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纳尼姆论文-王楠

拉纳尼姆论文-王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拉纳尼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D·,H·,劳伦斯,“朝圣小说”,主题,“拉纳尼姆”

拉纳尼姆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1](2018)在《劳伦斯后期“朝圣小说”的“拉纳尼姆”主题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4—1930)是20世纪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是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劳伦斯一生共创作了 12部长篇小说、70多部中短篇小说、近千首诗歌、8部戏剧,以及数量惊人的游记和书信,大量的关于政治、哲学、历史和艺术的论文和评论,此外还有1部绘画作品。劳伦斯是世所公认的小说家,小说是他创作的主要形式,体现了劳伦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两性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反思。到目前为止,他的作品仍然被世界文坛广为重视。1920年至1925年是劳伦斯离开英国漂泊和寻觅的时期,是追寻“拉纳尼姆”的朝圣之旅,这趟旅程在劳伦斯返回欧洲大陆后宣告结束。对于劳伦斯的创作而言,这是其创作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被称为“朝圣小说”。“拉纳尼姆”(Rananim)一词取自于朋友科特连斯基哼唱的一首希伯来歌曲,意指“青春、生机勃勃、或欣欣向荣”。对“拉纳尼姆”的寻觅不仅表现在劳伦斯的世界漫游,还表现在小说创作中,“拉纳尼姆”是劳伦斯小说创作尤其是后期“朝圣小说”中的重要主题。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分为四大章。绪论部分从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叁个方面来展开。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一般将劳伦斯的“拉纳尼姆”视为其社会理想、心理“情结”等,将重点放置于研究“一战”时期的劳伦斯,对后期“朝圣小说”的整体把握不足,在研究中运用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有社会学、神话-原型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着和一篇论文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批评方法对劳伦斯后期“朝圣小说”中的“拉纳尼姆”主题进行多重深度阐释。本文综合运用比较文学、文本细读、女性主义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批评方法,从社会学、哲学和宗教学角度对劳伦斯后期朝圣小说中的“拉纳尼姆”主题进行多重阐释,并探究“拉纳尼姆”主题产生的深层原因。第一章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拉纳尼姆”是劳伦斯的理想国。首先,劳伦斯希望在现实中找到一块理想之地:天然的水域阻隔着工业文明的侵害,受到保护的土地充满着自然原始风情,温暖宜人的环境给土地上的生灵提供自由的生长环境。新墨西哥州的陶斯和墨西哥的查帕拉湖符合上述条件,令他一度认为“拉纳尼姆”成真了。可他忽略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在这些地方无法产生创作灵感,他在漂泊时期并没有找到“拉纳尼姆”,只好将“拉纳尼姆”放入创作中去实现。其次,劳伦斯认为社会变革要从个人开始,并尽量简化社会结构。所以,在劳伦斯的社会网络中有两种核心关系:领袖与民众、男性与女性。在这两种关系中详尽阐释了他对理想社会的看法:每个人都是为了找回完整自我、构筑充满生命力的社会而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社会就是劳伦斯所向往的乐土——“拉纳尼姆”。第二章从哲学角度来看,“拉纳尼姆”体现了劳伦斯的原始主义倾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疏离,而人类的本能与自然息息相关,要找回人的本能就要重新建立和自然的联系,回归自然。劳伦斯认为自然是有灵性的,每一处土地都能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所以,拯救现代人灵魂的第一步就需要响应“地域之灵”的召唤,回归原始自然。此外,劳伦斯和尼采一样对西方传统理性——“认识你自己”充满怀疑,他认为现代人的大脑(精神)过于发达,导致人异化为非人,要拯救人的灵魂就需要通过宣扬“血性意识”和张扬性来回归下部自我,回归人的生命本源。只有每个人都接续了原始生命力的火种,才能成为完整的人,才能找到心中的“拉纳尼姆”。第叁章从宗教学角度来看,“拉纳尼姆”体现了劳伦斯的性宗教。“拉纳尼姆”凝结着劳伦斯对宗教的思考,包括他对血肉的信仰以及他将性作为其救世之途。所以,他的宗教信仰一方面批判和继承基督教上帝信仰,另一方面借鉴和吸收了原始宗教内涵,在二者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新的神学信仰。神圣的性爱是他的救世良方,性在他看来是伟大的神,在他的作品中性的地位是超然的,不管是异性之爱还是同性之爱,都是个人和社会新生的唯一途径。第四章探讨“拉纳尼姆”主题在劳伦斯的创作中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有““一战””前后英国文学对未来的构想、20世纪原始主义的回归以及20世纪宗教救赎意识;个人原因主要有劳伦斯的“拉纳尼姆”情结、劳伦斯受非理性思潮的影响、劳伦斯的家族宗教传统和劳伦斯的“性宗教”以及劳伦斯个人对“归属感”的渴望。结语部分通过对后期“朝圣小说”中“拉纳尼姆”主题的多角度解读,笔者认为劳伦斯第叁阶段是他创作的深化而不是转折。这一阶段不仅延续了前期创作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思想内涵的丰富和艺术手法的创新上奠定了后期创作的基础。“拉纳尼姆”主题具有内在矛盾性,极具张力,从其解读我们也可以看到劳伦斯的思想和创作留给后人无数的思考和阐释空间。(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罗佳[2](2018)在《注定的幻灭——《袋鼠》中拉纳尼姆之梦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袋鼠》创作背景,并对《袋鼠》这部小说的文本进行解读。通过分析《袋鼠》中劳伦斯对社会、政治、婚姻的思考,以早期劳伦斯心中的理想社会——拉纳尼姆为切入点,以小说中主人公萨梭默斯一家在澳洲的生活经历和最终离去的原因为研究内容,阐释劳伦斯拉纳尼姆之梦形成的过程,并从叁个方面分析其注定幻灭的根源。(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严慧[3](2017)在《《误入歧途的女人》中的“拉纳尼姆”主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误入歧途的女人》被认为是劳伦斯"拉纳尼姆"主题系列小说的起点。在这部小说中,劳伦斯"拉纳尼姆"主题主要以女主人公爱尔维娜的情感经历为线索,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爱尔维娜与不同男性之间的爱情经历与结局,体现"拉纳尼姆"主题的爱情观;二是,通过爱尔维娜出生与出走之地、旅途经过的地点的刻画体现劳伦斯"拉纳尼姆"主题的朝圣情节。(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黄翔[4](2014)在《拉纳尼姆与《恋爱中的女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哲学思想灵隽地融入小说中是戴卫·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的写作特色。作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他在小说中对自然、本能和无意识的开拓性的探索曾引起文学史上的轩然大波。梦幻的拉纳尼姆集中体现了劳伦斯二元论的哲学思想,也在劳伦斯的各种小说中得以了映衬。然而,劳伦斯本人并未系统地论述过这一救世思想,拉纳尼姆目前只是零星地散见于其作品、文论、信函和他人回忆录中。本文以上述材料为基础,结合当时的哲学思潮,系统地探究了拉纳尼姆思想的来源与本质。作为劳伦斯最为满意的小说,《恋爱中的女人》承载了拉纳尼姆的思想,也是宣扬拉纳尼姆的舞台。本文以“伯金模式”作为切入点,深入地分析了平衡星体、血谊兄弟的内涵,研究了劳伦斯对理性主义的反拨;以“杰拉尔德现象”作为突破点,深入地剖析了这一现象的哲学根源,研究了劳伦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反拨。本文认为,“伯金模式”是拉纳尼姆的向往,而“杰拉尔德现象”是建立世外桃源的根本原因。论文最后分析了拉纳尼姆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5-07)

