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有环保项目

如果您有环保项目

一、如果你有环保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慧[1](2020)在《面向志愿者旅游的协作服务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传统旅游活动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人们开发出志愿者旅游这一创新的旅游服务模式,在旅游过程中同时提供志愿服务,促进目的地社区的发展。随着商业组织的介入和新兴技术的发展,志愿者旅游相关的服务产业迅速而自然地增长,在新的时代下凸显出新的服务特征。志愿者游客和目的地居民的角色均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由被动接收转为积极参与,通过信息共享、合作生产等协作方式,重置整合现有资源并创造出新资源,极大地提升了服务质量和体验。协作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创新设计,可以有效地介入志愿者旅游领域,挖掘协作型服务模式的深层价值并促进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协作服务的全新视角介入志愿者旅游服务系统的构建与设计,为优化志愿者旅游服务质量和体验提供新的研究范例。首先,通过对协作服务理论的梳理和现有志愿者旅游案例的对比分析,将志愿旅游的协作服务特征提炼为共同目标需求、多角色用户平等参与和共创可持续价值。其次,通过桌面调研和具体案例的实践调研,提出志愿旅游的协作服务系统框架模型,即协作需求匹配与目标建立、协作关系构建与互动展开和协作体验传达与价值延续,并在具体分析中向下延展,以求得到更为全面的服务系统构建方式。然后,在前期理论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将志愿者旅游协作服务定位为一种多角色共创的协作模式和一种可持续价值导向的创新模式,归纳出其协作服务系统的构建原则:(1)挖掘主体能力,重构参与关系;(2)构建弹性网络,匹配个性需求;(3)整合复合资源,共享价值创造。最后,在上述分析和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志愿者旅游的协作服务设计策略:(1)情感认同导向的目标共建设计策略:激发参与者的情感共鸣和平衡个性和共性需求;(2)价值融合导向的互动促进设计策略:营造合理规范下的宽容协作环境和建立及时有效的互动反馈机制;(3)可持续价值导向的体验延续设计策略:构建共享互助的赋能工具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交错的复合协作模式。同时运用现有的实际设计案例辅助说明策略的使用方式,为相同情景的服务设计提供参考示例。本文从协作服务的视角对志愿者旅游服务展开研究,产出理论框架模型和设计策略。不仅拓展了协作服务的理论外延和实践应用,还能为志愿者旅游服务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同时也为类似领域的服务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杨程驰[2](2020)在《特殊时期“闹大”事件舆情引导研究 ——以广州市环保督察“回头看”为考察对象》文中指出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政府对于投诉举报件和公共危机发展方向的引导能力已经逐渐成为了对政府行政效率进行科学考核和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部分公民逐渐发现只有将涉诉的事情闹得足够大、足够有影响,才能推动其利益诉求进入政府议程,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闹大”事件舆情引导工作当中,有效的探索并分析比较科学、合理的处理、管理模式和机制,对于丰富“闹大”事件舆情引导的论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018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期间设立专门值班电话和专门邮政信箱接受群众的投诉举报。该次督察工作在短时间内引得不少群众重复投诉,甚至发动其他公民恶意投诉某个环境问题。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以4R危机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还原事态发展的过程,对广州市环保部门的舆情引导做法进行分析。经研究,特殊时期广州市“闹大”事件舆情引导中存在以下问题:缩减阶段,舆情危机意识淡薄、缺少舆情风险评估、缺乏舆情危机引导人才;预备阶段,舆情危机预警制度缺位、缺少舆情管理应急方案;应对阶段,缺少有效的沟通、信息传递效率低下、舆情研判能力不足;恢复阶段,与情危机引导经验总结工作缺失、缺乏政府公信力和社会信心主动再恢复机制。针对问题,本文提出在预备阶段,要重视政务新媒体平台建设与运营维护;应对阶段要加强政企民媒多方互动、及时处理问题,适时进行信息公开。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健全政府部门舆情研判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舆论引导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行政干预力度。

陈斌先[3](2020)在《憩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子1别墅群就在鞍子山下面,由一条柏油路连接到国道,到市区也就二十分钟的车程。鞍子山坳处有潭水。莫先生说,鞍子山实乃砚山,砚山有墨,汪着灵气。莫先生还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砚山有名无名都是好去处。文璟住进别墅常请莫先生到家喝酒,莫先生进门喜蹚慢步,晃过客厅,才疾步奔向洗漱间。到了洗漱间门前方停下,笑吟吟说,去去风尘,稍候,稍候。莫先生说的去风尘,实际就是洗手净面,多数时候莫先生去风尘时间很久,文璟候在外面不放

