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芒草论文-王百竹,朱媛君,刘艳书,马风云,张晓

长芒草论文-王百竹,朱媛君,刘艳书,马风云,张晓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芒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芒草,物种分布模型,最大熵模型,环境变量

长芒草论文文献综述

王百竹,朱媛君,刘艳书,马风云,张晓[1](2019)在《典型草原建群种长芒草(Stipa bungeana)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范围预测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典型草原的建群种长芒草为研究对象,利用Maxent模型对长芒草在中国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对主要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所得到的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分别为0.962和0.950,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可靠,当前中国长芒草高适宜性分布区主要有5个,分别为黄土高原分布区、泰山-沂蒙山分布区、横断山分布区、藏南谷地分布区及天山分布区。在RCP2.6(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2.6)和RCP8.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8.5)两种气候情景模式下预测得到的2070年长芒草最适宜的潜在分布区有逐渐缩小的趋势。Jackknife检验对主导环境变量的筛选结果显示,影响长芒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有地形粗糙度指数(terrain roughness index, tri)、9月降水量(precipitation 09, prec09)、气候湿度指数(climatic moisture index, topowi)、2月最高温度(maximum temperature 02, tmax02)、12月降水量(precipitation 12, prec12)和12月平均温度(average temperature 12, tavg12)。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典型草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孙清琳,张瑞红,易叁桂,杨柳,李巧燕[2](2019)在《长芒草(Stipa bungeana)种子萌发与出苗对关键环境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萌发为植物生活史的关键阶段,对植物的定居、群落演替与动态起着决定作用。通过室内控制实验的方法,研究长芒草(Stipa bungeana)种子萌发对光照和温度,水势和温度,以及幼苗出土对沙埋深度和供水的响应。使用光照、温度和湿度自动控制的生长箱,设置光照、黑暗和持续黑暗3个光处理和5个变温处理(5℃:15℃、10℃:20℃、15℃:25℃、20℃:30℃和25℃:35℃)(夜:昼);设置11个水势处理(0、-0.2、-0.4、-0.6、-0.8、-1、-1.2、-1.4、-1.6、-1.8 MPa和-2 MPa)和5个恒温处理(10、15、20、25℃和30℃),研究长芒草种子萌发对光照和温度、水势和温度的响应。设置6个沙埋深度(0.5、1、1.5、2、3、5 cm)和10个供水处理(2.5、5、7.5、10、15、20 mm和30 mm 7个单次供水处理,2.5、5、7.5 mm/3d 3个多次供水处理),研究长芒草幼苗出土对沙埋和供水的响应。结果表明:光照对长芒草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黑暗与持续黑暗条件下的最终萌发百分率无显着差异。在10:20℃—15:25℃温度范围内,长芒草种子萌发快速且集中,15:25℃为种子萌发最适温度,超过最适温度时,最终萌发百分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水势低于-1 MPa时长芒草种子不能萌发,最终萌发百分率和萌发速率均随水势的降低而降低。当温度达到30℃时,种子基本不能萌发。单次供水条件下,长芒草的最终出苗百分率和出苗速率接近为零;5 mm/3d及7.5 mm/3d供水条件下,最终出苗百分率可达到50%。5 mm/3d及7.5 mm/3d的多次供水与单次供水及2.5 mm/3d的多次供水相比更有利于长芒草出苗。适宜出苗的沙埋深度为0.5—2 cm,沙埋深度超过3 cm时最终出苗百分率和出苗速率均率接近于零。长芒草种子出苗情况随沙埋深度增加而降低,在供水量为7.5 mm/3d,沙埋深度为0.5—2 cm时,出苗最好。降低人为干扰对表层土壤的破坏,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是促进长芒草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瑞[3](2017)在《黄土高原优势种长芒草繁殖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为我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典型草原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具重要的饲用和生态价值。但有关长芒草繁殖特性的研究以往报道较少。本论文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生境下长芒草的繁殖分配特性、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不同种群长芒草种子的休眠、萌发和田间出苗特性;长芒草与其同属不同种的种子萌发特性比较;凋落物和覆盖物对长芒草幼苗建植及土壤种子库的影响。旨在为系统了解长芒草的繁殖特性提供理论基础,为该物种在黄土高原草地恢复治理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2012-2013,连续两年在位于甘肃榆中兰州大学试验站的萃英山山顶(海拔1902 m)和山脚(海拔1720 m)对长芒草的生物量和繁殖分配等研究表明,山脚长芒草植株每年的地上生物量和繁殖分配比例等都显着(P<0.05)高于山顶植株。两年平均地上生物量、生殖枝生物量和种子生物量,山脚的分别为每株14.65 g、7.49 g和1.80 g,而山顶分别为3.38 g、0.81 g和0.13 g;前者分别是后者的4.3倍、9.3倍和13.9倍。2012年和2013年,山脚生殖枝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59.3%和41.3%,比同年山顶分别高137.3%和55.7%。2.2015和2016年,连续两年对甘肃和宁夏黄土高原不同地区采集的8个长芒草种群种子的休眠、萌发和出苗特性的研究发现,同一年不同种群间种子的休眠率、贮藏6个月后的休眠释放率、以及田间出苗率均存在显着(P<0.05)差异,但这种差异在种群不同采集年份之间变化趋势不一致;表明种群间被测特性的差异,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两年间所有采集种群的种子平均休眠率为49.3%,贮藏6个月后种子休眠率为35.1%,较贮藏前降低14.1%。3.研究了8种针茅属植物包括长芒草、大针茅(S.grandis)、小针茅(S.klemenzii)、短花针茅(S.breviflora)、沙生针茅(S.glareosa)、戈壁针茅(S.gobica)、紫花针茅(S.purpurea)和疏花针茅(S.penicillata)种子萌发的叁基点温度和基础水势,结果表明,长芒草种子萌发的最低温、最适温和最高温分别为9.7℃、23.3℃和36.9℃,相比其他种,其种子萌发的最适温最低,最低温和最高温适中。长芒草种子萌发的基础水势值最低,为-0.73 MPa,萌发的水势时间值最大,为173 MPa·d,表明长芒草种子较其他针茅属植物种子更容易在水分匮乏的环境条件下萌发。4.人工模拟天然草地围栏封育后凋落物对长芒草幼苗建植和土壤种子库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较种子处于裸地的对照和种子处于不同凋落物累积量(80、160和240 g/m~2)上方,种子处于不同凋落物累积量下方提高了种子出苗率;处于凋落物下方和上方的种子平均出苗率分别为32.4%和18.8%,处于凋落物下方的3个累积量处理间的出苗率无显着(P>0.05)差异,而处于上方种子的出苗率随凋落物累积量增加呈下降趋势(由高到低3个凋落物累积量的种子出苗率分别为30.1%、14.5%和11.7%)。5.长芒草种子处于凋落物上方有利于土壤种子库的形成,具生活力的种子显着(P<0.05)高于处于凋落物下方和处于裸地的,而且具生活力的种子随凋落物累积量的增加而增长。当种子处于240 g/m~2凋落物上方时,野外埋藏6个月和12个月后具生活力的种子比例分别为37.2%和22.4%,可形成持久土壤种子库。而当种子处于不同累积量凋落物下方或裸地上时,野外埋藏12个月后具生活力的种子均小于2.0%,极少有种子能够形成持久土壤种子库。(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10-01)

