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蒸汽式平板硫化机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袁志浩[1](2021)在《平板硫化机智能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硫化是橡胶工业中最关键的工艺,平板硫化机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橡胶在硫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温度以及压力。平板硫化机需要长时间工作且作业环境差,如何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状态监测和异常判断是智能监控系统设计的关键。针对平板硫化机目前存在的温度数据不稳定精度低导致的过硫或欠硫问题和缺少远程监控等问题,本文结合嵌入式技术、FPGA技术及物联网技术,设计了一套平板硫化机智能监控系统。该智能监控系统主要由智能网关、无线热电偶和远程监控平台组成,适应了平板硫化机的改造监控需求,能够实现实时采集设备的各种参数,并对参数进行分析和异常判断,通过WiFi无线传输,将采集的参数和设备状态传输到远程监控平台,本地人机交互界面和远程监控平台实时显示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数据异常,实现设备远程和本地的监控管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深入调查研究平板硫化机的组成部分和测温及监控现状,结合项目实际需求,针对目前平板硫化机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本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及相关算法。其次,根据设计方案的指导,设计出智能网关和无线热电偶硬件电路的原理图。针对无线热电偶和智能网关的最小控制系统、系统电源、RS-485通讯接口、无线传输单元、FPGA单元和人机交互等各个模块进行了硬件的选型和设计。再次,在硬件电路设计的基础上,采用ZigBee协议栈Z-Stack作为无线热电偶的软件核心,采用RT-Thread物联网实时操作系统作为智能网关的软件核心,以C语言实现软件程序的编写,FPGA单元以Verilog HDL实现硬件逻辑设计。最后,引入DBSCAN密度聚类算法的改进OPTICS算法检测平板硫化机数据存在的异常,利用FPGA对OPTICS聚类算法进行加速,使算法能够在智能网关实现快速运行。本文设计的平板硫化机智能监控系统经过测试表明:系统各部分运行正常,符合项目的实际需求,实现了平板硫化机的参数采集、异常判断、本地监控和远程监控,大幅度提高了平板硫化机监控管理的可靠性。
武凯迪[2](2021)在《摩托车胎活络模具结构分析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轮胎模具是轮胎成套生产线中重要的硫化成型装备,其性能和质量对轮胎的使用寿命、使用性能、质量和安全性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摩托车配备的车胎为斜交胎,斜交胎是通过开模形式为上下开模的两半模具进行硫化成型,硫化时使用的设备为平板硫化机。但伴随着高性能摩托车的相继出现,继而导致对配套轮胎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子午线轮胎更具优越性,活络模具对硫化轮胎的质量更有保障。本课题来源于企业研发需要,主要是以活络模具为基础,设计出基于平板硫化机的摩托车胎活络模具结构,并以此为研究基础,应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分析在实际硫化工况下模具的传热性能、主要零部件的应力应变分析与疲劳寿命分析,为模具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使模具设计更加科学、规范、标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摩托车胎活络模具结构设计。针对目前摩托车胎的发展趋势,提出一种基于平板硫化机的拉杆顺序开模的摩托车胎活络模具结构。由于两半模具是轴向开模的,在开模过程中模具强制脱离轮胎,会对轮胎的帘线间距和角度造成破坏,而本文所设计的模具结构分两次开模动作,并在开模时实现花纹块的径向移动,更能保证摩托车车胎的质量性能,提高摩托车车胎的使用寿命。(2)模具的传热性能分析。运用软件UG建立摩托车胎活络模具的三维模型,取模型的六分之一导入软件ABAQUS中进行传热分析,为了更准确的察看模具型腔内温度散布情况,在得出的温度分布云图中取五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改变模具的热源以及底座滑板结构,观察模具的传热性能,得出最佳传热方案,使模具传热性能更佳。(3)锁紧楔应力应变、疲劳寿命分析及对模具精度的影响。根据模具各部件间的装配关系及硫化机对模具施加力的形式,在所建力学模型基础上分析锁紧楔在硫化工况下的实际受力形式,通过计算得出其受力大小,应用软件ABAQUS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出应力与应变云图。结合锁紧楔位移量分析轮胎出现胶边的现象,然后在额定合模力以及2500k N合模力下,通过改变锁紧楔在上盖板中的嵌入量以及锁紧楔导向角大小分析对其应力应变的影响,并且通过Fe-safe软件对额定合模力以及2500k N合模力下锁紧楔的疲劳寿命进行分析。(4)花纹块的应力应变分析。分析花纹块在硫化工况下的受力形式,然后在额定合模力下,改变花纹块立面的宽度,分别取5mm、7.5mm以及10mm,分析对花纹块应力应变的影响,之后在花纹块立面宽度为5mm、7.5mm以及10mm时,施加不同大小的合模力,分析对花纹块应力和位移的影响。
李康[3](2020)在《输送带接头硫化系统电磁感应加热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带式输送机是煤矿运输系统的核心设备,为满足多种运输条件的使用要求,其输送带通常由多段胶带硫化而成。但是,实际生产中输送带接头部位容易出现断带故障,甚至引发次生事故。为改善硫化质量,解决现有硫化方法存在的加热时间长、加热不均匀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加热的输送带接头硫化方法。建立了输送带接头电磁感应硫化加热系统,并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对加热系统的关键部件进行研究。首先,为探究外部电流和频率等电磁参数对热板加热性能的影响,运用COMSOL软件对不同电磁参数下的加热系统进行电磁热耦合模拟。研究发现:将电流控制在12 A,工作频率控制在13000 Hz左右时,能够使加热板的温差保持在理想范围,此为电磁参数的较优值。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的温升曲线,得到单一因素对加热效果的作用规律。之后,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加热性能的因素进行优化。研究表明:在所设计的参数组合中,线圈与加热板间的距离为8 mm,线圈线径为3 mm,电流为12 A时,加热板表面加热均匀性更好。其次,搭建了基于电磁感应的输送带接头硫化加热系统和温度监测平台,通过实验对加热温度进行监测,分析温度变化规律。