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放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癫痫患者,易激惹,电刺激
后放电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遇涛,任志伟,徐翠萍,王雪原[1](2017)在《癫痫患者颅内电极电刺激后放电的相关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颅内深部电极电刺激后放电产生规律的研究,探索后放电刺激位点是否与致痫区或者易激惹区相关。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2017年在我科行立体定向脑电图手术的癫痫患者共10例。均接受以下参数的皮层电刺激:双极刺激,双相方波,50Hz,0.2ms脉宽,0.5-10m A。分析视频脑电图并分别记录后放电的刺激阈值、频率、刺激部位、波形及其演变过程。结果 10例患者中共完成刺激4701次,其(本文来源于《第七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7-10-27)
陈小璐,孔令志,刘秀萍,熊可,张元原[2](2014)在《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诱导小鼠后放电特征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下电刺激小鼠前额叶皮层诱导后放电发作的特点。方法取4-6周龄的雌性C57/6J小鼠共20只,分别采用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每组各10只。而后于前额叶皮层给予时长1 ms频率60 Hz串长1 s间隔1 min的双向电刺激,起始强度700 uA,直至脑电图记录到大于等于5 s的后放电发作。而后每隔10 min给予一次与诱出后放电时强度相同的电刺激,共20次,连续记录脑电图,采用快速傅里叶转换对两组小鼠后放电发作的脑电图进行频率能量分布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期刊2014-09-18)
陈小璐[3](2014)在《电刺激诱导后放电对小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纯音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诱导小鼠后放电特征的比较目的:比较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下电刺激小鼠前额叶皮层诱导后放电发作的特点。方法:取4-6周龄的雌性C57/6J小鼠共20只,分别采用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每组各10只。而后于前额叶皮层给予时长1ms频率60Hz串长1s间隔1min的双向电刺激,起始强度700uA,直至脑电图记录到大于等于5s的后放电发作。而后每隔10min给予一次与诱出后放电时强度相同的电刺激,共20次,连续记录脑电图,采用快速傅里叶转换对两组小鼠后放电发作的脑电图进行频率能量分布分析。结果:乌拉坦组10只小鼠中3只未诱出后放电,氯胺酮组中4只未诱出。乌拉坦组小鼠平均需38.67±2.88次电刺激诱导出首次后放电发作,氯胺酮组小鼠平均需74.17±3.39次电刺激诱出首次后放电。随着电刺激数增加,两组小鼠后放电发作持续时间呈增加趋势。能量频率分布显示,后放电发作前,两组小鼠脑电图均以δ和θ波为主,后放电发作时,γ和β频率增多,乌拉坦组以γ频率增多为主,氯胺酮组以β频率增多为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放电发作停止后,两组小鼠脑电图γ和β频率降低,δ和θ频率增高。结论: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下重复电刺激前额叶皮质均能诱导后放电发作,两组小鼠后放电脑电图形态近似,频率分布略有不同。第二部分电刺激诱导后放电对小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纯音反应的影响目的:观察电刺激诱导后放电对小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纯音反应的影响。方法:取4-6周龄的雌性C57/6J小鼠共16只,氯胺酮麻醉后,放置钨电极于小鼠左侧初级听皮层(AI区),给予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纯音(20ms)进行频率/阈值调谐曲线扫描,得到最小阈值和最佳频率,以声强为最小阈值以上10dB SPL,频率同最佳频率,时长20ms间隔2s的纯音为声刺激,重复225次,细胞外记录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对该纯音刺激的反应。然后于前额叶皮层放置刺激电极,给予时长1ms频率60Hz串长1s间隔1min的双向电刺激,直至脑电图记录到后放电发作。而后每隔10min给予一次与诱出后放电时强度相同的电刺激,并于每次电刺激结束即刻给予同前参数的纯音刺激,细胞外记录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反应。共进行20次电刺激,而后停止电刺激,重复一次频率/阈值调谐曲线扫描,而后继续给予每组重复225次参数同前的纯音刺激,记录后放电发作停止后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的反应。结果:16只小鼠中10只诱导出后放电,诱出后放电的小鼠平均需70.5±3.81次电刺激诱导出首次后放电发作;随着电刺激数增加,后放电发作持续时间呈增加趋势。