高恩召[4](2020)在《生态治理的本土经验 ——扎琼巴让的生态治理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高原作为生态屏障对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青藏高原草原退化现象严重,生态治理刻不容缓。在生态治理实践中,现在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多年来占主导地位的科学知识或普同知识在国家生态治理中的作用,另一种是近年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的地方性知识在生态治理中的作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若尔盖草原沙漠化趋势严重,当地牧人扎琼巴让运用本土经验号召当地牧民成功治理恢复沙化草原、湿地三万余亩。“本土经验”、“当地牧民”、“文化”是扎琼巴让在分享生态治理经验过程中一直强调的内容。基于此,本研究以地处青藏高原的若尔盖湿地为研究视点,以扎琼巴让具体的生态实践为研究内容,通过个人史的方式呈现,对扎琼巴让利用本土经验进行生态实践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一方面,通过对其生态治理过程的梳理旨在揭示本土经验是如何发挥作用运用于当地的生态治理中。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其生态治理过程中一系列唤醒牧民文化自觉意识举措来理清本土文化和牧民参与生态治理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在若尔盖草原的生态治理中,扎琼巴让唤醒牧民文化自觉意识、动员牧民参与、借助牧民力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方式。在扎琼巴让的生态治理实践过程中,本土经验作为核心内容,是地方性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结合。动员牧民将本土经验应用于生态治理实践中取得显着效果,并从单纯的技术层面延伸到唤醒文化自觉意识层面。传播牧民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在生态治理实践深入的过程中贯穿始终。扎琼巴让作为地方性精英,通过一系列传播牧民智慧、唤醒文化自觉措施来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保护牧民尊严、增强牧民自信。包括建立合作社促进生态治理深入,建立扎琼仓生态文化交流中心并发展文化旅游传播交流牧民智慧,建立生态展览馆保护传统游牧生态文化,拍摄纪录片保护牧民尊严、提高牧民自信,举办“回家”活动唤醒牧民文化自觉意识。保护牧民尊严、增强牧民自信极大调动了当地牧民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和信心,促进了生态治理实践的可持续。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一方面对于其他地区参与当地生态治理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有助于厘清地方性知识和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生态治理中的地方性知识发挥着协调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作用,科学知识担负着更加高效率的推进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技能。地方性知识和科学知识借助地方性精英、本土环保团队实现二元有机统一是生态治理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张妮[5](2020)在《在德中资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一项中德员工互动视角下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德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两国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随着中国政府“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德直接投资数量亦明显上升。然而,在企业跨国和跨部门合作中,跨文化交际障碍频发,因此是否能正确认识并制止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频发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跨国公司的存亡。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中德员工之间的互动视角出发,聚焦于在德中资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回答以下三大研究问题:1.在德中资企业内,哪些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障碍?2.在德中资企业内,具体存在什么形式的跨文化交流障碍?3.针对这些跨文化交流障碍,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为了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定义出发,在Hamid Reza Yousefi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理论模型及其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跨文化交际障碍进行了阐释,并设计了符合研究目标的访谈提纲,选取了符合本研究主题的采访对象。在数据收集阶段,在饱和性原则指导下对十五名中德员工进行了深度采访。在数据分析阶段,运用Philipp Mayring的质性内容分析法对一手的研究数据进行了转写与梳理、归纳与分析,得出以下三大研究结论:1.在德中资企业内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三方人员结构、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工作系统的模糊与不透明三大内容。在德中资企业的三方人员结构将雇员分为三类,即当地雇用的中国雇员,中国外派员工和德国雇员。每两组人员都在相互交流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同时,受访者认为,在德中资企业内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带有中国特色,尤其会使德国员工感到不适。此外,工作系统的模糊与不透明,一方面意味着工作中的交流更加主观并以人际关系为导向;另一方面,企业的员工评价系统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不透明。2.在德中资企业中的跨文化交流障碍具体表现为五大方面的内容:1)“对真理的排他性要求”包括了员工对企业认同、工作语言和工作逻辑的排他性的要求;2)文化的自我逻辑表现为主观地将文化分为三六九等、对其他文化群体的排斥、对他者的不信任及对文化的不平等态度;3)带有偏见色彩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指的是对文化刻板印象的过分夸大,另一方面则是双方对彼此不对称的刻板印象。值得强调的是,过于美化的刻板印象也会产生跨文化交流障碍。4)跨文化交际障碍还表现为消极的权力,其中具体包括某一方员工缺乏发言权、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权力不对称以及跨文化权力斗争三方面的内容;5)最后一大内容是自私,主要表现为对其他同事的自私、对集体的自私及对其他文化的自私。跨文化交际障碍渗透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因此解决对策既要考虑个人层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公司层面的因素。结合相关理论及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针对在德中资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以下五大对策:1.促进员工间进行跨文化互动的意愿:员工要从心底接受在德中资企业的这份工作;同时,应该尽可能避免对真理的排他性要求。2.避免带有偏见色彩的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流中,对其他文化的态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至关重要。避免带有偏见色彩的刻板印象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遵从文化相对主义,即始终坚信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3.消除民族中心主义: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文化霸权或文化自怜都无助于跨文化交流。消除民族中心主义要求交流双方将自己置于对方文化中,并努力争取平等的交流。4.专门为跨文化交流设立特别职位:跨文化交流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工作领域,设立这一职位一方面可以促进跨国企业内部的沟通,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5.为员工组织系统的跨文化培训:在跨文化培训中,参与者可以更深入地去思考另一种文化以及文化差异,这不仅可以让员工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还可以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并在整体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进程中,正视员工之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话题,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这一现实话题的学术探讨增添新的内容,并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贡献有效的建议。