马慧[5](2013)在《《太阳》与劳伦斯的拉纳尼姆之梦》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赏析劳伦斯的短篇小说《太阳》,人们可以发现劳伦斯的拉纳尼姆之梦在其文本中的体现及其精髓。小说女主人公朱丽叶远离文明,逃到大自然中,在自然的救赎下重新获得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达到一种自然与人、男人与女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这正是劳伦斯的拉纳尼姆之梦的精髓所在。将女性与自然这个两个"他者"联系在一起,并企图通过对"他者"的解构来寻求人类文明的出路,在这一点上,劳伦斯与生态女性主义者的某些观点有着惊人的相似。(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钟鸣[6](2012)在《劳伦斯“拉纳尼姆”社会理想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劳伦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社会的破坏和对人性的扭曲的同时,不懈地寻求济世良方。出走——"血性意识"——"拉纳尼姆"就是他的探索历程,拉纳尼姆是他社会理想的最高体现。劳伦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为拯救社会的执着探索精神值得肯定,但他的社会理想不过是欧洲当时流行的弗洛伊德学说、超人哲学、原始宗教意识和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混合体。由于他唯心史观和反对一切暴力斗争的倾向,他的"拉纳尼姆"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不可能实现。(本文来源于《孝感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孙淼[7](2011)在《拉纳尼姆之梦:论劳伦斯小说《袋鼠》的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袋鼠》是劳伦斯小说创作生涯中后期的一部长篇小说。这个时期,正是劳伦斯对欧洲的社会现状极端失望的时期。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劳伦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叫做拉纳尼姆的理想之地来拯救欧洲社会。拉纳尼姆理想,是劳伦斯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而产生的一种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社会理想。《袋鼠》正是劳伦斯抱着这样的理想游历澳大利亚的时候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劳伦斯通过主人公索默斯的经历,检视了作为自己理想的拉纳尼姆之梦。本文以《袋鼠》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劳伦斯在《袋鼠》中对政治和婚姻问题的思考,揭示其拉纳尼姆理想的特征。本文认为,小说主人公索默斯在澳大利亚所经历的一切,实质是作家劳伦斯探索拉纳尼姆之梦的一次精神之旅,是作家头脑中所创造出来的那个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乌托邦世界,遭遇真实的现实世界的碰撞,并最终陷于困境的形象化记录。小说主要人物在政治、婚姻等问题上的斗争,折射了劳伦斯试图建立个人理想,同时又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痛苦中挣扎和思考。本篇论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从劳伦斯拉纳尼姆理想如何建立以及渴望实现自己理想的角度切入,具体分析作为劳伦斯化身的索默斯初到澳大利亚时的感觉。这种感觉同时包含了索默斯对这个崭新的大陆的希冀和不满。由此索默斯认为必须在澳大利亚寻找到一个强者来做领袖。在这个领袖式人物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即拉纳尼姆之梦。索默斯一度认为袋鼠就是这个领袖人物。本文的第二个部分,以索默斯为实现自己理想而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为主体展开。在这一部分,分别详细分析了索默斯在与杰克交往时所感觉到的令他厌烦的完全平等感、在与袋鼠交往时对基督般的爱的抗拒、与斯特劳瑟斯交往时对暴力斗争的厌恶之感。正是因为这些厌恶心理使索默斯分别拒绝了他们。在婚姻方面,本文详细分析了索默斯在与妻子哈丽叶之间争斗的心理根源和结果。索默斯希望能够完全控制自己婚姻的主动权,让妻子完全听命于自己。这样的意识正是索默斯在政治上的“强者”思想的折射。但是索默斯最终无法真正的将自己的精神独立于妻子之外。他意识到自己永远也无法真正成为那个领袖。这些活动的失败所遇到的挫折说明了劳伦斯试图实现拉纳尼姆梦想遭遇了现实的困境。第叁个部分,从分析拉纳尼姆梦想失败的内在原因入手,揭示出劳伦斯对于澳洲的期望其实只不过是劳伦斯在自己的思想上完成的一次“乌托邦”式的旅行,不可能有实践性。而劳伦斯对于袋鼠等人的拒绝,最根本的原因是源于他对于“黑暗之神”的执着追求。劳伦斯认为只有听从“黑暗之神”的安排才能让人释放出最大的能量,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这才是劳伦斯对于领袖式人物的真正期望。同时,劳伦斯的拉纳尼姆之梦在澳大利亚的失败促使劳伦斯将自己的救世理想转向了通过发掘原始文明来完成的道路。(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丁华良[8](2010)在《对劳伦斯“拉纳尼姆”构想的审美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劳伦斯是文学史上极富争议的人物,但无可争议的是,他始终是一个严肃认真的探索者。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他更是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向读者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文明与自然、工业文明与人性之间的激烈冲突。"拉纳尼姆"一词来源于希伯莱语,表示"翠绿、新鲜和茂盛",是劳伦斯希望在远离欧洲文明和社会(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期刊2010年24期)

