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变异株论文-王华俊,班付国,赵雪丽,闫若潜,杨鹏霞

疫苗变异株论文-王华俊,班付国,赵雪丽,闫若潜,杨鹏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疫苗变异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株疫苗,免疫剂量,中和效价

疫苗变异株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俊,班付国,赵雪丽,闫若潜,杨鹏霞[1](2019)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株疫苗免疫剂量和血清中和效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毒株灭活疫苗的免疫剂量及免疫后抗体的中和效价,选择初产母猪于产前42 d首次免疫,后海穴注射,间隔21日以相同剂量和方法加强免疫,免疫剂量分别为0.5 mL、1.0 mL、2.0 mL和4.0 mL,采集母猪血清和仔猪血清,采用变异强毒株、经典毒株CV777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分析免疫抗体效价,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IgG抗体效价。结果表明,2 mL、4.0 mL免疫剂量组血清抗体与变异毒株中和效价均≥1∶128,与CV777中和效价≤1∶64,二免后母猪血清IgG抗体S/P值均>2.0,仔猪断奶时母猪血清抗体S/P≥1.4,0.5 mL、1.0 mL免疫组抗体中和效价、S/P值均较低。确定2 mL为最佳免疫剂量,加强免疫后血清抗体中和效价≥1∶128,对母猪损伤小,经济效益高。(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9年08期)

