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阻隔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女性,职业发展,职业阻隔
阻隔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方丹逸[1](2013)在《女性职业阻隔现象综述及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国内外政、商界女性发展状况,认为女性职业阻隔现象广泛存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社会因素(主要有性别偏见和心理预期、社会传媒导向以及外界归因)、组织因素(包括因雇佣成本差异造成的雇佣歧视、男性的组织文化与制度以及镜像上下限效应)、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事业冲突以及生育问题)、个人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个体受教育因素)是造成女性职业阻隔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现代企业教育》期刊2013年22期)
齐冰[2](2008)在《汉语疑问词疑问用法的阻隔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论文旨在研究疑问词作疑问用法时的阻隔现象。目前有许多语言学家关注研究这一问题,比如Beck (1996), Beck & Kim (1997), Tanaka (1997), Hagstrom (1998), Tanaka & Mika (2007)等人。这些人提出了许多的理论假设,其中以Beck的最小否定结构制约条件、Tanaka的线性交叉制约条件和Beck的焦点语义学解释最具有说服力。近期的研究还表明阻隔现象是一种跨语言的现象。有研究表明在中文里也存在着这种阻隔现象。然而,汉语里对于疑问词疑问用法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并没有像疑问词不定用法的研究那么丰富。本篇论文的目的就是要试图描述汉语里疑问词疑问用法的阻隔现象,并且探索这一现象背后的原理。在本文中有七个典型的疑问词被纳入讨论中,它们分别是:“为什么”、“怎么”、“谁”、“哪”、“什么”、“何时/什么时候”以及“哪里”。文章将观察每一个疑问词对于阻隔现象的敏感度。此外,被列出来的阻隔词也将会被研究。从这些语言事实中得出两个概括性结论:1)汉语中的疑问词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由“为什么”和“怎么”组成,它们被大多数的阻隔词所阻隔;第二类由“谁”、“哪”、“什么”、“何时/什么时候”和“哪里”组成,它们只被少数的阻隔词所阻隔。2)阻隔词之中,阻隔能力最强的是“也”,而阻隔能力最弱的是“大多数/少数NP”。第一个结论支持了蔡维天关于汉语中疑问词的理论。他认为,汉语中的疑问词分为名词性的疑问词和副词性的疑问词。名词性的疑问词是变量,它们的辖域由非选择性约束决定,不需要通过逻辑移位。而副词性的疑问词是真正的量化词,它们需要由逻辑移位获得辖域。为了解释第二个结论,本文从叁个有代表性的阻隔词“也”、“不”和“大多数/少数NP”着手,采用焦点结构、Heim的不定词理论和预设理论,分析不同的阻隔词的阻隔能力。(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8-04-20)
周霁,刘景岗[3](2007)在《阻隔用工短缺现象的蔓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几年前只在沿海地区才有的用工短缺问题已逐步蔓延到了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其他许多地区。本文作者通过对湖北省仙桃市57家缺工企业的调查,对中部地区中小城市企业缺工的现状、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劳动保障》期刊2007年11期)
曾令英[4](2007)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师生交往阻隔现象及其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种种原因,多媒体教学中产生了师生交往阻隔现象,要消除这些阻隔现象,多媒体教学应正确处理主体与辅助手段、课件形式与内容、目标与过程几方面关系。(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07年05期)
智清清[5](2007)在《“叁言”、“二拍”中的相思阻隔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文共分引言和正文两大部分。引言部分简述选题缘起和论证视角。在中国古代小说作品中,当男子与女子产生了一定感情后,往往由于一些原因造成了他们的分离,这样就很自然地产生了相思现象。相思是异性之间爱情的最直接、最有意味的表达方式,而地域的阻隔是形成相思的基本条件。本文以“叁言”、“二拍”为例,来探讨相思阻隔的方式、原因、特点及其文学功能,这样可以使我们对作品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正文共分叁大部分,对“叁言”、“二拍”中的相思阻隔现象进行深入的挖掘探讨。第一部分:“叁言”、“二拍”中相思阻隔现象的分类及原因。该部分首先界定“叁言”、“二拍”中相思阻隔类作品的篇目,其次对这些作品按照相思主体身份的不同,将其分为叁类: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的相思;分离夫妇间的相思;士妓之间的相思。然后分析论证在“叁言”、“二拍”中为什么会出现种类繁多的相思阻隔现象。第二部分:“叁言”、“二拍”中相思阻隔现象的特点。相思阻隔是文学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叁言”、“二拍”中也大量存在着。在现象之外,它们有着较为相近或相同的特点:分离之后感情深厚、彼此思念——主流;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式结局;阻隔时间漫长、遥遥无期;未婚青年易相思成疾。第叁部分:相思阻隔现象在“叁言”、“二拍”中的文学功能。相思阻隔现象在“叁言”、“二拍”中大量存在着,它们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其审美功能:生发故事悬念,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性格;分离后故事情节双线发展,扩大了叙述空间,深入、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7-05-01)
