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预设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预设初探

叶招娣金江民(富阳市郁达夫中学,浙江杭州311400)

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的教学预设。

一、初中科学教学有效预设之特质

1.有效的教学预设应是教学的改造与创新

在预设中要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去创新、设计教学方案,使教师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应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转向“对话”。要预设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让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材出现的内容不一定全讲;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讨论,或小课题研究。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而且许多都是首次出现,每一节课的形式都迥然不同。设计时,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案,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也使教案不再流于形式。

2.有效的教学预设应是师生双边互动式的合作

新课标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向家庭、亲友、社会人士作社会调查,自己制作有关学具、自己设计学习方法等。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作很好的铺垫,还能使教师预测到学生的需要,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使教师能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3.有效的教学预设应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

有效的教学预设,应根据新课程的倡导,打造教学基础、做好教学的前提工作,了解学生差异。教学预设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设计课堂教学;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根据对象确定分层施教,架好学习的桥梁。教师只有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使每个人都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发展。

4.有效的教学预设应力求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库,他们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这个资源具有再生性和不竭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教材本身作为一种资源也是丰富的、多元的,只要教师细心去发现,善于多角度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就会拓宽教学的天地。

科学教学的预设不仅要预设教材传统的文本性材料,还要关注网络上的有关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色,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备课这一先进的资源和手段进行备课。这不仅可以发挥传统备课所不具备的资料保存方便、快捷、易修改等优势,把静态的文本教案变为动态的数字化教案,还能使教学资源达到共享,便于教师合作研讨,互相启发教学思路,促进群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有效教学预设之策略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

科学的教学预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二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长期性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新课程科学的每个知识单元中都安排有讨论和活动这两个环节,从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完成每项活动,并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中的结,合作,严谨以及成功的愉快。

2.改变课堂结构:优化教师讲授、强化学生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有效的教学预设第一要务是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情景等科学常识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三是一题多变,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3.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实现合作交流与网状学习的有效化

课堂教学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学预设中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的预设非常重要。主要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如化学复习课,三四节课要完成搜集整理工作,必须要进行分工合作。经分析,可按大组分工整理,如常见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化学名和俗名,物质分类等,然后拿到班上来合作交流,进而形成每个学生的化学素材库。

二是活动安排要有层次。传统课堂也有师生交流,课堂上教师也提问了大约五、七个或八、九个学生,参与交流的学生太少了,原因是活动层次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此新课程小组学习的学习形式应运而生。从小组学习的层次看,第一层次为若干人,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纠正交流中的偏颇,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层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了“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又保证了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

4.预设类似课题研究:预案、实施详情、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看,有效的教学预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预设应该与教学科研方法中的一种行动研究法类似,在方案中应该留有调控的余地,具体的操作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

有效预设的精华在于预设教学中的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及时生成,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在预设的实施过程里完成第二次备课。

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教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教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

在课堂上,有些资源的利用可以在课前预设的,但更多的、灵动的资源根本无法预测;所以在课前预设时,教师要对可能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有充分的估计,有的放矢地开发。但是,即便如此,更多的“窗外”信息还是不能穷尽的。因此,要想在课堂中做到善于捕捉学生生成的信息,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学作即兴的策划和调整,那么,预设就必须像课题研究那样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更有成效地促成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

标签:;  ;  ;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预设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