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好氧污泥颗粒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厌氧颗粒污泥,木质素纤维,黄原胶,微生物絮凝剂
好氧污泥颗粒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沙[1](2019)在《不同添加物促进厌氧污泥颗粒化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处理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厌氧反应器启动时间较长,厌氧颗粒污泥培养时间较长。本论文以经济易取的好氧污泥为接种污泥,将其脱水后制成与成熟颗粒污泥粒径相同的颗粒来培养厌氧颗粒污泥,此种颗粒可作为晶核,微生物不断在上面附着生长形成颗粒污泥,在此基础上研究在脱水之前加入不同添加物对污泥颗粒化的促进作用。所得结论如下:首先研究了木质素纤维对厌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添加1g/3g MLSS木质素纤维的反应器大于0.6mm颗粒污泥达到57m L,而未添加的反应器只有35m L,并且对颗粒污泥产气量和COD去除率有提高作用,木质素纤维可以提高颗粒的机械强度,未添加的反应器与添加1g/3g MLSS的反应器获得的厌氧颗粒污泥完整系数分别为90.1%和97.4%。木质素纤维比表面积大,加入污泥中脱水造粒以后木质素纤维的一部分固定于脱水颗粒中,其余部分暴露于颗粒外部,吸附接种污泥向脱水颗粒污泥上附着挂膜,并且添加木质素纤维的颗粒污泥不易破碎,抗剪切力更强,颗粒体更为密实。其次研究了黄原胶对厌氧污泥颗粒化的促进作用。添加黄原胶形成的颗粒污泥表面光滑密实,无较大裂缝,而未添加的颗粒表面有明显的裂痕。黄原胶可提高厌氧颗粒污泥活性,进水COD浓度为6000mg/L时,加入60mg/3g MLSS反应器COD去除率达到93.4%,而未加的只有83.4%。加入黄原胶可影响胞外聚合物(EPS)的含量但是不影响蛋白质的种类,加入60mg/3g MLSS黄原胶污泥EPS由64.5mg·g VSS-1增加到99.3mg·g VSS-1左右,而未加入污泥的EPS只增加到了83.6mg·g VSS-1。黄原胶作为一种胞外多糖可通过架桥作用使生物群体形成交叉的网状结构,有利于微生物的粘附,同时黄原胶分子吸附在颗粒表面,可在颗粒间起到胶结作用,有利于颗粒的紧密,缩短污泥颗粒化时间。然后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对厌氧污泥颗粒化的作用。将好氧污泥中具有絮凝作用的胞外物质提取出来作为絮凝剂加入污泥中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加入微生物絮凝剂反应器中大粒径的颗粒污泥要显着多于未添加的,添加量为30m L/3g MLSS时,粒径大于0.6mm的颗粒污泥量达到66m L,比未添加的反应器多26m L,产气量、产甲烷浓度和COD去除率也相对较高。加入微生物絮凝剂提高污泥的EPS含量,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外加的EPS,与厌氧污泥自身分泌的EPS共同作用,在厌氧污泥表面产生吸附通过架桥作用促进厌氧微生物的聚集,同时微生物絮凝剂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可促进细菌相互粘附,加速厌氧污泥颗粒化进程。最后对比叁种添加物对厌氧污泥颗粒化的促进作用发现黄原胶与微生物絮凝剂的促进作用效果更好,叁种物质各有优缺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叁种物质加入后的污泥颗粒化过程相似,主要包括驯化阶段、快速生长阶段和成熟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30)
赵月来[2](2019)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污泥颗粒化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颗粒污泥工艺处理废水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处理方法,为了促进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工程应用,本文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污泥颗粒化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工程应用进行了探索。通过微生物的自聚集实现了活性污泥的颗粒培养,研究了相关因素对颗粒形成的影响以及颗粒污泥的生物群落特征,造粒过程中污泥的物理性质和氮磷去除的性能。研究了苯酚对好氧群落污水处理,微生物代谢活动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小规模研究成功实现了低浓度生活污水(300-500 mg/L)污泥颗粒化,人工模拟污水作为进水。颗粒致密且结构规整,对COD、NH3-N和TP具有较佳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COD的去除率维持在98%以上,NH3-N的去除率在98.5%以上,TP的去除率在85%以上。