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黄颡论文-丁浪,杨严鸥,姚峰,童驿雯,谢云轶

瓦氏黄颡论文-丁浪,杨严鸥,姚峰,童驿雯,谢云轶

导读:本文包含了瓦氏黄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vachelli,Richardson),饥饿,投喂,生长

瓦氏黄颡论文文献综述

丁浪,杨严鸥,姚峰,童驿雯,谢云轶[1](2019)在《瓦氏黄颡鱼饥饿后再投喂的生长及转氨酶活性的个体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平均体重15.42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18尾,分别置于室内18个玻璃水缸中,在水温23.4~28.2℃下饥饿2周后称重,测定终末重量,计算失重率。然后再饲喂2周,计算鱼体生长及饲料利用指标,并测定肝脏转氨酶活性。结果显示,再摄食后个体的湿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及饲料转化效率与失重率无显着相关性(P>0.05),但生长率、摄食率与失重前的初始体重显着负相关(P<0.05),饲料转化效率与初始体重显着正相关(P<0.05);湿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及饲料转化率与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着相关性(P>0.05),但湿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与谷草转氨酶活性显着正相关(P<0.05)。该结果表明恢复摄食后黄颡鱼的饲料转化效率与生长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饥饿时的失重率无显着相关性,而是与初始体重密切相关。初始体重越低,摄食率越高,湿重特定生长率越高,谷草转氨酶活性越强。(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颜孙安,姚清华,林香信,胡兵,林虬[2](2019)在《不同养殖密度瓦氏黄颡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评价不同密度养殖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肌肉的营养品质。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方法,对瓦氏黄颡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高密度(40、60、80尾/m~3)养殖瓦氏黄颡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低密度组(20尾/m~3),而粗脂肪含量、能值和E/P值却相反。60尾/m3养殖瓦氏黄颡鱼肌肉的呈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EAAI值及E/T、E/N值均高于其他组。60尾/m~3瓦氏黄颡鱼肌肉的顺式亚油酸相对含量、α-亚麻酸相对含量、EPA+DHA相对含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总量均高于其他组。结论瓦氏黄颡鱼养殖密度在60尾/m~3时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均衡,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营养价值最高。本研究为瓦氏黄颡鱼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黎树,杨世勇,王小东,郑向东,宋昭彬[3](2019)在《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杂交黄颡鱼秋苗周年生长与补偿生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8月—2017年8月于眉山东坡区白马镇,对秋季繁殖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和杂交黄颡鱼P.fulvidraco (♀)×P.vachelli (♂)鱼苗各5500尾开展了生长特性和补偿生长的研究。研究采用平行对照法,以早期室内养殖和周年室外网箱养殖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叁种鱼苗秋季养殖的生长模式,并预测了完全补偿生长的周期。结果显示:(1)叁种秋苗室外网箱养殖的总体成活率均高于47%,黄颡鱼成活率最高为72%;(2)早期生长和室外周年养殖的杂交黄颡鱼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与高值亲本比较,超亲优势率最高分别为2.1%和41.87%。本研究中瓦氏黄颡鱼早期生长快于黄颡鱼,而室外周年养殖的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生长差异不显着;(3)在冬季低温环境下,杂交种较纯种仍能表现出较好的稳定生长,体重的平均增长快25.12%,与夏苗的生长模式(快-慢-快)相比,秋苗呈现出"快-慢-快-慢"交替的周期性,养殖前8个月的生长呈现近似的罗辑思蒂生长,8个月后呈现超速补偿生长,黄颡鱼补偿率为78.12%%,杂交黄颡鱼补偿率为80.11%;(4)叁种秋苗在周年养殖期内未实现完全的生长补偿,预测养殖14月龄后可实现完全的生长补偿。本研究完善了3种黄颡类鱼苗在秋季养殖模式下的生长资料,初步探究了池塘环境下秋冬季节补偿生长的特点,为黄颡类秋苗的养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期刊2019-07-18)