斯薇薇[6](2020)在《菲达环保营销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员工工作满意度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理论的热点问题,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针对工作满意度进行了研究。企业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充分了解员工个人特点的基础上信赖员工、依靠员工,使员工对企业的个体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再将这种效应结合实际工作,最终达到企业绩效整体有所提高的效果。相关研究证明,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是企业保持长久发展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营销人员是联系企业和市场的桥梁,是企业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成员。营销人员工作情况的好坏不仅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施,更加影响企业在市场内的形象和地位。为使得营销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有所提高,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内的作用,就要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营销人员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对相应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进行不断调整、优化。本文针对菲达环保当前主营业务市场总量下滑、新领域业务拓展壁垒及营销部门相应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导致营销人员工作满意度不高的现象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菲达环保营销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诊断,发现营销人员虽然没有较明显的离职倾向,但是部分营销人员认为公司职业发展渠道不通畅、绩效考评流于形式、薪酬管理缺乏约束和激励作用、缺乏内部全面支持、培训缺乏业务针对性,以及选拔用人机制缺乏透明度,这些问题使得营销人员满意度降低。针对以上现象,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运用更加丰富的理论来解释对营销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本文研究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研究工作满意度相关理论及影响因素,结合菲达环保营销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基于工作满意度影响相关研究理论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2)选定薪酬管理、绩效管理、职业发展、组织支持四个维度为营销人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方向,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营销人员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3)对菲达环保营销人员工作满意度分析后,分别从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改善职业发展机制、增加人性化管理通道等多个角度,提出工作满意度提升对策: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薪酬分配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培训投入、明确职业发展通道、储备“接班人”型人才、进行岗位轮换;畅通沟通渠道、合理缓解营销人员工作压力、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等。

胡蓉[7](2019)在《“一刀切”抑或“动员式治理”? ——环保督查下的地方政策执行》文中指出近两年,雷厉风行的环保督察引发了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对环保治理工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一方面,环保相关部门普遍加强了环保执法的力度,并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效果。但也引发了用简单、粗暴的办法片面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关系,采取了“一刀切”的钝力执行方式.基于此,本文研究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会产生一刀切?为什么在中央层面明确禁止该行为却仍屡禁不止?在面对上级督查的科层体制压力下,地方基层何时会动员式地有效治理,又何时选择片面的“一刀切”执行方式?这些原因背后更为深层次机制是什么?本文以D县环保政策执行过程为案例,对“一刀切”执行方式和“动员式治理”问题进行深入详实的探究,具体从科层组织关系与国家能力建设的视角出发,提出“科层运作执行压力--政府政策执行中的国家能力”的分析框架模型,并通过实地访谈调研对案例进行过程追踪与分析.文章发现,在上级督查压力下,基层政府有能够进行“释压”的一刀切行为,也有无法“释压”而采取动员式整治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动员式治理或“一刀切”执行方式有着独特的制度环境和组织基础,反映为科层制组织中政府汲取信息的能力、环保系统资源聚合的能力,基层政府主动担责和消极避责的区分,以及利益诉求的冲突与合作导致考核监督难、“一刀切”执行模式屡禁不止等问题。这一基于政策执行动态过程的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层体制的运作逻辑。

宁晓[8](2019)在《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学生为例》文中指出在全球化时代-下,各国各民族在诸多领域中都在推动和深入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了扩大视野,发展自我,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决定出国深造,在德国的中国交换生也属于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由于中德两国双边关系良好,近年来,中国学生成为德国外国留学生中最多的群体,他们在异国体验了异于自己文化的外国文化,这将促使他们对自我身份进行反思。长期以来,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在进行身份研究,其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现代身份的关注不再强调前现代社会中身份的不变性和孤立性,而是强调可变性,灵活性,重组性,可修订性等,这使得个体身份的重建在现代社会更加可能。在此背景下,本篇硕士论文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12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在2016年至2017年间作为交换生在德国交换学习约一年的时间,以此来研究和分析这些学生的身份重构。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即为:留德中国交换生如何通过跨文化经历重构自己的身份?从这个基本问题能引申出下列三个可具体操作的问题:(1)留德中国交换生如何形成自己的跨文化身份认同?(2)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些留德中国交换生进行身份重构?(3)身份重构和异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与研究问题相呼应,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这些留德中国交换生通过跨文化经历进行身份重构的具体过程。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篇论文采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结合叙事访谈和主导式访谈,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再用质性内容分析法针对资料完成分析。在叙事访谈中,并非对中国留学生的整个生活经历,而是针对其在德约一年的生活经历进行了询问。基于Y.Y.Kim的跨文化身份认同理论——其理论主要是在文化层面研究了身份重构的问题,对主导式访谈里的问题进行了设计。在笔者将12位中国交换生的数据转录后,借助于质性文本主题分析法将文本整理成为四大类进行分析,即社交网络,人际冲突,自我和他人感知,自我反思。凭借对采访结果的分析和阐释,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得到如下回答: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主要表现为原有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三个方向的改变:原文化认同加深,保持不变,或者解体转变为跨文化身份认同。根据收集的材料身份重构的主要趋势是,原有的文化认同遭到解体,渐渐形成跨文化身份认同。为了进一步详细地呈现此结论,如下回答了三个基本的研究问题:(1)留德中国交换生如何形成自己的跨文化身份认同?在Kim的理论体系中,压力——适应——增长动态模型作为其核心,跨文化身份认同在外在压力和内在适应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压力作为外在条件主要由于各方面的文化差异而产生,如行为模式、思想模式、感觉模式差异和文化冲击等。适应作为内在条件和动力指的是个体对异文化的接受意愿。此外,Thomas对中德文化核心标准的比较将作为此篇论文文化差异判定的导向。跨文化身份认同形成的原因是个体在压力和适应之间与异文化建立了联系。个体不仅仅将自己视为自文化的一员,而且也视为是异文化的部分,自此,个体并不局限自己在原有的文化圈内,这样才能发展跨文化身份认同。(2)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些留德中国交换生进行身份重构?因素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中德文化差异和异文化成员德国人的态度;内部因素是个体对文化的敏感性,对异文化的开放态度和个体的反思能力。文化差异作为外部力量是促使个体对自我进行反思的前提。为了察觉到文化差异,需要个体具备对文化的敏感性。另外,对异文化的开放态度和个体的反思能力作为内部因素比外部因素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因为身份认同本身就极具主观性。(3)身份重构和异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和异文化的接触给个体提供在文化层面重构身份的机会。在此篇质性研究中,主要是德国文化承担异文化的角色。受访人在采访中所述的对个人主义的追求,强烈的环保意识,规则导向,对政治时事的强烈关注,辩论文化,师生之间的平等性,精确的时间观念,私人和生活领域的分离,重视假期和业余时间,对陌生人的信赖和不同的生活习惯(聚会/酒吧/饮酒文化),都促使受访人去反思自己的文化。德国的异文化是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过程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总而言之,这十二位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呈现一种趋势,即通过跨文化经历后原有的文化身份遭遇解体,同时在外在压力和内在适应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跨文化身份认同。在如今的学界中,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问题并未得到太多关注。在此背景下,笔者在本篇论文中主要对此空白领域进行了探索,尝试结合新的理论方法对未曾受到关注的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进行了研究。

