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沙棘论文-南吉斌,杨广环,赵玉文,林玲

西藏沙棘论文-南吉斌,杨广环,赵玉文,林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藏沙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响应曲线,光合特性,沙棘属,西藏

西藏沙棘论文文献综述

南吉斌,杨广环,赵玉文,林玲[1](2019)在《西藏沙棘属3种植物光合特性及光响应曲线拟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西藏沙棘属植物光合特性及光响应曲线规律,以云南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Yunnanensis)、江孜沙棘(Hippophae gyantsensis)和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一年实生苗为材料,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西藏3种沙棘属植物Pn、Gs、Ci和Tr等光合参数,应用直角双曲线、非直角双曲线、指数和直角双曲线修正4种模型对西藏3种沙棘属植物光合参数进行拟合,筛选西藏3种沙棘属植物的最佳拟合模型,并对光合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出的决定系数最高(R2=0.999),可拟合出光抑制现象,为拟合最佳模型;3种沙棘属植物Gs和Tr随PAR的增加呈上升趋势,Ci呈下降趋势;云南沙棘Pnmax、α、Ic、WUE和CE均最大、Ci最小,利用弱光的能力最强;肋果沙棘生长耗水多,节水能力和抗旱性弱。3种沙棘属植物中,云南沙棘可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树种。(本文来源于《高原农业》期刊2019年03期)

张爱梅,韩雪英,张世虎,孙坤,吴菊艳[2](2018)在《甘南高寒地区不同海拔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甘南高寒地区3个不同海拔西藏沙棘根瘤中内生菌的多样性,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不同海拔的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的菌群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3个不同海拔西藏沙棘根瘤中的内生菌主要包括6大门,分别为蓝藻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微生物是蓝藻门和放线菌门,蓝藻门在3个海拔的西藏沙棘根瘤中的丰度分别为68.1%,64.7%和66.0%,放线菌门在3个海拔的西藏沙棘根瘤中的丰度分别为28.6%,30.2%和29.5%。放线菌门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为共同的优势菌属之一,在3个海拔的丰度分别为28.2%,29.8%和29.1%。3个不同海拔西藏沙棘根瘤中的内生菌除了能与沙棘共生固氮的弗兰克氏菌外,还存在其他的微生物群落,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有价值的内生菌种资源。(本文来源于《生物资源》期刊2018年02期)

