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桥通畅性论文-王德广,周玉杰,刘妍,赵奇,马越

移植桥通畅性论文-王德广,周玉杰,刘妍,赵奇,马越

导读:本文包含了移植桥通畅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移植桥通畅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德广,周玉杰,刘妍,赵奇,马越[1](2019)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响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应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1年对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治疗,成功完成CABG,且术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57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用药分为替格瑞洛组(283例)与氯吡格雷组(293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1年后桥血管通畅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共完成随访264例,氯吡格雷组共完成随访269例。共计1 652支桥血管被评估,其中氯吡格雷组834支,替格瑞洛组818支。替格瑞洛组1年后桥血管通畅率与氯吡格雷组比较[88. 5%(724/818)比85. 5%(713/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68)。术后1年,2组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571)。替格瑞洛组非CABG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19. 3%(51/264)比11. 5%(31/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3)。结论对于CABG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在术后1年桥血管通畅率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对于患者远期预后及出血事件评估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期刊2019年04期)

张雨豪,刘福林[2](2018)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桥通畅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当代医学公认的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但是移植血管桥在术后出现狭窄一直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血管桥的术后通畅性,其中包括移植材料的组织学及生理学特性、一些生长因子的作用、手术相关因素、新技术的采用、移植血管桥的慢性感染、患者是否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术后用药的合理性、移植后血流环境的改变导致的血管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及患者术后的生活习惯等。其中,术后中期血管桥狭窄与内膜增厚密切相关,而如何抗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内膜增厚的相关研究则有所欠缺。同时,通过前期力学实验发现:静脉血管桥在移植动脉系统后其生物力学性能较移植前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术后静脉血管桥的狭窄与其力学参数的变化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及其规律尚需进一步探讨。最后,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学、新材料学科、理工科和医学交叉及融合的新探索,将会发现更多影响术后血管桥通畅性的关键因素,或许可以从更加全面的视角综合干预、改善冠脉搭桥术后血管桥的中远期通畅性。(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20期)

仲肇基,郑哲,王小启,高歌,李林林[3](2018)在《双侧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桥血管通畅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使用双侧乳内动脉(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桥血管通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外科应用BIMA行CABG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2±7.2)岁。分析患者术中即刻桥血管流量、手术效果,并通过出院前及术后3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个月右乳内动脉(RIMA)桥及左乳内动脉(LIMA)桥通畅率为97.8%,静脉桥通畅率为95.4%(P<0.05)。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总体通畅率为99.5%,其中R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99.4%,L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100%。结论 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的,早期效果及桥血管通畅率良好。LIMA-前降支及RIMA-前降支搭桥均有较高的近期通畅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李涛,杨立,张卫国,罗春才,黄自立[4](2018)在《64层多排CT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中期随访:影响桥血管通畅性的危险因素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使用64层多排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左内乳动脉桥(LIMA)和大隐静脉桥(SVG)血管的通畅性,并探讨影响冠脉旁路移植术后中期桥血管通畅性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接受冠脉旁路移植手术及并术后采用64层多排螺旋CT(MDCT)随访的病例。根据CT表现将桥血管的通畅状态分为通畅及不通畅两大类。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并比较通畅组和不通畅组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桥血管通畅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341个患者中有330支LIMA桥血管(326支吻合到前降支LAD,4支吻合到右冠状动脉RCA)和564支SVG桥血管(100支吻合到对角支D,220支吻合到钝缘支OM,238支吻合到右冠脉血流灌注区)。吻合到OM和右冠脉血流灌注区的SVG桥血管的通畅率明显高于吻合到D的通畅率(χ2=15.471,P=0.004)。吻合口近端靶血管狭窄程度小于90%是LIMA桥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15,95%CI=0.01-0.14,P=0.000),而高脂血症(OR=1.52,95%CI=1.0-2.5,P=0.048)、糖尿病(OR=1.28,95%CI=0.90-2.26,P=0.045)及出现胸痛或呼吸困难等冠心病症状(OR=1.81,95%CI=1.33-4.15,P=0.003)是SVG桥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近端前降支的狭窄率小于90%时,LIMA桥血管中期闭塞的危险性升高。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及典型的冠心病的症状是SVG桥血管中期闭塞的危险因素。吻合口远端靶血管的选择也是影响SVG术后通畅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期刊2018年02期)

