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易损性论文-彭志兰,孙海,高惠瑛,姜慧

建筑物易损性论文-彭志兰,孙海,高惠瑛,姜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筑物易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震害预测,震害矩阵,核主成分分析,遗传算法

建筑物易损性论文文献综述

彭志兰,孙海,高惠瑛,姜慧[1](2018)在《基于KPCA和GA-LSSVR的惠州砖混建筑物震害易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地预测城市建筑物震害易损性,以此来分析城市防灾的薄弱环节,是预防及减轻地震损失的关键步骤。惠州建筑物普查结果中,少数抽样建筑物有详细图纸,可以进行具体的震害计算,多数建筑物无详细图纸,尚无合适的精确计算模型。文中对有详细图纸的砖混建筑进行了震害指数计算,根据普查数据表识别并量化了震害影响指标,进而建立了样本库以及基于KPCA和GA_LSSVR的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无详细图纸的砖混建筑进行了震害指数预测,得到了惠州区域砖混建筑物的震害易损性矩阵。该预测模型利用KPCA对建筑物震害影响因素进行特征提取,并用LSSVR来对建筑物震害指数进行回归预测,利用GA对LSSVR中的相关参数进行寻优,其可用性和有效性均在文中有所验证。(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8年02期)

庞金彪[2](2017)在《岷江上游泥石流胁迫下山区建筑物易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岷江上游地区包括汶川、黑水、理县全部乡镇、茂县大部分乡镇(4个乡除外)、松潘大部分乡镇(3个乡除外)和都江堰两个乡镇(紫坪铺镇和虹口乡)。以上地区(论文均以岷江上游代指)是典型的西南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质构造活动频繁,08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尤甚。每次灾害事件都会给当地居民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山区的社会、经济相对欠发达,建筑物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财产形式之一,是灾害事件最大的潜在威胁对象。鉴于此,论文综合采用了地理学、地质学、遥感技术、数值模拟和信息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泥石流环境下的山区建筑物易损性做了一定的探索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论文以分辨率为15m的DEM数据为基础,首先运用地理信息软件平台(Arc GIS)中的水文分析模块提取出岷江上游的水系网络;再利用流域分析提取出疑似泥石流沟发育的沟谷并导出其位置矢量数据;最后,结合Google Earth、野外实地查验和历史统计资料,统计得出岷江上游地区共有泥石流沟249条,其中汶川县34条,分布在34个乡(镇);黑水53条,分布在53个乡(镇);理县3 8条,分布在3 7个乡(镇);茂县7 0条,分布在6 7个乡(镇);松潘54条,分布在54个乡(镇)。论文统计分析了全部249泥石流沟的流域形态、流域面积、纵比降等形态因子,得出岷江上游泥石流沟发育特征各异,很难从形态上将其归类,在泥石流环境下的建筑物易损性评价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论文选取了1995年、2005年、2015年叁个时期的遥感影像(TM、ETM)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粗略地提取出整个岷江上游建筑物可能分布区域;再利用地形图对建筑物分布区内的建筑物进行逐一的解译。最后论文共解译并矢量化得到岷江上游地区建筑物超过2 0万座(幢),建筑物的解译率在8 5%左右。通过统计分析可知该地区的建筑物面积在50㎡-200㎡之间的比例最大,特大型建筑物比例在10%左右且多集中在各县(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带;同时还得到岷江上游地区的建筑物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公共服务、居住、学校四类,其中以居住类所占的比例最高,公共服务和商业类建筑物其次,学校最少,这同该地区的经济水平较符合;统计中还得知该地区的建筑物材料和建筑结构关系较紧密,一般是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建筑材料是砖或者砖石,而框架结构建筑物则多采用砖混材料;最后,建筑物同泥石流沟道的距离差异极大,距离近的不足50m,距离远的则可以有1000以上,体现了岷江上游地区之前在建筑物选址时的对环境的妥协。(3)从整个岷江上游来看,该区域的建筑物易损性普遍偏高,高易损性和较高易损性区域分别占了28%和53%。从各个县(区)来讲,都江堰两个乡(镇)的易损性极化最严重,易损性集中分布在较高易损性段,而理县的易损性分布相对平均,各易损性段比例相差不大。论文还以乡(镇)为统计对象进行易损性统计得出岷江上游地区各乡镇建筑物易损性差异极大,那些承担着经济活动、交通运输等社会功能的乡(镇)的易损性明显高于其它乡(镇)。由分析还可知建筑物的面积越大、距离泥石流沟的距离越近,其易损性就会越高。(4)运用基于格网的SOM模型对七盘沟村的建筑物进行易损性评价,结果显示七盘沟村内的商业建筑物易损性最高,其次是居住功能类的建筑物。同一座建筑物的不同部分易损性也有差异,比如框架结构的住宅,其内部易损性略高于其墙体部分的易损性。岷江上游环境脆弱,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建筑物是灾害事件的最大潜在威胁对象之一,论文在区域评价结果后结合汶川县路网进行了泥石流灾害事件中因建筑物受灾造成的不同状态下的道路交通阻碍情况模拟,并以模拟情况为依据给出了建筑物和道路网的布局建议,对该区域的建筑物进行易损性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12)