李小伟,张宏涛,张泽婧[3](2018)在《西藏沙棘叶片黄酮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沙棘(Hippophae tibetana Schlecht.)是分布于青藏高原的一种人工造林先锋树种和重要资源植物,其叶片富含生物活性物质黄酮,阐明西藏沙棘叶片黄酮含量及其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对西藏沙棘资源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以甘肃、青海和四川分布的26个西藏沙棘(Hippophae tibetana Schlecht.)自然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及室内分析,测定了西藏沙棘叶片4种黄酮含量,采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分析了西藏沙棘叶片黄酮与11个生态因子(包括海拔、纬度、经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温度、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1月气温、7月气温、风速和水蒸汽压)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沙棘叶片中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和总黄酮平均含量分别为0.13、2.00、1.08、3.51和6.73mg·g~(-1),各类黄酮平均含量排序为:异鼠李素>槲皮素>山奈酚>杨梅素。RDA分析表明,环境变量对沙棘黄酮总解释量为59.9%,西藏沙棘叶片总黄酮含量随纬度(F=8.632,P=0.004)的增加而降低,随海拔(F=9.723,P=0.006)、1月气温(F=5.525,P=0.014)、年均降雨量(F=5.425,P=0.022)和水蒸汽压(F=3.682,P=0.048)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条件有利于叶片黄酮的富集;杨梅素、槲皮素、异鼠李素随空间和生态因子显示出一致的变化规律,但山奈酚含量无显着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秦振娴[4](2017)在《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中成分比较研究及其活性初步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Rousi),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沙棘(Hioppophae rhamnoides L.)的一个变种,自1977年被首次载入《中国药典》至今,具有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散瘀等功效。西藏沙棘(H.tibetana Schlecht.)与沙棘(H.rhamnoides L.)相近,起初被合并在沙棘种内作异名,后因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生长环境都特殊,学者把它归为独立的种,是藏医、蒙医的习用药材,具有补肺,活血的功效,用于治月经不调、子宫病、胃病、肺结核、胃溃疡等,西藏北部的群众还用其治肝炎。沙棘作为一种药食同源植物,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和营养物质。因《药典》中沙棘以果实入药,故一般开发产品利用的原料是其果实,而沙棘叶被当做废料遗弃;黄酮类成分是沙棘相关产品质量及其理化鉴别的重要衡量指标,而研究证实其在叶中含量最高,100 g干叶中为310-1238 mg(均值为792 mg,鲜果中均值为533 mg),每公顷的沙棘叶经计算,其年产量可多达5吨,废弃不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除此之外,相较于果实,沙棘叶还具有较高的产量、较长的收集周期、简单的生产加工工艺以及易于储藏等优势,通过对其叶中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合理利用,其发展前景是诱人的。因此,立足资源优势,本课题进行了以下研究:(1)建立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中化学成分快速鉴定的分析方法,总结其质谱裂解规律,分析比较两沙棘叶中成分组成特征;(2)将LC-MS分析技术与代谢组学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构建中国沙棘叶和西藏沙棘叶的区分模型并寻找造成两沙棘叶差异的特征性成分。(3)收集不同产地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建立两沙棘叶中黄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分析、比较两沙棘叶中成分含量上的特征;(4)采用H202诱导PC12细胞建立氧化损伤模型,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了解PC12细胞损伤情况和存活率,初步分析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不同极性部位以及沙棘总黄酮(TFH)对氧化损伤后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为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治疗方面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运用超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的联用仪器(UPLC/Q-TOF-MS)建立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中化学成分快速鉴定的分析方法,优化质谱条件,使得各成分裂解的碎片稳定,裂解信息全面;总结两沙棘叶中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分析比较两沙棘叶中成分组成上的特征。