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目的理论论文-冀燕昭

手段目的理论论文-冀燕昭

导读:本文包含了手段目的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质性研究,认知结构,手段目的链模型,盗窃惯犯

手段目的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冀燕昭[1](2019)在《盗窃犯罪人认知结构的质性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段目的链(Means-End Chain,MEC)是一种在价值观层面对个体行为进行解读的认知结构模型。本研究借助该模型,以质性研究的范式,对盗窃犯罪人关于盗窃行为认知结构的内容及其构成方式进行探索。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采用了“目的性随机抽样”的方式,同时,按照一定标准将盗窃犯罪人分为惯犯和偶犯以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在北京某监管部门随机选取了惯偶犯各35名,通过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进行资料收集,主要访谈内容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为被盗物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被盗物的特点属性;第叁部分是有关盗窃收获的相关问题,包括盗窃可满足的现实结果、社会心理结果及由此满足的价值观等。在记录时,采用录音设备和访谈记录表相结合的方式。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向受访者展示“知情同意书”,确保当事人明白访谈目的和愿意配合。在分析数据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编码、归纳和阐述结果,具体步骤为:建立编码、构建含义矩阵图、建立价值阶层图和寻找主导式知觉取向。最终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果并进行讨论,进而形成结论,撰写成文。结果:(1)盗窃犯罪人(包括惯犯和偶犯)头脑中关于盗窃行为的知识内容分属在属性、结果、价值观叁个层级上,其中属性是物品的特点,结果和价值观是当事人所追求的一种满足的状态。这些知识依照“物品属性——功能性结果——社会心理结果——工具性价值观——终极性价值观”的层级顺序连接。(2)惯犯MEC的关键路径:“目标物防护措施不足→有钱享乐→自己心情变好→欢愉的→生活中的乐趣与享受”和“目标物防护措施不足→缓解经济压力→社会关系对自己评价提高→有能力的→社会认可/成就感”;偶犯MEC的关键路径:“目标物防护措施不足→自己可以直接使用→自己心情变好→欢愉的→发泄的快感”和“目标物防护措施不足→缓解经济压力→家人对自己评价提高→有能力的→家庭自尊”。结论:(1)盗窃犯罪人(包括惯犯和偶犯)在物品的取得和自我满足之间建立了联结,在记忆中形成了可以借助MEC进行表征的、由“价值观、结果、属性”叁者自上而下组成的认知结构,犯罪人的自我满足驱动着其采用非法手段获取物品。(2)惯犯和偶犯关于盗窃行为的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层面,惯犯行窃的深层目的是为了满足价值观“生活中的乐趣与享受、社会认可、成就感”,偶犯行窃的深层目的是为了满足价值观“发泄的快感、家庭自尊”,这种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事人对盗窃的看法,是其成为惯犯或偶犯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期刊2019-03-26)

吴亚可[2](2017)在《在“手段”与“目的”之间:法条竞合立法规定的本土化考察——以法条竞合处断原则理论难题为切入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持续叁十几年的法条竞合处断原则理论纷争,暗示着囿于教义学论阈研究该问题一开始就走不通。因为该纷争产生的根源在于:“犯罪定性+定量”立法模式与“同质行为分立设罪”立法模式的结合,造成特别法条的立法目的不明确,即设立特别法条是要怎样处罚具备特定要素的行为,不得而知。这给予解释者基于不同的立论前提进行说理的机会,但是他们却因对话平台错位而难以达成共识。考虑到“犯罪定性+定量”立法模式是中国刑法的基本立法模式,以及立法的资源有限性和高成本性,用类型化思维指导下的“行为统罪”立法技术取代“同质行为分立设罪”立法技术建构刑法规范,可以减少竞合规定,明确对具备特定要素的行为怎样处罚,达致立法目的的明确性,消除竞合处断纷争。(本文来源于《刑事法评论》期刊2017年02期)

