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薯格瓦斯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艾麦提·巴热提,孙睿[1](2021)在《葡萄干格瓦斯饮料发酵条件研究》文中认为本实验以葡萄为主要原料,与乳酸菌和啤酒酵母联合发酵,研制营养价值高,具有保健功能的格瓦斯饮料。结果显示,葡萄干格瓦斯饮料发酵的最佳条件:葡萄干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接种量4%(V/V),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20h。在该条件下制得的葡萄干格瓦斯饮料酒精含量为0.51%(V/V),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9%,总酸含量6.5~8.0 g·L-1。在点滴乳酸菌时,在合适定量情况下得到的格瓦斯饮品重量也最多。
吴嘉琪[2](2021)在《卡瓦斯复合发酵菌剂的分离筛选及产品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卡瓦斯是来自俄罗斯的一种传统优质发酵饮料,主要以烤面包的面包屑或大麦等为原料,加入蜂蜜,经过酵母菌、乳酸菌等多种复合菌种进行发酵而制得。其颜色呈金棕色,口感酸甜,酒精度不会高于1%,既有饮料的清爽又有酒品的醇香,具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和清凉消暑等功效。19世纪末卡瓦斯传入中国,在新疆制作工艺成熟,与传统欧式卡瓦斯口味接近。但由于复合发酵菌剂及发酵工艺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一直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目前仍大多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因此,本研究旨在筛选获得新疆传统卡瓦斯中的复合发酵菌剂,优化发酵生产工艺,为卡瓦斯复合发酵菌剂的开发及规模化生产提供原料及理论技术支持。本文通过对新疆卡瓦斯复合菌剂的分离筛选,结合感官评价确定最优发酵菌株的复配组合,再采用单因素试验(包括麦汁浓度、菌株接种量、菌株接种比例、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Pla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面设计并结合酒精度、总酸和感官评价对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最终产品的理化指标(包括酒精度、p H值、可溶性固形物、乳酸菌数量和酵母菌数量)、感官指标(包括香气成分和色度)和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并与市售卡瓦斯产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如下:(1)从新疆卡瓦斯中筛选出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并确定最佳复配组合为MK3-8干酪乳杆菌L.casei 4787,YK2-4酿酒酵母S.cerevisiae BL5,和6a醋酸杆菌Acetobacter pasteurianus strain Ap64。(2)通过单因素试验、Pla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面设计综合总酸度和酒精度对感官评价的影响,最终确定卡瓦斯的最佳发酵工艺为:麦汁浓度6°Bx,接种量8%,菌种比2:2:1,发酵时间24.6 h,发酵温度30℃。(3)通过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对自制卡瓦斯与市售卡瓦斯产品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自制卡瓦斯可溶性固形物和酒精度较高于市售产品,香气成分种类丰富,有独特风味且酸甜度浓厚,感官评价得分较高。(4)本研究对自制卡瓦斯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且与市售品牌产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自制卡瓦斯且二次发酵的卡瓦斯产品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李刚凤,朱成成,段萧燕,吴素华,王欢,熊小艳[3](2020)在《麻糖水发酵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红薯为原料,感官评分和产酸量为评价指标,经发酵制备麻糖水。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麻糖水料液比、酒曲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初始pH等工艺条件,比较优化麻糖水与市售麻糖水营养成分、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麻糖水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g/m L),红薯浆糖度23°Brix,60℃糖液化3 h,酒曲0.19%,pH=4.5,30℃发酵9 d。发酵后麻糖水感官综合评分为90分,还原糖含量6.85 g/100 g,总糖7.20 g/100 g,粗蛋白6.65 g/100 g,黄酮0.92 mg/100 g,总游离氨基酸0.27 mg/100 g,DPPH自由基清除率64.60%,总抗氧化力365.47 mmol/L,羟自由基清除率89.99%;市售麻糖水还原糖含量7.84 g/100 g,总糖8.00 g/100 g,粗蛋白1.43 g/100 g,黄酮0.41 mg/100 g,总游离氨基酸0.18 mg/100 g,DPPH清除率80.25%,总抗氧化力446.80 mmol/L,羟自由基清除率41.25%。实验优化麻糖水还原糖、总糖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总抗氧化力较市售麻糖水低,而粗蛋白、黄酮、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羟自由基清除率均较市售麻糖水高。综合分析,麻糖水经最佳发酵工艺优化后羟自由基清除率、黄酮含量及总游离氨基酸均高于市售麻糖水,符合中老年人对低糖、高营养产品的选择,因此,选择优化麻糖水更适宜饮用。