(2)结合小试试验,进一步进行中试研究,优化了试验中造粒关键因素的技术指标,确定了反应器的最佳运行参数和造粒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颗粒污泥中试运行参数为:酸碱度保持在pH6-8之间,污泥龄控制在10-13 d,水力剪切力为表观气速大于1.6 cm/s,沉降时间最后控制在5 min以内。(3)苯酚浓度达到500 mg/L时,好氧颗粒污泥和絮凝活性污泥的耗氧率分别为15.79和7.32 mgO2/gMLVSS·h,比对照组分别减少54.5%和76.0%,颗粒污泥表现出对苯酚毒性更强的耐受性;颗粒结构形成的传质阻力使得颗粒内部苯酚浓度低于混合液中浓度,有效地降低了颗粒内部微生物所面临的苯酚毒性。高浓度苯酚冲击负荷对颗粒污泥的苯酚降解能力有严重影响,并且持续运行一段时间后颗粒污泥的降解能力也无法显着提高;而从低浓度逐步增加进水苯酚浓度则不会导致去除率的显着下降同时系统负荷逐步提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1)
张远,郑晓英,卢丹,金梦琦,邵晓瑶[3](2019)在《低高径比对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序批式反应器(SBR)的结构在好氧污泥颗粒化及其稳定性和污染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反应器的高径比(H/D)将直接影响水力条件。实验通过研究SBR反应器的不同低H/D(5.0:1,2.5:1,1.5:1)时,好氧污泥颗粒化所需时间,并分析H/D对好氧颗粒稳定性和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H/D为5.0和2.5的反应器中,可以培养出结构密实、沉降能力良好的好氧颗粒,平均粒径都均为1.40 mm。而H/D为1.5的反应器中的污泥颗粒结构松散,粒径稍大,其平均粒度为2.04 mm。3个反应器对有机物均有良好的去除功效(均大于90%),但H/D为5.0和2.5的反应器内的好氧颗粒对氮、磷具有更好的去除功效。分析认为,H/D为5.0和2.5的反应器内部,扩散系数更大(分别为76.6和37.7);从而形成更好的水力条件,以提供更好的传质和混合环境,有效促进AGS的形成及其微生物的代谢。(本文来源于《环境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张莹,王昌稳,李军,赵欣,雷泽远[4](2018)在《投加微粉强化低浓度生活污水活性污泥好氧颗粒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教工生活区实际生活污水为底物,考察了分别投加硅藻土和粉末活性炭对活性污泥好氧颗粒化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硅藻土和粉末活性炭均能有效缩短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时间;投加硅藻土、粉末活性炭形成的颗粒污泥外观及内部细菌种类存在明显差别,投加微粉会降低好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相对于硅藻土粉末活性炭更适于微生物附着生长;未投加微粉和投加硅藻土的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效果较差;投加粉末活性炭的反应器在快速形成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时还能保留更多生物量,对COD、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85. 3%和87. 2%。当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时,投加粉末活性炭是促进活性污泥好氧颗粒化的有效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21期)
曲新月,范文雯,袁林江,张瑞环,魏萍[5](2018)在《水平搅拌下低高径比SBR中好氧活性污泥的颗粒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设有水平机械搅拌、高径比(H/D)为1.2的圆柱形鼓风曝气SBR中,考察了活性污泥的颗粒化情况,对成熟颗粒污泥表面所受水力剪切速率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水平搅拌在颗粒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有水平搅拌存在下污泥逐渐颗粒化,形成了均值粒径为1.12mm的好氧颗粒污泥,污泥沉降速度为21.41m/h;计算结果表明污泥表面所受的平均剪切速率为27.25s~(-1),剪切应力为3.38×10-2N/m~2;污泥表面所受平均剪切速率与机械搅拌速率和表观气速均呈正相关关系;实验条件下机械搅拌对剪切速率的贡献要远大于表观气速的贡献,前者指数约为后者的37.48倍.研究认为水平搅拌在反应器中形成的具有足够剪切强度的旋涡二次流是促使低高径比反应器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关键水力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刘沙,湛含辉,谢雅琪,师维江,王思明[6](2018)在《CaCO_3与接种污泥预结合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培养前添加Ca~(2+)和CO_3~(2-),使CaCO_3与接种污泥预结合实现好氧污泥快速颗粒化。添加Ca~(2+)和CO_3~(2-)后由真空脱水和网格切割后得到的紧凑污泥颗粒称为物理颗粒污泥(PGS)。