韩炳宏,尚振艳,袁晓波,安卓,文海燕[4](2016)在《氮素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长芒草光合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氮沉降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物代谢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模拟大气氮沉降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天然草地进行了氮添加试验,分析了天然草地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叶片氮含量、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响应特征,探讨了长芒草光合生理特性和叶片衰老的影响对氮添加的响应。结果显示,氮素添加可显着增加长芒草地上生物量(P<0.05),明显增加其所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显着增加叶片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而对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显着提高了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另外,氮素添加延缓了长芒草叶绿素的降解速率。以上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的大气氮沉降量有利于长芒草光合能力的提高,可以延缓长芒草叶片的衰老。(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薛兴权[5](2016)在《黄土高原柠条林与长芒草土壤机械组成与养分的空间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不同降水梯度序列下黄土高原不同草灌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探索更优配置的植被种植类型,以黄土高原两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即人工柠条林地与长芒草地为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室内分析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及土壤机械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这两种草灌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柠条与长芒草的机械组成整体趋势均表现为粉粒含量>砂粒>粘粒;在土壤垂直剖面上的分布趋势为砂粒与粘粒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粉粒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在水平方向上,砂粒含量随着降水梯度的增加而减少,粉粒与粘粒含量随着降水梯度的增加而增加;粉粒的空间变异性最小,粘粒的空间变异性最大。2.柠条林试验区内土壤肥力低下,土壤养分除却全钾处于叁级中等水平外,其他各养分含量均处于属于五级匮乏与六级极匮乏级别;有机碳空间变异性显着,全氮和全磷属于中等变异,全钾属于弱变异;在垂直方向上,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具有表聚现象;全磷含量表现为从表层到心土层含量降低,从心土层到底层含量增加;全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在水平方向上,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以及全钾含量均随着降水梯度的升高而增加;且降水条件越好的地区土壤机械组成与养分的增幅差异越显着。3.长芒草试验区内土壤肥力低下,土壤养分除却富县地区全钾含量处于叁级中等水平外,其他各养分含量均处于属于五级匮乏与六级极匮乏级别;养分中有机碳和全氮在降水梯度上的空间变异性显着,全磷与全钾的空间变异性较弱;在垂直方向上,土壤中有机碳、全氮与全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全磷含量表现为从表层到心土层含量降低,从心土层到底层含量增加;水平方向上,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以及全钾含量均随着降水梯度的升高而增加。4.在土壤机械组成方面,神木、绥德、安塞降水区内长芒草对土壤的细化能力较柠条强,而延安降水区则与之相反;在土壤养分方面,除却神木地区的有机碳含量,绥德、安塞地区的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和延安地区的全钾含量是长芒草高于柠条外,其余地区的养分含量均是柠条高于长芒草。5.试验区内自然状况生长下的柠条较长芒草对该地区内的土壤质地改善效果略好,但也十分有限。想要更好的、更大程度的改善黄土高原土壤质地,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应加以合理的人为管理,适时的对植被进行施肥与灌溉,改善其生长环境,减少该地区的水土流失,从而增加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6-06-01)