韦金娜,朱宝生,龙琳[4](2019)在《乳酸菌发酵植物基饮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乳酸菌发酵植物基饮料是指以植物或植物抽提物为原料,经乳酸菌发酵后,辅以其他原料或食品添加剂调配而成的、且酒精含量小于1%(体积分数)的饮料。从乳酸菌出发,介绍分类、作用机理等,并重点阐述发酵植物基饮料分类及研究进展,对未来乳酸菌发酵植物饮料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贺磊[5](2019)在《基于响应面法优化的红薯山药饮料研制及红薯中DHEA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健康方便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红薯、山药都是我们国家着名的药食同源天然农作物食品,含有多种人体健康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功能性活性物质等。然而作为根茎类农作物,红薯和山药的食用受烹饪限制,费时费事,亟待开发以它们为主要原料的即食食品或保健产品。由于稳定和护色问题,目前未见任何红薯或山药为主要成分的市售饮料。本文以四川省农科院新培育的甘薯品种川薯228和铁棍山药为原料,借助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研制了一款新型复合型果蔬饮料。此外,红薯中的去氢表雄酮(DHEA)是人体最重要的甾体激素之一,具有多种保健功能,但其化学提取一直困难重重,无成熟工艺参考。本文利用Box-Benhnken响应面设计,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对川薯228薯肉和薯皮中DHEA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川薯228的综合加工提供出路和支持。主要结论如下:采用响应面模型与模糊数学评价结合,以口感、滋味、香气和色泽为权重进行感官分析,得到以川薯228和铁棍山药为主要原料的果蔬饮料最佳配方为:红薯原汁和山药原汁比例为0.69,蔗糖添加量4.42%,混合酸添加量0.29%;稳定性影响饮料澄清度和贮藏稳定性,该饮料最佳稳定剂配比为:黄原胶0.08%,海藻酸钠0.16%,海藻酸丙二醇酯(PGA)0.12%;护色剂配方和工艺决定着饮料的色泽和通透性,该饮料最佳护色剂配比为:抗坏血酸0.362%,柠檬酸0.553%,氯化钠为0.200%,最佳护色工艺为:护色时间40 min,护色温度40℃。基于响应面设计,借助超声辅助提取,运用HPLC分析检测,对川薯228的薯肉和薯皮中DHEA化学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薯皮中DHEA提取量远超过薯肉,pH值、预发酵时间、酸提取温度、超声功率对DHEA提取均有显着影响,但提取酸种类没有显着影响。响应面试验表明,薯皮DHEA提取最佳工艺为:pH=2.40,发酵时间35.5 h,酸提温度80℃,超声功率300 W,DHEA提取量为0.390mg/100 g。薯肉DHEA提取最佳工艺为:pH=2.47,发酵时间35.0 h,酸提温度84℃,超声功率270 W,DHEA提取量为0.165 mg/100 g。该提取工艺稳定有效,有望工业化生产。
许芳,吕思伊[6](2018)在《红枣番茄格瓦斯饮料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红枣汁、番茄汁作为研制格瓦斯饮料的原料,通过正交试验来确定红枣番茄格瓦斯饮料最佳生产工艺条件。方法设计单因素试验,探究其番茄果汁与红枣果汁添加量、果汁添加比例、果胶酶添加量、酶处理时间。在此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红枣番茄格瓦斯饮料的最佳配方。结果正交试验中,A(果汁添加量)影响最大,B(番茄汁:红枣汁)次之,C(酶添加量)、D(酶处理时间)影响最小,感官评分最高组合是A2B2C3D1。确定了红枣番茄格瓦斯饮料最佳生产工艺:果汁添加量15%,红枣汁:番茄汁=2:1(V:V),果胶酶添加量0.55%,酶处理时间7 h。结论制作的红枣番茄格瓦斯饮料风味独特、原料来源丰富、工艺简单,适合于广大消费者饮用的风味饮料。
李文鹏,李雪晖,田龙,鲁云风[7](2018)在《红薯格瓦斯复合发酵饮料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以面包和红薯为主料,采用正交设计及感官评价确定红薯格瓦斯复合发酵饮料的制作工艺和配方.通过产品风味感官评价以及产品的p H、OD值来确定工艺流程、产品配方和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面包汁与红薯浸取液体积比为影响红薯格瓦斯发酵的主要因素;最佳工艺条件为:面包汁与红薯浸取液体积比为2∶1,酵母菌与乳酸菌质量比为2∶1,菌种接种量为3%,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24 h.