刘耀灿[3](2017)在《滑坡灾害下建筑物易损性评估模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易损性概念的提出,大大丰富了滑坡灾害的风险评估体系的内容。现在易损性已经成为跨学科、多领域交叉的一个方向。正因为如此,需要考虑的因素变得非常复杂多样。由于一些影响因素难以量化(比如人口和周边商业环境带来的影响),导致对于易损性的研究多处于定性或者半定量的阶段。以承灾-致灾系统作为研究基础,本文出于为易损性的定量计算提供一种简单方法的目的,将一些非承灾-致灾系统的因素排除,只从承载体受灾体的力学属性的角度进行考虑。通过承灾体致灾体共同作用下的冲击能计算模型将承灾体和受灾体联系在一起构建起一个系统。以功-能关系作为致灾体定量计算的依据,以受灾体的基本力学参数(应力、位移等)为指标来表征系统易损性。本文分析了失稳后滑体运动机制,通过功能关系,以及等效刚度原则得出滑体作用在承灾体上水平力与滑体体量、摩擦系数等参数的数量关系。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给一些不确定参数进行随机赋值,得到致灾体对受灾体等效水平作用力的分布图。然后选取承灾体顶层位移作为指标,得出建筑物在滑坡灾害下的失效概率。以及,在不同的滑距、滑面摩擦系数下,建筑物失效概率的变化情况。考虑到上部结构-地基-基础共同作用,采用共同作用模型对桩基础和浅基础在相同条件下失效概率状况进行计算和分析,并且与悬臂梁模型进行对比。最后采用ls-dyna软件对滑体下滑-耗能-冲击的过程进行了叁维模拟,对整个过程进行时程分析,采用两个不同的指标定量计算易损性,为易损性的定量计算提供了借鉴。通过本文,我们发现在易损性分析中致灾-受灾系统采用基于功能关系的运动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易损性分析方法。在二维条件下能够有效的简化易损性的计算过程。(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唐生昊,陈海东,加永登增[4](2016)在《浅谈藏式古建筑物的结构与材质的雷电易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走访青海玉树地区部分寺院建筑与民居遗址,发现藏式古建筑的多为木石结构,其材质在雷电地闪发生时表现为导电截流与绝缘效应两大特征,文章结合雷电风险评估理论,对藏式古建筑的结构与材质提出雷电易损性分析,为即将实施的防雷工程做出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6年06期)

张傲,唐朝晖,柴波,黄璇[5](2016)在《钢混建筑物落石碰撞的易损性定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钢混建筑物落石碰撞的易损性,文章提出力学机理明晰的易损性定量方法。以广西凤山市4号矿山坡脚4层钢混建筑物为实例,考虑落石速度、大小和轨迹,分析不同条件落石的碰撞概率;采用SAP2000建立建筑物有限元模型,进行建筑物抗倒塌模拟;结合建筑物物理与经济损伤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计算易损性定量评价矩阵。结果表明:该钢混建筑物易损性值为0~1,对直径3.4m以上的落石较为敏感,易受其高度破坏;易损性指数与落石速度和大小有关,落石低速时即使体积再大也不可能造成建筑物高度损伤,高速时即使体积微小也足以造成高度损伤。钢混建筑物易损性评价矩阵的精确得出,说明该方法应用灵活,突破了传统统计方法的诸多局限性,能够作为建筑物进一步风险研究的定量化依据。(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高志刚,许金余,白二雷,白应生[6](2013)在《灰色统计法在建筑物(群)地震易损性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灾害风险分析是当前工程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建筑物(群)地震易损性分析作为地震灾害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灾情损失评估、减灾规划以及地震过程中紧急救援的前提与基础。众所周之,众多地震风险影响因素的信息是不充分、不完全的,而传统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又存在要求大样本量、计算量大等特点。因此,为了避免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本文采用灰色统计法对建筑物(群)地震易损性进行分析,并通过算例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其分析结果对于全面了解建筑物(群)的抗震能力和水平,预测和评估城市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曾超[7](2013)在《泥石流作用下建筑物的易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石流风险可表达为泥石流危险和承灾体易损性的定量函数,其中危险由泥石流发生的规模和频率来描述,通常采用两者的乘积来表达(H=P×M),易损性的是指特定强度的泥石流作用下,承灾体的损失程度,其取值从0(无损害)到1(完全损害)。近几十年来,泥石流危险性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对承灾体易损性的研究却尚不成熟。以龙溪河流域8.13泥石流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泥深与建筑物破坏程度的关系,并初步构建了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易损度函数。结果表明建筑物的易损度函数满足2次函数关系,其值与建筑物材料和结构特征关系较大。该易损性函数是在有限的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其适用性需进一步检验。(本文来源于《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04-27)