物理颗粒污泥进行培养后在15 d内完成颗粒化,具有浓度极高的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其值可达8 763 mg/L,且具有优良的总氮(TN)去除率。SEM-EDX分析表明:由许多富含Ca的球体构成的PGS可能是CaCO_3和污泥的混合物,在20 d时污泥中还含有丰富的Ca元素,包括CaCO_3。富含Ca的球体发挥了骨架作用,使PGS具有多孔结构,有利于营养转移和保持良好的沉降性,防止生物量的损失,并有助于提供更多的造粒载体。(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郝伟,刘永军,刘喆,陆佳[7](2018)在《低有机负荷下不同载体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活性污泥在低有机负荷下难以实现颗粒化的现状,通过在不同序批式活性污泥(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SBR)反应器中微生物生长的对数期分别投加聚合硫酸铁、硫酸铝和硅藻土来强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载体的强化造粒机制。结果表明:投加聚合硫酸铁、硅藻土和硫酸铝后,污泥特性得到明显提高,污泥颗粒化所需时间分别提前了11d、7d和4d,而且与对照组的提前解体相比,载体强化后所形成颗粒污泥的结构更为密实,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不同于聚合硫酸铁和硅藻土,投加硫酸铝后,污泥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含量明显增加,由之前的171.31mg/g MLVSS升高至223.47mg/g MLVSS,蛋白(PN)可达205.69mg/g MLVSS,且蛋白(PN)/多糖(PS)可达10以上,这就说明通过刺激污泥EPS的分泌来促进微生物聚集也是硫酸铝强化颗粒污泥形成的作用方式之一。另外,叁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载体的投加能够对污泥EPS的结构产生影响,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污泥的颗粒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08期)
张小雷[8](2018)在《进水磷酸盐对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四处可见。好氧颗粒污泥(AGS)具有沉降性能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结构紧实、微生物菌群丰富等优点,具有较好的污水处理发展前景。磷是微生物生长、代谢等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磷不足会使微生物代谢紊乱,微生物的聚集度下降。目前有关磷对AGS形成及稳定运行影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磷缺乏状态或者是在好氧-厌氧条件下运行,而磷对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影响的研究信息相对有限。本试验考察了进水磷浓度对AGS形成过程的影响,研究了絮体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污泥形态、特性及污泥中磷的变化;分析了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胞外聚合物(EPS)的特性;并采用叁维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探究EPS在絮体污泥颗粒化过程中荧光特性的动态变化,以期为AGS的形成及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通过15 d的驯化,污泥由浅黑色变为浅黄色,污泥表面相对疏水性、絮凝性较低,对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_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7%和99%,出水以硝态氮(NO_3~--N)为主。叁维荧光光谱(3D-EEM)显示,EPS中主要存在类芳香族蛋白物质和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物。进水磷含量高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驯化后的污泥在R1(进水磷浓度为4.48-8.16mg/L),R2(进水磷浓度为25.05-31.01 mg/L)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形成平均粒径分别为900μm和1150μm球形或椭球形、结构紧实的黄褐色AGS。R1和R2中成熟颗粒污泥活性分别为6.09 mg/(g*MLSS·h)和6.99 mg/(g*MLSS·h),污泥表面疏水性分别达到48.07%和65.80%,絮凝性分别为29.68%和46.79%。高进水磷含量会促进污泥对磷的吸收,R1,R2成熟颗粒污泥中总磷(TP)的含量分别为24.85 mg/g和27.20 mg/g,TP含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无机磷(IP)含量增加。