王进[2](2019)在《Bartha-K61疫苗和vPRV-XJ5 gE/gI/TK叁基因缺失株对猪伪狂犬病毒变异株亚致死性攻毒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广泛流行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奇痒(除猪外)、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为主要特征,此外妊娠母猪极易发生流产或死胎。该病在我国许多猪场均有流行,迄今,尚无治疗PRV的有效药物,因此控制该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措施之一为免疫接种。但是疫苗接种并不能完全阻止疾病的发生,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多地接种疫苗的猪群中发生了猪伪狂犬病的流行,新出现的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对各年龄段的猪均可致病,暗示现有某些商品疫苗似乎不能对当前流行的变异株提供临床保护,从而使我国养猪行业面临较大风险。1.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及部分基因序列分析2019年初,江苏某猪场爆发猪伪狂犬病,从发病猪的病料中分离出1株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命名为XJ9。对该毒株的4个糖蛋白基因gE、gC、gI、gB和毒力基因TK的全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与本室于2014年从同一猪场分离的XJ5株存在微小变异。研究结果为持续跟踪同一猪场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演变提供了参考。2.Bartha-K61 疫苗和 rPRV/XJ5-gI-/gE-/TK-疫苗对 vPRV strain XJ5 非致死性攻毒的免疫保护作用以实验室构建的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PRV-XJ5的gE/gI/TK叁基因缺失株,以及商品苗Bartha-K61为材料,进行2种疫苗对生长猪的免疫保护试验,比较不同剂量的Bartha-K61疫苗和rPRV/XJ5 gE/gI/TK叁基因缺失株对变异株PRV-XJ5非致死性攻击的免疫保护效果。通过对免疫后的血清抗体和攻毒后各试验组猪的临床症状、增重、咽拭子和肛拭子排毒、大体病理学、组织病理学等的检测及观察,全方位评价Bartha-K61疫苗和rPRV/XJ5 gE/gI/TK叁基因缺失株的免疫保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低剂量的Bartha-K61疫苗(每头猪103,104TCID50)免疫猪的增重、排毒、病理组织学学指标均显着低于高剂量Bartha-K61疫苗和rPRV/XJ5 gE/gl/TK叁基因缺失株免疫猪(每头猪105TCID50),且高剂量的2种疫苗免疫猪的增重、组织学观察等方面与健康对照猪相当。因此,选择合适剂量Bartha-K61疫苗免疫仍然是当前控制变异株危害的理性选择。需要强调的是,rPRV/XJ5 gE/gl/TK叁基因缺失株疫苗在相同剂量前提下,与Bartha-K61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相近,提示在防控由变异株引起的猪伪狂犬病的流行中多了一项选择。(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周莎莎[3](2019)在《PRV变异株与疫苗株主要糖蛋白的免疫原性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也称为奥耶斯基氏病(Aujeszky’s disease,AD),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以种猪繁殖障碍、新生仔猪大量死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为了控制国内PR的流行,1979年中国从匈牙利引进了基因缺失疫苗Bartha-K61,PR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然而,自2011年末以来,国内许多传统疫苗Bartha-K61免疫的猪场频繁暴发PR,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引起免疫猪场暴发PR的是一种PRV变异毒株,相比经典PRV,变异PRV表现出了更强的毒力和致病力。对国内新分离的PRV变异毒株进行系统的遗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流行的PRV变异株与国外流行株处于遗传演化的两个分支,指示PRV可能存在两种基因型。因此,我们提出猜想:与疫苗株相比,PRV变异株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可能发生了变异,结果导致疫苗株免疫不能有效抵抗PRV变异株的感染。于是,我们对本实验室分离到的PRV变异毒株JS-2012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与疫苗株Bartha-K61相比,PRV变异株JS-2012的主要保护性抗原gB、gC和gD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为了探究保护性抗原gB、gC、gD的变异与Bartha-K61免疫不保护现象的关系,我们开展了以下研究。1.基因互换重组PRV的构建。使用CRISPR/Cas9与HDR结合的技术,以Bartha-K61和JS-2012-ΔgE/gI(参照Bartha-K61人工缺失gE和gI基因的JS-2012株)为骨架,成功构建了gB基因互换的重组病毒BJB和JBJ、gC基因互换的重组病毒Bar-JSgC和JS-BargC、gD基因互换的重组病毒Bar-JSgD和JS-BargD以及gB/gC/gD叁基因同时互换的重组病毒Bar-JSgBgCgD和JS-BargBgCgD。2.重组PRV的体外生物学特性研究。基因替换的重组病毒与其亲本病毒的体外生物学特性较为相似。其中,与亲本毒株JS-2012-ΔgE/gI相比,JS-BargC在PK-15细胞上的复制能力显着降低。3.小鼠交叉免疫保护试验。将重组PRV及其亲本毒株Bartha-K61和JS-2012-ΔgE/gI分别制备成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再攻击PRV变异株JS-2012。结果表明,gB替换显着地改变了其亲本病毒Bartha-K61或JS-2012-ΔgE/gI对变异株JS-2012攻击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gC或gD替换对变异株JS-2012攻击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的影响不明显,荧光定量PCR的结果表明,gC和gD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Bartha-K61的免疫原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与HDR结合的技术,成功构建了gB、gC、gD单基因替换和多基因替换的PRV重组病毒,并通过小鼠免疫保护试验证明了gB替换能够显着改变Bartha-K61和JS-2012-ΔgE/gI的免疫原性,提示疫苗株免疫对变异株不保护现象与gB变异密切相关。