党星海,王雪平,杜永峰,魏玉明,杨育丽[8](2012)在《基于GIS的城镇建筑物易损性分析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城镇地籍数据信息,基于GIS软件进行建筑物易损性和居民安全风险分析与应用研究。通过对某县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街坊建筑物的易损性分析和居民安全风险分析实例应用研究,重点讨论并实现了利用现有数字化地籍图、城镇地籍数据库及土地调查记录等信息;并结合建筑物震害损失评估模型和人员伤亡预测方法,完成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在不同地震烈度条件下的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和人员伤亡程度的预测,对城市防灾减灾进行辅助决策支持与评估。(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曾超,贺拿,宋国虎[9](2012)在《泥石流作用下建筑物易损性评价方法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物易损度评价作为泥石流易损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是实现城镇及居民点泥石流风险定量化和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综述近30年来,泥石流作用下建筑物易损度研究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以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的建筑物易损度曲线普适性差且力学机理不明等问题,提出数值计算和模型实验的手段获取建筑物结构易损度的机理模型。由于建筑物易损度研究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统计分析方法仍将作为建筑物易损度研究的重要手段,力学机理明晰的研究方法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此外,地震、滚石、雪崩等类似灾种的易损度研究方法和成果可被借鉴到泥石流领域。针对灾害中因结构破坏引发人员伤亡的情况,建议采用时间概率和基于条件概率的事件树方法计算建筑物内人员易损度。最终形成综合结构和人员易损度研究成果的建筑物易损度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2年11期)

吴凡,汪明,刘宁[10](2012)在《美国地震风险评估中建筑物易损性与损失组合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以美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为例的建筑物易损性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地震随机事件损失组合的方法。由于应用对象的不同,如用于工程项目风险的评估或是对保险资产风险的评估,其易损性模型建立的方式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工程应用中,注重对建筑结构的分析,往往使用非线性解析方法如能力频谱法等以得到结构的易损性或脆弱曲线;而保险行业常用历史数据并运用统计方法等获取所需的易损性曲线。由于工程应用的易损性曲线有更好的精准性,越来越多保险用模型采用此方法。此外,工程应用常对单一地震事件进行评估,而保险行业的模型往往涉及对大量随机事件的评估。对不同的建筑物易损性建模方法、规范标准及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并对随机事件损失组合方法中如何计算损失的单次超越概率(OEP)和累计超越概率(AEP)进行了介绍。(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2年03期)

