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相碳酸盐岩气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精细气藏描述
海相碳酸盐岩气藏论文文献综述
胡勇,彭先,李骞,李隆新,胡碟[1](2019)在《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成为四川盆地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由于该类气藏成藏条件复杂、埋藏深且气水关系复杂,其高效开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通过剖析该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开发历程,结合深层碳酸盐岩气藏的开发特点与实践,总结梳理了专项技术,并指出了下一步的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的储量规模差异大、类型多,储层品质差、非均质性强,边、底水活跃,且原料气普遍含酸性气体,同时开发井多位于山地,钻遇地层纵向上展布复杂;②四川盆地已形成了一系列专项技术——深层低缓构造强非均质气藏精细描述技术、小尺度缝洞发育的有水气藏治水优化技术、深层复杂气井钻完井及增产工程技术、含硫气藏清洁安全开发配套技术,支撑了该盆地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的高效建产及优化开发;③随着盆地内碳酸盐岩气藏开发开始向超深层的复杂构造带气藏转移,针对该类气藏的构造精细描述和薄储层预测技术、跨尺度数值模拟技术、钻完井及采气工程技术是下一步的技术攻关方向。结论认为,所形成的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高效开发专项技术为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建成百亿立方米特大型气田、实现天然气产量跨越式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国内外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的开发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邹高峰,郭肖,朱争,苏明,张砚[2](2019)在《高含硫气藏海相碳酸盐岩高温高压水岩反应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川东北地区元坝气田高含硫气藏中酸性气体对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利用取样的海相碳酸盐岩岩心,通入不同配比的酸性气体(H2S或CO_2),模拟地层温度(121℃)、地层压力(50 MPa)条件,开展酸性气体下的水岩反应实验。实验表明:高温高压水岩反应后,岩心相对分子质量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质量改变率最高达到7. 41%;储层岩心渗透率和孔隙度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渗透率增长幅度最高达644. 99%,孔隙度增长幅度最高达53. 84%;不同酸性气体质量浓度和气体组成对岩心矿物溶蚀效果不一致,单一酸性气体比混合酸性气体的溶蚀效果好,H_2S气体比CO_2气体对储层岩石的溶蚀效果好;酸性气体在地层高温高压环境下对海相碳酸盐岩具有明显的酸蚀改造作用,水岩反应后酸性气体不仅能溶蚀矿物,造成孔隙度、渗透率的增大,还存在矿物溶蚀颗粒运移沉淀堵塞部分岩石孔隙喉道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9年01期)
孙玮,刘树根,徐国盛,王国芝,袁海锋[3](2011)在《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成藏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深层碳酸盐岩气藏主要指中叁迭统雷口坡组及更老层位海相碳酸盐岩为储层形成的气藏,一般(曾)埋深在4500m之下,按类型可分为原生气藏(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位于同一层位内)和次生气藏(生气中心、储气中心与保气中心位于不同层位)2类。原生气藏储层内含有大量沥青,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次生气藏储层内不含沥青,但天然气仍然主要为原油裂解气。原生气藏的成藏模式有叁中心迭合模式、储气中心解体模式、叁中心短距离移位模式和缺乏保气中心模式。次生气藏的成藏模式主要以天然气跨层运移为主要特征,其气源来自于先存的天然气藏。叁中心迭合模式的原油裂解气成藏效率最高,储气中心解体模式的原油裂解气成藏效率中等,叁中心短距离移位模式和次生气藏形成模式的原油裂解气成藏效率较低,保气中心缺乏模式的原油裂解气成藏效率为零。因此,在勘探策略上应重视叁中心迭合和储气中心解体模式形成的原生气藏的勘探,同时应关注由震旦系灯影组古气藏(储气中心)破坏而形成的下古生界次生气藏。(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赵平,王兴群,孙强[4](2011)在《海相碳酸盐岩异常高压气藏产能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二项式产能方程计算异常高压气藏气井产能和实际产能偏差较大,而采用考虑了气井非达西流动效应和脉动效应的叁项式产能方程计算的气井产能和实际产能比较接近,因为叁项式产能方程能较准确描述异常高压气藏中天然气渗流的情况。运用叁项式产能方程计算××井产能,和用实际生产数据求得产能比较贴近。(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1年06期)
