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和谐财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法制,财政,和谐社会
和谐财政论文文献综述
苏露[1](2019)在《加强法治财政建设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财政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处于各种利益分配的焦点,因此,法治财政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财政法治建设实践,探索推进财政法制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市场论坛》期刊2019年09期)
李红莲[2](2018)在《浅议构建和谐社会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一文中研究指出财政政策在每个社会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每个社会阶段具体的社会情况不一样,财政政策也会有所不同。财政政策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在制定财政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社会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出最合理的社会财政政策。本文主要针对构建和谐社会财政政策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8年20期)
黄宏菊[3](2018)在《“叁维”和谐互动培养学生思维素养——以“国家财政”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思维素养主要是指认知主体在学习、推理、决策和问题求解等目的性智能活动中所体现的实践能力、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持有的态度。素养是一种品质,它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思维素养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它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学生政治学科思维素养的培育需要经历思维萌芽的催生、思维维度的拓展、思维境界的提升的进阶历程。教学素材、教学设问、教学活动能带动学生的"叁维"联动,由浅及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本文来源于《考试与评价》期刊2018年08期)
倪雄飞,涂永前,谭金可[4](2018)在《小微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财政扶持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微企业存在着大量的体面劳动赤字,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除了促进劳动法在小微企业的有效实施外,还应该通过财政扶持政策促进小微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这些具体的财政扶持政策包括就业岗位、工会会费、劳动安全卫生、企业培训、社会保险费的财政补贴政策以及劳动关系规范化管理的财政激励政策。(本文来源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魏亿波[5](2017)在《旅游铺路 项目带动 环境整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通讯员 魏亿波)“我们做梦也没想到能修建这样宽敞整洁的柏油马路,现在我们村到茶业口只需要十分钟的时间。”阁老村村民解振国说道。村民交口称赞的这条道路就是今年刚修建完成的阁老旅游路,作为连通雪野旅游区主干道的重要辅线,阁老旅游路将极大带动沿线村旅游(本文来源于《莱芜日报》期刊2017-08-01)
苏励[6](2017)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苏励)3月2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在省财政厅调研时强调,财政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7-03-27)
苏发吉[7](2016)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效应 加快民族地区和谐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民族地区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基数小,经济规模和人均水平差距还很大。因此,民族地区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必须加速经济发展,在加速发展中求和谐,在加速发展中促和谐。财政在加快民族地区和谐发展中应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民族地区特殊性决定要走和谐发展道路摆脱落后性需要加速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两条曲线"并(本文来源于《中国财政》期刊2016年09期)
王晓波,裴淼淼[8](2016)在《博爱县运用财政杠杆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去年以来,博爱县财政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依法理财,坚持有保有压,盘活资金存量,提高收入质量,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监督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四个博(本文来源于《焦作日报》期刊2016-01-27)
李川[9](2015)在《着眼财政预算 构建和谐财政》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省宣恩县财政局坚持统筹兼顾、讲求绩效、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全口径预算,做到收入预算编制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适应。财政工作中,多措并举,大举改革,努力压减不合理财政开支,完善重点支出保障机制,调整优化收支结构,改进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财政统筹能力。规范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一是编制全口径预算。规范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保基金(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论坛》期刊2015年24期)
魏晓卓[10](2015)在《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问题,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种粮面积和粮食产量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于2004年及时出台了包括“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将“粮食财政直接补贴”作为我国农业补贴的重点与核心,以刺激粮食生产,保障农民收益,确保粮食安全。在如今世界经济的复苏力度低于预期,经济前景充满诸多不确定性,以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粮食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等复杂快变环境下,“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实施10年来的“增产”与“增收”等绩效如何、“增产”与“增收”哪一个才是补贴当前最核心的任务、以及未来补贴的政策走向等问题,需要全面讨论、认真梳理与总结,以更加快速并有效地应对补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其进程、绩效和方向更趋科学合理。