周芝琴[6](2014)在《长芒草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高原区草地建群种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为材料,研究了其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发芽对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盐分、含氮化合物、埋深等的响应,自然生境下长芒草土壤种子库及幼苗更新动态以及不同埋深条件下长芒草种子生活力的变化,以了解该植物种的生态适应机制,为黄土高原长芒草草地的保护与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长芒草新鲜种子在不同温度与光照条件下发芽率均较低,恒温20℃黑暗条件下发芽率最高,达25%。此外,变温15/25℃、20/30℃下有少量种子发芽,而其余光温组合下种子不发芽,说明长芒草新鲜种子存在休眠。2.贮藏温度与贮藏时间均显着促进长芒草种子的休眠释放,随贮藏时间增长,种子发芽率增加,20℃下贮藏1、3、6月,种子发芽率分别为46%、59%、69%。高温贮藏有利于种子休眠的释放。如5℃与20℃贮藏6月后,种子发芽率分别为63%和69%。3.光照、温度及其互作显着影响休眠释放后种子的发芽。随温度增加,发芽率先增加后降低,20℃为其发芽最适温度,在黑暗与光照下发芽率分别为88%与75%。光照显着抑制长芒草种子的发芽,如15℃,种子在黑暗与光照条件下的发芽率分别为86%和48%。4.干旱胁迫、光照及其互作显着影响长芒草种子的发芽。随水分胁迫的加剧,发芽率逐渐降低。光照条件下种子发芽对水分胁迫更为敏感,如光照条件-0.8MPa水势时,种子发芽率为0;而在黑暗条件下,种子发芽率为15%。5.硝酸钾、硝酸钠显着提高长芒草种子在光照条件下的发芽率,如在15℃条件下,硝酸钾和硝酸钠处理种子发芽率分别为45%和59%,而对照种子发芽率仅为34%;但在黑暗条件下,硝酸钾表现为低温(15,20℃)下无显着作用,高温下(25℃)显着抑制种子发芽。如25℃条件下,未经处理种子发芽率为40%,而对照发芽率仅为6%。6.长芒草种子出苗率随播种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最佳播种深度为1cm,出苗率达到43%。7.长芒草实生苗主要发生在7-9月,最高出现在7月。与此一致,长芒草土壤种子库密度7月最高,达869粒/m2,随后快速下降,次年3-5月,种子库密度较小,仅为31粒/m2。8.埋藏3月后,90%以上种子田间发芽或失去生活力。埋藏1年后,除地表还有少量种子保持生活力外,埋深5cm种子已全部失去生活力。表明长芒草主要以短暂土壤种子库形式存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5-01)

周芝琴,李廷山,武艳培,胡小文[7](2013)在《长芒草种子适宜萌发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光照、温度以及二者之间的互作对长芒草(Stipa bungeana)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芒草种子在10~30℃温度范围内均能萌发,萌发最适温度为20℃,在光照与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分别为72%与88%;2)光照显着抑制长芒草种子的萌发,且相比适宜温度条件下,光照对亚适宜温度下种子的萌发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胡艳莉,李维军,刘永进,张信,姬秀云[8](2012)在《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宁夏长芒草典型草原进行健康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宁夏长芒草典型草原进行健康评价,试验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宁夏固原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布设监测调查样方,对照为核心区;处理1为外围1、月亮山、南华山;处理2为外围2、原州区、彭阳县、隆德县、西吉县、盐池县;处理3为海原县、同心县,测定植被指标和土壤指标。结果表明:对照、处理1为健康草地,处理2为亚健康草地,处理3为不健康草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2年01期)