韩红蕾[9](2010)在《诗意的两性和谐:劳伦斯的“拉纳尼姆”之梦》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从《虹》、《恋爱中的妇女》及《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等小说分析论证了劳伦斯关于男女两性和谐关系的探索思想,认为劳伦斯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机械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及对两性关系的异化,表达了两种理想的两性关系状态:灵与肉的相一致与个性的独立完整。最后指出,劳伦斯的那种建立在形而上的和谐两性关系尽管让人心驰神往,但实质上只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世界而已。因为,人性的自然本性——性爱,是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病的。(本文来源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李静[10](2010)在《劳伦斯·美国·拉纳尼姆》一文中研究指出拉纳尼姆是劳伦斯心中的理想国,他的拉纳尼姆理想国从最初的英格兰,到无人的小岛上,再到意大利等,最后着陆到了美国。但美国最终也不是劳伦斯拉纳尼姆理想的所在地。本文通过劳伦斯的后期小说和书信,来解读劳伦斯的拉纳尼姆情结在美国破碎后所流露的无奈与悲痛,也是我们能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劳伦斯的后期作品和其思想的关键纽带。(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0年02期)

拉纳尼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袋鼠》创作背景,并对《袋鼠》这部小说的文本进行解读。通过分析《袋鼠》中劳伦斯对社会、政治、婚姻的思考,以早期劳伦斯心中的理想社会——拉纳尼姆为切入点,以小说中主人公萨梭默斯一家在澳洲的生活经历和最终离去的原因为研究内容,阐释劳伦斯拉纳尼姆之梦形成的过程,并从叁个方面分析其注定幻灭的根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拉纳尼姆论文参考文献

[1].王楠.劳伦斯后期“朝圣小说”的“拉纳尼姆”主题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罗佳.注定的幻灭——《袋鼠》中拉纳尼姆之梦的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8

[3].严慧.《误入歧途的女人》中的“拉纳尼姆”主题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4].黄翔.拉纳尼姆与《恋爱中的女人》[D].浙江大学.2014

[5].马慧.《太阳》与劳伦斯的拉纳尼姆之梦[J].宜春学院学报.2013

[6].钟鸣.劳伦斯“拉纳尼姆”社会理想评析[J].孝感学院学报.2012

[7].孙淼.拉纳尼姆之梦:论劳伦斯小说《袋鼠》的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1

[8].丁华良.对劳伦斯“拉纳尼姆”构想的审美解读[J].青年文学.2010

[9].韩红蕾.诗意的两性和谐:劳伦斯的“拉纳尼姆”之梦[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0].李静.劳伦斯·美国·拉纳尼姆[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

标签:;  ;  ;  ;  ;  ;  

拉纳尼姆论文-王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