引入了温度最大不均匀度、相对不均匀度和加热板平均温度等参数,以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参数对硫化加热温度不均匀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加热板与线圈的距离越近,其表面温度分布越不均匀;加热时的电流不宜过强;为保证硫化加热的均匀性,尽量选用线径较大的线圈。然后,通过试验分别以电磁感应加热和电加热两种方式对输送带接头进行硫化,并对硫化后输送带接头部位的性能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电磁感应加热硫化后的输送带接头胶料性能更优。与电加热相比,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硫化的输送带接头芯胶在粘合强度、拉伸强度、最大拉断力和硬度四个关键参数上分别提高了3.72%、8.44%、1.05%和1.43%。覆盖胶的拉伸强度、最大拉断力、硬度分别提高了5.60%、0.60%和0.49%,其磨耗量减少了1.25%。最后,通过实验对两种输送带接头胶料的热物性参数和硫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进行探究,并对胶料在硫化加热过程中的吸热焓变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比热容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难燃输送带接头覆盖胶和芯胶、阻燃输送带接头覆盖胶和芯胶的焓变值分别为0.04 J/g、0.11 J/g、0.04 J/g(0.06 J/g)、0.18 J/g。
王红[4](2020)在《橡胶电磁硫化模拟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硫化是橡胶制品生产耗能最多的工序之一,常用的硫化介质蒸汽、过热水,硫化介质在输送过程中损耗大量的热量,导致能源消耗大。针对普通硫化能源浪费存在的弊端,采用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电磁硫化工艺,其中以轮胎电磁直压硫化为代表,已成为橡胶硫化行业最佳选择。近几年,磁性高分子复合材料是将磁性填料填充到高分子中形成导磁网络结构,磁性高分子复合材料配方和工艺已成为当今功能性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热点之一。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是通过橡胶硫化和电磁感应加热机理为基础,提出了混炼胶和硫化胶中导磁填料感应生热机理,建立了电磁感应加热数学模型。结合电磁加热工艺,通过实验实现了电磁间接加热模具生热硫化橡胶制品和电磁直接加热导磁填料混炼胶及弹性复合材料。针对所研究的课题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电磁加热模具进行橡胶硫化的研究,第二部分是电磁直接加热屏蔽功能橡胶复合材料硫化的研究。本文完成主要工作如下:(1)对平板模具进行热处理工艺,基于磁化机理,根据热处理平板模具内部磁畴分布原则,结合电磁加热工艺对热处理平板模具进行实验探究,经过热处理平板模具可以改变金属内部的磁畴,从而有效节约电磁感应加热能源。本文运用三维软件设计一种排列组合式感应加热线圈,从而改变平板模具轴向和径向温度分布均匀性,证实了感应加热线圈的设计结构对温度场分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根据电磁感应硫化机理及热传导原理,采用电磁间接加热模具硫化四氧化三铁橡胶厚制品,通过模具向四氧化三铁橡胶传热,由四氧化三铁橡胶外部向中间传热,电磁加热工艺具有参数可调、线圈结构易排布、升温速率快能耗低等优点,使四氧三铁橡胶外部有充足时间向四氧化三铁橡胶中间传热并且硫化均匀。测试四氧化三铁硫化胶在不同温度下电磁性能参数,拟合后即介电常数实部、介电常数虚部和损耗角正切随温度均按四次多项式函数变化,拟合程度高与温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在频率915MHz-3000MHz范围内,经拟合后即介电常数实部、介电常数虚部和损耗角正切与频率均按四次多项式函数变化,拟合曲线与实验数据非常吻合。测试四氧化三铁硫化胶比热,在0℃-150℃之间,比热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3)基于混炼胶和硫化胶中导磁填料感应生热机理,采用电磁直接加热导磁填料混炼胶和弹性复合材料,结合电磁感应线圈单线圈和多线圈排布方式,对导磁填料混炼胶和弹性复合材料形成温度场分布均匀性进行实验探究。在电磁直接加热导磁填料混炼胶形成温度场方面,四氧三铁混炼胶形成温度场分布均匀,表明导磁填料与胶料分散性效果好,会生成均匀分布的磁场;在电磁直接加热弹性复合材料方面,四氧三铁弹性复合材料随时间增加形成温度场区域逐渐变弱,表明弹性复合材料在硫化过程中形成交联立体网状结构,由于压力存在导致四氧三铁磁性粒子团聚,导磁填料在硫化胶中分散性差造成磁场分布不均匀,因此分散性对导磁填料混炼胶和弹性复合材料温度场均匀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秦凯[5](2019)在《平板硫化机电加热板温场均匀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平板硫化机作为橡胶制品硫化过程中时必不可少的关键生产设备,其主要功能是为橡胶制品硫化时提供满足工艺需要的温度和压力,而硫化机热板表面温度场的均匀性作为其最关键的一项性能指标,决定了橡胶制品硫化质量。本文针对现有平板硫化机热板存的温度场均匀性区域(有效加热区)面积小,导致硫化模具不能完全放入有效加热区而造成的橡胶制品质量隐患的问题,通过ANSYS软件建立热板的传热模型,完成热板外部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分析,确定其分布状况。并通过科学的温度测量方法对模拟结果予以验证,证明模拟分析方法的效果,对目标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场实施改进。本文主要所做的工作如下:(1)采用了仿真试验的方法,在ANSYS软件上仿真出了平板硫化机热板的物理模型,获得平板硫化机热板表面温度场的温度分布云图和有效加热区面积。(2)根据平板硫化机工作原理以及平板硫化机在橡胶制品硫化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场均匀性测试系统并确定测试方案,将实际测试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3)按照正交实验原理,设计试验方案,改变电加热管的功率参数分布,得到在不同的功率参数下平板硫化机热板表面温度场的温度分布云图和有效加热区面积,从而观察是哪些电加热管的功率参数对热板表面有效加热区面积大小有影响。(4)对正交实验结果数据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因素的显着性进行了F检验,得出影响平板硫化机热板有效加热区的主要因素和最优组合。最终实现将目标平板硫化机有效加热区的面积从0.068m2扩大至0.130 m2,使热板温度场均匀性从2.61℃降低到了2.44℃。