孙帅楠[8](2017)在《甘蔗汁饮料混菌发酵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甘蔗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占全国的60%,蔗汁的加工与利用也成为广西的主要产业之一。但是甘蔗汁中含有大量的胶体、色素等大分子非糖物质,容易引起混浊和沉淀,影响甘蔗汁的口感和深加工。传统的甘蔗汁澄清工艺(亚硫酸法和石灰法)不能有效除去甘蔗汁中非糖分,相比之下,膜过滤可以更有效地除去这些大分子物质。甘蔗汁营养丰富,目前主要用于制糖方面,对其饮料方向的研究比较单一,近年来,混菌发酵开发新型发酵饮料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混菌发酵开发一种新的发酵型甘蔗汁饮料,可以提高甘蔗的利用价值,丰富产品类型,推动甘蔗资源化利用。本研究以甘蔗混合汁为原料,使用陶瓷膜过滤得到的甘蔗清汁,进行混菌发酵,生产一种新型的发酵型甘蔗汁饮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不同的工艺对甘蔗混合汁进行澄清,传统的亚硫酸法甘蔗清汁混浊度为23.2 NTU,色值为1503 IU,陶瓷膜法甘蔗清汁的混浊度为0.58 NTU,色值为826 IU,膜法澄清效果更好,选择陶瓷膜法对甘蔗混合汁进行处理。以陶瓷膜法甘蔗清汁为原料,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先进行酵母菌发酵再进行乳酸菌发酵的两步发酵型甘蔗汁饮料评分最高,因此选择此方式制备发酵型甘蔗汁饮料。(2)对两步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首先对第一阶段酵母菌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得到甘蔗果酒。通过发酵温度、时间和接种量单因素实验,设计响应面试验,得到甘蔗汁第一阶段酵母菌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2℃,接种量0.7%,发酵时间22.4 h,实际测定的总糖含量为96.45 g·L-1。(3)对甘蔗果酒进行灭菌处理后,添加乳酸菌进行第二阶段的发酵,得到发酵型甘蔗汁饮料。通过发酵温度、时间和接种量单因素实验,设计响应面试验,确定了第二阶段乳酸菌发酵的最佳条件:发酵温度37℃,接种量3.6%,发酵时间20 h,得到的甘蔗汁发酵饮料乳酸含量6.63 g·L-1。(4)测定了甘蔗汁发酵前后活性成分的变化,对其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初步评价。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 15.3%、39.7%,对应其体外抗氧化能力也得到提高,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93.65%,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达66.48%。最终得到的发酵型甘蔗汁饮料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9.6°Bx,pH为3.72,乳酸含量为6.59 g·L-1,葡萄糖含量为10.558 g·L-1,果糖含量为19.928 g·L-1,蔗糖含量为48.996 g·L-1,饮料呈金黄色透明状,气味芳香,酸酸甜甜,口感醇厚。此发酵型甘蔗汁饮料含有较多的总酚和黄酮类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能。
陈万东[9](2017)在《甘薯全粉营养成分保全及质构重组对调理紫薯薯条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商薯19为材料,结合工厂生产工艺,通过改变蒸汽去皮工艺参数研究了甘薯的蒸汽去皮效果,通过改变生产工艺过程中预煮温度、蒸煮转速、蒸煮温度,探究了不同工艺对甘薯全粉的理化指标和功能指标影响,对甘薯全粉的生产工艺进行响应面优化,并得到了的甘薯全粉营养成分较高时的工艺条件。最后以紫薯全粉为原料,通过质构重组技术开发速冻调理紫薯薯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部分:1、选择蒸汽压力、压降速率、进气时间为考察对象,以甘薯得率和去皮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实验进行优化,确定了甘薯蒸汽去皮效果最优的工艺参数:蒸汽压力0.70Mpa、压降速率0.115Mpa/s、进气时间24s时,在此条件下得到去皮效果好。2、结合工厂实际生产,选取蒸煮转速:0.6 r/min、0.9 r/min、1.2 r/min、1.5 r/min、1.8r/min;预煮温度:48℃、58℃、68℃、78℃、88℃;蒸煮温度:94℃、97℃、100℃、103℃,在此范围内研究了三种不同工艺条件对甘薯全粉品质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三种工艺对甘薯全粉的理化指标总糖、蛋白质、淀粉基本没有影响。蒸煮转速增加,维生素C增加。预煮温度增加维生素C的含量先不变后降低。不同蒸煮温度得到的维生素C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碘蓝值BVI随着转速增加而增加,随着预煮温度和蒸煮温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蒸煮转速增加,甘薯全粉的析水率先下降后上升,冻融稳定性先增加后降低,随着预煮温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随着蒸煮温度升高而升高,冻融稳定降低。