刘昭茜,梅廉夫,郭彤楼,凡元芳,汤济广[5](2009)在《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作用及其差异性——以普光、毛坝气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普光气藏与毛坝气藏的成藏要素、天然气和沥青特征、气源、成藏演化和成藏机制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作用的差异性及其原因。普光飞仙关组、长兴组气藏与毛坝长兴组气藏的成藏作用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毛坝飞仙关组气藏成藏作用在时间、空间和天然气成分上却有明显差异。川东北地区气藏具有多层系源和多转化源,表现为各气藏具有明显的来源差异。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受特殊沉积相带控制的特殊储集层的发育对油气藏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多旋回迭合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背景在宏观上控制油气成藏要素,从根本上制约成藏规律和成藏机制,是导致海相碳酸盐岩差异成藏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09年05期)
张朝举[6](2009)在《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气藏酸化压裂技术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气藏所包含的通南巴构造带和达县—宣汉地区两个区块,探明含气面积分别为2919.01km~2和1116.089km~2,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10.70×10~8m~3;控制储量1306.34×10~8m~3,预测储量1914.70×10~8m~3,是西南分公司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是“川气东送”的主要气源区。根据“川气东送”的建设规划及下游市场的需求,加快其气田的安全高效开发迫在眉睫,据国内外几十年来对海相气藏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经验,酸化或压裂酸化是解决海相碳酸盐岩致密气藏勘探开发突破和增产改造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因此,川东北通南巴地区天然气的大规模勘探开发也离不开储层的酸化压裂改造。但由于川东北地区气藏地质情况复杂、天然裂缝比较发育、高含硫化氢、埋藏深、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加之目前在川东北地区进行过的酸化压裂施工还较少,没有太多的酸化压裂经验,因此,研究出适宜的酸化压裂工艺,高效开发该气藏,对增加单井产量、提高气藏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的储层地质特征、控铁控硫工艺技术、提高酸化/酸压改造效果的工艺技术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通过对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工程地质资料、录井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等的研究分析,对工程地质特征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提出了储层工程地质特征对酸化压裂工艺技术的要求。(2)从化学热力学理论和离子平衡理论出发,对Fe~(2+),Fe~(3+)在常规条件和含硫化氢条件下的沉积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对比,提出了一套对含硫气井控硫控铁问题处理的新思路,紧扣含硫储层酸压作业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针对硫化氢特定的理化性质,论文提出了适应含硫、高含硫气井酸压作业的匹配添加剂一铁离子稳定剂、控硫剂和硫化氢吸收剂,解决了含硫化氢气藏酸化改造中铁沉积问题和硫沉积问题。(3)研制了在酸性条件下能够交联的新型稠化剂和粘度高、耐温性强的交联剂,并对配套的粘土稳定剂、铁离子稳定剂、酸液缓蚀剂、助排剂进行了优选,形成了一套新的酸基压裂液体系配方,并对该体系的流变性、摩阻、携砂、缓蚀、滤失、破胶等技术参数和性能进行了评价;酸液体系具有较好的缓速能、抗温、抗剪切能力,和良好的降滤、降阻能力以及良好的返排性能,对川东北海相气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具有较好的现场应用前景。(4)考虑酸液沿缝高方向的压降、流体重力、地应力梯度、地应力差等因素对裂缝延伸的综合影响,同时在考虑酸液纵向传质的基础上,推导了叁维酸压酸液浓度分布的数值计算模型。(5)通过对酸(压)化工艺技术的调研,结合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基本工程地质特征,提出了适用于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化工艺技术;并根据酸压施工的需要,进行了酸压施工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形成了与酸压改造相配套的井下管柱、井下工具、井口装置、酸压施工管柱、射孔-酸压-测试联作工艺、助排措施、施工设备、施工质量控制等技术,并在现场得到了成功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09-04-01)
朱光有,张水昌,梁英波[7](2007)在《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硫化氢形成的控制因素和分布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碳酸盐岩储集层系中往往发育膏盐,硫化氢在碳酸盐岩油气藏中也比较常见,而高含硫化氢天然气的成因目前普遍认为是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的结果,因此硫化氢与石膏分布的关系就显得比较密切.但是在许多膏盐发育的碳酸盐储集层中,就没有硫化氢的生成.最近研究发现,膏盐的存在只是硫化氢形成的一个基本条件,储层孔隙的发育情况、地层水中硫酸根离子的含量、储层经历的温度条件、油气-水界面的存在、烃类组成、储层岩石组合等,都对TSR的发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是因为TSR是在高温条件下烃类将硫酸盐还原生成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的过程,硫化氢的形成要受到TSR反应的控制,因此反应空间的连通性、硫酸根离子与烃类的接触机会、反应温度等都对TSR反应产生影响.由于硫化氢的化学性质比较活跃,聚集成藏保存下来还受地层中重金属离子的含量等因素的控制.硫化氢分布的预测主要是基于TSR反应条件是否具备、保存条件是否良好的前提下,结合已发现高含硫化氢气藏的特点,建立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硫化氢分布的预测模型:在含膏岩的孔隙型储集层系中、地层水中富含硫酸根贫重金属离子,油气充注成藏后又经历过较高的温度,且气藏保存较好,是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分布的有利区域.(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7年S1期)