gC和gD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Bartha-K61的免疫原性。以上研究为揭示PRV毒株间变异和免疫逃避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刘雯[4](2018)在《新城疫病毒HN蛋白抗原差异分析及基因Ⅶ型HN E347K变异株重组活疫苗LX/AI4-347K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强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ND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有多个基因型,目前我国NDV优势流行基因型为Ⅶd亚型。NDV表面糖蛋白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HN)是NDV的主要表面抗原之一,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HN蛋白在免疫压力下易发生抗原变异,单克隆抗体技术已广泛用于HN蛋白部分线性和构象抗原表位鉴定和抗原性分析,分析流行株抗原表位的变异对ND疫苗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生产过程中急需毒力低可以胚内接种或1日龄气雾免疫的与优势流行株基因型和抗原性一致的活疫苗。为此我们利用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单克隆抗体对目前优势流行基因Ⅶ型毒株HN的抗原表位的差异进行分析,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构建针对基因Ⅶ型347K变异株的重组活疫苗候选株,并对此疫苗候选株进行免疫效力评价。1.NDVHN蛋白抗原变异分析在免疫鸡群中常常发生非典型性新城疫,通常是由于疫苗株与流行株抗原性不匹配造成。利用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单克隆抗体分析新城疫病毒的抗原差异,测定4株单克隆抗体与NDV各基因型参考株和流行株的反应性,并分析NDV各抗原区氨基酸变异频率。单抗与NDV毒株血清学反应和单抗表位鉴定结果表明,单抗5G8和M22可以与不同基因型所测毒株反应;单抗8C5针对的表位在370-572aa区域;1E5针对的抗原表位是347位氨基酸所在的线性表位区域,当毒株HN蛋白发生E347K或E347G变异时则不能与1E5反应。对2007-2015年95株基因Ⅶ型分离株HN蛋白的抗原表位氨基酸变异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HN蛋白5大抗原区中,唯一线性表位所在抗原区345-353aa变异频率最高,为7.20%;其他表位变异频率都小于0.7%。HN蛋白线性表位及其旁侧基序(300-385aa)的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共有6个位点发生变异,其中变异频率最高的是347位残基,变异率为65.26%;2011年以后的毒株大部分(43/62)发生E347K变异,引起HN蛋白抗原性的变化,从而导致常用疫苗如基因Ⅱ型La Sota(347E)保护性下降,导致免疫鸡群发生新城疫。因此,研制一株抗原性与流行株匹配的疫苗对控制非典型性新城疫具有重要意义。2.基因Ⅶ型HN E347K变异株重组活疫苗LX/AI4-347K的构建常用的新城疫商品化弱毒疫苗株为基因Ⅱ型La Sota株,其抗原性与流行株(基因Ⅶ型)不一致,致使免疫鸡群仍有ND发生,因此需要研制与流行株基因型和抗原性一致且安全性好的弱毒疫苗株。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重组弱毒LX/AI4-MFHN作为骨架,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将E347K变异株的HN基因到LX/AI4-MFHN相应位置,构建并拯救出一株与当前NDV流行株抗原性更为接近的疫苗候选株LX/AI4-347K。该重组病毒LX/AI4-347K具有典型的弱毒特性(MDT>120,ICPI=0.01),且在鸡胚中繁殖滴度达到109.17EID50/0.1mL。重组病毒LX/AI4-347K、疫苗株La Sota和亲本株LX分别免疫SPF鸡,免疫后第1周,LX/AI4-347K免疫组血清中HI抗体平均为41og2,略高于La Sota组(3.51og2),比LX组2个滴度;免疫后3周,LX/AI4-347K组鸡血清的HI抗体水平与La Sota组无明显差异,但比LX组高1个滴度。免疫后3周,用基因Ⅶ型E347K变异株JS-16-12-Ch攻毒,建立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喉头、泄殖腔排毒和攻毒株在组织中的复制水平。攻毒后,3个免疫组的鸡均无死亡。LX/AI4-347K免疫组仅攻毒后第3天有2只鸡(2/8)喉头排毒,而La Sota免疫组鸡攻毒后第3天(4/8)和5天(2/8)喉头均有排毒,泄殖腔在第3天(3/8)排毒,LX免疫组在检测时间内均能检测到排毒,说明排毒水平有明显差异。攻毒后攻毒株在免疫鸡气管、肺、十二指肠和脾脏中复制水平:LX/AI4-347K组,在攻毒后第3天,有1只鸡(1/3)十二指肠和脾脏中有病毒复制;第5天,1只鸡(1/3)十二指肠中检测到病毒(平均CT值约32);La Sota组,攻毒后第3和5天,病毒在所检测的脏器中都有复制,特别是攻毒后第5天,脾脏病毒检测率最高(3/3),其次为气管(2/3)、十二指肠(2/3)和肺(1/3);LX组免疫后,攻毒株可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复制,且病毒复制水平高。结果说明疫苗株LX/AI4-347K能够有效阻止泄殖腔的排毒,降低鸡群的呼吸道排毒率和排毒量,且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排毒时间;能够有效阻止攻毒株在气管、肺脏、十二指肠、脾脏中的复制,这些脏器的病毒载量显着低于LaSota和LX免疫组。(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陈晴,王秋霞,欧长波,张秀林,魏小兵[5](2017)在《猪伪狂犬病变异株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猪伪狂犬病(PR)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引发的高致死率的一种急性传染病。PRV变异株的出现使得PR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其发病特征和致病性也变得十分严重,并且现有疫苗起不到完全的保护作用。本文对PRV变异株的致病性、分子特征和分子基础及PRV变异株疫苗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PRV的防控和净化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甘肃畜牧兽医》期刊2017年10期)

