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外显自我增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我增强,内隐自我增强,情境,集体特质
外显自我增强论文文献综述
王利霞[1](2011)在《自我增强:外显与内隐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外有关自我增强的研究比较多,但对于自我增强是否具有文化普适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文化自我观认为自我增强是西方文化特有的一种动机,西方文化形成的独立型自我注重自我的独特性,强调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所以对于西方人来说,积极地展示自我的优势与才能是合适的行为;东方文化形成的互依型自我注重集体性,强调与他人的和谐相处,所以,对于东方文化的个体来说,自我表现是不被看好的,谦虚与合作才是合适的行为。内容差异观认为自我增强是一种普遍的动机,只不过不同的文化中自我增强动机的强弱和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西方个体可能会以更直接的或符合个体主义特性的方式实现自我增强,而东方个体会选择以更为内隐或符合集体主义特性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增强。中国文化作为东方集体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人的自我增强又是如何呢?又有哪些特点?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本文通过叁个研究对青少年和中年人的自我增强是否具有情境性,以及青少年的内隐自我增强进行了考察。为了比较青少年和中年人的自我增强状况,且目前研究中没有专门测量中年人自我增强的问卷,研究一编制了中年人自我增强问卷。研究二设置了竞争和自然两种情境来考察青少年和中年人是否存在自我增强,并比较两类被试自我增强的差异,以及其自我增强是否具有情境性的特点。研究叁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青少年是否存在内隐的自我增强,并考察了在不同的文化特质方面的内隐的自我增强情况。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青少年和中年人在所有特质上均表现出显着的自我增强,且总体的自我增强没有年龄差异。(2)青少年和中年人在竞争情境下的自我增强都高于自然情境下的自我增强,但是中年人没有达到显着性差异。竞争情境下青少年个体特质的自我增强明显高于集体特质的自我增强,中年人个体特质的自我增强没有明显高于集体特质的自我增强;自然情境下青少年和中年人集体特质的自我增强明显高于个体特质的自我增强。(3)青少年和中年人两组被试在竞争和自然两种情境下对特质词的重要性判断上不存在差异,被试在自认为比较重要的特质词上表现出更显着的自我增强。(4)青少年对积极词和“我”启动下的反应速度明显快于消极词和“他人”启动下的反应速度,表现出了内隐自我增强。(5)特质词的文化色彩影响着青少年对自我的内隐评价。青少年表现出了集体特质的内隐自我增强,但是没有个体特质的自我增强。(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赵翠苓[2](2009)在《外显自我增强与内隐自我增强的神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研究中,大量文献涉及自我增强,但是对于自我增强是否是泛文化存在这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文化自我观点认为,自我增强是在西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不需要自我增强动机;内容差异观则认为,东西方的文化在自我增强中产生的差异是由于实验范式造成的。有关自我增强的神经基础的研究有助于澄清这一问题,然而有关自我增强神经基础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使用经颅磁刺激(TMS),探讨内隐自我增强与外显增强的神经基础。实验一要求被试针对一些人格形容词对自我、好朋友、他人做出直接评价。结果显示,刺激内侧前额叶与虚假刺激条件相比,被试对朋友的评价明显降低了,对自我的评价没有影响。实验二使用评价性启动的实验范式测量了被试对自我、朋友和他人的内隐态度。结果发现,当TMS刺激与目标刺激同时呈现时,刺激内侧前额叶影响了被试对自我.积极词的反应时间,表明内侧前额叶与内隐的自我增强也有关系。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内侧前额叶与内隐的自我积极评价和对朋友的评价有关。尽管可能作用机制不同,内侧前额叶在内隐自我增强与外显自我增强中都起作用。文化因素影响了自我增强偏差的表现方式,外显自我增强偏差受到文化影响的程度大于内隐自我增强偏差。本研究为理解自我增强偏差的神经基础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有利于澄清文化对自我增强偏差的影响的争论。为内隐自我增强偏差与外显自我增强偏差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5-25)
滕飞,王登峰,周丽[3](2008)在《中国大学生的外显自我增强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中国大学生是否存在自我增强动机以及中国大学生的自我增强动机是否以增强关系他人眼中的自我得以实现。方法:要求被试在八个因素上对成功与失败事件作自我归因和推测他人归因。结果:自我归因条件和推测他人归因条件都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增强趋势,即相对于失败事件来讲,更倾向于将成功事件归因于能力,人格,动机和努力等内部因素。这种自我增强的趋势在被试推测亲密他人归因的条件下要比被试自我归因和推测陌生人归因的条件表现得更为明显。结论:中国大学生存在自我增强动机,并且这种自我增强更多地是增强关系他人眼中的自我。(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08年01期)
外显自我增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往研究中,大量文献涉及自我增强,但是对于自我增强是否是泛文化存在这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文化自我观点认为,自我增强是在西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不需要自我增强动机;内容差异观则认为,东西方的文化在自我增强中产生的差异是由于实验范式造成的。有关自我增强的神经基础的研究有助于澄清这一问题,然而有关自我增强神经基础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使用经颅磁刺激(TMS),探讨内隐自我增强与外显增强的神经基础。实验一要求被试针对一些人格形容词对自我、好朋友、他人做出直接评价。结果显示,刺激内侧前额叶与虚假刺激条件相比,被试对朋友的评价明显降低了,对自我的评价没有影响。实验二使用评价性启动的实验范式测量了被试对自我、朋友和他人的内隐态度。结果发现,当TMS刺激与目标刺激同时呈现时,刺激内侧前额叶影响了被试对自我.积极词的反应时间,表明内侧前额叶与内隐的自我增强也有关系。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内侧前额叶与内隐的自我积极评价和对朋友的评价有关。尽管可能作用机制不同,内侧前额叶在内隐自我增强与外显自我增强中都起作用。文化因素影响了自我增强偏差的表现方式,外显自我增强偏差受到文化影响的程度大于内隐自我增强偏差。本研究为理解自我增强偏差的神经基础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有利于澄清文化对自我增强偏差的影响的争论。为内隐自我增强偏差与外显自我增强偏差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显自我增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利霞.自我增强:外显与内隐的实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2].赵翠苓.外显自我增强与内隐自我增强的神经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3].滕飞,王登峰,周丽.中国大学生的外显自我增强模式[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