陈秀丽[9](2019)在《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课堂活动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课堂活动设计是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效地学习语言知识并能合理运用语言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任务型语言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其“在做中学,在用中学”的核心理念对口语课堂活动设计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立足于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针对具有中级水平的来华汉语学习者,以《体验汉语口语教程》中级教材的活动设计为重点分析对象,同时结合教学实践,试为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活动设计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相关理论与课堂活动设计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介绍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相关理论,包括“任务”的定义、类型,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步骤、原则等。第二章以任务型口语教材——《体验汉语口语教程》中级教材为研究对象,将三册教材的“活动”与“扩展活动”分别按照活动类型、组织形式以及话题、目的、途径、功能、情境、语言要素及规则这六种活动构成要素逐一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整理,进而得出“活动”与“扩展活动”在以上方面的设计特点。此外,本文从输入与输出两个层面探析了教材活动对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处理情况。第三章是对研究成果的总结。首先结合教材活动实例总结教材活动设计的优缺点;其二,为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课堂活动设计提出实用建议,其三,试拟构一个中级口语课活动设计框架,将活动的类型、组织形式与构成要素或按难易程度,或按常见组合逐一分类举例,以供需要者参考。第四章根据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具体教学案例并进行教学实践,以期对前面的理论及研究进行检验。结语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成果与不足并对中级口语课活动设计研究提出展望。

李宜蓉[10](2018)在《基于地域特征的台湾当代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台湾于1970年代台湾经济稳固后开始对地方乡土怀旧,掀起对传统建筑重视,传统建筑样式瞬间成为台湾建筑样式的发展,来表达地域主义(regionalism)(vernacular)的风格,并将传统建筑的空间形式及材料作为地域风格表达,地方样式兴起试图改变单一风格的中国大屋顶样式建筑,台湾都市天际线开始有了变化,至1980年解严后,台湾建筑发展开始摆脱政治因素,台湾建筑发展如同经济发展,附庸欧、美、日等先进国家,并开始伴随者后现代主义崛起,与西方后现代建筑的复古论正巧产生了时空结合,在这样巧合造就台湾建筑发展开始步入后现代建筑时期,此时台湾房地产处于蓬勃发展,开始大量拆除老旧的建筑,古迹保存也就此停格,反而在新建筑上大量拼贴传统建筑元素或大量复制西方古典建筑,与台湾地里环境及地域特征更是毫无关联,至1990年代,台湾建筑发展正式迈入另一阶段,此时台湾年轻建筑师已具有较为完整的建筑教育过程,并且试图面对台湾的环境与地域特征,逐渐扬弃抄袭西方及日本建筑风格,开启了台湾地域建筑的不同尝试。加上地方文化地区总体营造活动蓬勃发展,以自然及文化为主体的建筑活动逐渐地受到关注,开始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对此有详细研究及探讨,研究内容大多从国民政府迁台这段研究综述较多外还有闽南传统建筑形式问题即史观探讨居多,演变至今大多讨论地域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相互过程,但这些研究少有谈论地域特征对台湾当代建筑生成的影响与变化,本文地域特征针对“气候”的特征,和族群一样是具有多元性,族群决定生活方式与文化发展,气候特征决定建筑形态,台湾气候从南到北除了差异性外,还有较难克服之热湿气候,台湾地域特征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其在地文化也有可辨识性,面对台湾的地域特征“气候”当代建筑师是如何应对,通过台湾当代建筑师的实践调研与探讨做为研究,从理论的发问找出问题之所在,并尝试给出问题的答案。