梁超[6](2017)在《猪伪狂犬病毒变异株感染细胞的差异蛋白质组分析及高温传代致弱疫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是PRV的主要贮存宿主,PRV可以导致仔猪高死亡率以及母猪繁殖障碍,给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PRV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十分复杂,目前关于PRV的致病机制等问题尚未完全清楚,这为深入研究及寻找PR新型治疗、预防靶标带来了诸多困难。目前疫苗接种仍是防控PR最重要的手段,但是自2011年底以来,我国多省份免疫猪群爆发了由致病力增强的PRV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传统PRV疫苗Bartha-K61已不能给猪群提供完全保护,这使我国PR的防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利用PRV流行变异毒株JS-2012感染PK-15细胞,对细胞感染PRV后蛋白质表达变化情况以及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等特性进行分析,获得PRV感染细胞后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细胞反应的整体认识,为揭示PRV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为了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目前PRV变异毒株的蔓延流行,对PRV JS-2012进行连续高温(40℃)传代,获得PRV gE缺失变异弱毒株作为标记疫苗候选株,进行动物安全性实验和免疫保护力评价,用以防控猪场PRV变异株的流行。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将PRV JS-2012感染PK-15细胞,分别于感染后2 h、4 h及7 h这3个时间点收集细胞样本,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技术结合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细胞蛋白质表达变化情况进行鉴定与分析,分别筛选到71个、198个及122个差异表达蛋白。不同时间点的差异表达蛋白在生物学功能及参与通路等方面存在差异。2 h时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细胞内蛋白转运、转录正调控、蛋白磷酸化以及信号转导等相关;4 h时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转录、信号转导、免疫反应以及凋亡等相关;7 h时差异表达蛋白除上述一些功能外,还有一些蛋白参与囊泡运输、多细胞体生成、控制肌动蛋白丝空间分布、蛋白在质膜定位及免疫应答等。该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细胞蛋白质的变化动态与PRV复制过程所处的不同阶段(侵入、转录及表达、组装及释放等过程)相对应的关系。进一步从全部差异表达蛋白中筛选出与免疫相关的蛋白进行STRING分析,发现蛋白SRC占据网络中心位置,与多个蛋白存在潜在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对PRV感染细胞后的细胞蛋白质组进行定量分析,为揭示PR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2.对PRV JS-2012在Vero细胞中进行连续高温(40℃)传120代,对第120代病毒进行空斑纯化后成功获得了一株gE缺失变异弱毒株JS-2012-F120。通过基因序列分析发现JS-2012-F120基因组从US8(gE)第487位至US2第531位发生了一段2307 bp的缺失,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证实了JS-2012-F120无法表达gE蛋白。JS-2012-F120在细胞上的生长特性与亲本毒株JS-2012存在显着差异。JS-2012-F120比JS-2012在细胞上增殖更快,且毒价明显高于亲本毒JS-2012,高达10~(9.25) TCID_(50)/ml。JS-2012-F120的蚀斑形态及CPE也与JS-2012明显不同,JS-2012-F120在细胞感染整个过程中未观察到PRV的典型CPE现象,即合胞体形成。3.为确定不同代次的传代病毒对仔猪的安全性,以10~6 TCID_(50)/每头份的剂量分别对十四日龄仔猪滴鼻接种PRV第5代、50代、91代及120代传代病毒即PRV JS-2012-P5H、JS-2012-P50H、JS-2012-P91H及JS-2012-P120H(JS-2012-F120),持续观察3周。接种JS-2012-P5H组5头实验猪全部出现严重的PR临床症状及高烧,5天内全部死亡;接种JS-2012-P50H组出现较轻微的PR临床症状及发热,2头死亡;接种JS-2012-P91H组3头猪出现一过性发热,1头猪持续发热7天且精神沉郁,另有1头猪未见临床症状,5头猪全部存活;接种JS-2012-F120组5头实验猪均未见任何临床症状,体温一直保持正常。对所有存活的实验猪(攻毒后21天剖杀)及病死猪进行剖检发现,接种JS-2012-P5H组、JS-2012-P50H组及JS-2012-P91H组病死猪及出现PR症状后存活的猪可见不同程度的脑膜充血、肺脏出血、脾脏坏死及出血点、淋巴结水肿等病理变化;而接种JS-2012-P91H组中一头无临床症状的实验猪及接种JS-2012-P120H组全部实验猪脏器均无明显的病理变化。这表明,随着病毒传代次数增高,病毒毒力不断下降,PRV JS-2012-F120对两周龄仔猪已不具有致病性,对仔猪安全。4.为了评估PRV JS-2012-F120对PRV经典强毒株及变异流行强毒株的免疫保护力,以10~(5 )TCID_(50)/每头份的免疫剂量对两组14日龄仔猪进行免疫接种,并设置两组接种DMEM的对照组。于免疫后每天采血检测抗体,免疫JS-2012-F120的两组实验猪血清中均检测到gB抗体,gE抗体始终均呈阴性。免疫28天后分别对两组免疫组及两组对照组接种PRV经典强毒株SC及变异流行毒株JS-2012。免疫JS-2012-F120的两组实验猪在攻SC或者JS-2012强毒后均未见任何临床症状;接种DMEM的两组在攻毒后全部出现发热及PR临床症状,攻JS-2012组全部死亡,攻SC组死亡4头。攻毒后,免疫了JS-2012-F120的两组实验猪血清gE抗体始终呈阴性。综上所述,以PRV JS-2012-F120接种仔猪,能有效抵抗变异强毒株和经典强毒株的攻击,对仔猪提供完全保护;同时血清不能产生gE抗体。JS-2012-F120可以作为一株标记疫苗候选株用以防控猪场变异PRV的流行。(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10-01)