宋伟[6](2018)在《四鼓橡胶硫化机主机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大到国防科技小到日用品,橡胶制品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而硫化过程对橡胶制品的质量又起到关键作用。若硫化设备的硫化压力和温度无法满足胶料的硫化要求,则可能对硫化胶料的物理机械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胶料过硫或欠硫,所以硫化设备是保证优良橡胶制品的决定因素。本课题来源于某大型国有橡塑机械公司中的科技攻关项目,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鼓式硫化机设备,实现了橡胶制品的连续硫化,硫化制品质量优异,自动化程度高。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公司项目要求的具体设计参数,完成鼓式硫化机主要部件的三维建模设计,包括硫化鼓的结构形式设计,新型加热加压装置的构造设计等,并且确定了硫化鼓包角、硫化压力及硫化鼓转速,确保满足胶料硫化所需的温度、时间、压力要求。2.对主要部件进行力学分析及破坏研究,完成对硫化鼓的强度及刚度分析,校验关键部件设计的合理性。3.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Workbench对硫化鼓进行线性静力学分析及温度场的模拟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更加直观的看出硫化鼓各部分的受力变形情况,并且根据受力变形情况对硫化鼓结构作出相应的优化;通过硫化鼓温度场有限元分析可以看出硫化鼓通入蒸汽后随时间的温度变化,从而确定鼓式硫化机开始硫化的时间,满足胶料硫化工艺的温度要求。本文为该新型鼓式硫化机的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填补了关于鼓式硫化机设计理论的空白,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橡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胡金城[7](2017)在《2500吨平板硫化机控制系统设计及压力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目实施的背景是设计并研发出国内首台能够生产HC1400H大规格锥形橡胶护舷的2500吨平板硫化机控制系统。同时该硫化机控制系统也要满足生产型号为HC900H至HC1300H等其他4种锥形橡胶护舷,达到“一机多用”的实际生产需求。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影响橡胶护舷制品质量的相关因素。根据橡胶硫化机理分析,分析与质量的力学性能参数和外观尺寸有密切关系参数;分析了 2500吨硫化机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及过程,明确了控制系统需要完成的工作流程;根据实际生产的缺陷产品,分析且明确了压力、温度、时间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其次,对硫化机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在对硫化机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软硬件设计,包括液压控制电路、温度检测控制电路、预排水控制电路、检测值记录电路、油温冷却电路、润滑油注入电路、安全保护电路、触摸屏通讯电路等设计,同时完成了各部分功能对应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并且进行了人机交互系统设计。最后,针对多种型号制品对应多种硫化压力的生产实际需求,对压力控制方法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五种制品硫化需要的温度、时间和压力的工艺参数;针对每一制品需要的2种硫化压力以及不同制品压力差异工艺需求变化过大,导致的PID控制难以满足达到制品稳定控制在±20吨范围内的工艺要求问题,提出了分组PID的多种硫化制品硫化控制的解决方案;并且现场的控制效果显示了该方案的有效性。根据本论文设计的控制系统,2500吨平板硫化机控制系统满足了生产HC900H型至HC1400H型等5种规格制品的需求。
杨彬[8](2017)在《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均匀性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平板硫化机作为橡胶制品行业热压成型的一种关键硫化设备,其功能是为橡胶的硫化提供所必需的温度和压力。在平板硫化机工作时,热板对模具和橡胶制品进行加压和加热,热板表面与模具直接进行相互接触,因此对热板表面具有温度均匀性的要求。热板表面的温差是衡量橡胶硫化设备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热板加热的主要方式有电加热、导热油加热及蒸汽加热,以及比较先进的感应加热、红外加热等;目前存在热板表面温差过大从而降低硫化产品质量的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对热板表面温度场进行优化,提高热板表面温度的热均匀性,进而提高橡胶制品的硫化效率。本文采用数值分析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传热学中热传导和热对流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热板表面温度场优化的有效方法。利用ANSYS软件及Fluent模块分别对初始参数下的热板电加热、流体导热油加热进行了模拟仿真,基于初始模拟的结果数据,采用正交试验法对电加热热板热管排布间距和热管功率分配进行了优化设计。对于流体导热油加热,采用基于Fluent数值分析理论,对流道排布及进出口参数进行了优化;在数值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温度测试试验对两种加热方式的优化方案进行了有限元模拟验证。研究表明通过正交试验法对影响电加热热板表面温差大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可以明显改善热板表面温差,从而使热板的表面温度场更加均匀。对于流体导热油加热热板,通过模拟分析流道排布及优化进出口参数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理论及有限元数值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温度测试试验验证了优化方法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热板表面温度均匀性,为热板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代博兴[9](2017)在《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主要零部件力学模型的建立及结构改进》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在工程中使用着的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通常是将上横梁和底座分别简化成简支梁和悬臂梁设计计算,这种设计理论的假设与实际情况不符,故设计计算的结果粗糙、可靠度低,导致结构设计不合理。