二、如果你有环保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果你有环保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志愿者旅游的协作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
        1.1.1 志愿者旅游
        1.1.2 协作服务
        1.1.3 服务设计
    1.2 研究背景
        1.2.1 志愿者旅游掀起旅游新热潮
        1.2.2 互联时代下的旅游服务转型
        1.2.3 志愿者旅游负面效应显现
    1.3 研究现状
        1.3.1 志愿者旅游研究现状
        1.3.2 协作服务及其设计干预研究现状
        1.3.3 服务设计应用于旅游活动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协作服务视角下的志愿者旅游
    2.1 协作服务概述
        2.1.1 协作服务及其系统构成
        2.1.2 协作服务的组织基础
        2.1.3 协作服务的参与及交互方式
        2.1.4 协作服务下的设计干预
    2.2 志愿者旅游的协作服务特性分析
        2.2.1 志愿者旅游服务案例概览
        2.2.2 具体案例对比分析与归纳
        2.2.3 志愿者旅游具备协作服务特征
    2.3 协作服务介入志愿者旅游的价值分析
        2.3.1 挖掘志愿者旅游服务中新的设计机会
        2.3.2 促进志愿者旅游的协作场景创建
        2.3.3 提升志愿者旅游的用户协作体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志愿者旅游的协作服务系统构建
    3.1 协作动机洞察与目标建立
        3.1.1 志愿者旅游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3.1.2 核心利益相关者动机分析
        3.1.3 协作目标建立
    3.2 协作关系构建与互动展开
        3.2.1 建立协作关系
        3.2.2 明确协作内容与规则
        3.2.3 展开协作交互
    3.3 协作体验传达与价值延续
        3.3.1 多层次的用户协作体验
        3.3.2 多维度的系统协作价值
    3.4 志愿者旅游的协作服务系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志愿者旅游协作服务设计调研与分析
    4.1 调研策略
        4.1.1 调研目的
        4.1.2 调研方法
        4.1.3 调研框架
    4.2 案例调研与用户研究
        4.2.1 案例介绍与实地调研
        4.2.2 参与者深入访谈与分析
        4.2.3 用户问卷调研与分析
    4.3 用户界定与问题归纳
        4.3.1 用户特征分析
        4.3.2 用户协作需求与行为归纳
        4.3.3 服务案例问题总结
    4.4 协作服务系统洞察与总结
        4.4.1 数据提炼与要点归纳
        4.4.2 志愿者旅游协作服务系统模型修正
        4.4.3 志愿者旅游协作服务设计介入机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志愿者旅游协作服务设计策略
    5.1 志愿者旅游协作服务定位
        5.1.1 多角色共创的协作模式
        5.1.2 可持续导向的创新模式
    5.2 志愿者旅游协作服务系统设计原则
        5.2.1 挖掘主体能力,重构参与关系
        5.2.2 构建弹性网络,平衡用户需求
        5.2.3 整合多维资源,共享价值创造
    5.3 情感认同导向的目标共建设计策略
        5.3.1 激发参与者的情感共鸣
        5.3.2 平衡个性与共性需求
    5.4 价值融合导向的互动促进设计策略
        5.4.1 营造合理规范下的宽容协作环境
        5.4.2 建立及时有效的互动反馈机制
    5.5 可持续价值导向的体验延续设计策略
        5.5.1 构建共享互助的赋能工具平台
        5.5.2 形成线上线下交错的复合协作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片及表格来源
附录二:AIESEC海外志愿者项目相关参与者访谈提纲
附录三:AIESEC海外志愿者项目相关参与者访谈记录
附录四:AIESEC海外志愿者项目用户参与体验问卷调查
附录五: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实践项目

(2)特殊时期“闹大”事件舆情引导研究 ——以广州市环保督察“回头看”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闹大”现象的定义与分类
        2.1.2 舆情引导
        2.1.3 特殊时期
        2.1.4 特殊时期舆情引导与常态的舆情引导
    2.2 理论基础:4R危机管理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殊时期广州市“闹大”事件舆情引导的案例呈现
    3.1 九龙镇金龙工业园废气扰民案背景
    3.2 案例投诉情况
    3.3 案例“闹大”分析
        3.3.1 案例投诉量较大,投诉范围广
        3.3.2 较多投诉夸张事实,以期引起督察组更多重视
        3.3.3 普遍强调政府不作为,加重政府信任危机
        3.3.4 有组织性的群体投诉
    3.4 “回头看”期间政府部门回应情况
        3.4.1 特殊时期政府舆情引导的缩减阶段
        3.4.2 特殊时期政府舆情引导的预备阶段
        3.4.3 特殊时期政府舆情引导的反应阶段
        3.4.4 特殊时期政府舆情引导的恢复阶段
    3.5 九龙镇金龙工业园废气扰民案案例舆情变化全过程分析
        3.5.1 事件发酵期
        3.5.2 事件爆发期
        3.5.3 事件平息期
        3.5.4 事件潜伏期
        3.5.5 事件好转期
        3.5.6 事件未来可能再次爆发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殊时期广州市“闹大”事件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特殊时期广州市“闹大”事件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舆情引导的缩减阶段
        4.1.2 政府舆情引导的预备阶段
        4.1.3 政府舆情引导的应对阶段
        4.1.4 政府舆情引导的恢复阶段
    4.2 特殊时期广州市“闹大”事件舆情引导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缩减阶段舆情危机意识淡薄、体系不完善、人员不足
        4.2.2 预备阶段缺少应急方案和制度
        4.2.3 应对阶段舆情研判能力缺乏、日常与公众互动经验积累不足
        4.2.4 恢复阶段舆情管理意识弱、缺乏舆情引导考核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特殊时期“闹大”事件舆情引导能力的对策建议
    5.1 及时处理问题,适时进行信息公开
    5.2 加强政企民媒多方互动
        5.2.1 畅通政府、企业、群众投诉沟通渠道
        5.2.2 与媒体良好合作,加大正面宣传
    5.3 健全政府部门舆情研判管理制度
        5.3.1 缩减阶段
        5.3.2 预备阶段
        5.3.3 反应阶段
        5.3.4 恢复阶段
    5.4 重视政务新媒体平台建设与运营维护
        5.4.1 合理利用各种新媒体的特点
        5.4.2 加大运营与采编的投入
        5.4.3 增加专业培训,训练新媒体运行思维
    5.5 建立健全舆论引导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行政干预力度
        5.5.1 建立健全舆情引导的法律法规体系
        5.5.2 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加强行政干预力度
    5.6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金龙工业园废气扰民相关媒体报道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憩园(论文提纲范文)