周金柱[7](2017)在《Bartha-k61株疫苗对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免疫保护及变异株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重要传染病,PRV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其学名为猪疱疹病毒1型(suid herpesvirus 1,SuHV-1),又名奥耶斯基氏病病毒(Aujeszky' s Disease virus,ADV),目前该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众所周知,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重要手段。包括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已经从家猪中成功净化PRV,近年仍有在已经净化国家的野猪中发生PR的报道。在我国,从2011年开始,猪伪狂犬病再次在Bartha-k61株疫苗免疫的猪场发生,感染后的主要临床症状有高热、呼吸衰竭、腹泻、精神沉郁、厌食、神经症状等,造成新生仔猪50%及以上的死亡率,保育和育肥猪亦可见10-30%的死亡。发病猪场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发病猪场猪伪狂犬病病毒gE抗体阳性率超过50%。该病在中国多地发生,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对分离的猪伪狂犬病病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较之前的分离株发生抗原变异且对小鼠和不同日龄的猪均有较高的毒力。目前对变异株毒力增强的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以本室分离的变异株为研究对象,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全基因组序列以及感染PK-15细胞的转录组学进行研究,为了解变异株毒力增强机制提供参考,同时也对我国猪伪狂病的防控具有实际意义。1、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及鉴定2014-2016年间,从江苏和上海地区的疑似发病猪的病料中共分离和鉴定出5株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分别命名为XJ5、CM、NT、HA和TX,通过PCR、IFA和电镜观察等对病毒进行了鉴定。通过对5个毒株的5个糖蛋白基因gE、gC、gI、gD、gB和毒力基因TK的全序列分析,显示5个分离株的序列同源性较高。依据gE基因和gC基因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5个分离株与HeN1、JS-2012等毒株遗传进化距离较近,属于同一分支。5株病毒对小鼠的LD50测定结果显示,XJ5、CM、NT、HA和TX的LD50分别为102.3、102.5、102.9、104.9和103.9TCID50,表明尽管5个分离株在遗传进化距离相似,但不同毒株对小鼠的毒力存在差异,预示分离毒株的毒力存在多样性。2、Bartha-k61株疫苗对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和经典株的免疫保护试验2011年以来,猪伪狂犬病在我国许多大型养殖场重新爆发,给我国的的养猪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已有研究表明,造成本次大规模爆发的重要原因是出现了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且变异株出现了抗原变异和毒力的增强。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现行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成为关注的热点。尽管该病在许多规模化猪场爆发,但仍有部分猪场未见发病。为解决免疫用疫苗的问题,我们在实验室进行了 Bartha-k61株疫苗对生长猪的免疫攻毒试验,比较了一次免疫和两次免疫对PRV变异株(XJ5)和经典株(Ra)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通过检测免疫后的血清抗体以及攻毒后各组猪的临床症状、存活率、增重变化、排毒、大体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等,综合评价了弱毒疫苗Bartha-k61株在不同免疫程序下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弱毒疫苗Bartha-k61株无论是一次免疫还是两次免疫,对变异株和经典株均有良好的保护。仅在增重上,两次免疫较一次免疫有显着差异(p<0.01)。由此,我们认为,在基于当前变异株的疫苗上市前,Bartha-k61株疫苗仍然是控制当前猪伪狂犬病的理想选择。3、不同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小鼠的组织分布及致病性比较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不同PRV变异株遗传进化距离相近,但不同毒株表现出不同的毒力。本研究首先对8个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经典株进行BamH Ⅰ酶酶切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以及gE基因和gC基因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显示8个毒株存在基因组的差异,而且遗传进化上属于不同的分支,其中变异株XJ5、CM、NT、HA和TX遗传进化较近,属于同一分支,经典株JSZ和Ra遗传进化相近,属于同一小分支,Su株(前苏联毒株)与国外分离株相近。通过比较8个病毒在PK-15细胞上的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8株病毒在PK-15细胞上的生长动力学相似。为探讨不同PRV分离株毒力差异是否与在组织中的定殖和分布有关,模拟自然感染的方式,用上述毒株鼻腔接种Ba1b/c小鼠,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小鼠存活率、平均存活时间以及不同组织中病毒核酸拷贝数比较不同毒株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病毒主要在小鼠的肺脏和脑部定殖,其次是心脏和肝脏,脾脏和肾脏含量最少;另外HA株对小鼠毒力最弱,且其在脑、肺脏、肝脏、心脏组织中的病毒载量也明显低于其他受试毒株,提示毒力弱的PRV毒株其在动物体内的定殖能力亦较弱。4、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XJ5)和经典株(Ra)的全基因组测序猪体攻毒试验结果表明,PRV变异株(XJ5)与经典株(Ra)的毒力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探究2株病毒毒力差异在基因组水平的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对2株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测定。利用IlluminaHiSeq2500进行测序,通过组装和拼接获得没有Gap的全长序列,其中XJ5株基因组全长为141.955kb,GC含量为73.79%;Ra株基因组全长为143.227 kb,GC含量为73.66%。通过基因预测软件分析,XJ5的基因组共预测到76个基因,编码基因的总长度为106185 bp,Ra的基因组共预测到83个基因,编码基因长度为105489bp,即2个毒株均存在40 kb左右的非编码序列。通过重复序列检测软件分析,发现2个毒株的基因组中存在大量重复序列,既有散在重复序列,又有串联重复序列,占整个基因组的10%左右。同时,我们用Sanger测序法对2个病毒的6个基因的全序列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结果可靠。比较己有毒株之间的全基因组序列相似度,结果显示XJ5株与HeN1株的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9.5%,而与Ra株的序列相似度为98.81%。通过对编码基因的分析发现,XJ5株与Ra株相比,主要的变异发生在US1、UL36和IE180区域。基于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构建遗传进化发生树,结果显示XJ5株的遗传进化关系与Ea株最相近;而Ra株的遗传进化关系与HLJ8株最接近。全基因组的遗传进化结果表明,我国当前流行的PRV变异毒株具有多样性。5、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XJ5感染PK-15细胞的转录组学为了解PRV变异株XJ5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用分离的变异株XJ5感染PK-15细胞,起始感染复数MOI=5,分别提取感染后6h和感染后12h以及未感染组的细胞总RNA,利用IlluminaHiSeq2500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结果显示,感染后6 h与未感染组相比,共筛选到157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944个,下调基因632个;感染后12 h与未感染组相比,共筛选出84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78个,下调基因6个。通过KEGG通路分析,感染后6 h与未感染对照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被富集到258条信号通路上,富集基因数量较多的通路有新陈代谢通路(Metabolic pathways)、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氧化磷酸化通路(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黏着连接(Adherens junction)通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通路等;感染后12 h与未感染对照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共富集到89条信号通路上,富集基因数量较多的通路有新陈代谢通路(Metabolic pathways)、氧化磷酸化通路(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通路、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通路、心肌收缩(Cardiac muscle contraction)通路等。为了验证RNA-seq数据的准确性,选择感染后6 h与未感染对照组相比上调表达的10个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RNA-seq的结果与qRT-PCR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为今后研究变异株的毒力增强机制及宿主细胞应答的机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10-01)