另外由于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上横梁、底座大都是采用铸铁材料铸造,教科书及工程应用都是将上横梁采用翻砂口上置式结构,底座采用翻砂口下置式结构。这种结构设计使得上横梁和底座材料分布不合理,受拉部位材料分布相对较少、受压部位材料分布相对较多,故整体部件承载能力较低,无法发挥出铸铁材料的抗压能力远远大于抗拉能力这一特性,导致平板硫化机在工作中有时会出现上横梁长边部位和底座拉耳位置处断裂的现象。针对上述诸多的不足,本研究首先针对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主要部件上横梁进行了常规单向简支梁法应力分析[1]、双向简支梁法应力分析[2]、弹性薄板理论计算[3]、有限元分析及ANSYS建模分析,建立上横梁不同边界的力学模型[4],并将所建立的诸力学模型的力学数据与实验测试结果相比较,给出了结论。其次对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主要部件底座也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及ANSYS建模分析,并且将计算结果与传统的悬臂梁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另外依据应力分析的结果,对目前通常采用上横梁翻砂口上置、底座翻砂口下置的结构进行了改进[5]。依据铸铁材料的抗压能力远远大于抗拉能力这一特性[6],将平板硫化机上横梁翻砂口由上置式改为下置式结构,将平板硫化机底座翻砂口由下置式改为上置式结构。其翻砂口位置的改变,能有效地挖掘铸铁材料潜力、改善上横梁、底座的受力,防止上横梁、底座的断裂。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主要部件上横梁力学模型的研究:通过对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上横梁的常规单向简支梁法应力分析、双向简支梁法应力分析、薄板理论计算、有限元分析及ANSYS建模分析,分别建立上横梁不同边界的力学模型,并将所建立的诸力学模型的力学数据与实验结果相比较,给出了结论;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主要部件上横梁结构优化改进:根据所确定的力学模型对上横梁进行力学分析,找出上横梁受力的危险点,充分利用铸铁的抗拉能力远小于抗压能力这一特性,将平板硫化机上横梁的翻砂口设计下置式,有效地改善上横梁受力,防止上横梁断裂现象的出现;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主要部件底座力学模型的研究:通过对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底座的常规应力分析、有限元分析及ANSYS建模分析,分别建立底座不同边界的力学模型,并将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给出了结论;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主要部件底座结构优化改进:根据所确定的力学模型对底座进行力学分析,找出底座受力的危险点,充分利用铸铁的抗拉能力远小于抗压能力这一特性,将平板硫化机底座的翻砂口改为上置式,有效地改善底座受力,防止底座拉耳处断裂现象的出现。
杨顺根[10](2017)在《中国橡机工业百年(九)》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纪实的手法,全面叙述了橡机工业从解放前使用日美产橡胶机械为主一直到现代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历史发展,系统的介绍了各类橡胶机械和工艺技术等发展概况,论述了中国橡胶机械工业和橡胶机械产品百年来艰难的发展历程和当今的中国橡机水平。
二、蒸汽式平板硫化机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蒸汽式平板硫化机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平板硫化机智能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测量方法 |
1.3.2 平板硫化机监控系统 |
1.3.3 数据异常检测算法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平板硫化机智能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平板硫化机概述 |
2.2 平板硫化机智能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2.3 平板硫化机智能监控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3.1 无线热电偶方案设计 |
2.3.2 智能网关方案设计 |
2.3.3 远程监控平台方案设计 |
2.4 系统主要器件分析及选型 |
2.4.1 单片机芯片分析与选型 |
2.4.2 热电偶接口模块分析与选型 |
2.4.3 算法加速及接口扩展模块分析与选型 |
2.4.4 远程监控平台通讯模块分析与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板硫化机智能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 无线热电偶硬件设计 |
3.1.1 最小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2 温度采集硬件设计 |
3.1.3 系统电源硬件设计 |
3.1.4 PCB电路板设计 |
3.2 智能网关硬件设计 |
3.2.1 主控最小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2.2 系统通讯接口硬件设计 |
3.2.3 远程监控平台通讯接口硬件设计 |
3.2.4 算法加速及接口扩展硬件设计 |
3.2.5 人机交互硬件设计 |
3.2.6 系统电源硬件设计 |
3.2.7 PCB电路板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板硫化机智能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无线热电偶软件设计 |
4.1.1 ZigBee协议和Z-Stack协议栈 |
4.1.2 主程序软件设计 |
4.1.3 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
4.1.4 低功耗软件设计 |
4.2 智能网关软件设计 |
4.2.1 RT-Thread物联网实时操作系统 |
4.2.2 主程序软件设计 |
4.2.3 系统通讯软件设计 |
4.2.4 远程监控平台通讯软件设计 |
4.2.5 算法加速及接口扩展软件设计 |
4.2.6 人机交互软件设计 |
4.3 远程监控平台软件设计 |
4.3.1 阿里云物联网平台 |
4.3.2 产品和设备的创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板硫化机异常数据检测算法研究 |
5.1 平板硫化机异常数据的来源 |
5.2 OPTICS算法在异常数据检测中的应用 |
5.2.1 DBSCAN算法 |