后记

(4)生态治理的本土经验 ——扎琼巴让的生态治理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理论准备
        一、地方性知识在国内生态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二、藏族生态观与地方性知识研究
        三、藏区草地管理研究现状
        四、理论准备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田野点与田野对象
        一、田野点概况
        二、田野对象
第二章 归乡:生态实践的开端
    第一节 危机感:目睹草场沙化
        一、求学经历
        二、目睹草场沙化
        三、家乡生态恶化造成的心结
    第二节 沟通协调:温洛克、当地政府、牧民
        一、引进温洛克生态项目
        二、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三、动员牧民参与
    第三节 治沙行动:本土智慧在生态恢复中的尝试
        一、“绿草变沙”的追因
        二、“沙地种草”的失败
        三、“牦牛踩踏”的启示
        四、“绿色草场”的恢复
    第四节 建立合作社:生态治理的促进途径
        一、生态治理作业资料的保障
        二、经济发展对生态治理的促进
第三章 扎琼仓:生态治理实践的里程碑
    第一节 筹办
        一、扎琼仓的选址
        二、资金筹集
        三、扎琼仓的落成
    第二节 运营模式与治理理念的形成
        一、组织机构
        二、探索公益机构的运营模式
        三、地方性知识与科学知识结合的治理理念
        四、试运营
    第三节 开业典礼
        一、环保人士、僧人、牧民到场祝贺
        二、互献哈达与煨桑仪式
        三、扎琼巴让分享初步成效
        四、环保主题饮食
第四章 拓展:生态实践的深入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调查
        一、植物种类调查与标本制作
        二、 若尔盖草原鸟类种类统计
    第二节 牧民“回家”活动
        一、牧二代的回归与交流
        二、骑马看草原
        三、唤醒保护草原意识
    第三节 纪录片拍摄
        一、若尔盖生态变迁:《若尔盖湿地调查》
        二、牧民生态恢复实践:《母亲的草种》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受伤的黑颈鹤和小牧人》
        四、年轻牧民的生态意识:《卓嘎扎西》
第五章 交流:生态实践理念的传播
    第一节 扎琼仓生态治理分享活动
        一、为政府治沙建言献策
        二、培训藏区牧民治沙方法
        三、通过会议与讲座分享草原生态治理过程
    第二节 成立生态文化中心展览馆
        一、保存功能
        二、教育功能
        三、传播功能
    第三节 文化旅游路线
        一、与国内外文化旅行团建立联系
        二、草原生态治理过程的分享与讨论
        三、扎琼仓生态理念的第二传播
    第四节 媒体平台互动
        一、电视媒体报导
        二、微信公众号推送
        三、视频、广播服务平台播放
第六章 经验与反思:对扎琼巴让生态治理实践的思考
    第一节 唤醒牧民在藏区生态恢复中的角色意识
        一、牧民的“草原主人”角色
        二、牧民在藏区生态恢复中的主人翁身份唤醒
    第二节 扎琼仓作为一个本土环保团队的运营模式
        一、适合本土文化的运营理念
        二、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
        三、多渠道实现运营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第三节 生态实践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扎琼仓作为本土环保团队其性质定义模糊
        二、扎琼仓家族式管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局限
        三、魅力型领导对生态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四、治沙规模扩大化挑战
结语文化自觉与生态治理实践
    一、文化自觉:牧人扎琼巴让的草原情怀
    二、文化自信:人格魅力带动的生态治理成效
    三、地方精英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四、生态治理优化之路:地方性知识与科学知识的结合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网络资源类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在德中资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一项中德员工互动视角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6)菲达环保营销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三节 研究基本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工作满意度理论及相关研究
        一、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二、工作满意度的结构
    第二节 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一、工作满意度的测量方法
        二、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工具
第三章 菲达环保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第一节 菲达环保概况
        一、菲达环保基本概况
        二、菲达环保组织架构
        三、菲达环保主要部门基本职责
    第二节 菲达环保人力资源管理概况
        一、薪酬管理体系
        二、绩效管理体系
        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第四章 菲达环保营销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
    第一节 营销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
        二、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营销人员工作满意度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菲达环保营销人员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薪酬管理方面
        一、薪酬缺乏有效激励
        二、奖金“形同虚设”
    第二节 绩效考评模式方面
        一、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
        二、考核效果不明显
    第三节 职业发展渠道方面
        一、选才用人不透明
        二、员工培训缺乏实用性
        三、岗位与回报不匹配
    第四节 公司内部支持方面
        一、制度建设实施效果差
        二、员工参与度低
        三、企业文化建设欠缺
第六章 菲达环保营销人员工作满意度提升对策
    第一节 完善公司内部制度建设
        一、以全面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
        二、以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提升员工满意度
        三、以有效的规章制度实施加强监管力度
    第二节 改善职业发展机制
        一、加大培训投入
        二、明确职业发展通道
        三、储备“接班人”型人才
        四、进行岗位轮换
    第三节 增加人性化管理通道
        一、合理缓解压力
        二、畅通沟通渠道
        三、关心关爱员工
        四、丰富企业文化建设
第七章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存在问题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记录
致谢