全粉加工过程中蒸煮温度不同,甘薯全粉的持水性、持油性没有显着差异,不同的蒸煮转速、预煮温度对甘薯全粉的持水性、持油性影响有差异。不同工艺条件下得到的甘薯全粉的糊化特性不同。(2)甘薯全粉为非牛顿流体。三种工艺处理的甘薯全粉糊随着剪切速率增加,表观粘度显着下降。预煮温度升高,甘薯全粉其表观粘度降低。蒸煮转速低于1.8r/min(60Hz)以下时,不同转速之间剪切应值没有显着差异,1.8r/min(60Hz)得到的甘薯全粉糊经剪切后淀粉内部结构破坏后恢复较慢。(3)通过响应面实验和分析,确定了三种工艺对维生素C、碘蓝值和析水率的显着性关系。蒸煮转速对维生素C、碘蓝值和析水率都极显着(P<0.01)。预煮温度对维生素C极显着(P<0.01),对碘蓝值和析水率都显着(P<0.05)。蒸煮温度对维生素C、碘蓝值不显着(P>0.05),对析水率极显着(P<0.01)。(4)选取甘薯全粉品质关键指标,通过加权法优化了综合值的实际工艺参数:蒸煮转速1.35r/min(45Hz),预煮温度64℃,蒸煮温度100℃。此工艺条件下得到的甘薯全粉的综合值为0.81,最大限度的保全了甘薯全粉的营养成分。3、通过质构重组,以紫薯全粉为主要原料,分别讨论了豌豆淀粉添加量、水的添加量、黄油的用量、糖粉用量对速冻调理薯条感官评分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确定了以甘薯全粉为原料的紫薯条的最佳制作工艺条件:紫薯全粉量为60g,豌豆淀粉添加量为8.2%,水的添加量为56%,黄油的用量为1.5%,糖粉用量为5%,油炸温度180℃,油炸时间129s,冷冻时间为6h,此时感官评分最好,得到的速冻调理紫薯薯条酥脆、薯香味较好。
周文美,姜莹,罗英,赵辰路,周纪廷[10](2016)在《荞麦-马尾松花粉格瓦斯饮料风味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以甜、苦荞麦和大麦芽为原料制备格瓦斯饮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通过添加蔗糖、柠檬酸和马尾松花粉对荞麦-马尾松花粉格瓦斯饮料风味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格瓦斯饮料蔗糖添加量25 g/L、柠檬酸添加量3 g/L、马尾松花粉添加量12%。在此工艺条件下,得到荞麦-马尾松花粉格瓦斯饮料颜色呈深黄色、气味芬芳、口感润滑、风味馥郁,最终感官评分为90.14分。
二、红薯格瓦斯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薯格瓦斯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葡萄干格瓦斯饮料发酵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1.1.2 试验仪器材料 |
1.2 方法 |
1.2.1 样品测定 |
1.2.2 工艺流程 |
1.3 原料的选择及具体生产步骤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葡萄干汁和水比的确定 |
2.2 葡萄干汁和温度的确定 |
2.3 葡萄干汁和pH值的确定 |
3 储存的研究 |
3.1 防腐剂 |
3.2 未灭菌产品的储存研究 |
4 讨论 |
4.1 葡萄干汁和水比例、温度、pH值的确定 |
4.2 格瓦斯的贮存 |
5 结论 |
(2)卡瓦斯复合发酵菌剂的分离筛选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酵饮料 |
1.1.2 发酵饮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卡瓦斯(Kvass)概述 |
1.2 发酵菌种概述 |
1.2.1 酵母菌 |
1.2.2 乳酸菌 |
1.2.3 醋酸菌 |
1.3 混菌发酵概述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菌株分离筛选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菌株分离纯化 |
2.2.2 工艺流程 |
2.2.3 感官评价 |
2.2.4 优良菌株筛选及鉴定 |
2.3 结果及分析 |
2.3.1 初筛 |
2.3.2 单菌发酵 |
2.3.3 分子鉴定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发酵工艺优化 |
3.1 材料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设备 |
3.2 方法 |
3.2.1 菌株复配 |
3.2.2 感官评价 |
3.2.3 分析检测方法 |
3.2.4 发酵条件优化 |
3.3 结果及分析 |
3.3.1 复配感官评定 |
3.3.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3.3 Plackett-Burman 试验结果 |
3.3.4 响应面优化卡瓦斯试验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产品理化、感官及抗氧化能力分析 |
4.1 材料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仪器设备 |
4.2 方法 |
4.2.1 理化指标测定 |
4.2.2 感官指标 |
4.2.3 抗氧化能力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理化指标 |