5.2.2 基于DBSCAN改进的OPTICS算法 |
5.3 算法的验证与实验结果分析 |
5.3.1 OPTICS算法分析及加速单元提取 |
5.3.2 OPTICS算法并行加速方案 |
5.3.3 加速性能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平板硫化机智能监控系统的实现 |
6.1 无线热电偶功能验证 |
6.1.1 无线热电偶硬件验证 |
6.1.2 温度采集验证 |
6.2 智能网关功能验证 |
6.2.1 智能网关硬件验证 |
6.2.2 数据采集和发送验证 |
6.2.3 人机交互验证 |
6.2.4 无线数据传输验证 |
6.3 远程监控平台功能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摩托车胎活络模具结构分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轮胎及轮胎模具的分类 |
1.2.1 子午线轮胎和斜交轮胎 |
1.2.2 活络模具和两半模具 |
1.3 国内外轮胎模具的发展历程 |
1.4 课题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技术路线 |
1.5.2 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基于平板硫化机的摩托车胎活络模具结构设计 |
2.1 摩托车胎生产工艺流程 |
2.2 摩托车胎活络模具总体结构 |
2.3 摩托车胎活络模具使用特点 |
2.4 模具开合模过程 |
2.4.1 模具开模过程 |
2.4.2 模具合模过程 |
2.5 摩托车胎活络模具设计参数 |
2.5.1 模具径向开模行程 |
2.5.2 上盖开模行程 |
2.5.3 模具材料的选定 |
2.5.4 模具导向结构的选择 |
2.5.5 导向角的确定 |
2.6 摩托车胎活络模具关键部件设计 |
2.6.1 锁紧楔的设计 |
2.6.1.1 锁紧楔的作用 |
2.6.1.2 锁紧楔的结构设计 |
2.6.1.3 锁紧楔的制造工艺 |
2.6.1.4 锁紧楔的强度刚度计算 |
2.6.2 花纹块的设计 |
2.6.2.1 花纹块的作用 |
2.6.2.2 花纹块的结构设计 |
2.6.2.3 花纹块的制造工艺 |
2.7 模具型腔结构强度校核 |
2.8 本章小结 |
3 模具的传热性能分析 |
3.1 传热的基本理论 |
3.2 模具传热前处理过程 |
3.3 模具传热模拟分析 |
3.3.1 二热源传热模拟分析 |
3.3.2 三热源传热模拟分析 |
3.4 底座滑板结构对模具传热的影响 |
3.4.1 二热源条件下底座滑板结构对模具传热的影响 |
3.4.2 三热源条件下底座滑板结构对模具传热的影响 |
3.5 不同底座滑板结构的时间-温度曲线分析 |
3.5.1 二热源条件下不同底座滑板结构的时间-温度曲线分析 |
3.5.2 三热源条件下不同底座滑板结构的时间-温度曲线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锁紧楔应力应变、疲劳寿命分析及对模具精度的影响 |
4.1 锁紧楔力学性能分析 |
4.1.1 锁紧楔的受力分析 |
4.1.2 锁紧楔模型建立 |
4.2 轮胎胶边的产生及锁紧楔最大位移量确定 |
4.2.1 轮胎胶边产生原因分析 |
4.2.2 锁紧楔最大位移量确定 |
4.3 平板硫化机合模力 |
4.4 锁紧楔应力应变分析 |
4.4.1 额定合模力下锁紧楔等效应力、U1 方向位移分析 |
4.4.2 2500k N合模力下锁紧楔等效应力、U1 方向位移分析 |
4.5 不同嵌入量对锁紧楔应力应变的影响 |
4.5.1 额定合模力下不同嵌入量对锁紧楔应力应变的影响 |
4.5.2 2500k N合模力下不同嵌入量对锁紧楔应力应变的影响 |
4.6 不同导向角对锁紧楔应力应变的影响 |
4.7 锁紧楔疲劳寿命分析 |
4.7.1 额定合模力下锁紧楔的疲劳寿命 |
4.7.2 2500k N合模力下锁紧楔的疲劳寿命 |
4.8 本章小结 |
5 花纹块应力应变分析 |
5.1 花纹块力学性能分析 |
5.1.1 花纹块的受力分析 |
5.1.2 花纹块模型建立 |
5.2 花纹块应力应变分析 |
5.2.1 额定合模力对花纹块应力应变的影响 |
5.2.2 额定合模力下不同立面宽度对花纹块应力应变的影响 |
5.3 不同合模力对花纹块应力应变的影响 |
5.3.1 5mm立面宽度时不同合模力对花纹块应力应变的影响 |
5.3.2 7.5mm立面宽度时不同合模力对花纹块应力应变的影响 |
5.3.3 10mm立面宽度时不同合模力对花纹块应力应变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输送带接头硫化系统电磁感应加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输送带接头硫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硫化加热方式的研究现状 |
1.3.3 硫化传热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输送带接头硫化感应加热理论分析 |
2.1 输送带接头电磁感应硫化加热系统 |
2.2 电磁场有限元数学模型 |
2.2.1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
2.2.2 电磁场控制方程 |
2.3 温度场有限元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输送带接头硫化加热板电磁感应加热特性研究 |
3.1 硫化加热系统有限元模型 |
3.1.1 COMSOL简介及分析步骤 |
3.1.2 导入模型 |
3.1.3 前处理设定 |
3.1.4 后处理设置 |
3.2 加热板表面的电磁热仿真 |
3.2.1 加热板表面的电磁场仿真求解 |
3.2.2 加热板表面的温度场仿真求解 |
3.3 电磁参数对加热板温度分布及温升的影响 |
3.3.1 加热系统工作频率对加热板温升的影响 |
3.3.2 加热系统外部电流对加热板温升的影响 |
3.3.3 线圈匝数对加热板温升的影响 |
3.4 基于多参数感应加热下的正交设计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输送带接头硫化的加热监测平台搭建及实验研究 |
4.1 输送带接头电磁感应硫化加热监测系统的组成 |
4.1.1 电磁加热控制器 |
4.1.2 输送带接头硫化温度监测系统 |
4.2 加热板不同位置的温升曲线特性分析 |
4.2.1 整体实验平台的搭建及测温点的选取 |
4.2.2 沿加热板中心线方向的温度变化 |
4.2.3 沿加热板对角线方向的温度变化 |
4.2.4 加热板中心区域和下部区域的温度变化 |
4.3 不同参数下加热板温度均匀度的实验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硫化后接头的性能研究 |
5.1 实验流程 |
5.1.1 实验材料及所需设备 |
5.1.2 实验方案和步骤 |
5.2 输送带接头粘合强度的对比测试 |
5.3 输送带接头拉断性能的对比测试 |
5.4 输送带接头磨耗和硬度性能的对比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输送带接头胶料硫化加热时的热性能参数测定 |
6.1 输送带接头胶料在硫化加热过程中导热系数的测定 |
6.1.1 实验装置 |
6.1.2 实验步骤 |
6.1.3 结果分析 |
6.2 输送带接头胶料在硫化加热过程中比热容的测定 |
6.2.1 实验装置 |