(7)“一刀切”抑或“动员式治理”? ——环保督查下的地方政策执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文献回顾:政策执行与“一刀切”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理论框架构建
    (一) 科层结构:自上而下政治高压
    (二) 国家能力:有限下的钝力执行
    (三) “压力-能力”二维模型建构
    (四) 案例选择与前期准备
三、环保督查下的案例分析:以D县为例
    (一) “一刀切”执行:政策实践中的责任规避
    (二) 动员式治理:高压下的集中性整治
四、“一刀切”与“动员式”治理:发生机制与内在逻辑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9)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课堂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要述
    第一节 任务型语言教学与“任务”的定义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
        二、任务的定义
    第二节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言输入假说与语言输出假说
        三、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四、互动假设
    第三节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二、形式—功能原则
        三、阶梯原则
        四、在做中学原则
        五、脚手架原则
        六、合作学习原则
    第四节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操作模式
        一、前任务
        二、任务环
        三、语言聚焦
    第五节 任务的类型
        一、列举型任务
        二、排序与分类型任务
        三、比较型任务
        四、问题解决型任务
        五、分享个人经历型任务
        六、创造型任务
第二章 《体验汉语口语教程》中级教材活动设计分析
    第一节 《体验汉语口语教程》中级教材编写理念与体例分析
        一、教材编写理念
        二、教材体例编排
    第二节 《体验汉语口语教程》中级教材活动类型分析
        一、“活动”类型特点
        二、“扩展活动”类型特点
    第三节 《体验汉语口语教程》中级教材活动要素分析
        一、活动话题
        二、活动情境
        三、活动目的
        四、活动途径
        五、活动功能
        六、语言要素及其规则
    第四节 《体验汉语口语教程》中级教材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安排
        一、活动中的输入
        二、活动中的输出
第三章 关于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课堂活动设计的思考
    第一节 《体验汉语口语教程》中级教材活动设计的优点
        一、活动设计具有真实性
        二、活动组织形式多样且以互动式活动为主
        三、“扩展活动”对“活动”的强化扩展
        四、活动设计多样性与趣味性并存
    第二节 《体验汉语口语教程》中级教材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指令表述不够明确
        二、部分活动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有待检验
    第三节 关于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课堂活动设计的建议
        一、活动应具真实性
        二、活动应具多样性
        三、活动应具针对性
        四、活动应具可行性
        五、活动设计注意结合语言形式
        六、重视活动目的
        七、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八、“扩展活动”的设计要突出强化与扩展
        九、活动应根据教学对象灵活设计
    第四节 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课堂活动设计构架参考
        一、活动类型
        二、活动组织形式
        三、活动构成要素
第四章 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课堂活动案例设计及实践
    第一节 课堂活动设计案例
    第二节 教学实践反馈
        一、任务前阶段
        二、任务中阶段
        三、任务后阶段
    第三节 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一、积极效果
        二、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体验汉语口语教程4》“活动”与“扩展活动”分析表
    附录二 《体验汉语口语教程5》“活动”与“扩展活动”分析表
    附录三 《体验汉语口语教程6》“活动”与“扩展活动”分析表
    附录四 《体验汉语口语教程》中级教材课文话题分类表