孙小龙[5](2017)在《小口径丝素蛋白材料管状支架兔颈总动脉移植通畅性和组织再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上的血管再形成领域对血管支架的需求日益增加,人造血管支架为自体组织提供了一种替代策略,但是,小口径(直径小于6 mm)血管支架经常伴随着血栓和早期损坏的高风险。尽管已经取得了非常有前景的效果,但是还没有实施到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先前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种利用再生丝素蛋白为灌注溶液,丝素纤维编织网状结构为基本框架设计而成的叁维管状支架。这种支架具有与动脉血管类似的叁层仿生结构(内、中、外膜叁层),而且可以通过改变制造参数来调节管状支架的多孔结构和力学性能。为了探究丝素蛋白管状支架在替换自体血管后其组织重建机制,前期已经进行了血管细胞在该种支架上的体外共培养研究。结果表明:丝素蛋白管状支架能够很好的支持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的粘附、铺展和增殖。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小口径丝素蛋白管状支架作为血管替代物的可行性。以兔子为受体,该支架作为血管假体,利用端对端吻合手术植入兔颈总动脉。支架植入兔子体内后,首先研究了其长期通畅性,然后着重研究宿主血管细胞在管状支架上的粘附、浸润及其细胞功能因子的表达,以评估管状支架在体内诱导血管组织再生的能力。采用宏观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对血管支架在兔子体内的通畅性进行了评估,支架在十五个月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通畅,而且舒张期和收缩期的血流速率与自体血管没有明显差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植入后的血管支架的内皮化程度,结果表明:植入后一个月的时候内腔表面已经有明显的内皮层,植入后叁个月内皮层开始出现与自体血管类似的内皮层结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抗体免疫酶标染色及VEGF抗体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植入后一个月看到内皮细胞阳性染色出现在内腔表面,植入后叁个月看到连续的内皮细胞阳性染色。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到内腔层有单薄的一层细胞。HE染色结果表明:植入后两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开始大量渗透到支架内部,叁个月可以看到整个支架大部分区域被宿主细胞浸润。其中两端吻合口附近的位置细胞浸润较快,中间浸润较慢,随着植入时间延长细胞分布逐渐均匀,植入后六个月,浸润或增殖的SMCs几乎已经均匀分布在支架内部。采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体和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抗体免疫酶标染色及α-SMA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对支架内可能存在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了定位和半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支架内初期表达的α-SMA较少,植入后六个月开始出现较多的α-SMA和SM-MHC表达区域,植入后十二个月支架内部可以看到与自体血管类似的α-SMA和SM-MHC阳性表达区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管状支架植入后VEGF的表达都比自体血管多,α-SMA的表达在植入初期时较多,植入叁个月后逐渐下降并平稳,SM-MHC和CD31的表达量相对较低。(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岩,孙寒松,胡盛寿[6](2016)在《不接触技术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通畅率影响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有比较高的静脉桥闭塞率,严重影响CABG术后的近、远期临床治疗效果。静脉获取技术被认为是影响远期通畅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开放性大隐静脉获取技术相比,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时保留了血管外膜以及血管周围组织,同时避免高压扩张静脉。使用不接触技术获取的静脉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取得了较好的近、远期通畅率,但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证实。(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刘国鹏,杨明,吴扬,王刚,王加利[7](2016)在《机器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年单中心的经验与桥血管通畅性长期随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1月240例接受机器人辅助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7例,女53例,平均年龄59岁,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ECAB)100例,机器人乳内动脉游离+胸壁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140例。术后每6个月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CT血管造影技术评估桥血管通畅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未转为正中开胸或体外循环,共包括237例单侧乳内动脉(IMA)游离和3例双侧IMA游离,无手术死亡。24例(10%)使用杂交技术。术后随访41.1±12.9个月,无死亡、中风或心肌梗死发生。术后随访3年(最长时间91个月)的结果显示,TECAB组IMA移植通畅率为97.1%,MIDCAB组IMA移植通畅率为96.4%。结论机器人辅助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于特定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乳内动脉桥可以保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李建荣,刘永民,郑军,白涛,刘宁宁[8](2015)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序贯和单一静脉桥通畅率荟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序贯和单一大隐静脉桥通畅率。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文献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分别行序贯和单一大隐静脉CABG术;前瞻性或回顾性队列研究,须满足非随机研究方法组制定的队列研究特征;运用冠状动脉造影或超高速CT检查旁路移植术至少1个月以后桥血管通畅情况。文献纳入、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定均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完成。运用Rev Man5.0和Stata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合并相对危险度(RR)作为分析统计量,95%可信区间(CI)为判断结果标准。结果:12篇文献纳入本研究。序贯桥梗阻风险低于单一桥(13.56%vs.19.18%,RR=0.67,95%CI:0.60~0.74);序贯桥中侧侧吻合梗阻风险低于端侧吻合(9.58%vs.14.07%,RR=0.52,95%CI:0.34~0.80);序贯桥和单一桥中端侧吻合梗阻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07%vs.13.61%,RR=0.85,95%CI:0.68~1.06)。结论:CABG后大隐静脉序贯桥中长期通畅率优于单一桥,序贯桥中侧侧吻合口通畅率优于端侧吻合口,序贯桥和单一桥端侧吻合口通畅率无差别。(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许宇光[9](2015)在《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评价肝移植术前门静脉通畅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目前的两种超声技术,普通超声和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脏移植手术前门静脉的畅通性评价特点。方法:对经普通超声技术检查后被怀疑门静脉一级分支或主干中有栓塞的34例患者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结果:经螺旋CT的门静脉成像、叁维动态磁共振的血管成像和肝移植手术等方法的证实,34例患者中有27例门静脉栓塞患者,7例门静脉畅通患者。普通超声技术和实时超声造影技术的诊断信心评分分别为(8.32±1.89)分和(9.29±1.01)分;普通超声技术和实时超声造影技术的敏感性分别为87.9%和81.9%,特异性分别为32.8%和100%,准确性分别为68.7%和89.1%;鉴别栓子程度和栓子性质时,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明显优于普通超声技术。其中,对于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中显示的16例门静脉栓塞患者,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是可以百分百全部鉴别的,但在普通超声技术可以显示的17例门静脉栓塞患者中,只能鉴别出9例患者。结论:在肝移植手术前诊断门静脉的畅通性时,实时超声造影技术的诊断水平明显高于普通超声技术,能够提供更准确、丰富的术前诊断信息,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以很好地补充普通超声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5年11期)