杨英豪,李学山,麦康森,徐玮,张彦娇[4](2019)在《不同蛋白源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和蛋白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初始体重为(2.90±0.01) 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蛋白源对瓦氏黄颡鱼生长、体组成、前肠PEPT1和肝脏TOR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FM)、大豆浓缩蛋白(SPC)、水解鱼蛋白(FH)和晶体氨基酸混合物(CAA)为主要蛋白源,配制4种等氮(粗蛋白含量为39.0%)等脂(粗脂肪含量为9.0%)的实验饲料,投喂实验鱼66d。结果显示,不同蛋白源虽然对瓦氏黄颡鱼存活率(SR)无显着影响(P>0.05),但显着影响了瓦氏黄颡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其中, SPC组瓦氏黄颡鱼SGR低于FM组,却显着高于FH组和CAA组(P<0.05)。虽然SPC组瓦氏黄颡鱼粗蛋白含量低于FM组,但其鱼体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FM组(P<0.05)。不同蛋白源显着影响了瓦氏黄颡鱼PEPT1基因表达(P<0.05),在35d时, SPC组PEPT1表达量虽然低于FM组,但显着高于FH和CAA组(P<0.05);在66d时, SPC组瓦氏黄颡鱼前肠PEPT1表达量显着高于FM组(P<0.05)。不同蛋白源饲料对鱼体肝脏TOR基因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 SPC组瓦氏黄颡鱼生长性能虽然低于FM组,但显着高于FH组和CAA组,这可能是通过上调前肠PEPT1表达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潘庭双,凌俊,江河,段国庆,胡玉婷[5](2019)在《不同催产激素对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繁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鱼用催产激素及其组合物对杂交黄颡鱼繁殖效果的影响。本实验选用3种鱼用催产激素,每种激素3水平,共9个组合,对繁殖亲本进行注射催产处理。3种鱼用催产激素不同剂量组合对黄颡鱼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影响较大,其中实验组9中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90.0%、84.7%、88.9%;实验组8中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92.5%、83.2%、85.1%;注射同种不同剂量的催产激素对黄颡鱼亲鱼效应时间有一定影响,其中实验组9效应时间最短(23 h),而第2组效应时间最长(30 h)。实验组9中促黄体素释放激素、地欧酮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合效果最好,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90.0%、84.7%、88.9%。(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佳佳,李杰,张国松,王涛,尹绍武[6](2018)在《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双亲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先从瓦氏黄颡鱼转录组EST序列筛选获得53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然后筛选出42对能在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中稳定扩增的微卫星引物,最终选用9对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引物对3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试验结果显示,3个群体(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杂交黄颡鱼)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5300、3.7697、3.0640;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2970、0.7292、0.4492;3个群体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803、0.6746、0.5696。杂交黄颡鱼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有一定的杂交优势和良种选育潜力。其中杂交子代与母本黄颡鱼、父本瓦氏黄颡鱼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006和1.8195,表明杂交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对等,偏向母本一方,这与系统进化树的分析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姚清华,颜孙安,郭清雄,胡兵,林虬[7](2018)在《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品质和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肌肉成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25.23±0.09)g的瓦氏黄颡鱼幼鱼,分别设置G1、G2、G3、G4试验组,养殖密度分别为0.50、1.01、1.51、2.02kg·m~(-3)(即20、40、60、80尾·m~(-3)),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60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幼鱼的终末体长、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随养殖密度增大而下降,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G1组瓦氏黄颡鱼幼鱼终末体长、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存活率显着高于G3组和G4组(P<0.05),但G1、G2组鱼体肥满度、饲料系数及存活率无显着差异(P>0.05)。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随养殖密度增加而上升,脂肪含量则呈下降趋势,G1组瓦氏黄颡鱼肌肉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血液白蛋白、溶菌酶水平随养殖密度增高呈下降趋势(P<0.05),G1组显着高于G3、G4组(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随养殖密度增高呈升高趋势(P<0.05),G1、G2组显着低于G3、G4组(P<0.05);在试验条件下,养殖密度对鱼体抗氧化能力影响不显着(P>0.05)。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体质量为(25.23±0.09)g的瓦氏黄颡鱼适宜放养密度约为1.01kg·m~(-3),该结果可为工厂化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马学文[8](2018)在《池塘主养瓦氏黄颡鱼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瓦氏黄颡鱼,又称江黄颡,是生活在江河水域中的一种名贵鱼类。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少肌间刺,备受广大养殖户及消费者的青睐。为了调整优化我市渔业生产结构,使瓦氏黄颡鱼成为我市水产养殖品种之一,我中心收集、驯养、选育长江瓦氏黄颡鱼亲本800组,繁育瓦氏黄颡鱼夏花60万尾,培育3.3cm以上瓦氏黄颡鱼种30万尾。人工繁殖催产(本文来源于《渔业致富指南》期刊2018年13期)