2.实验首先基于超高效液相线性离子阱-串联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UPLC-LTQ-Orbitrap-MS)对两沙棘叶中成分进行充分解析获得尽可能多的化合物,继而采用代谢组学数据处理手段对实验数据做降维处理以及包括PCA和PLS-DA等在内的统计学分析,用于两沙棘叶中差异性成分的研究以及两沙棘叶的鉴定。3.采用甲醇回流提取方法对多产地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进行提取,运用高效液相(HPLC)建立两沙棘叶中黄酮苷的定量方法,并对样品进行测定,分析不同产区两沙棘叶中成分含量上的差异。4.通过分析不同浓度以及不同作用时间下,H202对PC12细胞存活的影响,建立H20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初步分析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不同极性部位以及沙棘总黄酮(TFH)对氧化损伤后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与结论1.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质谱数据、文献数据以及与标准品比对,从两沙棘叶中分析、推断出35个化合物,其中,29个化合物为两沙棘叶共有成分,剩余的6个成分中,2个成分为中国沙棘叶特有,其余为西藏沙棘叶独有。结果表明,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中成分组成上大体一致,主要是以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为苷元和糖结合形成的黄酮醇苷类物质,糖基主要有葡萄糖、鼠李糖等,因此碎片离子以丢失[M-H-162]-和[M-H-146]-居多;对于黄酮母核,主要发生C环的RDA裂解和一些小分子碎片的丢失,如CO,CHO,C302,CO2等。总结沙棘叶中成分的质谱裂解特征,发现负离子模式,糖基化位置不同,苷元离子(Y0-)和自由基苷元离子[Y0-H]-丰度不同:黄酮醇3-O-单糖苷产生的[Yo-H]-·丰度强,黄酮醇7-O-单糖苷产生的Y0-丰度强;对于黄酮3,7-二-O-双糖苷类成分,可通过3-O苷键的均裂,失去自由基形式的糖,例如-G1c,形成[Y30-H]-离子;3,7位同时丢失糖基,形成[Y0-2H]-离子;除此之外,质量数不同的糖基,其连接位置可通过[M-H]-离子及特征离子[Y30-H]-·与[Y0-2H]-的质量数之差得到推断。利用Mass1ynx 4.1软件经去噪、基线校正、重迭峰解析及峰对齐获得了两种沙棘叶中35种化学成分的相对定量信息,结果表明,对于两沙棘叶的主要成分而言,中国沙棘约为西藏沙棘含量的1.5倍,6个特异性成分含量相对主成分而言含量很低。2.基于UPLC-LTQ-Orbitrap-MS分析技术,根据分子离子峰、保留时间及裂解碎片信息,并与文献报道的化学成分及对照品进行比对,共确定及推断出41个成分。运用代谢组学数据处理手段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其中,PCA 分析模型 R2X = 69.2%,Q2=53.6%;PLS-DA 分析模型 R2Y=99.9%,Q2 =98.5%,成功构建了中国沙棘叶和西藏沙棘叶的区分模型;此外,采用PLS-DA对数据做进一步分析,对VIP(变量性重要投影)>1的成分做配对t检验且以p<0.05的化合物作为两沙棘叶中差异性成分,经统计分析及综合前期鉴定的化合物,从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中共分析得到10个特征性差异成分。3.基于HPLC法建立了不同产地的两沙棘叶中黄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两沙棘叶中黄酮苷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沙棘叶中黄酮苷含量均值为1.13%,而西藏沙棘叶中黄酮苷含量变化较大,于0.6%-1.4%之间波动,猜测该测定结果可能与西藏沙棘的原始生境相关,其常常分布于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而本实验中样品采集地的温度、光照、海拔以及紫外辐射等均与其原始生境相差较大,对其黄酮类成分的合成与积累产生较大影响。4.分析不同浓度以及不同作用时间下H2O2对PC12细胞存活率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2O2能够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损伤PC12细胞并降低其生存率,且采用300 μM的H2O2处理PC12细胞4 h时,和对照组相比,细胞活力下降至54.67%,表明造模成功。研究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不同极性部位以及沙棘总黄酮(TFH)对氧化损伤后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不同极性部位成分都能够不同程度的抑制H2O2氧化损伤导致的细胞活力下降,其活性顺序为:正丁醇部位<乙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而且中国沙棘乙酸乙酯部位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各极性部位。测定各极性部位中总黄酮含量,表明沙棘氧化应激活性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将沙棘总黄酮(TFH)含量富集至29.63%,可显着提高氧化损伤细胞的生存率。其中,0.4,0.25 mg/mlTFH保护组同损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对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最大保护率达35.87%。(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6-01)