蒋文明,李金平,侯广宇,王素春,袁万哲[8](2017)在《第2.3.2.1分支H5亚型禽流感变异株候选疫苗株的构建及免疫效力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第2.3.2.1分支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抗原性目前已发生显着变异。为应对变异株可能引发的流行,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以鸡胚适应毒A/Puerto Rico/8/34(PR8)的内部基因为骨架,以H5N1亚型AIV A/duck/JS/ZJ/2016(H5N1)(ZJ,第2.3.2.1d分支)、A/Chicken/SD/YT/2015(H5N1)(YT,第2.3.2.1e分支)的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其HA及NA基因,并对HA基因进行修饰,去除裂解位点处的多个碱性氨基酸,使其获得低致病性AIV的分子特征,成功构建了第2.3.2.1分支H5N1亚型AIV疫苗候选株rZJ和rYT。抗原性分析显示,rZJ和rYT与Re-6疫苗株之间的抗原性已有显着差异。免疫效力试验表明,rZJ和rYT重组灭活疫苗免疫21 d的平均HI抗体效价分别达到8.8 log2和8.9 log2,说明重组疫苗具备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攻毒保护试验表明,rZJ和rYT重组灭活疫苗可以提供SPF鸡抵抗同源H5N1病毒100%的保护,而针对第2.3.2.1分支的Re-6疫苗仅能提供大约40%和30%的保护。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构建的rZJ和rYT重组候选疫苗株为该分支病毒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2017年09期)

