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卢遮那论文-明清

毗卢遮那论文-明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毗卢遮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毗卢遮那佛,大黑天,白族,本主信仰

毗卢遮那论文文献综述

明清[1](2017)在《大黑天:毗卢遮那佛在云南白族本主信仰中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黑天是云南白族地区本主信仰的核心。本文以云南白族大黑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剑川石钟山石窟第十六号龛的大黑天浮雕,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剑川第六窟之四臂大黑天等大黑天造像,考察了作为本主祭祀仪式的日常祭祀和本主庙会两种祭祀仪式以及云南白族自古以来对大黑天的崇拜,论述了大黑天的经典依据,指出大黑天是密教根本佛中毗卢遮那佛的化身,随着密教传入苍山洱海地区,毗卢遮那佛之化身大黑天护法神由印度辗转传播到云南,逐渐演变成为本主崇拜的核心。(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7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ICHSS 2017)》期刊2017-12-24)

陈清香[2](2016)在《大足宋代石刻毗卢遮那佛造像探讨——以眉心顶上光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足石刻华严题材的石窟中,毗卢遮那佛造像比较典型。为了对此佛像在宗教哲理与石刻美学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以前述例证为基础,再增添相同题材的石刻例证,从图像源流、时代风格特色、图像的经典意涵、后续的影响等各方面讨论之。首先就毗卢遮那佛的经典意涵,引显密二大教经文,加以梳理。其次比对唐代毗卢佛形象特征进行图像溯源,由此树立起宋代大足毗卢佛的特色。而在毗卢佛的五大特色中,举顶上眉心的带状绕圈的光芒为例,以见其经典意涵与地方特色。(本文来源于《大足学刊(第一辑)》期刊2016-11-01)

吕建福[3](2016)在《密教大毗卢遮那佛法身观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信仰出现于4世纪,最初作为大乘一方之佛,曾影响到小乘,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组佛,最终在《华严经》中赋予法身佛的地位,深刻影响了佛教的佛身观,也成为密教大毗卢遮那佛法身观的基础。5世纪时毗卢遮那佛信仰从西域东传中国,广泛流行,大智海毗卢遮那佛成为经首归命句。6世纪时毗卢遮那佛信仰引入密教,晚期持明密典《不空绢索经》塑造其曼荼罗形象,并赋予神变功能。真言密教经典《大日经》则完全确立大毗卢遮那法身佛以及密教教主的地位,并以本地法身及其加持身以及自在神力说,树立了具有泛神论意义的大毗卢遮那佛法身观,由此不仅使释迦牟尼佛及其法身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也使多神崇拜的诸佛以及诸菩萨、诸金刚统一于一尊,佛教完全成为具有形象崇拜的一神论。(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完麻加,周拉[4](2016)在《毗卢遮那大师流放嘉绒之原因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吐蕃境内兴起诸多的宗教派别,其中不乏有正统的和异端的。为了引进和弘扬正统的印度佛教,赤松德赞派毗卢遮那到印度,让他学习印度佛教。毗卢遮那在印度学习十几年后,回到桑耶寺,并弘扬佛教,尤其是花费所有精力翻译和传授佛法。但是,由于吐蕃大臣和显教大师、苯教徒等的反对和诬陷,毗卢遮那被流放到嘉绒地区。(本文来源于《西藏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席琳[5](2015)在《吐蕃时期禅定印毗卢遮那图像与禅宗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为止发现确认的17处吐蕃禅定印毗卢遮那题材图像均分布在拉萨以东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时代为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这些图像的分布特点标识出了一条以青海南部的玉树地区为节点,向南经四川西北部的石渠地区进入西藏东部,向北通过青海和甘肃的吐蕃统治区延伸到敦煌的吐蕃禅定印毗卢遮那图像分布带。而该题材图像的出现和流行则与同时期以益西央为代表人物的吐蕃禅宗思想在这一区域的传布和影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文博》期刊2015年05期)

康若文琴[6](2015)在《毗卢遮那大师(外四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草地》期刊2015年03期)

席琳[7](2014)在《吐蕃禅定印毗卢遮那与八大菩萨组合图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毗卢遮那是吐蕃时期最流行的佛教信仰和造像题材之一,共有四种图像组合方式。其中禅定印毗卢遮那与八大菩萨的组合最为典型,目前可以确认的图像共有6组。排列方式为毗卢遮那居中,八大菩萨分列左右两侧,这也是吐蕃时期相近组合造像的基本排列原则。吐蕃时期,毗卢遮那和八大菩萨作为组合独立出现的文献依据是吐蕃密教经典。通过对相关密教经典与文献的分析可知,敦煌以及西藏东部、青海地区吐蕃时期禅定印毗卢遮那与八大菩萨组合图像应当直接受到了敦煌古藏文写卷P.T.7a、P.T.108等与毗卢遮那崇拜有关的密教经典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考古与文物》期刊2014年06期)