赵丽萍,张纽枝,徐福春[5](2016)在《西藏沙棘叶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西藏沙棘(Hippophae thibetana)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MCI柱色谱法及半制备HPLC研究西藏沙棘枝叶的化学成分,依据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合物结构。[结果]试验共得到7种化合物:Δ5,22豆甾醇(1),齐墩果酸(2),3'-甲氧基-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3'-甲氧基-槲皮素-3-O-a-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4),表儿茶素(5),对羟基苯甲酸丁酯(6),3,4-二甲氧基-5-羟基-苯酚-1-O-α-D-阿拉伯糖-(1→6)-β-D-葡萄糖苷(7);其中化合物1、5、6、7为首次从西藏沙棘中分离得到。[结论]研究可为西藏沙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22期)

宋维秀,昂毛吉,朋毛卓玛[6](2016)在《西藏沙棘茎尖组织快繁技术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幼嫩茎尖为外植体,对西藏沙棘进行了组织培养成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西藏沙棘茎尖生长最适宜的基本培养基为1/2 MS;茎尖生长最佳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为:6-BA 1.0 mg/L+NAA 0.l mg/L;蔗糖浓度为2.0mg/L时西藏沙棘茎尖生长苗高均值最大,达到2.82 cm。茎尖在增殖生长过程之中,适当的转接周期能改善芽苗枯死现象。转接周期为15 d时,芽苗枯死率最低为16.33%;当转接周期延长至30 d时,芽苗枯死率明显升高,达到52.67%。(本文来源于《安徽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秦振娴,张瑜,齐梦蝶,张权,刘爽[7](2016)在《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中化学成分的UPLC/Q-TOF-MS快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UPLC/Q-TOF-MS技术对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比较两沙棘叶中成分差异。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T3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乙腈(A)-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5 m L·min~(-1);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离子源相关参数:毛细管电压为2 000 V,锥孔电压为40 V,离子源温度为100℃,碰撞气体为氩气,鞘流气流量为900 L·h~(-1),鞘流气温度为450℃。结合质谱数据及文献数据,分析、推断出35个化合物,主要为黄酮类成分。其中,29个化合物为两沙棘共有成分,剩余的6个成分中,2个成分为中国沙棘特有,其余为西藏沙棘独有,研究表明两沙棘叶在成分组成上差异较小。采用UPLC/Q-TOF-MS技术,可有效地对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中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沙棘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张雨欣[8](2016)在《基于Maxent模型-DNA条形码-HPLC的西藏沙棘叶质量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藏医药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有其独特的疗效作用,使用人群众多,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族医药之一。沙棘为典型多基原藏药,据《晶珠本草》记载藏药沙棘分为大、中、小3种,小沙棘即为西藏沙棘Hippophae thibetana Schlechtend(藏文名“萨达尔”)。西藏沙棘是青藏高原上分布较广的沙棘种类,且其根系较为发达,在高原地区有着极为重要的保持水土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西藏沙棘果已被收录于《四川省藏药材标准》(2014年版),是沙棘膏主要来源之一,也可单独应用,具有“滋补肝阴的功效”。已有研究发现沙棘叶中也富含黄酮类及其他营养成分,且沙棘叶资源丰富便于采集,是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及饲料等产品的原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四川省藏药材标准》(2014版)收载了沙棘叶(中国沙棘叶、云南沙棘叶)的质量标准。但目前,对西藏沙棘叶的相关研究较少,为充分利用西藏沙棘资源,本文考察了西藏沙棘资源分布及生态适宜性特点;对西藏沙棘叶进行品种鉴定;对西藏沙棘叶中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并建立西藏沙棘叶的质量评价方法,保证了其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药用资源的可持续性,为西藏沙棘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目的:1.调查西藏沙棘资源分布和生态适宜性特点,为西藏沙棘资源利用提供依据。2.鉴别西藏沙棘的真伪。3.对西藏沙棘叶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建立西藏沙棘叶TLC鉴别、HPLC含量测定方法,初步建立西藏沙棘叶质量标准。方法:1.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及GIS研究西藏沙棘H. thibetana Schlechtend,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以及影响西藏沙棘地理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特征;对西藏沙棘潜在分布区域进行了生长适宜性等级划分。2.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西藏沙棘进行基原鉴定。3.采用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聚酰胺等柱色谱法对西藏沙棘叶乙醇提取物分离纯化,结合1H-NMR、13C-NMR、MS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以槲皮素、山奈素、异鼠李素为对照品,建立西藏沙棘叶的TLC鉴别和HPLC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对西藏沙棘叶药材的性状、检查项、浸出物等进行研究。结果:1.采用人工(Manual)分级方法分析,划分出各生态因子图层相应的西藏沙棘适宜性分布区域,结果表明西藏沙棘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区域,主要受7月、8月、12月降水量、2月气温等影响。在我国适宜区面积47.778万平方千米,较适宜区面积为47.55万平方千米。2.ITS2序列能成功鉴别西藏沙棘与混伪品。3.从西藏沙棘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7-O-α-L-鼠李糖苷(2);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3):异鼠李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7-O-α-L-鼠李糖苷(4);水仙苷(5);槲皮苷(6);异鼠李-3-O-β-D-葡萄糖苷(7);异鼠李素-7-O-a-L-鼠李糖苷(8):异鼠李素(9);山奈素(10);槲皮素(11)。4.确定了西藏沙棘叶性状、TLC鉴别方法;规定了西藏沙棘叶检查项的限度,即水分不得超过11.0%,总灰分不得超过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0.4%,醇溶性的浸出物不得少于14.0%;测定了西藏沙棘叶中黄酮类含量,槲皮素含量在0.092%~0.282%之间,平均值为0.183%;异鼠李素含量在0.225%~0.666%之间,平均值为0.388%;山奈素含量在0.080~0.324%之间,平均值为0.195%。以干燥品计算,槲皮素不得少于0.146%、异鼠李素不得少于0.310%、山奈素不得少于0.156%。结论:1.西藏沙棘的资源分布主要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区域,生长密度较大。生态因子中海拔及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对西藏沙棘的生长适宜度影响最大。2.ITS2序列能准确快速鉴别西藏沙棘叶,为西藏沙棘叶的鉴别提供新方法。3.研究了西藏沙棘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4.初步建立西藏沙棘叶的质量控制方法。(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4-01)