AGS培养过程中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良好,总体而言,高进水磷有助于提高污染物净化效能。R1,R2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33%和94.66%;当进水氨氮提升至200 mg/L左右时,除了污泥浓度(MLSS)较低外,其他时间去除率均在99%左右,出水以亚硝态氮(NO_2~--N)为主。3D-EEM结果显示,EPS的特征峰为类芳香族蛋白物质和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物,生长期和成熟期特征峰的荧光强度和峰位置均不同。同步荧光显示磷浓度在0-17.5 mg/L之间时,磷通过金属阳离子间接对EPS产生动态猝灭的作用。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多糖(PS)和蛋白质(PN)主要存在于紧密层胞外聚合物(TB-EPS)中且接近于总胞外聚合物(T-EPS)中PS和PN的含量;R2中EPS的PN含量高于R1,而PS含量则低于R1;同时在松散层胞外聚合物(LB-EPS)中,PS>PN,而在TB-EPS和T-EPS中正好相反。(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郝伟[9](2018)在《低有机负荷下不同载体的投加对好氧污泥颗粒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好氧颗粒污泥相比于普通活性污泥具有沉降性能良好、结构密实紧凑、生物量高等优势,并且对有害物质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因而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然而,启动时间长和运行稳定性差成了当前制约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在低有机负荷条件下培养颗粒污泥更为困难,颗粒化进程也更为缓慢。为此,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发现投加载体物质是促进污泥颗粒化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大部分研究都是在有机负荷较高的环境下进行的,而对于低有机负荷下载体物质在污泥颗粒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却缺乏关注。本研究针对低有机负荷下污泥难以实现颗粒化的现状,通过在不同SBR反应器中微生物生长的对数期分别投加聚合硫酸铁,硫酸铝和硅藻土这叁种载体物质来强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研究聚合硫酸铁,硫酸铝和硅藻土对污泥特性、EPS分泌以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并揭示不同载体在强化造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最终探究通过投加载体来促进生活污水中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如下:(1)在SBR反应器运行的第16-20天投加聚合硫酸铁,硅藻土和硫酸铝后,污泥特性得到明显提高,污泥颗粒化所需的时间分别缩短了11 d,7 d和4 d,而且与对照组的提前解体相比,载体强化后所形成的颗粒污泥结构更加密实,生物量更多,沉降性更好,平均粒径更大,且均具备优良的稳定性。但与高有机负荷相比,低有机负荷下受传质阻力的影响导致形成的颗粒污泥粒径较小。(2)对比分析四组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反应器运行条件稳定后,四组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均稳定在90%以上,投加载体物质对COD的去除效果没有明显影响。然而投加载体对氮的去除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与硫酸铝和硅藻土相比,聚合硫酸铁的投加更有利于硝化过程的进行,R2的氨氮去除率最高可达82%。(3)分析EPS的组分含量和特性,结果表明:不同于聚合硫酸铁和硅藻土,投加硫酸铝后,污泥中EPS尤其是蛋白质的含量明显增加,并且蛋白与多糖的比值高达10以上,这就说明通过刺激污泥EPS的分泌来促进微生物聚集是硫酸铝强化颗粒污泥形成的作用方式之一,并且蛋白在低有机负荷下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重要性更为显着。叁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显示,R2、R3和R4中峰B和峰D的荧光强度均高于R1,说明载体的投加提高了EPS中芳香类蛋白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含量。不同载体的投加对污泥EPS的结构产生影响,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污泥的颗粒化进程。(4)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初始污泥与四组反应器中成熟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种群特性。