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书法篆刻艺术的历史渊源

蒙古族书法篆刻艺术的历史渊源

一、蒙古文书法篆刻艺术的历史起源(论文文献综述)

赵雅楠[1](2021)在《针对学龄初期儿童的蒙古族工艺美术传承方式探究》文中研究说明

耿灿[2](2020)在《文化生态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蒙古文书法作为民族艺术样态,体现着蒙古民族对于文字的特殊美学实践。在对汉字书法充分借鉴、吸收、融合的历史脉络中,更彰显着蒙、汉民族在艺术交融中生发的特有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国蒙古文书法不仅反映了蒙古民族在文化生态中历时线条上的形态凝结,更生动体现着本民族在共时空间中书法本体构成、美学追求上的理念价值与地域思考。目前,对于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追溯、书家品评、课程教育等方面,研究呈现碎片化及局限性特征。因此,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展开,不仅具有前人未曾涉及的整体性和学理性,更是承上启下地提升、丰富蒙古文书法的历史与现代内涵。本文将中国蒙古文书法置于文化生态视域中。首先,关注于影响中国蒙古文书法原初生成的生态要素。文中通过对自然生态域境(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等)、人文生态域境(民族交融、文化交融等)的具体分析,确认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类别的地方性特征认识。继而,以生成为基础,以时间脉络为线索,呈现其从元朝、明清、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演变历史。其次,关注于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本体存在。通过分析文字造型特征,结合书写工具、书写内容、书体构成等,探寻其书法性存在,探讨其独特美学品格。书法作为文字书写的艺术,更是文化之名片,深层次的追问是,从文化生态立场深度解读中国蒙古文书法为何如此生成、发展,为何会有如此美学品格呈现,以发掘其社会文化底蕴。最后,关注于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结合一手田野调查及人物访谈资料,从学院、民间、城市符号资源集中展示蒙古文书法现状,面对文化生态要素的变化,梳理现实困境与问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困境与挑战之间寻求新的发展之路。基于文化生态视域,本文分别从以下六部分对中国蒙古文书法进行观照:一、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原初生成。本章侧重点在于中国蒙古文书法与文化生态外层要素的关联性考察,由独特的自然生存环境产生与之相适的游牧方式,同时孕育着蒙古族之民系性格及审美方式。而国家的建立、文字的出现、汉字书法的成熟,合力作用下完成蒙古文书法最初的本土化确认。但原生之初,文化生态中物态、制度、行为、精神等诸多要素已孕育其中,在日后历史进程中,影响其从萌芽走向成熟、从简单走向丰富。二、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历史演变。本章从时间线条出发,梳理蒙古文书法不同历史分期的演变特征,并将其总结为原生态时期,即蒙古汗国与元朝时的萌芽与探索;继生态时期,即明、清与民国的规范与发展;新生态时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的开拓与繁荣。三、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本体构成。本章侧重点在于中国蒙古文书法与文化生态中间层要素(语言、文字、图形等)的关联。在现代书法创作中,蒙古文书法对于文字的使用具有选择性;在文房四宝的使用上,既有汉族元素的融入,又有本民族元素的改良;在书体、笔法、章法的表现上,一方面继承汉字书法传统技法,另一方面则是结合蒙古文文字造型特点,体现出相对独立的艺术精神探求。四、中国蒙古文书法的美学内涵。在中国蒙古文书法历史成长中,诸文化要素相互影响作用,而对于一种艺术形式而言,中国蒙古文书法是文字、审美、工具、情感等诸多要素的自身凝结与生成。具体而言,将其归纳为自然、多元、复古、宏阔及尚圆的美学特质。五、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文化追问。本章在于对以上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历史形成、本体构成、美学表现上的深层追问。诸种凝结,归根到底在于创造、发展他的“人”,也是文化生态中内层、核心层,即“人心”之凝结。具体表现为蒙古文书法、汉字书法在文化涵化上的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及求同存异。同时,在蒙古族自身的艺术生态脉络中,蒙古文书法一方面丰富了极具个性的地域草原文化,另一方面又从此生态的其他艺术类型中汲取成长之养分。六、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就文化生态而言,文化既赋予现实以意义,又需现实之承载。现实亦是一种动态存在,前文作为中国蒙古文书法在时间上的变量,本章则是其空间之凝固,在特定时间节点的静止与思考。基于丰富田野考察,集中展现蒙古文书法在中国的典型资源分布,通过分析其生存现状,提出历史与现代结合,以地域性体现原创性,以民族性体现创新性的发展之途。

