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交往论文-范育铭

现实交往论文-范育铭

导读:本文包含了现实交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形态

现实交往论文文献综述

范育铭[1](2019)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形态与困境缓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和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实体人际交往令人担忧,他们要么沉浸于微信读屏等网络媒介,要么淡漠于直接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时下大学生要健康成长和人格完善,就必须关注和优化现实直面形态的人际交往。我们要明确和认同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价值,梳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特征,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形态与倾向性,强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理性原则和良性技巧,缓解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困境。(本文来源于《大学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安冬[2](2019)在《突破虚拟,回归现实——论媒介素养与同伴交往能力的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人们常常借助QQ、微信等新兴网络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人际交流和自我表达。2018年1月发布的《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中指出,我国中小学生拥有专用手机的比例已经达到75.9%,85.5%的人有QQ号,70.9%的人有微信。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生对互联网的接触非常频繁,他们常常把大量时间用在直播平台、微信聊天甚至是手机游戏上。这些数字让人感到担忧,教育者也应深思当下媒介化环境为教育和学生成长带来的问题和隐患。(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期刊2019年43期)

余玉婷,王萍[3](2019)在《现实与虚拟:微信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人际交往有利有弊,一方面为现实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为虚假的甚至带有欺骗性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便利,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隔离。为了最大程度发挥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积极影响,避免消极影响,促进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良性循环,本研究尝试通过实证调查挖掘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关系现状,并进行微信人际交往对其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分析,并最终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66期)

崔秀兰,李光杰[4](2019)在《面向日常交往 关注现实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朝两国山水相依,自古以来交往密切。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朝鲜历代王朝都重视汉语的教学。由此,学习汉语的会话教科书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体系完备、特色鲜明的汉语会话教科书编写系统。会话教学受教科书重视朝鲜的汉语学习在李朝达到鼎盛(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7-23)

胡青宇,李永帅,杨祢尔[5](2019)在《浅析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在室外的交往空间之中,有叁种交往空间场所心理,即中心恐惧感、前尊心理、后防意识,这叁种心理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室外交往环境,如果环境不能达到条件,那这个空间场所的使用率就不会很高,鲜有人去光顾,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符合我国制定的策略,不利于和谐社会的营造。(本文来源于《现代物业(中旬刊)》期刊2019年07期)

闫丽[6](2019)在《文明交往的意义——以“一带一路”为中心的历史与现实思考高层论坛》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丝路文明研究中心承办的文明交往的意义——以"一带一路"为中心的历史与现实思考高层论坛,于2018年4月20—23日在浙江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多所着名高校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论坛,共提交论文21篇。多维视角下的丝路文明研究。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历来备受学者关注。李国强《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的角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动态》期刊2019年02期)

郭英,肖飒,王琦[7](2018)在《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中大学生孤独感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大学生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中的孤独感水平,以及大学生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中孤独感在性别、专业、生源地、年级上是否存在差异,为教育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合理选择交往形式,适度开展人际交往,提升交往质量,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预防或减少因交往而导致的孤独感等心理问题提供参考,采用UCLA孤独量表,以网络人际交往及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长作为考察指标,对国内五个高校51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网络交往中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显着高于现实交往中的孤独感;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中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专业以及生源地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年级上差异显着,大一、大二、大叁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显着高于大四学生。(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8年12期)

朱晓文,刘珈彤[8](2018)在《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大学生幸福感之归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对个人成长、家庭和谐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对某985高校本科生的调查数据,基于地位观和网络观分析了家庭地位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运用多重中介模型对大学生家庭地位、现实交往、网络交往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发现:家庭地位和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幸福感均有显着影响;但家庭地位对幸福感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际交往的双重途径间接发生作用的,其中现实交往的中介效应要强于网络交往。基于此,本研究认为,虽然社交网络平台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重要的社交途径,但仍要认识到现实交往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强现实交往将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8年09期)

卫晓芳[9](2018)在《浅谈“吃鸡”游戏火热现象下的虚拟与现实交往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在整体的网络虚拟与现实交往关系链中,选取当下热门手游"吃鸡"进行现象研究,分析手游中的虚拟与现实交往的交叉影响,并简要概述促使玩家从线上转入线下的心理动因,从游戏改变生活的视角分析虚拟与现实交往的利弊,以期对游戏玩家和游戏制作者带来启示。(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14期)

蔡进[10](2018)在《当代大学生网络社交偏好与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社交媒体以其便捷及时、交互等显着特点迅速地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开来。但网络社交平台在引起很多技术发展变革与带来社交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本文将从极具热议度的现实问题—群体性孤独现象入手,分析大学生网络社交偏好与现实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当下日益严峻的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关系的错位,并希望引起社会及高校的重视,以期实现网络社交与现实人际交往的共同发展。(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8年28期)

现实交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人们常常借助QQ、微信等新兴网络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人际交流和自我表达。2018年1月发布的《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中指出,我国中小学生拥有专用手机的比例已经达到75.9%,85.5%的人有QQ号,70.9%的人有微信。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生对互联网的接触非常频繁,他们常常把大量时间用在直播平台、微信聊天甚至是手机游戏上。这些数字让人感到担忧,教育者也应深思当下媒介化环境为教育和学生成长带来的问题和隐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实交往论文参考文献

[1].范育铭.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形态与困境缓解[J].大学教育.2019

[2].安冬.突破虚拟,回归现实——论媒介素养与同伴交往能力的培育[J].福建教育.2019

[3].余玉婷,王萍.现实与虚拟:微信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9

[4].崔秀兰,李光杰.面向日常交往关注现实生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5].胡青宇,李永帅,杨祢尔.浅析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现实意义[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

[6].闫丽.文明交往的意义——以“一带一路”为中心的历史与现实思考高层论坛[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

[7].郭英,肖飒,王琦.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中大学生孤独感的比较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8

[8].朱晓文,刘珈彤.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大学生幸福感之归因[J].中国青年研究.2018

[9].卫晓芳.浅谈“吃鸡”游戏火热现象下的虚拟与现实交往问题[J].新闻研究导刊.2018

[10].蔡进.当代大学生网络社交偏好与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J].智库时代.2018

标签:;  ;  ;  ;  

现实交往论文-范育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