李锦萍,曾阳,李美华,张倩茹,马正创[9](2016)在《西藏沙棘果实Vc含量的测定及质量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西藏沙棘果实的Vc含量及铅、砷含量等进行测定,评价其安全性.方法:电位滴定法测定样品总酸度;阿贝折光仪测定样品的固形物含量;淀粉为指示液,碘滴定液测定Vc含量;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含量;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砷含量.结果:西藏沙棘果汁中Vc含量为170mg/100g;总酸含量为2.82%;固形物含量为7.75%;铅含量为0.01mg/kg,砷含量为0.03mg/kg.结论:西藏沙棘果实中Vc含量≥170mg/100g.铅、砷含量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安全标准.(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旦平[10](2016)在《西藏沙棘质量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西藏沙棘药材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法、TLC法对西藏沙棘药材进行鉴定,并采用HPLC法测定其槲皮素、山奈素与异鼠李素含量。结果:确定西藏沙棘药材显微特征,并确定其鉴别与测定方法。结论:可以将该研究成果应用于对西藏沙棘药材质量控制中。(本文来源于《山西农经》期刊2016年01期)

西藏沙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甘南高寒地区3个不同海拔西藏沙棘根瘤中内生菌的多样性,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不同海拔的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的菌群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3个不同海拔西藏沙棘根瘤中的内生菌主要包括6大门,分别为蓝藻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微生物是蓝藻门和放线菌门,蓝藻门在3个海拔的西藏沙棘根瘤中的丰度分别为68.1%,64.7%和66.0%,放线菌门在3个海拔的西藏沙棘根瘤中的丰度分别为28.6%,30.2%和29.5%。放线菌门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为共同的优势菌属之一,在3个海拔的丰度分别为28.2%,29.8%和29.1%。3个不同海拔西藏沙棘根瘤中的内生菌除了能与沙棘共生固氮的弗兰克氏菌外,还存在其他的微生物群落,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有价值的内生菌种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藏沙棘论文参考文献

[1].南吉斌,杨广环,赵玉文,林玲.西藏沙棘属3种植物光合特性及光响应曲线拟合研究[J].高原农业.2019

[2].张爱梅,韩雪英,张世虎,孙坤,吴菊艳.甘南高寒地区不同海拔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多样性[J].生物资源.2018

[3].李小伟,张宏涛,张泽婧.西藏沙棘叶片黄酮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J].生态环境学报.2018

[4].秦振娴.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中成分比较研究及其活性初步筛选[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5].赵丽萍,张纽枝,徐福春.西藏沙棘叶化学成分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

[6].宋维秀,昂毛吉,朋毛卓玛.西藏沙棘茎尖组织快繁技术初步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6

[7].秦振娴,张瑜,齐梦蝶,张权,刘爽.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中化学成分的UPLC/Q-TOF-MS快速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6

[8].张雨欣.基于Maxent模型-DNA条形码-HPLC的西藏沙棘叶质量分析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9].李锦萍,曾阳,李美华,张倩茹,马正创.西藏沙棘果实Vc含量的测定及质量安全评价[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旦平.西藏沙棘质量标准研究[J].山西农经.2016

标签:;  ;  ;  ;  

西藏沙棘论文-南吉斌,杨广环,赵玉文,林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