钟雨奇[3](2020)在《颜体楷书在传统节日礼盒包装设计上的运用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书法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书法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人越来越多,对包装设计的需求也愈加高雅,习近平书记曾经表示,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书至初唐而极盛”,唐朝书法既有继承又有革新,达到巅峰。颜真卿作为唐朝书法家的杰出代表,他的文人风气影响了一代代人。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创立了一种独特的书体-颜体。他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流。本人研究生学习期间依托于导师课题《传播媒介与中国书法字体演变机制研究》,对于颜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由此引发了对其书体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延续至今。礼品是社会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体现出很强的传统特色。礼品包装就其功能而言,起着保护商品、传递信息、推销商品及情感沟通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礼品包装逐步成为独特的产业。本次设计实践将颜体楷书作为传统节日礼盒包装设计的设计灵感来源,采用调查研究、个案研究、文献研究、实践分析的设计方法设计出一系列中国传统节日礼盒包装,既继承与发扬了书法文化,使艺术创意为传统注入生命力,唤醒人们对中国传统的情感记忆,同时也使得此包装设计产品更具有竞争力,生命力更长久。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论文结构框架进行阐述;第二章对颜真卿楷书体、礼盒包装设计及书法字体在礼盒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概念综述;第三章笔者收集调研国内外优秀字体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概述,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字体设计方法论,为后续设计研究提供思路及设计方法;第四章为设计实践部分,对市场调研分析、设计概念选取、设计原则、设计应用及实践进行论述,阐述前期调研结论如何运用于设计实践之中并得出研究成果。

杜帆[4](2020)在《基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特征的汉字字体设计研究 ——以中国新疆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字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字的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而字体设计正是以这些文字为依托进行的美化设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字体设计师开始挖掘中国本土的民族文化,将本土文化注入到字体设计中。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汉字作为国家的通用文字符号,承载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民族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这些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字的灿烂文化。当前全球化的进程促进文化同质性,但也制约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因此,我国在大力推行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字的研究与保护,这些文字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基于此,将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特征进行提炼应用到汉字字体设计中,目的是保护我们共同的文字,传承文化记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字资源,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大团结,也为字体设计注入新的灵感。本论文以中国新疆这个拥有丰富文字资源的地区为代表,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为设计出发点进行汉字字体设计研究。第一章,阐述了选题的来源依据,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综述,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第二章,将中国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从古代文字到现在仍在使用的文字进行梳理,了解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分析文字的字形特点。第三章,探索字体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需求,从字体设计的角度、美学角度出发,结合文字学、心理学、符号学、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分析优秀案例,提出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为设计出发点的汉字字体设计的必要性。第四章,用视觉语言的呈现方式将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字与汉字进行融合创新设计,完成实验字体设计,为字体设计提供新的创作灵感。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传承和保护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保护和字体设计打开一个新的视角。第五章,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提出研究的展望与不足,明确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特征为设计出发点的字体创新的应用价值。

贺凯民[5](2018)在《呼和浩特市高校博物馆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博物馆自出现以来就与高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就诞生于大学校园内;而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则建在当时的南通师范学校内。发展至今,高校博物馆逐渐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发挥教学、科研、收藏等功能外,还承担着服务社会大众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在普及社会教育、传播知识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博物馆却面临“藏在深闺”门庭冷落的尴尬局面。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也是文化中心,内蒙古大多数高校汇聚于此。呼和浩特高校博物馆在建设和发展水平上可以代表内蒙古高校博物馆的整体情况。因此,本文以呼和浩特市的高校博物馆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参观和访谈等方法,对该地区四所高校博物馆现状做了深入调查和分析,揭示出造成该地区高校博物馆知名度低、参观人数少、开放时间短、资源利用率低、工作人员数量匮乏等局面的深层次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呼和浩特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一些可鉴之处。

