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集群论文-郭劲松,李哲,张呈,黄杨,龙曼

藻类集群论文-郭劲松,李哲,张呈,黄杨,龙曼

导读:本文包含了藻类集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峡水库,小江回水区,典范对应分析,藻类生境要素

藻类集群论文文献综述

郭劲松,李哲,张呈,黄杨,龙曼[1](2010)在《叁峡小江回水区藻类集群与主要环境要素的典范对应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成库后支流回水区水华频繁发生,备受关切。基于2年的野外跟踪观测结果,利用典范对应(CCA)分析方法,建立了藻类生境要素同藻类集群演替的多元统计模型。研究发现,所建立的CCA模型有效且具有较高的显着性;水库季节性调蓄所形成的不同藻类生境条件是诱导集群出现演替的关键。在低水位运行下,藻类生境近似于天然河道,总悬浮颗粒物和流量变化对集群影响明显,水体扰动剧烈迫使耐受于不稳定水动力条件的藻种易于形成优势;而在高水位运行状态下,藻类生境接近深水湖泊,适宜于低温和具有运动功能的藻类将耐受于该生境状态并在集群中占优。(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0年10期)

盛金萍[2](2010)在《叁峡水库小江回水区藻类集群季节演替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工程举世瞩目,是跨世纪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具有航运、防洪和发电等多重功能,在给我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极大改变长江叁峡区域的生态环境,并将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本研究以叁峡水库较具代表性的小江流域回水区段对其富营养化过程与水华现象展开为期1年的野外定位跟踪观测,分析藻类集群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引入目前藻类功能分组的研究成果,揭示小江回水区优势藻与藻类功能组的季节演替特征,研究优势藻、藻类功能组同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为建立藻类集群演替的生态模型与叁峡水库支流水华预警预报系统,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为叁峡水库支流水华防控提供有力依据。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研究期间,小江回水区5个采样断面间的藻类细胞密度、藻类生物量和Chla的季节变化过程同步,且藻类细胞密度(CellD)和Chla、藻类生物量(BioM)和叶绿素a(Chla)之间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研究期间小江回水区共鉴定出藻类7门,98属,259种(包括变种),其中绿藻门52属123种,占47.5%;硅藻门20属77种,占29.7%;蓝藻门15属33种,占12.7%;最常见的10个藻属分别是:隐藻、小环藻、蓝隐藻、衣藻、纤维藻、小球藻、栅藻、脆杆藻、针杆藻、浮鞘丝藻;各藻门的演替情况:甲藻门、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甲藻门。观测期间小江回水区各采样点的优势藻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其中星杆藻、直链藻、小环藻、针杆藻、空球藻、鱼腥藻、微囊藻、浮鞘丝藻、色球藻、平裂藻、角甲藻、多甲藻和隐藻等13个藻属是小江回水区不同季节出现频次最大的优势藻。观测期间,小江回水区暴发了大小四次水华:2008年5月以角甲藻和多甲藻为主的甲藻水华;2008年7~9月的针杆藻水华;2009年3月的星杆藻水华;以及2009年4~5月以鱼腥藻为主要优势藻的固氮型蓝藻水华。对藻类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藻类总生物量和总细胞密度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各优势藻属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本研究根据Reynolds的功能分组结果,对研究期间小江回水区的藻类功能组进行了界定,研究期间藻类功能组在小江回水区的演替过程如下:LO、LM→LO、LM、B、G、Y、J、X1、H1→LO、LM、D→P、D、B、Y、F、J→B、C、P、Y→H1→B、G、Y、LM。藻类功能组与环境因子的CCA分析结果显示:温度(Temp)是对各藻类功能组在小江回水区的分布影响较为显着的环境因子,其次是pH、SiO2、透明度(SD)和磷酸盐(SRP);而环境因子NH4+-N、TN、TP和TN/TP对藻类功能组的分布影响比较小。(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0-04-01)

藻类集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峡工程举世瞩目,是跨世纪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具有航运、防洪和发电等多重功能,在给我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极大改变长江叁峡区域的生态环境,并将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本研究以叁峡水库较具代表性的小江流域回水区段对其富营养化过程与水华现象展开为期1年的野外定位跟踪观测,分析藻类集群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引入目前藻类功能分组的研究成果,揭示小江回水区优势藻与藻类功能组的季节演替特征,研究优势藻、藻类功能组同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为建立藻类集群演替的生态模型与叁峡水库支流水华预警预报系统,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为叁峡水库支流水华防控提供有力依据。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研究期间,小江回水区5个采样断面间的藻类细胞密度、藻类生物量和Chla的季节变化过程同步,且藻类细胞密度(CellD)和Chla、藻类生物量(BioM)和叶绿素a(Chla)之间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研究期间小江回水区共鉴定出藻类7门,98属,259种(包括变种),其中绿藻门52属123种,占47.5%;硅藻门20属77种,占29.7%;蓝藻门15属33种,占12.7%;最常见的10个藻属分别是:隐藻、小环藻、蓝隐藻、衣藻、纤维藻、小球藻、栅藻、脆杆藻、针杆藻、浮鞘丝藻;各藻门的演替情况:甲藻门、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甲藻门。观测期间小江回水区各采样点的优势藻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其中星杆藻、直链藻、小环藻、针杆藻、空球藻、鱼腥藻、微囊藻、浮鞘丝藻、色球藻、平裂藻、角甲藻、多甲藻和隐藻等13个藻属是小江回水区不同季节出现频次最大的优势藻。观测期间,小江回水区暴发了大小四次水华:2008年5月以角甲藻和多甲藻为主的甲藻水华;2008年7~9月的针杆藻水华;2009年3月的星杆藻水华;以及2009年4~5月以鱼腥藻为主要优势藻的固氮型蓝藻水华。对藻类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藻类总生物量和总细胞密度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各优势藻属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本研究根据Reynolds的功能分组结果,对研究期间小江回水区的藻类功能组进行了界定,研究期间藻类功能组在小江回水区的演替过程如下:LO、LM→LO、LM、B、G、Y、J、X1、H1→LO、LM、D→P、D、B、Y、F、J→B、C、P、Y→H1→B、G、Y、LM。藻类功能组与环境因子的CCA分析结果显示:温度(Temp)是对各藻类功能组在小江回水区的分布影响较为显着的环境因子,其次是pH、SiO2、透明度(SD)和磷酸盐(SRP);而环境因子NH4+-N、TN、TP和TN/TP对藻类功能组的分布影响比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藻类集群论文参考文献

[1].郭劲松,李哲,张呈,黄杨,龙曼.叁峡小江回水区藻类集群与主要环境要素的典范对应分析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

[2].盛金萍.叁峡水库小江回水区藻类集群季节演替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0

标签:;  ;  ;  ;  

藻类集群论文-郭劲松,李哲,张呈,黄杨,龙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