4.3.2 感官指标分析 |
4.3.3 抗氧化能力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麻糖水发酵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麻糖水发酵工艺 |
1.2.2 主要操作要点 |
1.2.3 麻糖水发酵料液比的选择 |
1.2.4 麻糖水发酵初始p H的选择 |
1.2.5 麻糖水酒曲接种量料液比的选择 |
1.2.6 麻糖水发酵最佳时间的选择 |
1.2.7 正交试验设计 |
1.2.8 麻糖水感官品质测定 |
1.2.9 麻糖水产酸总量测定 |
1.2.1 0 麻糖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
1.2.1 1 麻糖水p H测定 |
1.2.1 2 麻糖水还原糖、总糖含量测定 |
1.2.1 3 麻糖水的粗蛋白含量测定 |
1.2.1 4 麻糖水黄酮含量测定 |
1.2.1 5 麻糖水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
1.2.16麻糖水铁离子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
1.2.17麻糖水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1.2.18麻糖水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料液比对麻糖水发酵品质的影响 |
2.2 发酵初始p H对麻糖水发酵品质的影响 |
2.3 酒曲接种量对麻糖水发酵品质的影响 |
2.4 发酵时间对麻糖水发酵品质的影响 |
2.5 麻糖水发酵工艺优化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6 验证性试验 |
2.7 麻糖水感官指标测定结果 |
2.8 麻糖水营养品质与抗氧化分析 |
3 结论 |
(4)乳酸菌发酵植物基饮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乳酸菌分类 |
2 乳酸菌作用机理 |
3 乳酸菌与健康 |
4 乳酸菌发酵植物基饮料的分类 |
4.1 发酵植物蛋白饮料 |
4.2 发酵果蔬汁饮料 |
4.3 发酵五谷饮料 |
4.4 发酵茶饮料 |
4.5 其他发酵饮料 |
5 展望 |
(5)基于响应面法优化的红薯山药饮料研制及红薯中DHEA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红薯及果蔬饮料简介 |
1.1.1 红薯简介 |
1.1.2 山药简介 |
1.1.3 果蔬饮料简介 |
1.1.4 国内外复合果蔬饮料研究现状 |
1.2 果蔬饮料加工常见问题及其加工现状 |
1.2.1 果蔬汁褐变及其控制 |
1.2.2 果蔬汁稳定性问题及其措施 |
1.2.3 果蔬饮料感官评价简介 |
1.2.4 果蔬饮料关键工艺研究方法简介 |
1.2.5 红薯饮料加工现状 |
1.3 去氢表雄酮及其生理活性功能 |
1.3.1 去氢表雄酮简介 |
1.3.2 去氢表雄酮生理活性简介 |
1.3.3 DHEA提取的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的红薯山药饮料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红薯山药复合饮料制备基本工艺流程 |
2.2.2 复合饮料配方试验设计 |
2.2.3 复合饮料稳定性试验设计 |
2.2.4 复合饮料护色试验设计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复合饮料配方确定 |
2.3.2 稳定工艺结果分析 |
2.3.3 护色工艺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红薯中DHEA的提取研究 |
3.1 材料、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红薯中DHEA提取工艺流程 |
3.2.2 单因素实验 |
3.2.3 DHEA含量测定 |
3.2.4 DHEA提取响应面实验设计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DHEA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2 单因素实验 |
3.3.3 响应面优化设计分析 |
3.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6)红枣番茄格瓦斯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与试剂 |
2.2实验方法 |
2.2.1 样品制备 |
2.2.2 酒精度的测定 |
2.2.3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
2.2.4 番茄果汁与红枣果汁添加量的确定 |
2.2.5 番茄果汁与红枣果汁添加比例的确定 |
2.2.6 果胶酶添加量的影响 |
2.2.7 酶处理时间的影响 |
2.2.8 感官评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番茄果汁与红枣果汁添加量的影响 |
3.2 果汁添加比例的影响 |
3.3 果胶酶添加量的影响 |
3.4 酶处理时间的影响 |
3.5 红枣番茄格瓦斯饮料制备的正交试验 |
3.5.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设计 |