庄春辉[8](2013)在《千年毗卢遮那圣窟》一文中研究指出毗卢遮那圣窟,坐落在马尔康县卓克基镇查米村境内的一座海拔约4000米的毗卢圣山之中。这里,青山绕碧水,绿树掩圣窟,那绵延不绝的绿直通天际,与蓝天白云相接,置身这"世外桃源",会使你在这静谧的环境中返朴归真,去细细地体味和追溯藏传佛教文化的脚步。此山之所以称为毗卢圣山,就是因为8世纪着名翻译大师毗卢遮那弹修传法于此山,故此得名。此山位于查米村境内317国道的北面,因阳山呈乌龟背形状的山崖下有毗卢遮那大师和玉扎宁波修行洞窟及38处圣迹而驰名海内外。(本文来源于《草地》期刊2013年06期)

董华锋[9](2013)在《从菩提瑞像到毗卢遮那:信仰变迁与造像的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四川地区唐代的菩提瑞像和中晚唐至两宋时期的毗卢遮那造像及其所反映出来的两种信仰的发展状况,我们认为:广元千佛崖菩提瑞像窟和巴中南龛第103龛等两尊造像由菩提瑞像到毗卢遮那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两种信仰的变迁和更替,另一方面,对于两尊名称发生变化的菩提瑞像来说,他们在毗卢遮那信仰兴起时代的装彩中获得了重生。信仰的变迁与造像的变化有时会有一定的时间差。(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完麻加[10](2012)在《论毗卢遮那及其对藏传佛教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毗卢遮那大师是公元八世纪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的一位大翻译家,也是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七觉士及二十五位大成就者当中的一位德才双全的大师,尤其对大圆满的发展花费了毕生经历。但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外来的异质宗教印度佛教与本土宗教苯教之间的矛盾,还有印度佛教与汉地禅宗之间的矛盾,以及印度佛教显、密宗之间等教派之间的矛盾而形成几个对立集团,他们又朋党勾结、拉帮结派。统治集团利用宗教文化上的这种矛盾来争夺权利,暗斗明杀。这种政治风云中藏、印、汉等各地的许多大师和翻译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遭遇。但学术界对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的历史情况和各种事件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若我们研究记述该时期藏传佛教的代表人物的活动和思想的纪传体史书,就能梳理吐蕃赞普时期的许多谜团,也能反映历代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能从整体上把握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轨迹。藏传佛教史上的毗卢遮那作为公元八世纪的—位精通显密宗、大圆满以及苯教经典的无宗派大师也遭受了各宗派的反对和排斥,但他克服所有的苦难,努力翻译佛经,弘扬佛教思想文化、极力保护苯教经典,为藏族宗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历代许多大师和大翻译家对他表示敬仰和羡慕。但从古至今,对毗卢遮那的生平事迹富有神奇色彩而我们未能清楚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因此对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方面的研究也廖如晨星。因此本文通过搜集、解读、分析各种史料,试图通过宗教学、历史学和文献学的视角全面研究毗卢遮那大师的生平及其他对藏传佛教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总分两节,主要阐述了毗卢遮那大师出生的时代背景及他的历史地位。第一节论述了拉脱脱日年赞到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的印度佛教在吐蕃高原的传播情况,着重分析和论述了佛苯之间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论证了印度佛教通过各种改变,适应吐蕃社会发展的潮流,最后以赞普为代表的皇室政权被接受,因此外来的异质宗教---佛教争得了大传统的地位。与此同时,苯教作为一种吐蕃的原始宗教,也在不断地扩充和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与吐蕃社会相适应,提高自己的哲学思想,从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发展,但印度佛教的哲学、辩证思想极其深厚而丰富,且吐蕃周边的邻邦小国都信奉印度佛教,所以苯教处于劣势而遭受迫害。在这种,两股势力争锋相对的历史时期,许多大师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灾难。如印度的莲花戒、汉地和尚摩诃衍那以及毗卢遮那大师等。毗卢遮那大师在其政治风雨中通过自己的智慧现身而出,并英勇奋斗、无所畏惧地学心佛教思想文化,同时极力保护苯教文化。从而在佛教历史上获得“七觉士”((?))及“二十五大成就”((?)的美誉,在苯教史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是“八十位苯、辛持明大成就者”((?))之一。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毗卢遮那大师的坎坷人生,总分叁节。第一节主要考证了大师的出生地和姓氏,生卒年代等。对出生地在史学界有叁种不同的看法,笔者通过对史料的比较、分析,认为毗卢遮那出生于娘河((?))与藏河((?))交界的地方。但后来毗卢遮那因其父亲逝世而逼迫离开家乡,到尼木的巴郭亥兑((?))叔叔家来生活。由于这一原因,各类历史书籍均断定巴郭亥兑是毗卢遮那大师的父亲。本文通过分析,论证了巴郭亥兑是毗卢遮那大师的叔叔,其父侃恰多吉杰布((?))早在毗卢遮那未到八岁前就已逝世。对大师的生卒年代史学界目前没有统一的观点,本文通过以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考究了毗卢遮那大师的生卒时间,认为大师出生于公元764年。笔者也考证了派往印度以及被流放到嘉绒的时间,认为毗卢遮那大师卒于赞普赤祖德赞执政时期。第二节主要论述了毗卢遮那被迎请到桑耶寺以及在寂静与莲花生大师前学经的情况,并重点分析了赞普王室派送他到印度求学的原因。第叁节论述了毗卢遮那大师被流放嘉绒的原因及重返桑耶的内在原因,认为这种种原因的根本原因在于佛苯与佛教显密宗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分析、探讨了毗卢遮那大师在卫藏及多麦等地弘法的情况。总分叁节,第一节介绍了毗卢遮那被流放嘉绒的情况,重点阐述了培养玉扎宁波为代表的许多大成就者以及修建显密寺院,为后期在康区发展宁玛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节论述了他在桑耶、西域、尼泊尔等地讲经传法的过程。第叁节讲述了毗卢遮那行走峨眉,与汉地诸贤者及禅宗大师进行探讨佛法的情况,阐明了禅宗与大圆满思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政治学与宗教学的理论研究分析了顿渐之争,对其结果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四章分叁节,第一节阐述了毗卢遮那一身得五名的历史背景,认为毗卢遮那与智军((?))是同一个人,而香益希德((?))是赞普赤德松赞时期的一位翻译家。在佛教史和王臣历史书上对毗卢遮那名字的起印有叁种不同说法,笔者通过比较,认为毗卢遮那其名是他在莲花生大师前学密宗是赋予的,而在寂静大师前学显宗是赋予了益希德的美誉。本文还通过搜集、整理后,详细论述了毗卢遮那大师对显、密宗以及大圆满的传播和发展方而所做的贡献。.第叁节中论述了毗卢遮那大师对医学和天文历算方面所做的贡献,并搜集、整理了现存的一些着作及经典。第四节论述了毗卢遮那大师与苯教之间的关系。在苯教的史料中对大师也有很高的历史地位,但目前因为缺乏极为可靠的论证,因此很难考证毗卢遮那大师为何极力保护苯教的原因,这是目前学术界的一大空白。笔者通过对史料的比较、分析,认为毗卢遮那的出生地娘河与藏河的交界地曾经是盛行苯教的地方。故毗卢遮那大师自八岁以前就在此地学习苯教经典,对苯教的信仰是根深蒂固的,因此赞普赤松德赞灭苯期间,他把许多苯教经典藏入岩石、森林等不易发现的地方,进行保护苯教经典以免流失、灭绝。总之,毗卢遮那既学习佛教显密宗,又精通苯教经典,而且闻思禅宗思想,尤其弘扬宁玛派大圆满思想,所以毗卢遮那是藏传佛教史上最有贡献的翻译家,也是大成就者,更能称得上是宁玛派的开创师祖及无宗派的鼻祖。(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2-04-01)