塔哈达[6](2017)在《蒙古族民间社会知识崇尚现象的人类学研究》文中提出蒙古族民间社会中存续着珍视书籍、崇尚知识的文化现象,虽然有关于此少有文字记录,但仍流传于蒙古族民间社会中的传闻与民俗行为却为此提供了佐证。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书敖包是敖包信仰与知识崇尚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毕力贡仓”蒙古文图书祭书馆与“毕力贡仓”蒙古文图书出版印刷博物馆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三者共同构成了以图书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与崇尚书籍和知识的文化空间。本文从人类学的学科视角,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辅之以文献研究,对书敖包、“毕力贡仓”蒙古文图书祭书馆、“毕力贡仓”蒙古文图书出版印刷博物馆及其相关的一系列文化活动进行了基于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描述与阐释。本文正文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介绍了书敖包的由来、发展;对书敖包祭祀仪式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与描述。第二章重点描述了蒙古文图书祭书馆的概况与蒙古文图书盛祭仪式,并介绍了盛祭仪式之后的参观蒙古文图书出版印刷博物馆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第三章,分析了以书敖包、蒙古文图书祭书馆、蒙古文图书出版印刷博物馆为代表的蒙古族民间社会知识崇尚现象产生与存续的原因,并阐述了其在文化空间建构、文化展示与知识普及、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与民族认同等方面的社会文化功能。

杨国勇[7](2017)在《浅析标志设计与图形艺术的结合》文中研究说明把标志设计与图形艺术相结合,不单单是对图形进行纯粹的结合或单一的复制,而是指应该去认识和了解图形艺术,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与多方面结合,来加以改变图形的传统意义,使图形附有多方面的主导含义,也使之产生新的创意点和启发点,从而设计出具有深刻内涵的中国型标志。

颜慧珍[8](2016)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学校美术课堂的案例逐渐增多,但美术教师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目标认识不明确,在教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流于表面,造成课程效果不佳,零碎且无推广性,更没有达到活态传承的层面。本文通过理论研究,论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学校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梳理了适合进入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技艺。通过对美术教育核心期刊、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科书、各省市中学师生的问卷调查的分析与总结,探究了我国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与教学现状与问题。从后现代课程理论、课程统整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美术教育理论、文化人类学理论出发,设计了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方案,自主开发了三个单元课程。第一,借鉴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以议题帮助学生深层次解读与鉴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鉴赏课程;第二,通过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空间,在真实情境中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馆校结合课程;第三,通过多学科的融合,以提取“传统元素”的方式创作出具有实用性及现代美感的传统手工艺作品的跨学科课程;此外,通过职前美术教师工作坊的展开,提升职前美术教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与教学的认识,从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脚步。

张闻箫[9](2016)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研究 ——移动互联网传播与品牌化推广》文中提出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使人们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今天,随着智能手机的发明、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都在不断改变。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可移动的设备工作、学习、上网,即获取信息。人们需要更加快速的得到答案,更喜欢图片、视频而不是文字。社交媒体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人们更愿意相信、接受朋友说的话而不是冷冰冰的公共媒体。这一切都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改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方式,加快了非遗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面,使更多人能够便利的获取非遗的相关知识。本文意图通过研究非遗的数字化进程和移动终端信息传播的特点,寻找利用移动互联网传播非遗的有效方法,再通过品牌化推广的方式,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包整合推广,以期望最终达到更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效果。非遗的危机是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的,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想真正保护非遗必须使民众对包括非遗在内的传统文化重新产生兴趣,这需要社会各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和推广方法两个角度整体的考虑,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法。从传播方式更新的角度考虑,移动互联网传播无疑是当下最主流的传播方式,也非常适合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从推广方法角度考虑,品牌化推广则更加有利,其目的有两个,第一是整合种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包宣传,期望能以整体的形象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第二是期望在保留非遗精华的基础上,能够对传统艺术有所创新,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形成辅助推广的作用。

哈斯高娃[10](2015)在《蒙古族作家获“骏马奖”小说创作研究》文中指出“骏马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国家级的文学奖项。自1981年创立至今,已连续评选多届,对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鼓励优秀民族作家作品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第一届到第十届,一共有21位蒙古族作家的27篇(部)小说作品获得了“骏马奖”。本论文就是以这21位作家和他们的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对蒙古族作家获得“骏马奖”小说奖的情况进行了归纳和研究。论文由导论、正文(三章)、结语、附录等五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说明了选题原由和意义,并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文本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骏马奖”的设立、发展和现状、评选工作和未来发展进行了阐述。第二章,系统地对获“骏马奖”蒙古族作家与作品从作家作品综述、题材演变和人物形象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从形象特征与结构布局特色、极具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和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修辞方式等三个方面着眼,对蒙古族作家获“骏马奖”小说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了解析。结语部分在肯定了蒙古族作家获“骏马奖”小说奖的成就的同时,对双语创作和翻译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重申。