3.5.2 红枣番茄格瓦斯饮料正交试验结果 |
4 结论 |
(7)红薯格瓦斯复合发酵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器材 |
1.3 操作步骤 |
1.3.1 面包汁的制备 |
1.3.2 红薯浸取液的制备 |
1.3.3 调配灭菌与接种 |
1.4 检测与评定 |
1.5 工艺优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实验 |
2.1.1 不同体积比面包汁与红薯浸提液对格瓦斯饮料的影响 |
2.1.2 不同菌种比例对格瓦斯饮料的影响 |
2.1.3 不同发酵温度对格瓦斯饮料的影响 |
2.2 最佳发酵条件的确定 |
2.3 产品质量检测结果 |
2.3.1 感官指标 |
2.3.2 理化指标 |
2.3.3 微生物指标 |
3 讨论 |
(8)甘蔗汁饮料混菌发酵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甘蔗概述 |
1.1.1 甘蔗资源状况 |
1.1.2 甘蔗汁的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 |
1.2 甘蔗汁的澄清工艺 |
1.2.1 传统澄清工艺 |
1.2.2 陶瓷膜法澄清工艺 |
1.3 甘蔗汁饮料的研究现状 |
1.3.1 甘蔗汁饮料 |
1.3.2 发酵型甘蔗饮料 |
1.4 酵母菌和乳酸菌概述及其在发酵型饮料中的应用 |
1.4.1 酵母菌概述 |
1.4.2 乳酸菌概述 |
1.4.3 酵母菌和乳酸菌在发酵饮料中的应用 |
1.5 论文立题背景和主要内容 |
1.5.1 立题背景 |
1.5.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甘蔗汁的澄清和发酵方式的确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分析方法 |
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甘蔗汁的澄清 |
2.3.2 酵母菌的选择和乳酸菌的生长曲线 |
2.3.3 发酵方式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酵型甘蔗汁饮料酵母菌发酵工艺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分析方法 |
3.2.5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温度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 |
3.3.2 接种量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 |
3.3.3 发酵时间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 |
3.3.4 响应面优化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酵型甘蔗汁饮料乳酸菌发酵工艺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4 分析方法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温度对乳酸菌发酵的影响 |
4.3.2 接种量对乳酸菌发酵的影响 |
4.3.3 发酵时间对乳酸菌发酵的影响 |
4.3.4 响应面优化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酵型甘蔗汁饮料的品质分析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2.4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发酵型甘蓆汁饮料的基本物质测定 |
5.3.2 发酵前后总酚和总黄酮的变化 |
5.3.3 发酵前后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
5.3.4 发酵型甘蔗汁饮料的感官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甘薯全粉营养成分保全及质构重组对调理紫薯薯条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甘薯概述 |
1.1.1 甘薯 |
1.1.2 甘薯的加工及利用 |
1.2 甘薯全粉概述 |
1.2.1 甘薯全粉的起源与发展 |
1.2.2 甘薯全粉的定义和应用 |
1.2.2.1 甘薯全粉 |
1.2.2.2 甘薯全粉的应用 |
1.2.3 国内外对甘薯全粉的研究 |
1.2.4 全粉的品质评价指标 |
1.2.5 工艺条件对甘薯全粉品质的影响 |
1.2.5.1 去皮工艺对甘薯全粉品质的影响 |
1.2.5.2 预煮对甘薯全粉品质的影响 |
1.2.5.3 干燥方式对甘薯全粉品质的影响 |
1.2.5.4 甘薯全粉的加工研究 |
1.3 甘薯薯条 |
1.4 本题研课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本题研课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蒸汽去皮对甘薯去皮效果的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实验材料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2.3.1 去皮率的计算 |