6.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6.2.3 结果分析 |
6.3 输送带接头胶料在硫化加热过程中吸热焓变的测定 |
6.3.1 实验装置 |
6.3.2 实验方法及原理 |
6.3.3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橡胶电磁硫化模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橡胶行业的概况 |
1.2 橡胶硫化机发展概况 |
1.2.1 轮胎定型硫化机的概况 |
1.2.2 胎面活络模 |
1.2.3 平板硫化模具概况 |
1.3 硫化介质 |
1.3.1 传统硫化介质 |
1.3.2 电磁感应加热 |
1.4 电磁硫化弹性体的概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1.6.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6.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6.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橡胶硫化生热机理 |
2.1 橡胶硫化机理 |
2.2 电磁加热金属生热机理 |
2.3 电磁加热非金属等其他材料的生热机理 |
2.4 混炼胶中导磁填料感应生热机理 |
2.5 硫化胶中导磁填料感应生热机理 |
2.6 本章小结 |
3 中频电磁感应加热实验及模拟 |
3.1 平板模具材质介绍 |
3.2 金属热处理对感应加热的影响 |
3.2.1 线圈位置对于感应加热的影响 |
3.2.2 感应位置对于感应加热的影响 |
3.3 电磁场的有限元模拟 |
3.3.1 电磁场的基本理论 |
3.3.2 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
3.3.3 传热的基本定律 |
3.4 模拟软件的介绍 |
3.5 建立模型 |
3.6 几何体材料的设置 |
3.7 网格划分 |
3.8 模拟结果及分析 |
3.8.1 电磁场各个矢量的分布云图 |
3.8.2 磁-热耦合温度场分布云图 |
3.8.3 距离对感应加热温度场效果的影响 |
3.9 模拟验证 |
3.10 本章小结 |
4 实验研究 |
4.1 实验设备的介绍 |
4.1.1 实验设备和测量仪器的介绍 |
4.2 电磁加热模具硫化橡胶厚制品 |
4.2.1 原料、配方和试样制备 |
4.2.2 高频电磁感应加热实验工艺条件 |
4.2.3 电磁加热模具硫化橡胶厚制品实验 |
4.3 电磁加热模具硫化橡胶的电磁参数测试 |
4.3.1 介电常数实验仪器的介绍 |
4.3.2 温度对介电常数实部的影响 |
4.3.3 温度对介电常数虚部的影响 |
4.3.4 温度对损耗角正切的影响 |
4.3.5 频率对介电常数实部的影响 |
4.3.6 频率对介电常数虚部的影响 |
4.3.7 频率对损耗角正切的影响 |
4.4 电磁加热模具硫化橡胶的比热测试 |
4.4.1 实验仪器介绍 |
4.4.2 电磁加热模具硫化橡胶的比热测试 |
4.5 电磁加热的导磁填料混炼胶在线圈中的温度场分布 |
4.5.1 导磁填料混炼胶制备 |
4.5.2 电磁加热的导磁填料混炼胶在多线圈上的温度场分布 |
4.5.3 电磁加热的导磁填料混炼胶在单线圈上的温度场分布 |
4.6 可加热弹性复合材料在线圈中的温度场分布 |
4.6.1 可加热弹性复合材料在多线圈上的温度场分布 |
4.6.2 可加热弹性复合材料在单线圈上的温度场分布 |
4.7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本文所做的工作 |
所得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5)平板硫化机电加热板温场均匀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平板硫化机简介 |
1.2.1 平板硫化机加热板的分类及加热原理 |
1.2.2 平板硫化机的现状 |
1.2.3 平板硫化机的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平板硫化机热板表面温度场测量方法 |
1.3.2 温度场模拟的研究概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温度场和热传导的理论分析 |
2.1 温度场的相关概念 |
2.1.1 温度场 |
2.1.2 等温面和等温线 |
2.1.3 温度梯度 |
2.1.4 热流密度 |
2.2 热传递理论 |
2.2.1 热传导 |
2.2.2 热对流 |
2.2.3 热辐射 |
2.3 稳态传热与瞬态传热 |
2.3.1 稳态传热 |
2.3.2 瞬态传热 |
2.3.3 线性与非线性热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场数学模型 |
3.1 平板硫化机热板导热微分方程 |
3.2 定解条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场仿真分析 |
4.1 ANSYS软件热分析运用 |
4.1.1 有限元方法的介绍 |
4.1.2 ANSYS软件简介 |
4.1.3 ANSYS热分析原理 |
4.2 平板硫化机热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热板模型简化及材料参数 |
4.2.2 选择单元类型 |
4.2.3 平板硫化机热板材料定义 |
4.2.4 平板硫化机热板模型网格划分 |
4.2.5 平板硫化机有限元模型的载荷施加 |
4.2.6 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场有限元求解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硫化机热板温度场测试试验 |
5.1 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场均匀性测量方法 |
5.1.1 温度测量方法介绍 |
5.1.2 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场均匀性测量原理 |
5.2 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场检测系统设计 |
5.2.1 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场检测准确性的技术关键 |
5.2.2 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场检测系统组成 |
5.3 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场测试实验 |
5.3.1 贴片式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校准 |
5.3.2 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场测试试验 |
5.4 平板硫化机热板表面温度场测试结果分析与仿真结果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场的改进研究 |
6.1 单水平因素测试对热板有效加热区面积的影响 |
6.1.1 编号P1与P5电加热管功率的改变对有效加热区面积的影响 |
6.1.2 编号P2与P4电加热管功率的改变对有效加热区面积的影响 |
