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减负提质;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学校;课堂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纵深推进,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探究和努力的目标。近年来,人们尽管已经从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学生在学生过程中过重的课业负担也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但是离根本解决问题还相差很远。要真正落实好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减负措施,就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认真地分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及其成因,才能真正有的放矢地做好“减负”工作,以造福于学生。
首先,必须具体分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轻重,并不是一句话能讲清楚的,同任何其他事情一样,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也应该具体分析。这其中也有过重的,也有合适的,也难免有不足的。而各种类别,也可能侧重不同,形式各异。如有过重负担的,可能表现在学习时间上,也可能表现在重复的作业、难度过高的练习上,或过多过滥的竞赛考试,或者滥发资料、练习题增加家长经济负担的,以及在节假日进行不必要补课的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发生在各地各校乃至各个班级上,都未必是一致的,笼统地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并不能真实反映千差万别的各级各类及各地学校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当然也无法真实认识他们各自的教育教学现状。
其次,应该客观认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除去少数学校或教师因为蝇头小利而滥发资料外,其总体原因是升学的竞争,而升学的竞争,则又是为就业竞争服务的,就业竞争的异常激烈以至白热化,又是城乡差别,行业差别及社会的诸多不公造成的,这些差别和不公除了历史和地域环境成因外,更多的又是政策的不公造成的。因此,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仅仅是社会深层次问题在教育中的表象,其根子深深扎在社会这块土地之中,根深蒂固之程度应该是人们所清楚的。谁都知道,学生个体,班级、教师、学校、地区以及城乡在教育起点、环境上是有差异的,各自身素质是不尽相同的,但奋斗目标却心照不宣,不约而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这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否认不了的,只要社会有竞争,只要外部环境与学校这种以分数定胜负的机制相衔接的链条一致,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就不会没有。只要社会上种种不公仍继续存在,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只要高考竞争仍然激烈,只要教育仍然不公,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就难根治。根据以上情况,笔者现结合个人自身,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方面
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要通过各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来进行。总所周知,中小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和该学科的知识体系概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家队青少年一代的要求。同时,课程的编制与设置还体现着学习该门课程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由此,学校要为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设置好前提,认真、科学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1.要认真贯彻教育行政部门的减负规定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做到:坚持按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按课程设置开课,不随意增减科目;坚持按课标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八五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坚持按规定要求组织考试,不随意增加考试次数和考试难度。
2.严格按规定科学安排作息时间
不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补课;严禁教师拖延上课时间,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充足睡眠时间;严格控制学生每天在校学习的时间,其中包括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3.严格规范考试管理,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每学期实行期中评估、期末两次考试,不把学科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学生,不对外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给学生、班级排列名次。教学质量分析会、成绩统计仅供内部交流。
二、教师方面
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所以,充分的课前准备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整个的课堂设计,并对课堂作好必要的预设。
1.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研究教材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是教师组织课堂的基础。研究教材应全面理解和把握教材,用整体联系的观点研读教材,注重点、线、面相结合,把握其精髓,做到心中有数。
2.研究学生。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研究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需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把握其重、难点;研究学生就是要把培养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前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生活经验大都超出我们的想象,并且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关注学生的课堂情况,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认知、体验、感悟,把学生培养成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个体活动的主体,实现学习的高效。
3.研究课堂。研究课堂就是要铭记课堂教学的精彩,不单是教师的精彩,更是学生的精彩。正如叶澜老师所说——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动,就要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让他们能自主学习和大胆探究。
三、学生方面
培养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我们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效率自然高效。上课我们也有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如目、动手动脑用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课后我们还要坚持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减负提质,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教育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霍州市第二中学0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