对ACE指数和Chaol指数的分析表明,与初始污泥相比,成熟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丰富度更高,并且投加不同载体对微生物种群丰富度产生了一定影响,投加硅藻土形成的成熟颗粒污泥中菌群丰富度最高,而投加聚合硫酸铁形成的成熟颗粒污泥中菌群丰富度最低。另外,由丰富度曲线可以看出,与初始污泥相比,成熟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较低,投加不同载体后微生物种群总体的多样性差异不明显。说明在初始污泥中微生物种群均匀度最高,从而拉高了多样性指标;而投加硅藻土后形成的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均匀度最低,导致多样性指数降低。这是由于随着反应器的持续运行,重要功能菌群得以在污泥颗粒中积累,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减少而重要功能菌群的丰富度增加。(5)分析初始污泥与四组成熟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五组样品中的优势菌门都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不同污泥中的优势菌纲均为Betaproteobacteria和Alphaproteobacteria,但是经驯化成熟后的颗粒污泥相比于初始污泥变形菌门中的Betaproteobacteria和Alphaproteobacteria所占比例增加,而属于拟杆菌门的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ia所占比例减少,说明污泥驯化过程对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具有筛选作用。五组样品中的主要优势菌属均为Unclassified和Zoogloea,与初始污泥相比,成熟颗粒污泥中Zoogloea以及一些脱氮功能菌属占比增加,所以成熟颗粒污泥具有更稳定的结构和更高的脱氮能力。对比投加不同载体后形成的四组成熟颗粒污泥,丝硫菌属(Thiothrix)在R1中所占比例最高,在R2中占比最低,所以R1结构最为松散并提前解体,而R2的污泥结构最为紧密,系统稳定性最好。(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陆佳[10](2018)在《有机负荷对好氧污泥EPS分泌及污泥颗粒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好氧颗粒污泥具有密实的结构、较强的耐冲击负荷性能、较高的生物量、良好的沉降性能以及同步去除氮磷的能力,因此,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及其对污染物的降解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大量研究表明有机负荷在1.2~15kg COD m~(-3)·d~(-1)之间,都可以成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但过低的有机负荷会严重抑制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导致采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处理低有机负荷污水时有明显的局限性。在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胞外聚合物(EPS,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扮演着重要角色。关于有机负荷与EPS的关系没有明确的结论,因此有必要探究不同有机负荷条件下EPS的分泌特性,进而揭示不同有机负荷对好氧污泥颗粒化进程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高有机负荷条件下(4.8kg COD m~(-3)·d~(-1)),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粒径更大,成熟期能达到2.5 mm左右,而低负荷条件下(1.2 kg COD m~(-3)·d~(-1))成熟期好氧颗粒污泥粒径为1.2 mm左右,但低有机负荷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更加规则。高有机负荷不仅有利于缩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周期,还能抑制反应器中丝状菌的繁殖。与采用目标负荷启动方式相比,采用递增负荷启动方式(由1.2 kg COD m~(-3)·d~(-1)逐渐增长至4.8 kg COD m~(-3)·d~(-1))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更好。(2)高有机负荷更有助于促进污泥微生物分泌EPS,在颗粒形成阶段,高有机负荷反应器中EPS含量由初始的54.82 mg·g~-11 MLSS增至220.5 mg·g~-11 MLSS,低有机负荷反应器中EPS含量则增至182.57 mg·g~-11 MLSS;同时,高有机负荷也更有助于蛋白(PN,Protein)和多糖(PS,Polysaccharide)含量增加,且与多糖(PS)相比,蛋白(PN)含量增加更为明显,高有机负荷反应器中PN/PS值由初始的4.2增长至12.4,而低有机负荷反应器中PN/PS值则由初始的4.2增长至12.19。(3)结合叁维荧光光谱图和傅里叶红外谱图分析,在整个污泥颗粒化进程中,两组反应器污泥EPS中都只检测出峰A、峰B和峰D这叁类峰,说明有机负荷的高低未对EPS的组分造成影响;但荧光峰位置有一定的移动,说明有机负荷的高低对好氧颗粒污泥中EPS的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颗粒污泥的形成及特性。