和谐管理理论能够有效解决复杂快变环境下的组织及社会管理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综合运用内容分析、计量模型分析、演化博弈分析、非线性动力学等方法,研究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的“和谐主题”以及“和则”、“谐则”、“和谐耦合”、“和谐主题漂移”等问题,分析“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在复杂快变的环境下是否抓住了补贴的要害,补贴的核心任务究竟是什么,工作重心需不需要调整;并找出薄弱环节加以改进,预测未来发展方向。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果:(1) 2004~2012年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实际实施的和谐主题”存在不足,应加快“漂移”以摆脱不和谐状态。通过粮食大事记辨识的我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实际实施的和谐主题”是“增产为首要,增收为主要”,而经过EOL模型判定的“理应执行的和谐主题”却为“增产与增收应并举”,对比发现两者有差别。从该阶段“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实施的效果看,“增产”绩效较好但“增收”绩效较差,说明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实际实施的和谐主题”未能解决好“增收”方面的问题,因此需尽快“漂移”。(2)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则”)体现在种粮上与“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的力度高度相关。要发挥种粮农民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农民广义的种粮时间投入(包括:整地、播种、除草、施肥、打药、灌溉、收割等花费在粮田上的时间,购买化肥、农药、良种、农机具等花费的时间,以及售粮和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时间等)需要保证维持在一定基本水平上,进而保障粮食安全。演化博弈结果显示:农民群体行为演化的结果和收敛的时间不仅受到农民群体本身选择高时间投入策略的初始比例的影响,还受到政府群体中选择高补贴策略的初始比例的影响,后者选择高补贴策略的初始比例越大,补贴效果越好且补贴政策起作用的效率越快。但是,农民只注重广义时间的投入却忽视增加物质和技术的投入,并不能获得理想的收益;然而一味增加种粮的资金投入(如滥用农药、化肥等),也会加剧不良状态演化的进程。(3)美欧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粮食补贴的和谐主题经由“增产”向“增收”的演变,政策机理(“谐则”)给予我国镜鉴与启示。美国、欧盟和韩国粮食生产条件较好,易于实现粮食供给,其粮食补贴的和谐主题均经历了从“增产”向“增收”的演化;而日本地少人多,耕地面积有限,一直强调“增产”,但也越来越注重“增收”和发挥粮食的多功能性。适度加大粮食补贴力度,优化补贴结构,有选择地利用好价格支持方式,优化一般服务支持结构,完善资源与环境友好型补贴,促进补贴政策的制度化建设,是主要发达国家粮食补贴的政策机理(“谐则”)对我国的启示。(4)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耦合”的非线性动态模拟显示其会经历先上升后平稳下降的过程,粮食“稳产”和农民“增收”也是模拟结果展现的趋势。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耦合”具有非线性和复杂性特征,构建其非线性动态演化模型,实证分析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粮食产量和农民种粮收入之间的演化行为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叁个变量中粮食财政直接补贴一开始增加的速度最快,一段时间达到补贴最高点后则缓慢下降,这与主要发达国家粮食补贴的演化总体吻合,也契合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粮食产量起初持续增加,后期基本趋于稳产状态;农民种粮收入则基本上以一定的增长率持续平稳的增长。(5)下一阶段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主题”的漂移方向是“增收为首要,稳产为主要”,应确立将“农民增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创新理念。从2013年开始,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主题漂移”的主客观动因的新变化显示,其“漂移”的压力已经产生,将会从2004~2012年的“增产为首要,增收为主要”,“漂移”至下一阶段的“增收为首要,稳产为主要”。创新理念是“漂移”的主要支撑条件:一方面,虽然“粮食安全”作为“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的战略目标已成为国家战略,但存在“粮食增产”等同于“粮食安全”等思维误区;通过设置“粮食安全等级预警表”,可以提升并强化对“粮食安全战略”的认识,确立粮食短缺与过剩均可能引发粮食安全危机、稳产才是期望的“满意解”与理想的“新常态”等理念。另一方面,“农民增收”尚未成为“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的战略目标,更没有上升为国家战略,损害了补贴的绩效;而将“农民增收”上升为国家战略,既能够丰富“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的战略目标的内容,又有利于收入分配倾斜农民,促进与“粮食安全战略”共赢,提高补贴的绩效,达成WTO的愿景。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继续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可见党和政府对“农民增收”和“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等“叁农”问题持续高度重视。本研究的成果预期能够为优化和完善“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提供富有现实性与前瞻性的决策依据,实现“粮食财政直接补贴”和谐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5-11-01)
和谐财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财政政策在每个社会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每个社会阶段具体的社会情况不一样,财政政策也会有所不同。财政政策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在制定财政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社会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出最合理的社会财政政策。本文主要针对构建和谐社会财政政策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和谐财政论文参考文献
[1].苏露.加强法治财政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市场论坛.2019
[2].李红莲.浅议构建和谐社会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J].现代经济信息.2018
[3].黄宏菊.“叁维”和谐互动培养学生思维素养——以“国家财政”教学为例[J].考试与评价.2018
[4].倪雄飞,涂永前,谭金可.小微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财政扶持政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8
[5].魏亿波.旅游铺路项目带动环境整治[N].莱芜日报.2017
[6].苏励.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N].河北日报.2017
[7].苏发吉.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效应加快民族地区和谐发展[J].中国财政.2016
[8].王晓波,裴淼淼.博爱县运用财政杠杆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N].焦作日报.2016
[9].李川.着眼财政预算构建和谐财政[J].领导科学论坛.2015
[10].魏晓卓.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粮食财政直接补贴研究[D].江苏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