2.2.3.2 得率的计算 |
2.2.4 实验设计 |
2.2.4.1 蒸汽去皮工艺流程 |
2.2.4.2 蒸汽压力对甘薯去皮效果的影响 |
2.2.4.3 压降速率对甘薯去皮效果的影响 |
2.2.4.4 进气时间对甘薯去皮效果的影响 |
2.2.4.5 手工去皮对甘薯去皮效果的影响 |
2.2.5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蒸汽压力对甘薯去皮效果的影响 |
2.3.2 压降速率对甘薯去皮效果的影响 |
2.3.3 进气时间对甘薯去皮效果的影响 |
2.3.4 手工去皮对甘薯去皮效果的影响 |
2.3.5 响应面优化实验 |
2.3.5.1 响应面设计 |
2.3.5.2 响应面分析结果 |
2.4 结论 |
第三章 工艺条件对甘薯全粉品质的影响及工艺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实验材料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2.3.1 甘薯全粉理化指标测定 |
3.2.3.2 甘薯全粉功能指标测定 |
3.2.4 实验设计 |
3.2.4.1 全粉生产工艺流程 |
3.2.4.2 操作要点 |
3.2.4.3 蒸煮转速对对甘薯全粉品质的影响 |
3.2.4.4 预煮温度对甘薯全粉品质的影响 |
3.2.4.5 蒸煮温度对甘薯全粉品质的影响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工艺条件对甘薯全粉理化指标的影响 |
3.3.1.1 工艺条件对甘薯全粉碘蓝值BVI的影响 |
3.3.1.2 工艺条件对甘薯全粉总糖、蛋白质和淀粉的影响 |
3.3.1.3 工艺条件对甘薯全粉水分影响的影响 |
3.3.1.4 工艺条件对甘薯全粉维生素C的影响 |
3.3.2 工艺条件对甘薯全粉功能性指标的影响 |
3.3.2.1 对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
3.3.2.2 对持水性和持油性的影响 |
3.3.2.3 对糊化特性的影响 |
3.3.2.4 对流变特性的影响 |
3.3.3 响应面优化工艺实验 |
3.3.3.1 综合值的确定 |
3.3.3.2 响应面分析结果 |
3.3.3.3 最佳工艺优化 |
3.4 结论 |
第四章 质构重组在调理紫薯薯条中的应用及其对薯条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实验材料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2.3.1 紫薯条加工工艺 |
4.2.3.2 各单因素对速冻调理紫薯条感官品质的影响 |
4.2.3.3 综合感官质量评价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原料配方对紫薯薯条感官品质的影响 |
4.3.1.1 加水量对速冻调理紫薯条感官品质的影响 |
4.3.1.2 豌豆淀粉添加量对速冻调理紫薯薯条感官品质的影响 |
4.3.1.3 糖粉添加量对速冻调理紫薯条感官品质的影响 |
4.3.1.4 黄油添加量对速冻调理紫薯条感官品质的影响 |
4.3.1.5 油炸时间对速冻调理紫薯条感官品质的影响 |
4.3.2 响应面法对速冻调理紫薯条生产工艺优化 |
4.3.2.1 响应面分析结果 |
4.3.2.2 最佳制作工艺条件的确定及验证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创新点与工作展望 |
5.2.1 创新点 |
5.2.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四、红薯格瓦斯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葡萄干格瓦斯饮料发酵条件研究[J]. 艾麦提·巴热提,孙睿. 中国食品工业, 2021(17)
- [2]卡瓦斯复合发酵菌剂的分离筛选及产品开发[D]. 吴嘉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麻糖水发酵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J]. 李刚凤,朱成成,段萧燕,吴素华,王欢,熊小艳. 现代食品科技, 2020(09)
- [4]乳酸菌发酵植物基饮料的研究进展[J]. 韦金娜,朱宝生,龙琳. 饮料工业, 2019(05)
- [5]基于响应面法优化的红薯山药饮料研制及红薯中DHEA提取工艺研究[D]. 贺磊.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红枣番茄格瓦斯饮料的研制[J]. 许芳,吕思伊.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10)
- [7]红薯格瓦斯复合发酵饮料的研制[J]. 李文鹏,李雪晖,田龙,鲁云风.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03)
- [8]甘蔗汁饮料混菌发酵工艺的研究[D]. 孙帅楠. 广西大学, 2017(06)
- [9]甘薯全粉营养成分保全及质构重组对调理紫薯薯条品质的影响[D]. 陈万东.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4)
- [10]荞麦-马尾松花粉格瓦斯饮料风味优化[J]. 周文美,姜莹,罗英,赵辰路,周纪廷. 中国酿造,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