频率/阈值调谐曲线显示后放电发作前后小鼠的平均最佳频率,平均最小阈值,最小阈值10dB SPL以上及30dBSPL以上平均频率带宽,最小阈值10dB SPL及20dB SPL以上纯音发放时神经元平均放电数,以及频率反应曲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后放电次数增多,小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对纯音刺激反应的放电数呈增加趋势,后放电发作停止后,神经元反应放电数降回至基线水平,与后放电发作前及发作后相比,发作期神经元平均放电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放电发作期小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反应峰值放电数及放电起始至放电峰值斜率较发作前后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放电发作期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的反应潜伏期和声反应达峰值所需时间无明显改变。结论:重复电刺激前额叶皮质诱导后放电发作使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对纯音刺激反应的放电数明显增加,后放电发作对小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频率/阈值调谐曲线、反应潜伏期、反应达峰值所需时间和放电起始至放电峰值斜率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4-04-01)
张小斌,王逢鹏,高志莹,熊灵丹,林志红[4](2014)在《后放电监测在术中皮层电刺激脑皮层功能区识别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放电监测在术中皮层电刺激脑皮层功能区识别中的意义。方法:34例涉及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手术的患者,术中皮层电刺激识别脑皮层功能区,同时持续监测皮层脑电,以出现后放电的阈值作为电刺激强度的上限,或最大电流量达到20 mA为止。结果: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术中皮层电刺激识别脑皮层功能区,无不良反应;均进行了病灶切除术,除2例病灶与运动功能区或运动前区重迭、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运动功能减退外,其他病例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下降。结论:在术中皮层电刺激脑皮层功能区识别中监测后放电,可提高皮层电刺激的阳性率,降低假阴性率,降低电刺激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刘湘竹[5](2012)在《“大连电池”储能11年后“放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刘湘竹)昨日,从大连化物所获悉:大连化物所-大连融科储能公司团队的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中标国电龙源5MW/10MWh储能电池系统工程,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应用示范工程。这意味着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在研发11年后进(本文来源于《大连日报》期刊2012-09-10)
徐层林,许正浩,陈忠[6](2012)在《小鼠匹鲁卡品癫痫模型潜伏期CA3区后放电阈值及脑电频谱能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匹鲁卡品(pilocarpine)癫痫模型的潜伏期被认为是其癫痫自发的形成过程。本实验采用小鼠匹鲁卡品模型,研究潜伏期内电刺激诱导的后放电阈值(ADT)以及脑电(EEG)频谱能量的变化。方法 ICR小鼠立体定位在右侧海马CA3区并进行电极植入手术。休息7 d后用恒流电刺激器(刺激参数为单向方波,60 Hz,波宽为1 ms,刺激时间为1s)测定基础后放电阈值和记录正常状态下EEG基线。腹腔注射匹鲁卡品(200 mg·kg~(-1))诱导持续癫痫发作(SE),60 min SE后地西泮(1 mg·kg~(-1))终止。在SE后第5,10,15,20天测定CA3区后放电阈值。动物每天白天记录12 hEEG以观察自发发作从而判断潜伏期是否结束。结果在潜伏期内,后放电阈值相对于SE前明显抬高,潜伏期后明显回落。同时,在潜伏期EEG的delta节律相对能量升高而theta节律相对能量降低。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发现,癫痫阈值的抬高与Delta节律能量增加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与theta节律的降低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匹鲁卡品模型潜伏期的可能与海马后放电阈值的过度抬高以及相应EEG频谱能量的变化有关,delta和theta节律在癫痫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关注。(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中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12-07-27)