王坚[10](2014)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通畅率和肺栓塞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连续使用阿司匹林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大隐静脉移植血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我们的研究采用了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期间连续582例接受单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前瞻性收集的数据以评估术前使用阿司匹林(每日100mg)和术后院内不良事件风险的关联。全部患者于平均术后第5日(4-7日)行64排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移植血管通畅情况。主要终点为住院死亡和移植血管闭塞。次要终点为脑卒中、心肌梗死、肺栓塞及与出血相关的不良事件(二次开胸、输血及胸液引流量)。结果术后住院期间无死亡。与术前停用阿司匹林的患者(n=182)相比,术前连续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n=400)有着较高的术后移植血管总通畅率和大隐静脉移植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8.8对97.3,P=0.02;98.2对96.1,P=0.02)。两组术后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肺栓塞及出血相关的不良事件无显着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停用阿司匹林治疗显着增加大隐静脉移植物闭塞的风险(OR=2.193,95%可信区间:1.023-4.701,P=0.043)。而随着移植血管平均流量的增加,大隐静脉移植血管闭塞的危险显着降低(OR=O.969,95%可信区间:0.946-0.993,P=0.012)。结论本研究表明术前连续阿司匹林治疗可以提高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血管总通畅率和大隐静脉移植血管通畅率,而不增加术后的死亡、脑卒中、心肌梗死、肺栓塞及出血相关不良事件。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肺栓塞的发生率、治疗、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期间,连续582例接受单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纳入本项前瞻性研究。患者年龄为16-86岁(平均年龄61.4±9.3岁),男性457人(79%)。全部患者于平均术后第5日(4-7日)行64排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移植血管通畅情况并观察有无肺栓塞,随访截止到2013年8月31日。结果11例患者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发现肺栓塞,发生率为1.9%。457例男性患者中发现7例(1.5%),125例女性患者中发现4例(3.2%)。肺栓塞患者年龄为56-71岁(平均年龄64.6±4.7岁)。(1)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节段性左室壁运动异常在肺栓塞患者中比例较高(72.7%对38.7%,P=0.02),同时该组患者术前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偏低(54.9±8.6对60.2±9.4,P=0.04)。肺栓塞患者的术前住院时间(天)和术后ICU时间(小时)均较非肺栓塞患者长(分别为9(7,16)对5(3,7),P=0.031;65.0(22.5,115.8)对41.9(22.0,70.0),P=0.036)。(2)1:5匹配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节段性左室壁运动异常是发生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0R=6.011,95%可信区间:1.146-31.526,P=0.034)。9例患者接受了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当INR达到2.0-3.0时,单独应用华法林3个月。其他2例患者因药物过敏未行抗凝治疗。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术后6-8个月复查多排CT显示肺栓塞消失。所有11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无症状存活。结论本研究揭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第一周无症状肺栓塞的发生率为1.9%。建议术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作为常规检查去筛查肺栓塞,特别是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存在节段性左室壁运动异常的患者。华法林治疗肺栓塞有效,而且,在术后早期抗凝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以预防肺栓塞这一策略值得考虑。(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4-04-01)