凡停停[3](2017)在《日用品的品牌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发现,在日用品领域的一些主要品牌正在逐步失去它们的市场份额,而消费者购买的品牌总数却在一直增长,事实证明消费者对品牌差异的感觉正在下降。品牌转换已成为日用品市场消费者的基本购买行为。而品牌的转换将会在一个消费者心目中业已存在的品牌清单内进行,能否进入这个清单也便是品牌或沟通的价值所在。由于生活日用品同质化日趋严重,在营销上占显着优势的强势企业(品牌)仍主导市场,垄断大部分市场份额。如何进行正确定位,成为很多国内品牌进军日用品市场,在国内中低端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甚至脱颖而出的重中之重。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阶梯访谈的方式,从消费者角度得到日用品的手段-目的链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找到消费者的关注点,据此做出日用品的消费者决策图,做出消费者决策图的目的是整理产品属性和消费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总结产品属性、消费结果、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导决策者做出决策。找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潜在因素以及消费者真正关心的因素,完成日用品品牌定位构建。本研究拓展并丰富了日用品品牌定位依据方面的研究,将心理学中常用的手段-目的链理论和品牌定位创意性的结合起来,能够有效解决日用品品牌严重同质化问题。(本文来源于《吉林财经大学》期刊2017-06-01)

余庆[4](2016)在《超越“目的—手段”体系:教育理论思维模式的反思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手段"体系是构建教育理论的一种思维模式。自教育学的科学化进程伊始,该体系始终是教育理论演进过程中的重要方式,其理论假设建立在人的可塑性基础之上,以价值中立的立场去分析教育系统及过程。出于操作和评价的便利性,抽象的教育目的会细化成具体、多层次的教育目标,进而对应制度安排、教育手段等。这种方式造成了教育理论在规范、解释功能上的缺位。更新教育理论体系观,以教育实践的逻辑为基础,实现教育理论的实践化改造,有助于突破这一体系的弊端。(本文来源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杨青红,杨同宇[5](2013)在《手段-目的链理论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MEC理论将消费者和产品结合起来考虑,通过消费者的购买目的揭示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因此获得了广泛的使用。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MEC理论的内容、相关技术和流程,然后介绍了国内外文献中对MEC理论的应用。本文从营销角度和产品类别两个角度对理论的应用做了介绍。营销角度主要包括品牌评估和定位、消费者满意度分析、市场细分、新产品开发、广告策略、消费者行为分析几个方面。产品类别角度则概括性地划分了传统产品和非传统产品,并从这两方面对理论应用做一个简要叙述。(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3年21期)

杨鑫[6](2012)在《基于“手段—目的”理论的综合性博物馆解说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文化旅游的迅速发展,现代博物馆已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游客寓教于乐的休闲游憩场所。综合性博物馆以其数量之多、藏品之丰富,在旅游者参观游览方面占据了重要位置。解说是沟通旅游者与对象物的通路。由于旅游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旅游解说系统作为景区与旅游者之间的媒介,被认为是将游客的旅游经历提升至体验层次的必备手段,尤其是当信息的发射主体与信息接受主体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均衡的情况时,旅游解说系统的作用更为突出。目前大多数的综合性博物馆对解说系统不够重视,尤其忽略了对游客需求的关注,致使解说系统的建设不完善,解说功能的发挥不充分,解说效率低下。笔者着眼于综合性博物馆解说系统的薄弱之处,以湖北省博物馆为实证研究对象,并引入“手段—目的”理论,着重从游客需求视角来研究综合性博物馆解说系统。文章在参阅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解说对象、解说受众及解说媒介叁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省博的实证研究与分析构建了适合于综合性博物馆的解说系统。最后依据重新建立的解说系统,对湖北省博物馆解说系统提出了可行性改进策略。文章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文章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阐述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概念及理论基础部分。本章介绍了博物馆的基本特征和功能要素,然后对解说系统进行了阐述,为博物馆解说系统的构建做铺垫。最后重点介绍了“手段-目的”理论,并将该理论与解说系统相结合。第叁部分是本文的系统要素分析部分。本章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依托,调查了博物馆的一般解说对象、解说受众特征和现有的解说媒介,并通过“手段-目的”理论辨析了叁者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结合前文对解说要素分析于学者们对解说系统的研究,构建了新的解说系统。第五部分基于新的解说系统,对省博现有解说系统提出改进意见。在文章的最后,阐述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并预测分析了综合性博物馆解说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2-05-01)