景泉源[8](2006)在《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气藏酸化压裂工艺技术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领域是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开发的重要后备基地。2005年底以前西南分公司在川东北地区已钻井28口,多数井钻遇了良好油气显示层。但由于川东北地区气藏地质情况复杂,高含硫化氢和埋藏深,施工难度高,加之中石化西南分公司目前还未在川东北地区进行过酸化施工,没有酸化压裂的成功经验,因此,根据,研究出适宜的酸化压裂工艺,高效开发该气藏,对增加单井产量、提高气藏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开展压裂酸化改造技术的应用研究面临着多方面的难点,提出了采用理论分析、类比分析、现场实验等方法开展酸压工艺及其配套技术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攻关思路,通过系统总结前期酸压井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借鉴前期研究成果,结合对井层地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和最新实验成果开展研究,逐步完善从而形成适用于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酸液配方和酸压工艺技术,为下步现场施工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06-04-25)
曾学思[9](1993)在《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气藏模式及勘探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所生成的天然气主要聚集在喜山期形成的构造圈闭中。本文针对此特点,划分了背斜圈闭的成因类型,建立了海相碳酸盐岩孔隙、裂缝复合型背斜气藏模式,并指出了当前勘探的叁大领域及寻找富集型气藏的前景。(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1993年01期)
海相碳酸盐岩气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川东北地区元坝气田高含硫气藏中酸性气体对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利用取样的海相碳酸盐岩岩心,通入不同配比的酸性气体(H2S或CO_2),模拟地层温度(121℃)、地层压力(50 MPa)条件,开展酸性气体下的水岩反应实验。实验表明:高温高压水岩反应后,岩心相对分子质量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质量改变率最高达到7. 41%;储层岩心渗透率和孔隙度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渗透率增长幅度最高达644. 99%,孔隙度增长幅度最高达53. 84%;不同酸性气体质量浓度和气体组成对岩心矿物溶蚀效果不一致,单一酸性气体比混合酸性气体的溶蚀效果好,H_2S气体比CO_2气体对储层岩石的溶蚀效果好;酸性气体在地层高温高压环境下对海相碳酸盐岩具有明显的酸蚀改造作用,水岩反应后酸性气体不仅能溶蚀矿物,造成孔隙度、渗透率的增大,还存在矿物溶蚀颗粒运移沉淀堵塞部分岩石孔隙喉道的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相碳酸盐岩气藏论文参考文献
[1].胡勇,彭先,李骞,李隆新,胡碟.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J].天然气工业.2019
[2].邹高峰,郭肖,朱争,苏明,张砚.高含硫气藏海相碳酸盐岩高温高压水岩反应实验[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9
[3].孙玮,刘树根,徐国盛,王国芝,袁海锋.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成藏模式[J].岩石学报.2011
[4].赵平,王兴群,孙强.海相碳酸盐岩异常高压气藏产能特征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1
[5].刘昭茜,梅廉夫,郭彤楼,凡元芳,汤济广.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作用及其差异性——以普光、毛坝气藏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
[6].张朝举.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气藏酸化压裂技术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9
[7].朱光有,张水昌,梁英波.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硫化氢形成的控制因素和分布预测[J].科学通报.2007
[8].景泉源.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气藏酸化压裂工艺技术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
[9].曾学思.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气藏模式及勘探前景[J].天然气工业.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