移植桥通畅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当代医学公认的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但是移植血管桥在术后出现狭窄一直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血管桥的术后通畅性,其中包括移植材料的组织学及生理学特性、一些生长因子的作用、手术相关因素、新技术的采用、移植血管桥的慢性感染、患者是否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术后用药的合理性、移植后血流环境的改变导致的血管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及患者术后的生活习惯等。其中,术后中期血管桥狭窄与内膜增厚密切相关,而如何抗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内膜增厚的相关研究则有所欠缺。同时,通过前期力学实验发现:静脉血管桥在移植动脉系统后其生物力学性能较移植前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术后静脉血管桥的狭窄与其力学参数的变化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及其规律尚需进一步探讨。最后,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学、新材料学科、理工科和医学交叉及融合的新探索,将会发现更多影响术后血管桥通畅性的关键因素,或许可以从更加全面的视角综合干预、改善冠脉搭桥术后血管桥的中远期通畅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植桥通畅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德广,周玉杰,刘妍,赵奇,马越.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响比较[J].中国医药.2019

[2].张雨豪,刘福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桥通畅性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8

[3].仲肇基,郑哲,王小启,高歌,李林林.双侧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桥血管通畅性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

[4].李涛,杨立,张卫国,罗春才,黄自立.64层多排CT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中期随访:影响桥血管通畅性的危险因素研究(英文)[J].ChineseMedicalSciencesJournal.2018

[5].孙小龙.小口径丝素蛋白材料管状支架兔颈总动脉移植通畅性和组织再生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7

[6].张岩,孙寒松,胡盛寿.不接触技术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通畅率影响的进展[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6

[7].刘国鹏,杨明,吴扬,王刚,王加利.机器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年单中心的经验与桥血管通畅性长期随访[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6

[8].李建荣,刘永民,郑军,白涛,刘宁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序贯和单一静脉桥通畅率荟萃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5

[9].许宇光.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评价肝移植术前门静脉通畅性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

[10].王坚.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通畅率和肺栓塞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标签:;  ;  ;  ;  

移植桥通畅性论文-王德广,周玉杰,刘妍,赵奇,马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