建筑物易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岷江上游地区包括汶川、黑水、理县全部乡镇、茂县大部分乡镇(4个乡除外)、松潘大部分乡镇(3个乡除外)和都江堰两个乡镇(紫坪铺镇和虹口乡)。以上地区(论文均以岷江上游代指)是典型的西南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质构造活动频繁,08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尤甚。每次灾害事件都会给当地居民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山区的社会、经济相对欠发达,建筑物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财产形式之一,是灾害事件最大的潜在威胁对象。鉴于此,论文综合采用了地理学、地质学、遥感技术、数值模拟和信息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泥石流环境下的山区建筑物易损性做了一定的探索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论文以分辨率为15m的DEM数据为基础,首先运用地理信息软件平台(Arc GIS)中的水文分析模块提取出岷江上游的水系网络;再利用流域分析提取出疑似泥石流沟发育的沟谷并导出其位置矢量数据;最后,结合Google Earth、野外实地查验和历史统计资料,统计得出岷江上游地区共有泥石流沟249条,其中汶川县34条,分布在34个乡(镇);黑水53条,分布在53个乡(镇);理县3 8条,分布在3 7个乡(镇);茂县7 0条,分布在6 7个乡(镇);松潘54条,分布在54个乡(镇)。论文统计分析了全部249泥石流沟的流域形态、流域面积、纵比降等形态因子,得出岷江上游泥石流沟发育特征各异,很难从形态上将其归类,在泥石流环境下的建筑物易损性评价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论文选取了1995年、2005年、2015年叁个时期的遥感影像(TM、ETM)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粗略地提取出整个岷江上游建筑物可能分布区域;再利用地形图对建筑物分布区内的建筑物进行逐一的解译。最后论文共解译并矢量化得到岷江上游地区建筑物超过2 0万座(幢),建筑物的解译率在8 5%左右。通过统计分析可知该地区的建筑物面积在50㎡-200㎡之间的比例最大,特大型建筑物比例在10%左右且多集中在各县(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带;同时还得到岷江上游地区的建筑物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公共服务、居住、学校四类,其中以居住类所占的比例最高,公共服务和商业类建筑物其次,学校最少,这同该地区的经济水平较符合;统计中还得知该地区的建筑物材料和建筑结构关系较紧密,一般是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建筑材料是砖或者砖石,而框架结构建筑物则多采用砖混材料;最后,建筑物同泥石流沟道的距离差异极大,距离近的不足50m,距离远的则可以有1000以上,体现了岷江上游地区之前在建筑物选址时的对环境的妥协。(3)从整个岷江上游来看,该区域的建筑物易损性普遍偏高,高易损性和较高易损性区域分别占了28%和53%。从各个县(区)来讲,都江堰两个乡(镇)的易损性极化最严重,易损性集中分布在较高易损性段,而理县的易损性分布相对平均,各易损性段比例相差不大。论文还以乡(镇)为统计对象进行易损性统计得出岷江上游地区各乡镇建筑物易损性差异极大,那些承担着经济活动、交通运输等社会功能的乡(镇)的易损性明显高于其它乡(镇)。由分析还可知建筑物的面积越大、距离泥石流沟的距离越近,其易损性就会越高。(4)运用基于格网的SOM模型对七盘沟村的建筑物进行易损性评价,结果显示七盘沟村内的商业建筑物易损性最高,其次是居住功能类的建筑物。同一座建筑物的不同部分易损性也有差异,比如框架结构的住宅,其内部易损性略高于其墙体部分的易损性。岷江上游环境脆弱,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建筑物是灾害事件的最大潜在威胁对象之一,论文在区域评价结果后结合汶川县路网进行了泥石流灾害事件中因建筑物受灾造成的不同状态下的道路交通阻碍情况模拟,并以模拟情况为依据给出了建筑物和道路网的布局建议,对该区域的建筑物进行易损性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筑物易损性论文参考文献

[1].彭志兰,孙海,高惠瑛,姜慧.基于KPCA和GA-LSSVR的惠州砖混建筑物震害易损性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8

[2].庞金彪.岷江上游泥石流胁迫下山区建筑物易损性评价[D].西南科技大学.2017

[3].刘耀灿.滑坡灾害下建筑物易损性评估模型与应用[D].重庆大学.2017

[4].唐生昊,陈海东,加永登增.浅谈藏式古建筑物的结构与材质的雷电易损性[J].江西建材.2016

[5].张傲,唐朝晖,柴波,黄璇.钢混建筑物落石碰撞的易损性定量评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高志刚,许金余,白二雷,白应生.灰色统计法在建筑物(群)地震易损性分析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

[7].曾超.泥石流作用下建筑物的易损性[C].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2013

[8].党星海,王雪平,杜永峰,魏玉明,杨育丽.基于GIS的城镇建筑物易损性分析与应用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2

[9].曾超,贺拿,宋国虎.泥石流作用下建筑物易损性评价方法分析与评价[J].地球科学进展.2012

[10].吴凡,汪明,刘宁.美国地震风险评估中建筑物易损性与损失组合的探讨[J].灾害学.2012

标签:;  ;  ;  ;  

建筑物易损性论文-彭志兰,孙海,高惠瑛,姜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