈椎病等常规疾病疗效显着,而且对农药中毒等疑难杂症、肝癌等重大疾病的疗效也是非常显着的。结论:1.八会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研究文献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机构对八会穴主治特点及临床应用配伍规律关注较密切。主要研究方向有八会穴、经穴、特定穴、针灸等。2.八会穴配伍广泛,各科各种疾病都可以使用八穴配伍进行治疗,在治疗慢性病、康复治疗、治未病方面使用频次较高。(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刘田园,白明,刘保松,苗明叁[10](2019)在《基于临床应用的附子配伍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中药复方中附子的临床应用配伍规律。方法:中国知网搜集2013—2018年的期刊文献,以"附子+临床"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类,将临床文献中含有附子的中药复方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Statistics 23.0、Clementine12.0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频数分析中,共纳入203首方剂,涉及235味中药,单味药以制附子(128次,12.34%)、白术(89次,8.58%)、细辛(83次,8.00%)等最为常见;用药类别以补虚药(35种,628次,30.15%)、清热药(26种,116次,5.57%)、活血化瘀药(25种,149次,7.15%)居多;中药药性研究中四气以温(104种,1038次,49.83%)、平(50种,350次,16.8%)、寒(65种,337次,16.18%)较多;五味以甘(94种,1 208次,35.07%)、辛(111种,1 062次,30.83%)、苦(104种,788次,22.87%)较多;归经以归肝经(117种,737次,12.49%)的中药较多,其次是脾经(94种,1 306次,22.12%)、胃经(87种,718次,12.16%)等,共涉及12经。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新的药对组合7种。因子分析得到公因子7个。结论:附子在中药复方中应用时,采用以寒制热、以甘缓毒、甘温助阳、甘寒补阴、辛以行散、扶正祛邪等配伍方法,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应用配伍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伤寒杂病论》原文入手,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应用3个方面,探寻相关经方中人参的运用规律。提出:(1)经方中人参的常用剂量为30~45g,其炮制方法接近于今之生晒参,但特性略有不同,故临床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参的种类;(2)含人参经方可用于治疗痞满、呕吐、发热、烦躁、疼痛等症;(3)人参可用于治疗很多类似实证表现的疾病,但其"不虚而补"的本质仍是"虚则补之";(4)人参与生姜、甘草、大枣、半夏相配伍,补中降逆开结,常用于痞满、呕吐;与枳实、厚朴相伍,可相反相成,用于气滞兼气虚之证;与柴胡相伍时根据剂量不同可产生不同作用,配大量柴胡可和解少阳,配小剂量柴胡可升举阳气;与附子相伍常用治寒痛证,阴阳两虚时则常配生附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用配伍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周建锋,张沁园,曲夷.经方中芍药配伍应用规律探析[J].天津中医药.2019

[2].孙梦楠,曲夷,张沁园.经方中人参的配伍应用规律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9

[3].寇本沧,曲夷.经方中半夏的配伍应用规律浅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4].邹天骏,林江,张荻娅,李天依,闫强强.镇静安神类海洋中药的应用病证及配伍规律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9

[5].李媛媛,司国民,曲夷.经方中吴茱萸配伍应用规律探析[J].吉林中医药.2019

[6].朱立国,唐彬,魏戌,高云,谢琪.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应用与配伍规律[J].中国医药导报.2019

[7].王佳然,吕晓东,庞立健,张丹,安阳.基于《中国方剂数据库》挖掘五味子应用的配伍规律[J].世界中医药.2019

[8].刘萍.酸甘化阴配伍临证应用规律探讨[J].中医杂志.2019

[9].朴正茂.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八会穴主治特点及临床应用配伍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

[10].刘田园,白明,刘保松,苗明叁.基于临床应用的附子配伍规律分析[J].中医学报.2019

标签:;  ;  ;  ;  

应用配伍规律论文-周建锋,张沁园,曲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