王继春,曾容愚,郭容利,乔永峰,侯继波[9](2017)在《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基因缺失疫苗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猪伪狂犬病(PR)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2011年以来,一种变异的伪狂犬病病毒(PR V)我国规模化猪场广泛流行,造成重大损失。研究表明变异株的主要保护性抗原与疫苗株相比发生较明显的变异,Bartha株等制备的疫苗虽然有一定保护效果,但不能提供完全保护,这是引起当前变异株在猪场大量传播的重要原因。研制新型基因缺失标记的疫苗成为当前我国猪伪狂犬病防控的迫切需要。(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8-20)

郭天成,杨彩娟,刘苓钰,谢乐新[10](2017)在《猪伪狂犬病毒Bartha株与变异株疫苗免疫后中和效价比较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当前由于伪狂犬病毒变异株在全国流行,引起人们对疫苗选择的关注,产生是否换用疫苗的不同看法。为了给生产提供疫苗选择的参考,本研究选用某进口猪伪狂犬病毒(PRV)Bartha株疫苗和某国产PRV变异株疫苗,分别免疫15头仔猪,经2次免疫后第3周采血清,检测血清中和效价,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变异株疫苗免疫后中和效价明显高于该进口Bartha株疫苗。(本文来源于《广东畜牧兽医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疫苗变异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广泛流行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奇痒(除猪外)、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为主要特征,此外妊娠母猪极易发生流产或死胎。该病在我国许多猪场均有流行,迄今,尚无治疗PRV的有效药物,因此控制该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措施之一为免疫接种。但是疫苗接种并不能完全阻止疾病的发生,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多地接种疫苗的猪群中发生了猪伪狂犬病的流行,新出现的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对各年龄段的猪均可致病,暗示现有某些商品疫苗似乎不能对当前流行的变异株提供临床保护,从而使我国养猪行业面临较大风险。1.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及部分基因序列分析2019年初,江苏某猪场爆发猪伪狂犬病,从发病猪的病料中分离出1株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命名为XJ9。对该毒株的4个糖蛋白基因gE、gC、gI、gB和毒力基因TK的全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与本室于2014年从同一猪场分离的XJ5株存在微小变异。研究结果为持续跟踪同一猪场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演变提供了参考。2.Bartha-K61 疫苗和 rPRV/XJ5-gI-/gE-/TK-疫苗对 vPRV strain XJ5 非致死性攻毒的免疫保护作用以实验室构建的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PRV-XJ5的gE/gI/TK叁基因缺失株,以及商品苗Bartha-K61为材料,进行2种疫苗对生长猪的免疫保护试验,比较不同剂量的Bartha-K61疫苗和rPRV/XJ5 gE/gI/TK叁基因缺失株对变异株PRV-XJ5非致死性攻击的免疫保护效果。通过对免疫后的血清抗体和攻毒后各试验组猪的临床症状、增重、咽拭子和肛拭子排毒、大体病理学、组织病理学等的检测及观察,全方位评价Bartha-K61疫苗和rPRV/XJ5 gE/gI/TK叁基因缺失株的免疫保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低剂量的Bartha-K61疫苗(每头猪103,104TCID50)免疫猪的增重、排毒、病理组织学学指标均显着低于高剂量Bartha-K61疫苗和rPRV/XJ5 gE/gl/TK叁基因缺失株免疫猪(每头猪105TCID50),且高剂量的2种疫苗免疫猪的增重、组织学观察等方面与健康对照猪相当。因此,选择合适剂量Bartha-K61疫苗免疫仍然是当前控制变异株危害的理性选择。需要强调的是,rPRV/XJ5 gE/gl/TK叁基因缺失株疫苗在相同剂量前提下,与Bartha-K61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相近,提示在防控由变异株引起的猪伪狂犬病的流行中多了一项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疫苗变异株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华俊,班付国,赵雪丽,闫若潜,杨鹏霞.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株疫苗免疫剂量和血清中和效价研究[J].畜牧与兽医.2019