毗卢遮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足石刻华严题材的石窟中,毗卢遮那佛造像比较典型。为了对此佛像在宗教哲理与石刻美学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以前述例证为基础,再增添相同题材的石刻例证,从图像源流、时代风格特色、图像的经典意涵、后续的影响等各方面讨论之。首先就毗卢遮那佛的经典意涵,引显密二大教经文,加以梳理。其次比对唐代毗卢佛形象特征进行图像溯源,由此树立起宋代大足毗卢佛的特色。而在毗卢佛的五大特色中,举顶上眉心的带状绕圈的光芒为例,以见其经典意涵与地方特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毗卢遮那论文参考文献

[1].明清.大黑天:毗卢遮那佛在云南白族本主信仰中的演变[C].Proceedingsof2017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umanityandSocialScience(ICHSS2017).2017

[2].陈清香.大足宋代石刻毗卢遮那佛造像探讨——以眉心顶上光芒为例[C].大足学刊(第一辑).2016

[3].吕建福.密教大毗卢遮那佛法身观的形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完麻加,周拉.毗卢遮那大师流放嘉绒之原因辨析[J].西藏研究.2016

[5].席琳.吐蕃时期禅定印毗卢遮那图像与禅宗关系研究[J].文博.2015

[6].康若文琴.毗卢遮那大师(外四首)[J].草地.2015

[7].席琳.吐蕃禅定印毗卢遮那与八大菩萨组合图像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4

[8].庄春辉.千年毗卢遮那圣窟[J].草地.2013

[9].董华锋.从菩提瑞像到毗卢遮那:信仰变迁与造像的重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10].完麻加.论毗卢遮那及其对藏传佛教的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12

标签:;  ;  ;  ;  

毗卢遮那论文-明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