张波[7](2011)在《基于手段—目的理论的人本化旅游解说系统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来,城市居民收入与消费文化的改变,引起旅游需求及行为的转变,旅游活动过程中参与程度普遍提高。在此背景下,旅游者对旅游地解说服务的要求也呈现一种新趋势,要求旅游区管理者能够针对不同的旅游者提供相应的解说服务类型与项目,以提高旅游者的亲身体验。由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较短以及发展阶段的相对滞后性,当前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较少。本文尝试性的以人本主义的理念为线索,借用手段—目的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当前生态环境原始类旅游地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者旅游价值体现与解说系统构成的关系分析,试图总结出针对不同类型旅游活动的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模式,以期丰富旅游规划的基础理念。(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1年05期)

娄慧娜,钟晶灵[8](2010)在《基于手段——目的理论的顾客满意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段—目的链理论阐述了个人价值影响个人行为的方法,是了解顾客满意的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本文以手段-目的理论为基础,剖析顾客满意的影响因素,从而形成叁个层次的顾客满意——基于属性层的满意、基于结果/利益层的满意和基于价值层的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期货》期刊2010年11期)

郭朝阳,王杜杰,李丽琴[9](2009)在《第四十四章 手段—目的链理论在品牌建设中的应用——以大学生笔记本电脑市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大学生电子类产品(特别是笔记本电脑)的消费量急剧上升。在激烈的竞争中,笔记本电脑品牌的准确定位是决定厂商脱颖而出的主要因素。然而,在笔记本电脑品牌建设过程中,厂商往往将目光集中于产品的表面属性,如质量、性能、外观等,而对于"消费者为什么关注这些属性?这些属性最终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以及从这些属性到最终价值是如何实现的?"等问题厂商却缺乏研究。(本文来源于《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9~2010)》期刊2009-10-12)

王伯启[10](2006)在《基于手段-目的理论的饭店定位战略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定位战略是基于消费者、产品和竞争者叁者之间的权衡做出的一种战略选择,而其中对于消费者心智结构的研究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手段一目的理论能更好地研究消费者的关注点,据此做出饭店产品的消费者决策图,找出影响消费者的潜在因素以及消费者真正关注的因素,完成饭店定位的构建。(本文来源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手段目的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持续叁十几年的法条竞合处断原则理论纷争,暗示着囿于教义学论阈研究该问题一开始就走不通。因为该纷争产生的根源在于:“犯罪定性+定量”立法模式与“同质行为分立设罪”立法模式的结合,造成特别法条的立法目的不明确,即设立特别法条是要怎样处罚具备特定要素的行为,不得而知。这给予解释者基于不同的立论前提进行说理的机会,但是他们却因对话平台错位而难以达成共识。考虑到“犯罪定性+定量”立法模式是中国刑法的基本立法模式,以及立法的资源有限性和高成本性,用类型化思维指导下的“行为统罪”立法技术取代“同质行为分立设罪”立法技术建构刑法规范,可以减少竞合规定,明确对具备特定要素的行为怎样处罚,达致立法目的的明确性,消除竞合处断纷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手段目的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冀燕昭.盗窃犯罪人认知结构的质性探索[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9

[2].吴亚可.在“手段”与“目的”之间:法条竞合立法规定的本土化考察——以法条竞合处断原则理论难题为切入点[J].刑事法评论.2017

[3].凡停停.日用品的品牌定位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7

[4].余庆.超越“目的—手段”体系:教育理论思维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

[5].杨青红,杨同宇.手段-目的链理论应用[J].商业时代.2013

[6].杨鑫.基于“手段—目的”理论的综合性博物馆解说系统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7].张波.基于手段—目的理论的人本化旅游解说系统构建[J].人文地理.2011

[8].娄慧娜,钟晶灵.基于手段——目的理论的顾客满意模型[J].中国证券期货.2010

[9].郭朝阳,王杜杰,李丽琴.第四十四章手段—目的链理论在品牌建设中的应用——以大学生笔记本电脑市场为例[C].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9~2010).2009

[10].王伯启.基于手段-目的理论的饭店定位战略构建[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

标签:;  ;  ;  ;  

手段目的理论论文-冀燕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