[2].王进.Bartha-K61疫苗和vPRV-XJ5gE/gI/TK叁基因缺失株对猪伪狂犬病毒变异株亚致死性攻毒的保护作用[D].扬州大学.2019

[3].周莎莎.PRV变异株与疫苗株主要糖蛋白的免疫原性差异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4].刘雯.新城疫病毒HN蛋白抗原差异分析及基因Ⅶ型HNE347K变异株重组活疫苗LX/AI4-347K的研制[D].扬州大学.2018

[5].陈晴,王秋霞,欧长波,张秀林,魏小兵.猪伪狂犬病变异株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J].甘肃畜牧兽医.2017

[6].梁超.猪伪狂犬病毒变异株感染细胞的差异蛋白质组分析及高温传代致弱疫苗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7].周金柱.Bartha-k61株疫苗对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免疫保护及变异株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17

[8].蒋文明,李金平,侯广宇,王素春,袁万哲.第2.3.2.1分支H5亚型禽流感变异株候选疫苗株的构建及免疫效力试验[J].中国动物检疫.2017

[9].王继春,曾容愚,郭容利,乔永峰,侯继波.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基因缺失疫苗的研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10].郭天成,杨彩娟,刘苓钰,谢乐新.猪伪狂犬病毒Bartha株与变异株疫苗免疫后中和效价比较试验[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7

标签:;  ;  ;  ;  

疫苗变异株论文-王华俊,班付国,赵雪丽,闫若潜,杨鹏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