何丽明[6](2005)在《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与沟通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好篱笆带来好邻居,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既包括空间阻隔,也包括心理阻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有效的沟通能将阻隔状态限制在最有利的状态,沟通主要从认知、情感、人格叁个维度进行。(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小学教育》期刊2005年12期)
何丽明[7](2005)在《谈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与沟通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多维、复杂,教师对此认识上的偏差更增添了沟通难度。全面、辨证看待和处理此现象要求我们不走极端,在认知、情感、人格叁个纬度上沟通到位。(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05年10期)
何丽明[8](2005)在《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与沟通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课堂交际从本质上涉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更为突出。目前来看,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主动、被动,主体、客体等概念层面上。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课堂交际中出现的诸如师生阻隔现象该如何看待、如何沟通等问题,恐怕非主体、客体或双主体等概念能简单解决得了的。本文试就课堂交际中出现的师生阻隔现象作浅显论述,以期更多人来关注此类问题。(本文来源于《职教通讯》期刊2005年10期)
阻隔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篇论文旨在研究疑问词作疑问用法时的阻隔现象。目前有许多语言学家关注研究这一问题,比如Beck (1996), Beck & Kim (1997), Tanaka (1997), Hagstrom (1998), Tanaka & Mika (2007)等人。这些人提出了许多的理论假设,其中以Beck的最小否定结构制约条件、Tanaka的线性交叉制约条件和Beck的焦点语义学解释最具有说服力。近期的研究还表明阻隔现象是一种跨语言的现象。有研究表明在中文里也存在着这种阻隔现象。然而,汉语里对于疑问词疑问用法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并没有像疑问词不定用法的研究那么丰富。本篇论文的目的就是要试图描述汉语里疑问词疑问用法的阻隔现象,并且探索这一现象背后的原理。在本文中有七个典型的疑问词被纳入讨论中,它们分别是:“为什么”、“怎么”、“谁”、“哪”、“什么”、“何时/什么时候”以及“哪里”。文章将观察每一个疑问词对于阻隔现象的敏感度。此外,被列出来的阻隔词也将会被研究。从这些语言事实中得出两个概括性结论:1)汉语中的疑问词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由“为什么”和“怎么”组成,它们被大多数的阻隔词所阻隔;第二类由“谁”、“哪”、“什么”、“何时/什么时候”和“哪里”组成,它们只被少数的阻隔词所阻隔。2)阻隔词之中,阻隔能力最强的是“也”,而阻隔能力最弱的是“大多数/少数NP”。第一个结论支持了蔡维天关于汉语中疑问词的理论。他认为,汉语中的疑问词分为名词性的疑问词和副词性的疑问词。名词性的疑问词是变量,它们的辖域由非选择性约束决定,不需要通过逻辑移位。而副词性的疑问词是真正的量化词,它们需要由逻辑移位获得辖域。为了解释第二个结论,本文从叁个有代表性的阻隔词“也”、“不”和“大多数/少数NP”着手,采用焦点结构、Heim的不定词理论和预设理论,分析不同的阻隔词的阻隔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阻隔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方丹逸.女性职业阻隔现象综述及原因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3
[2].齐冰.汉语疑问词疑问用法的阻隔现象[D].湖南大学.2008
[3].周霁,刘景岗.阻隔用工短缺现象的蔓延[J].中国劳动保障.2007
[4].曾令英.多媒体教学中的师生交往阻隔现象及其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
[5].智清清.“叁言”、“二拍”中的相思阻隔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07
[6].何丽明.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与沟通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
[7].何丽明.谈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与沟通内涵[J].基础教育研究.2005
[8].何丽明.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与沟通内涵[J].职教通讯.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