6.1.3 编号P3电加热管功率的改变对有效加热区面积的影响 |
6.2 多水平因素测试对有效加热区面积的影响 |
6.2.1 正交实验原理 |
6.2.2 对平板硫化机电加热管功率进行正交实验设计与分析 |
6.3 数据处理及结果统计检验 |
6.3.1 平板硫化机热板有效加热区面积正交实验数据的极差分析 |
6.3.2 平板硫化机热板有效加热区面积正交实验数据的方差分析 |
6.4 试验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四鼓橡胶硫化机主机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硫化机的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硫化机发展史 |
1.2.2 国内硫化机发展史 |
1.2.3 我国鼓式硫化机发展概况 |
1.3 鼓式硫化机的基本硫化原理 |
1.4 鼓式硫化机的优缺点及课题研究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
2 鼓式硫化机主要部件设计 |
2.1 鼓式硫化机的主要零部件介绍 |
2.2 主要设计参数 |
2.3 硫化鼓的结构形式设计 |
2.3.1 设计要求 |
2.3.2 硫化鼓及从鼓基本参数尺寸校验 |
2.4 压力带参数的设计 |
2.4.1 压力带的厚度 |
2.4.2 压力带的张力与硫化压力 |
2.5 硫化鼓包角与硫化时间 |
2.6 硫化鼓的生产能力 |
2.7 硫化温度及其加热方式 |
2.8 本章小结 |
3 鼓式硫化机主要部件强度分析 |
3.1 材料的应力状态 |
3.2 强度分析常用的四种强度理论 |
3.2.1 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 |
3.2.2 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
3.2.3 最大剪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
3.2.4 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
3.3 硫化鼓的强度计算 |
3.4 薄钢带的强度计算 |
3.5 硫化鼓的刚度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4 鼓式硫化机设计流程 |
4.1 鼓式硫化机的初期设计 |
4.1.1 硫化鼓及其它各辊的模型设计 |
4.1.2 上下螺旋装置及清洁辊的模型设计 |
4.1.3 机架的模型设计 |
4.2 鼓式硫化机的中期设计 |
4.2.1 鼓式硫化机新型加热加压装置的模型设计 |
4.2.2 双层胶料硫化装置设计 |
4.2.3 旋转接头及轴承座部件的设计 |
4.3 鼓式硫化机的后期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ANSYSWorkbench简介及重要部件有限元分析 |
5.1 ANSYSWorkbench简介 |
5.2 硫化鼓的线性静力学分析 |
5.2.1 线性静力分析 |
5.2.2 硫化鼓受力变形分析 |
5.2.3 添加总变形选项并求解 |
5.3 本章小结 |
6 硫化鼓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6.1 ANSYSWorkbench对热分析问题的分类 |
6.1.1 热力学分析的目的 |
6.1.2 基本传热方式 |
6.2 热传递基本理论 |
6.3 ANSYS热分析模块及瞬态分析简介 |
6.4 硫化过程中有限元模型 |
6.4.1 几何模型 |
6.4.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6.5 传热状态仿真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2500吨平板硫化机控制系统设计及压力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2 平板硫化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橡胶硫化机理及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分析 |
2.1 橡胶硫化机理 |
2.2 平板硫化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1 平板硫化机组成 |
2.2.2 平板硫化机工作原理 |
2.2.3 硫化机工作过程 |
2.3 影响制品质量及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 |
2.3.1 硫化压力对质量的影响 |
2.3.2 硫化温度和硫化时间对质量和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平板硫化机控制系统设计 |
3.1 平板硫化机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1.1 控制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3.1.2 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3.2 液压控制系统设计 |
3.2.1 液压系统组成 |
3.2.2 液压系统动作控制 |
3.2.3 压力控制电路 |
3.2.4 油温冷却电路 |
3.3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
3.3.1 温度控制系统组成 |
3.3.2 温度控制电路 |
3.3.3 预排水控制电路 |
3.3.4 检测值记录电路 |
3.4 其他控制部分设计 |
3.4.1 安全保护电路 |
3.4.2 润滑油注入电路 |
3.5 人机交互系统设计 |
3.5.1 触摸屏通讯电路 |
3.5.2 人机交互界面绘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平板硫化机压力控制方法研究 |
4.1 不同型号制品对硫化压力的需求分析 |
4.2 硫化压力PID控制方法存在问题分析 |
4.3 多种硫化压力分组PID控制方案 |
4.3.1 方案提出 |
4.3.2 方案实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均匀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平板硫化机发展简介 |
1.1.1 平板硫化机简介 |
1.1.2 平板硫化机热板简介及分类 |
1.1.3 平板硫化机发展趋势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1 课题研究意义 |
1.2.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平板硫化机热板传热理论及模型建立 |
2.1 硫化机热板传热的基本理论 |
2.1.1 热传导理论 |
2.1.2 热对流理论 |
2.1.3 热辐射理论 |
2.2 ANSYS热分析基本理论 |
2.2.1 ANSYS软件的特点 |
2.2.2 Fluent软件基本特点 |
2.3 热板温度场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1 热板热传导传热的数学模型 |