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两组反应器污泥EPS的官能团基本相同,表明有机负荷的高低未对EPS的官能团产生影响。(4)随着污泥颗粒化的进程,疏水酸性物质(HOA)的含量大量增加,其次含量增加较多的是疏水酸性物质(HON),疏水碱性物质(HOB)含量增加较少,而亲水性物质(HI)含量变化最小。可见,疏水性物质尤其HOA在污泥颗粒化进程中起主要作用。高有机负荷中各组分含量增长速率明显高于低有机负荷中各组分含量,说明高有机负荷更有利于促进疏水性EPS组分的分泌。(5)两组反应器中HOB、HOA、HI、HON出现的荧光峰相同,说明有机负荷的高低未对各个组分产生显着影响。对比低有机负荷反应器中各个组分的荧光峰,高有机负荷反应器中荧光峰的荧光强度更强,说明高有机负荷更有利于促进蛋白类物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物质的分泌。(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好氧污泥颗粒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颗粒污泥工艺处理废水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处理方法,为了促进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工程应用,本文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污泥颗粒化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工程应用进行了探索。通过微生物的自聚集实现了活性污泥的颗粒培养,研究了相关因素对颗粒形成的影响以及颗粒污泥的生物群落特征,造粒过程中污泥的物理性质和氮磷去除的性能。研究了苯酚对好氧群落污水处理,微生物代谢活动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小规模研究成功实现了低浓度生活污水(300-500 mg/L)污泥颗粒化,人工模拟污水作为进水。颗粒致密且结构规整,对COD、NH3-N和TP具有较佳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COD的去除率维持在98%以上,NH3-N的去除率在98.5%以上,TP的去除率在85%以上。(2)结合小试试验,进一步进行中试研究,优化了试验中造粒关键因素的技术指标,确定了反应器的最佳运行参数和造粒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颗粒污泥中试运行参数为:酸碱度保持在pH6-8之间,污泥龄控制在10-13 d,水力剪切力为表观气速大于1.6 cm/s,沉降时间最后控制在5 min以内。(3)苯酚浓度达到500 mg/L时,好氧颗粒污泥和絮凝活性污泥的耗氧率分别为15.79和7.32 mgO2/gMLVSS·h,比对照组分别减少54.5%和76.0%,颗粒污泥表现出对苯酚毒性更强的耐受性;颗粒结构形成的传质阻力使得颗粒内部苯酚浓度低于混合液中浓度,有效地降低了颗粒内部微生物所面临的苯酚毒性。高浓度苯酚冲击负荷对颗粒污泥的苯酚降解能力有严重影响,并且持续运行一段时间后颗粒污泥的降解能力也无法显着提高;而从低浓度逐步增加进水苯酚浓度则不会导致去除率的显着下降同时系统负荷逐步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好氧污泥颗粒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沙.不同添加物促进厌氧污泥颗粒化的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2].赵月来.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污泥颗粒化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张远,郑晓英,卢丹,金梦琦,邵晓瑶.低高径比对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及其稳定性的影响[J].环境科技.2019
[4].张莹,王昌稳,李军,赵欣,雷泽远.投加微粉强化低浓度生活污水活性污泥好氧颗粒化[J].中国给水排水.2018
[5].曲新月,范文雯,袁林江,张瑞环,魏萍.水平搅拌下低高径比SBR中好氧活性污泥的颗粒化[J].中国环境科学.2018
[6].刘沙,湛含辉,谢雅琪,师维江,王思明.CaCO_3与接种污泥预结合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J].环境工程.2018
[7].郝伟,刘永军,刘喆,陆佳.低有机负荷下不同载体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J].化工进展.2018
[8].张小雷.进水磷酸盐对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8
[9].郝伟.低有机负荷下不同载体的投加对好氧污泥颗粒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10].陆佳.有机负荷对好氧污泥EPS分泌及污泥颗粒化特性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