张信,李维军,刘永进,胡艳莉,古晓林[9](2011)在《宁夏长芒草典型草原健康评价途径与标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夏固原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布设监测调查样方,利用草地基况法和模糊综合评价2种方法对宁夏长芒草(Stipa bungeana)典型草原进行健康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宁夏长芒草典型草原健康评价标准体系。研究表明,1)长芒草典型草原用草地基况法的评价结果为云雾山、月亮山、南华山的草地处于健康状态,原州区、彭阳县、隆德县、西吉县、盐池县的草地处于健康但有问题状态,海原县、同心县的草地处于不健康状态;2)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为云雾山、月亮山、南华山为健康草地,原州区、彭阳县、隆德县、西吉县、盐池县为亚健康草地,海原县、同心县为不健康草地;3)按照宁夏长芒草典型草原健康评价标准体系将宁夏草地划分为健康、健康但有问题和不健康3个等级。(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1年12期)

李维军,张信,胡艳莉,刘永进,古晓林[10](2011)在《利用草地基况法对宁夏长芒草典型草原进行健康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夏固原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布设监测调查样方,利用草地基况法对宁夏长芒草典型草原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云雾山、月亮山和南华山的草地处于健康状态;原州区、彭阳县、隆德县、西吉县和盐池县的草地处于健康但有问题状态;海原县和同心县的草地处于不健康状态。(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1年06期)

长芒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种子萌发为植物生活史的关键阶段,对植物的定居、群落演替与动态起着决定作用。通过室内控制实验的方法,研究长芒草(Stipa bungeana)种子萌发对光照和温度,水势和温度,以及幼苗出土对沙埋深度和供水的响应。使用光照、温度和湿度自动控制的生长箱,设置光照、黑暗和持续黑暗3个光处理和5个变温处理(5℃:15℃、10℃:20℃、15℃:25℃、20℃:30℃和25℃:35℃)(夜:昼);设置11个水势处理(0、-0.2、-0.4、-0.6、-0.8、-1、-1.2、-1.4、-1.6、-1.8 MPa和-2 MPa)和5个恒温处理(10、15、20、25℃和30℃),研究长芒草种子萌发对光照和温度、水势和温度的响应。设置6个沙埋深度(0.5、1、1.5、2、3、5 cm)和10个供水处理(2.5、5、7.5、10、15、20 mm和30 mm 7个单次供水处理,2.5、5、7.5 mm/3d 3个多次供水处理),研究长芒草幼苗出土对沙埋和供水的响应。结果表明:光照对长芒草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黑暗与持续黑暗条件下的最终萌发百分率无显着差异。在10:20℃—15:25℃温度范围内,长芒草种子萌发快速且集中,15:25℃为种子萌发最适温度,超过最适温度时,最终萌发百分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水势低于-1 MPa时长芒草种子不能萌发,最终萌发百分率和萌发速率均随水势的降低而降低。当温度达到30℃时,种子基本不能萌发。单次供水条件下,长芒草的最终出苗百分率和出苗速率接近为零;5 mm/3d及7.5 mm/3d供水条件下,最终出苗百分率可达到50%。5 mm/3d及7.5 mm/3d的多次供水与单次供水及2.5 mm/3d的多次供水相比更有利于长芒草出苗。适宜出苗的沙埋深度为0.5—2 cm,沙埋深度超过3 cm时最终出苗百分率和出苗速率均率接近于零。长芒草种子出苗情况随沙埋深度增加而降低,在供水量为7.5 mm/3d,沙埋深度为0.5—2 cm时,出苗最好。降低人为干扰对表层土壤的破坏,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是促进长芒草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有效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芒草论文参考文献

[1].王百竹,朱媛君,刘艳书,马风云,张晓.典型草原建群种长芒草(Stipabungeana)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范围预测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J].草业学报.2019

[2].孙清琳,张瑞红,易叁桂,杨柳,李巧燕.长芒草(Stipabungeana)种子萌发与出苗对关键环境因子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9

[3].张瑞.黄土高原优势种长芒草繁殖特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7

[4].韩炳宏,尚振艳,袁晓波,安卓,文海燕.氮素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长芒草光合特性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6

[5].薛兴权.黄土高原柠条林与长芒草土壤机械组成与养分的空间变异[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

[6].周芝琴.长芒草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4

[7].周芝琴,李廷山,武艳培,胡小文.长芒草种子适宜萌发条件[J].草业科学.2013

[8].胡艳莉,李维军,刘永进,张信,姬秀云.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宁夏长芒草典型草原进行健康评价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

[9].张信,李维军,刘永进,胡艳莉,古晓林.宁夏长芒草典型草原健康评价途径与标准试验研究[J].草业科学.2011

[10].李维军,张信,胡艳莉,刘永进,古晓林.利用草地基况法对宁夏长芒草典型草原进行健康评价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

标签:;  ;  ;  ;  

长芒草论文-王百竹,朱媛君,刘艳书,马风云,张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