颜孙安,姚清华,林香信,胡兵,林虬[9](2018)在《不同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方法选用初始体重为(25.23±0.09)g的瓦氏黄颡鱼幼鱼600尾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实验,养殖密度分别设置为M1(20尾/m~3)、M2(40尾/m~3)、M3(60尾/m3)、M4(80尾/m~3)。分析各组瓦氏黄颡鱼肌肉氨基酸组成,以WHO/FAO模式、鸡蛋模式为参考,评价其氨基酸营养价值。结果 M3组瓦氏黄颡鱼肌肉蛋白的赖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AAI)、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必需氨基酸总量(ΣEAA)、氨基酸总量(total amino acids,TAA)、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aromatic amino acids,BC/A)和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essential amino acids/total amino acids,E/T)、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essential amino acids/total non essential amino acids,E/N)值均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非必需氨基酸总量(ΣNEAA)、儿童非必需氨基酸总量(ΣCE)显着高于M1、M2(P<0.05),与M4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类风味氨基酸、ΣBCAA和ΣAAA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各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养殖密度会对瓦氏黄颡鱼肌肉蛋白氨基酸营养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李景芬,采克俊,公翠萍,王曙,周志金[10](2018)在《普通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种一代遗传特征的微卫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筛选的6个微卫星标记分析普通黄颡鱼、瓦氏黄颡鱼以及普通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杂种一代3个群体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026 8个,观测杂合度为0.349 0,多态信息含量为0.508 0,均高于普通黄颡鱼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008 2个,观测杂合度为0.109 4,多态信息含量为0.320 3);杂交黄颡鱼有效等位基因数(2.863 2个)、观测杂合度(0.338 5)、多态信息含量(0.501 2)高于母本普通黄颡鱼,低于且接近父本瓦氏黄颡鱼。杂交黄颡鱼与父本瓦氏黄颡鱼间的遗传距离(0.612 4)大于与母本普通黄颡鱼间的遗传距离(0.395 9),遗传表现上偏向普通黄颡鱼。筛选到1个标记可以准确识别鉴定该3个群体。研究结果可为黄颡鱼种质鉴定和杂交育种提供分子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瓦氏黄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评价不同密度养殖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肌肉的营养品质。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方法,对瓦氏黄颡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高密度(40、60、80尾/m~3)养殖瓦氏黄颡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低密度组(20尾/m~3),而粗脂肪含量、能值和E/P值却相反。60尾/m3养殖瓦氏黄颡鱼肌肉的呈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EAAI值及E/T、E/N值均高于其他组。60尾/m~3瓦氏黄颡鱼肌肉的顺式亚油酸相对含量、α-亚麻酸相对含量、EPA+DHA相对含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总量均高于其他组。结论瓦氏黄颡鱼养殖密度在60尾/m~3时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均衡,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营养价值最高。本研究为瓦氏黄颡鱼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提供了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瓦氏黄颡论文参考文献

[1].丁浪,杨严鸥,姚峰,童驿雯,谢云轶.瓦氏黄颡鱼饥饿后再投喂的生长及转氨酶活性的个体差异[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颜孙安,姚清华,林香信,胡兵,林虬.不同养殖密度瓦氏黄颡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3].黎树,杨世勇,王小东,郑向东,宋昭彬.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杂交黄颡鱼秋苗周年生长与补偿生长研究[C].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2019

[4].杨英豪,李学山,麦康森,徐玮,张彦娇.不同蛋白源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和蛋白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9

[5].潘庭双,凌俊,江河,段国庆,胡玉婷.不同催产激素对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繁殖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6].张佳佳,李杰,张国松,王涛,尹绍武.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双亲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J].水产科学.2018

[7].姚清华,颜孙安,郭清雄,胡兵,林虬.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品质和生化指标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8

[8].马学文.池塘主养瓦氏黄颡鱼试验[J].渔业致富指南.2018

[9].颜孙安,姚清华,林香信,胡兵,林虬.不同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

[10].李景芬,采克俊,公翠萍,王曙,周志金.普通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种一代遗传特征的微卫星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

标签:;  ;  ;  ;  ;  ;  

瓦氏黄颡论文-丁浪,杨严鸥,姚峰,童驿雯,谢云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