徐层林,许正浩,陈忠[7](2012)在《小鼠匹鲁卡品癫痫模型潜伏期CA3区后放电阈值及脑电频谱能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匹鲁卡品(pilocarpine)癫痫模型的潜伏期被认为是其癫痫自发的形成过程。本实验采用小鼠匹鲁卡品模型,研究潜伏期内电刺激诱导的后放电阈值(ADT)以及脑电(EEG)频谱能量的变化。方法 ICR小鼠立体定位在右侧海马CA3区并进行电极植入手术。休息7 d后用恒流电刺激器(刺激参数为单向方波,60 Hz,波宽为1 ms,刺激时间为1 s)测定基础后放电阈值和记录正常状态下EEG基线。腹腔注射匹鲁卡品(200 mg·kg-1)诱导持续癫痫发作(SE),60 min SE后地西泮(1 mg·kg-1)终止。在SE后第5,10,15,20天测定CA3区后放电阈值。动物每天白天记录12 hEEG以观察自发发作从而判断潜伏期是否结束。结果在潜伏期内,后放电阈值相对于SE前明显抬高,潜伏期后明显回落。同时,在潜伏期EEG的delta节律相对能量升高而theta节律相对能量降低。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发现,癫痫阈值的抬高与Delta节律能量增加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与theta节律的降低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匹鲁卡品模型潜伏期的可能与海马后放电阈值的过度抬高以及相应EEG频谱能量的变化有关,delta和theta节律在癫痫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朴媛媛,李勇杰[8](2012)在《脑电监测下皮层电刺激引发后放电的特点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埋置皮层电极的癫痫患者进行皮层刺激,除进行功能区定位以外,分析皮层刺激过程中皮层刺激引发的后放电特点,从而寻求后放电形式、部位在癫痫患者颅内电极埋置后致痫灶定位过程(本文来源于《第叁届CAAE中国脑电图和神经电生理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05-10)
张小斌,姚一,王逢鹏,林志红,高志莹[9](2012)在《后放电监测在术中脑功能区定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放电监测在术中脑功能区定位中的作用。方法:38例涉及脑功能区病变而进行开颅手术的患者,术中电刺激定位脑功能区,刺激电流量从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大,至出现功能应答,同时持续监测脑电,以出现后放电的阈值做为电刺激的上限,或最大电流量达到20mA为止。结果:25例术中电刺(本文来源于《第叁届CAAE中国脑电图和神经电生理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05-10)
朴媛媛,遇涛,李勇杰[10](2011)在《脑电监测下皮层电刺激引发后放电的特点总结及病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埋置皮层电极的癫痫患者进行皮层刺激,除进行功能区定位以外,分析皮层刺激过程中皮层刺激引发的后放电特点,从而寻求后放电形式;部位在癫痫患者颅内电极埋置后致痫灶定位过程中的意义,进而寻求皮层电刺激对癫痫患者异常波干预是否具有治疗方面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5例癫痫病例在颅内电极埋置后,在视频脑电同步监测下进行皮层电刺激,同步观察接受电刺激的正负两个电极之外余导联的后放电情况。负极为接受刺激点位,刺激强度为1mA-12mA,刺激时间为3秒/次,刺激强度长幅为1-2mA;每次刺激间隔为10-20秒。间隔一段时间,在脑电为背景放电情况下,对有后放电现象的部位进行相同条件的刺激,并在出现后放(本文来源于《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3)
后放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下电刺激小鼠前额叶皮层诱导后放电发作的特点。方法取4-6周龄的雌性C57/6J小鼠共20只,分别采用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每组各10只。而后于前额叶皮层给予时长1 ms频率60 Hz串长1 s间隔1 min的双向电刺激,起始强度700 uA,直至脑电图记录到大于等于5 s的后放电发作。而后每隔10 min给予一次与诱出后放电时强度相同的电刺激,共20次,连续记录脑电图,采用快速傅里叶转换对两组小鼠后放电发作的脑电图进行频率能量分布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放电论文参考文献
[1].刘畅,遇涛,任志伟,徐翠萍,王雪原.癫痫患者颅内电极电刺激后放电的相关特性[C].第七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2017
[2].陈小璐,孔令志,刘秀萍,熊可,张元原.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诱导小鼠后放电特征的比较[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2014
[3].陈小璐.电刺激诱导后放电对小鼠初级听皮层神经元纯音反应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4
[4].张小斌,王逢鹏,高志莹,熊灵丹,林志红.后放电监测在术中皮层电刺激脑皮层功能区识别中的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4
[5].刘湘竹.“大连电池”储能11年后“放电”[N].大连日报.2012
[6].徐层林,许正浩,陈忠.小鼠匹鲁卡品癫痫模型潜伏期CA3区后放电阈值及脑电频谱能量的变化[C].第十五届中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2012
[7].徐层林,许正浩,陈忠.小鼠匹鲁卡品癫痫模型潜伏期CA3区后放电阈值及脑电频谱能量的变化[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
[8].朴媛媛,李勇杰.脑电监测下皮层电刺激引发后放电的特点总结[C].第叁届CAAE中国脑电图和神经电生理大会论文摘要集.2012
[9].张小斌,姚一,王逢鹏,林志红,高志莹.后放电监测在术中脑功能区定位中的应用[C].第叁届CAAE中国脑电图和神经电生理大会论文摘要集.2012
[10].朴媛媛,遇涛,李勇杰.脑电监测下皮层电刺激引发后放电的特点总结及病例分析[C].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