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求雨仪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藏族,旦麻村,求雨仪式,社会功能
求雨仪式论文文献综述
仁青东知[1](2018)在《安多藏区求雨仪式的调查与研究——以化隆旦麻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藏族是一个全民信仰的民族。在安多藏族农牧区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传统的民间信仰仪式,如果对此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它不仅是保存了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且对当地村落的社区稳定和民众精神生活上的丰富以及对村落建设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安多化隆旦麻村的求雨仪式作为个案研究,通过对该地区的农耕民俗仪式中的求雨仪式进行从文化人类学和宗教人类学等相关研究的理论和视角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去挖掘藏族传统的求雨仪式在藏汉交界地带藏族村落中存在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从而解析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苏毅苗[2](2016)在《以祈甘雨,介我稷黍——中国滇南彝族尼苏人与越南北部倮倮人的求雨仪式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求雨仪式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它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不同人种之间。本文记载的是笔者认为较客观的中国滇南彝族尼苏人、越南北部倮倮人的求雨仪式,在对二者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人文方面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大音》期刊2016年01期)
燕飞[3](2014)在《府城玉皇庙碑所记宋代求雨仪式“信马”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府城玉皇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北约13公里的府城村的高岗上,创建于宋熙宁九年(1076年)。作为玉皇庙修建之前举行的重要仪式,"信马"在正式文献中无考,出处仅见于立于府城玉皇庙的宋熙宁九年(1076年)《玉皇行宫之记》的碑文中。碑文正面记载了仪式的传入地,碑阴记载仪式的人数及各自身份。吕晓庄等在《晋城玉皇庙碑刻初探》中据碑阳"请得信马于当社祈求"和碑阴"乡人之雩礼故谷(俗之通假)"~([1])的记载,归纳信马为"当时祈雨的仪式"~([2])。"信(本文来源于《文物世界》期刊2014年04期)
谭志满,霍晓丽[4](2014)在《苗族巴代求雨仪式的人类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苗族民间宗教信仰历史悠久,留存较为完好。求雨仪式是苗族东部方言区巴代主持的法事之一。在田野调查基础上认为,求雨仪式主持者巴代作为乡土社会精英在国家与地方互动过程中起着纽带作用,求雨仪式的过程体现出苗族民间信仰的世俗性,同时也反映出苗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心理素质。(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陶淑琴[5](2014)在《“五溪蛮”地区“抬狗求雨”民俗仪式的人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五溪蛮"生活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内,保留了大量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民俗仪式。"抬狗求雨"是广泛流行于"五溪蛮"地区的一种民俗仪式,它具有非常明显的人类学意义:首先,"抬狗求雨"体现了"五溪蛮"地区的"盘瓠崇拜","盘瓠崇拜"中有非常明显的"狗"图腾崇拜;其次,它体现了至少在汉代时就十分盛行的"蚩尤崇拜",在汉代时,"蚩尤"神像有非常明显的"狗"元素;最后,"抬狗求雨"民俗仪式又体现了非常明显的狂欢化本质。"抬狗求雨"仪式传达了大量与原始社会相关的文化信息,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刻的认识。(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孟凡玉[6](2013)在《民间仪式音乐研究的功能视角——基于《蜥蜴求雨歌》展开的仪式音乐功能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角度是仪式音乐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求雨仪式音乐是一种分布广泛、历史悠久的仪式音乐类型,是伴随着各种"丰产仪式"而产生的人类乐舞活动之一种。"民以食为天",人们用歌舞祈求掌管自然节律的神灵赐予有利的自然运行秩序,这类仪式音乐在满足人们祈求风调雨顺、渴望五谷丰登的文化心理以及维系良好的社会运行秩序方面有其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功能。(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期刊2013年03期)
[7](2012)在《泼水龙——求雨仪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泼水龙是湖南湘西土家族祭神求雨的仪式,一旦出现旱灾,当地头面人物就会出来组织泼水龙,演出极其隆重。泼水龙,是用柳树条扎成,由龙头、龙身、龙尾和滚宝组成。龙的全身一般为12洞,即每月一洞,闰年为13洞。龙身都不糊纸,不披布,只通插柳条,取"愿得柳(本文来源于《中华民居》期刊2012年01期)
萧遥[8](2011)在《斗龙与戏龙:土家族神秘的求雨仪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古代的湘西土家族人民而言,龙神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还能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就是在一年之中,是否风调雨顺,是否五谷丰登。若雨阳适时,则表示这一值班的龙神是很负责任的,相反,则是懒龙,甚至是妖龙了。(本文来源于《民族论坛》期刊2011年23期)
文忠祥[9](2011)在《“非常态”的民间消解——土族求雨仪式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应对严重干旱而举行的土族求雨仪式,是应对"非常状态"的一种民间措施。基本包含持续干旱下的"失常"、全村动员、求取圣水、(下雨)、谢神等过程,其中赤脚、鹅卵石、柳枝、圣水等包含丰富的象征意义。而不定时举行的求雨仪式,是多种文化元素的借鉴和杂糅,充满巫术色彩,具有不确定性,但能够强化村民对村落的向心力和身份认同。(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范广欣[10](2010)在《曾国藩“礼学经世”说的宗教仪式渊源——以送痘神与求雨求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研究曾国藩"礼学经世"的主张,对"礼"的内涵不够重视,或者泛泛而谈,或者把"礼"当作是笼统的道德规范,而忽视其中宗教仪式性的内容,其实是从现代人的世俗心态出发,滤去该主张的政教合一色彩。从曾氏担任总督期间送痘神和求雨求晴的活动入手,探讨"礼学经世"的这一层面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来源,看仪式过程中地方风俗和朝廷典制如何互动﹑合作。送痘神是曾氏行送神之礼,为百姓祈求免灾,一方面使私人行为得到升华,另一方面也收揽人心。求雨求晴,则可以看到他把龙神崇拜推向中心,在天人关系中掌握主动权的尝试。两者都反映他平乱以后把有利于统治的民间信仰纳入正统,重建礼仪秩序的努力。(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0年01期)
求雨仪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求雨仪式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它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不同人种之间。本文记载的是笔者认为较客观的中国滇南彝族尼苏人、越南北部倮倮人的求雨仪式,在对二者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人文方面的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求雨仪式论文参考文献
[1].仁青东知.安多藏区求雨仪式的调查与研究——以化隆旦麻村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2].苏毅苗.以祈甘雨,介我稷黍——中国滇南彝族尼苏人与越南北部倮倮人的求雨仪式记[J].大音.2016
[3].燕飞.府城玉皇庙碑所记宋代求雨仪式“信马”初探[J].文物世界.2014
[4].谭志满,霍晓丽.苗族巴代求雨仪式的人类学考察[J].宗教学研究.2014
[5].陶淑琴.“五溪蛮”地区“抬狗求雨”民俗仪式的人类学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2014
[6].孟凡玉.民间仪式音乐研究的功能视角——基于《蜥蜴求雨歌》展开的仪式音乐功能问题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
[7]..泼水龙——求雨仪式[J].中华民居.2012
[8].萧遥.斗龙与戏龙:土家族神秘的求雨仪式[J].民族论坛.2011
[9].文忠祥.“非常态”的民间消解——土族求雨仪式解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1
[10].范广欣.曾国藩“礼学经世”说的宗教仪式渊源——以送痘神与求雨求晴为例[J].学术月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