2.3.2 热板热对流传热的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电加热的热板温度场模拟分析优化 |
3.1 热板有限元模拟分析 |
3.1.1 热板三维模型建立 |
3.1.2 热板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初步分析 |
3.1.3 热板有限元模型求解与分析 |
3.2 热板有限元模拟结果优化 |
3.2.1 正交试验法的特点 |
3.2.2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热板温度场优化 |
3.2.3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导热油流体加热热板温度场模拟分析优化 |
4.1 FLUENT软件数值分析基础 |
4.2 流体加热热板温度场分析 |
4.2.1 流体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
4.2.2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4.2.3 边界条件及区域设定 |
4.2.4 FLUENT求解器求解 |
4.3 模拟分析结果优化 |
4.3.1 基于流道位置的优化 |
4.3.2 基于进出口流速的优化 |
4.3.3 优化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热板电加热与油加热模拟及对比分析 |
5.1 热传导边界条件及基本假设 |
5.2 电加热热板有限元模拟 |
5.3 导热油加热热板有限元模拟 |
5.4 电加热与导热油加热对比分析 |
5.4.1 节点温度变化对比 |
5.4.2 流速与导热油传热效率分析 |
5.5 本章总结 |
6 热板温度场温度均匀性优化试验验证 |
6.1 试验过程 |
6.1.1 试验目的 |
6.1.2 试验设备与检测工具 |
6.1.3 试验方法 |
6.2 试验结果分析 |
6.2.1 电加热热板试验结果分析 |
6.2.2 导热油加热试验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主要零部件力学模型的建立及结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简介 |
1.1.1 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1.1.2 平板硫化机在载荷作用下力的分布 |
1.1.3 四立柱平板硫化机上横梁简介 |
1.1.4 四立柱平板硫化机底座简介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 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上横梁力学模型的建立与比较 |
2.1 传统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上横梁力学模型简化不妥之处 |
2.2 上横梁传统单向简支梁法 |
2.3 上横梁双向简支梁法 |
2.4 上横梁弹性薄板理论 |
2.5 上横梁ANSYS分析建模 |
2.6 本章小结 |
3 模拟上横梁实验及数据对比 |
3.1 应力测试技术简介 |
3.2 模拟上横梁危险点应力测试 |
3.3 数据分析与比较 |
3.3.1 实验数据分析 |
3.3.2 实验数据与四种力学模型比较 |
3.3.3 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上横梁的结构改进 |
4.1 四立柱平板硫化机上横梁传统受力力学模型 |
4.2 四立柱平板硫化机上横梁传统设计结构模式 |
4.3 上横梁结构传统设计的不妥之处 |
4.4 上横梁结构的改进设计 |
4.5 上横梁结构改进前后危险点应力分析 |
4.5.1 危险点常规应力分析 |
4.5.2 上横梁危险位置ANSYS软件应力分析 |
4.6 结论 |
4.7 本章小结 |
5 四立柱平板硫化机底座结构的改进 |
5.1 传统设计的不妥 |
5.2 改进设计 |
5.3 底座结构改进前后危险点应力分析 |
5.3.1 底座拉耳危险点常规应力分析 |
5.3.2 底座拉耳危险位置ANSYS软件应力分析 |
5.5 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中国橡机工业百年(九)(论文提纲范文)
1 4.9输送带机械 |
1 4.9.1传统输送带机械 |
1 4.9.2输送带机械的发展和现代化 |
(1)定张力织物芯输送带成型机 |
(2)PVC、PVG输送带生产线 |
(3)钢丝绳输送带生产线 |
(4)输送带覆盖胶生产机械 |
(5)轻型输送带机械 |
(6)输送带硫化设备 |
a.输送带平板硫化机 |
1)热板规格及层数 |
2)加压系统 |
3)液压控制垫铁 |
4)温控垫台 |
b.输送带鼓式硫化机 |
c.平板式连续硫化机 |
1 4.1 0传动带机械 |
1 4.1 0.1传统V带机械 |
(1)帘布芯V带成型机械 |
(2)线绳V带机械 |
(3)冲孔V带机械 |
1 4.1 0.2新型传动带成型机械 |
(1)窄型V带机械 |
(2)切边V带、多楔带和同步带机械 |
a.多功能V带成型机 |
b.切割V带单鼓切割机 |
c.V带双鼓切割机 |
d.多楔带磨削机 |
1)多楔带单根磨削机 |
2)多楔带整筒磨削机 |
e.V带测长打磨机 |
(3)线绳包布V带成组成型机及包布机 |
a.线绳包布V带单鼓成组成型机 |
b.线绳包布V带双鼓成组成型机 |
c.线绳V带包布机 |
1 4.1 0.3 V带硫化设备 |
1 4.1 0.4热塑性弹性体V带工艺设备 |
1 4.1 0.5 V带试验机械 |
四、蒸汽式平板硫化机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平板硫化机智能监控系统设计[D]. 袁志浩.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摩托车胎活络模具结构分析与性能研究[D]. 武凯迪.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输送带接头硫化系统电磁感应加热特性研究[D]. 李康.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4]橡胶电磁硫化模拟及实验研究[D]. 王红.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平板硫化机电加热板温场均匀性技术研究[D]. 秦凯.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6]四鼓橡胶硫化机主机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D]. 宋伟.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7]2500吨平板硫化机控制系统设计及压力控制方法研究[D]. 胡金城. 东北大学, 2017(02)
- [8]平板硫化机热板温度均匀性优化研究[D]. 杨彬. 宁波大学, 2017(02)
- [9]四立柱式平板硫化机主要零部件力学模型的建立及结构改进[D]. 代博兴.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10]中国橡机工业百年(九)[J]. 杨顺根.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