(10)基于地域特征的台湾当代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动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学术贡献与创新点
        1.5.1 台湾当代设计者面对及处理台湾地域特征的设计思维
        1.5.2 台湾建筑应结合地域特征与技术工法作为建构逻辑
    1.6 研究框架
上篇:理论篇
    第2章 台湾地域与气候相适应
        2.1 地域性与在地性定义
        2.1.1 台湾地域建筑形成及其背景
        2.1.2 本土化运动与台湾地域建筑关连
        2.2 真实的与批判性地域主义
        2.3 台湾在地历史意象的建构起源
        2.3.1 本土文化对台湾在地化影响
        2.3.2 台湾传统建筑保存对地域自觉与本土运动影响
        2.3.3 台湾传统建筑保存开启台湾建筑史建构
        2.3.4 从本土化到传统到地域主义探索
        2.4 台湾各时期建筑发展
        2.4.1 台湾原住民建筑发展
        2.4.2 荷兰据台建筑发展
        2.4.3 明清时期汉人来台建筑发展
        2.4.4 日据时期建筑发展
        2.4.5 国民政府迁台时期建筑发展
        2.5 台湾不同系统建筑如何回应台湾气候
        2.5.1 南洋系建筑(原住民建筑)
        2.5.2 西方殖民文化
        2.5.3 汉式建筑
        2.5.3.1 台湾客家建筑
        2.5.3.2 闽南建筑
        2.6 日治时期建筑构成对台湾地域建筑发展影响
        2.6.1 日据时期在台营建的建筑类型
        2.6.2 日据时期顺应台湾气候建立家屋规则
        2.7 国民政府迁台对台湾建筑现代性建构
    第3章 台湾气候与建筑生成探究
        3.1 台湾地理对气候影响
        3.1.1 台湾气候形成原因及特征
        3.1.2 台湾气候对建筑引发的问题
        3.2 台湾建筑样式与气候对应性
        3.2.1 植被决定台湾建筑用材
        3.2.2 面对台湾气候建筑对策
        3.3 建筑引入气候特征建筑发展情况
        3.3.1 台湾建筑在不同时期材料应用
        3.3.2 台湾各时期建筑对应气候特征发展情形
        3.4 台湾殖民文化与移民文化对建筑现代化影响
        3.4.1 1895 年至1949 年对台移民及殖民文化
        3.4.2 1949 年国民政府迁台迄今对台移民文化的转变
        3.5 因应台湾气候未来可持续发展之建筑观
    第4章 台湾建筑的思潮与当代建筑面临课题
        4.1 台湾本土概念的起源
        4.2 台湾建筑现代化发展基础
        4.2.1 日据时期现代化对台影响
        4.2.2 国民政府迁台实施现代化对台影响
        4.3 台湾战后建筑的发展
        4.3.1 1950 年代至1970 年代建筑发展
        4.3.2 1970 年代至1990 年代建筑发展
        4.4 批判性地域主义解析台湾现代建筑发展与反思
下篇:实践篇
    第5章 台湾当代建筑转换过程
        5.1 台湾当代建筑观察
        5.2 台湾传统建筑迈向现代建筑发展
        5.2.1 新传统地域主义解析台湾传统建建筑特色
        5.2.2 由中国传统建筑转向在地性建筑
        5.3 以批判性之地域主义看台湾当代建筑
        5.3.1 用批判性地域主义看礁溪户政与卫生所:
        5.3.2 用批判性地域主义看富贵三义
        5.4 基于当代建筑提出设计观点
    第6章 以台湾当代建筑作品为例-探究对本土性设计实践
        6.1 案例分析-国内外建筑师在台实践案例
        6.1.1 安藤忠雄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调研案及书面访谈
        6.1.2 王铭国建筑师冠军绿概念馆
        6.2 台湾当代本土建筑设计手法
        6.2.1 黄声远案例调研
        6.2.2 江文渊案例调研
        6.2.3 台湾其他建筑师本土实践案例与分析
        6.2.4 结论
        6.3 评论家如何看待台湾当下建筑形式
    第7章 基于当代台湾建筑面对未来之实践
        7.1 台湾当代建筑如何重新定义
        7.1.1 基本需求与空间建构
        7.1.2 异质文化重组与在地性建构
        7.2 台湾全球化到在地性建构
        7.2.1 从在地性反思台湾当代建筑
        7.2.2 从城市思考在地性面向
        7.3 台湾绿建筑与气候之对应性
        7.3.1 台湾绿建筑与气候之实践
        7.3.2 NEXT DESIGN:建筑应迈向新科技运用
        7.4 建筑策划论应用与在地实践
        7.4.1 建筑策划论应用
        7.4.2 在地实践
        7.4.3 使用者用后空间感受
        7.5 用后评估对于案例检视
        7.5.1 研究范围与方法
        7.5.2 使用者意见调查
        7.6 分析与结论
    第8章 结语
        8.1 从黄声远案例省思台湾建筑
        8.2 从江文渊案例思考台湾建筑
        8.3 建筑差异性源自于地域特征
        8.4 台湾建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如果你有环保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志愿者旅游的协作服务设计研究[D]. 马晓慧. 江南大学, 2020(01)
  • [2]特殊时期“闹大”事件舆情引导研究 ——以广州市环保督察“回头看”为考察对象[D]. 杨程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憩园[J]. 陈斌先.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3)
  • [4]生态治理的本土经验 ——扎琼巴让的生态治理实践研究[D]. 高恩召. 兰州大学, 2020(01)
  • [5]在德中资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一项中德员工互动视角下的实证研究[D]. 张妮.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6]菲达环保营销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 斯薇薇.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7]“一刀切”抑或“动员式治理”? ——环保督查下的地方政策执行[D]. 胡蓉. 厦门大学, 2019(08)
  • [8]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学生为例[D]. 宁晓.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5)
  • [9]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课堂活动设计研究[D]. 陈秀丽.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10]基于地域特征的台湾当代建筑设计研究[D]. 李宜蓉. 清华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如果您有环保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