二、蒙古文书法篆刻艺术的历史起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古文书法篆刻艺术的历史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2)文化生态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对象及选题缘起
        1.1 研究对象界定
        1.2 选题缘起整合
    2.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现状评述
        2.2 研究定位创新
        2.3 研究方法探索
    3.研究思路及价值
        3.1 “文化生态”视域解读
        3.2 研究视角与问题聚焦
        3.3 研究意义与多元价值
第一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原初生成
    1.1 中国蒙古文书法生成的自然生态域境
        1.1.1 地域滋养与自然环境
        1.1.2 自由开放的游牧空间
        1.1.3 人与天谐的生存方式
    1.2 中国蒙古文书法生成的人文生态域境
        1.2.1 民族性格与书法品格构建
        1.2.2 万物有灵的自然审美精神
        1.2.3 民族交融与蒙汉文化交流
    1.3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原生
        1.3.1 蒙古国家建立与蒙古文字出现
        1.3.2 书写工具、材料的发展与完备
        1.3.3 本土化确认
    1.4 中国蒙古文书法萌生的文化生态要素
        1.4.1 物态要素作为书写基础
        1.4.2 制度要素作为时代激发
        1.4.3 行为要素作为形式表现
        1.4.4 精神要素作为审美蕴藉
        1.4.5 文化生态链产生与孕育
第二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历史演变
    2.1 原生态时期:蒙古汗国与元朝时的萌芽与探索
        2.1.1 作为历史的起点:《成吉思汗石碑》
        2.1.2 作为交融的起始:康里巎巎与《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
        2.1.3 消失的文字、活态的艺术:八思巴文
        2.1.4 书写特点与风格
    2.2 继生态时期:明、清与民国时期的规范与发展
        2.2.1 规范化的书写与历史留存
        2.2.2 笔法的自由与艺术的自觉
        2.2.3 晚清蒙古文书家创作代表
    2.3 新生态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的开拓与繁荣
        2.3.1 书体的丰富与创作的多元
        2.3.2 书学及美学研究的理论深入
        2.3.3 蒙古文书法教育的逐步开展
        2.3.4 “楷书大师”哈旺加卜为代表的书家群体形
第三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本体构成
    3.1 经典与庄重中的文字造型
        3.1.1 蒙古族曾用文字与书体
        3.1.2 回鹘式蒙古文造型特征
        3.1.3 八思巴蒙古文造型特征
    3.2 传统与现代中的书写工具、书写材料
        3.2.1 文房四宝中的继承与转换
        3.2.2 爿笔书法的特殊存在形态
        3.2.3 民族特色书写材料的开拓
    3.3 传承与变化中的法度表现
        3.3.1 楷书、行草、篆书中的精神传达
        3.3.2 落、行、收中的笔法凝练
        3.3.3 章法布白、书写内容、场域环境的调适
第四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美学内涵
    4.1 书法艺术的多质性探讨
        4.1.1 形式美学上,蒙古文作为符号的艺术升华与陌生化效果
        4.1.2 创作美学上,线条造型中凝结而成的“有意味的形式”
        4.1.3 主体论美学上,作为蒙古族生命主体、气韵的笔墨呈现
        4.1.4 艺术社会学上,作为蒙古族文化生态的意象凝结及脉络衍射
    4.2 “和而不同”的美学特质
        4.2.1 自然:道法自然,宛若天成
        4.2.2 多元:蒙汉合璧,开放融汇
        4.2.3 复古:旧体新作,大巧若拙
        4.2.4 宏阔:英雄尊崇,阳刚气健
        4.2.5 尚圆:行云流水,和润婉转
第五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文化追问
    5.1 中国蒙古文书法与汉字书法的文化涵化
        5.1.1 “美美与共”:历史脉络中主流与支流的血缘关系
        5.1.2 “各美其美”:艺术脉络中自主与自觉的独立精神
        5.1.3 “求同存异”:多质整合与边缘确认
        5.1.4 “书林异彩,蒙汉同春”:中华民族情性观的融合与共建
    5.2 基于地域性文化生态的提炼与观照
        5.2.1 物质层面:游牧生产生活形态反映
        5.2.2 精神层面:草原情怀中审美心理凝聚
        5.2.3 政治层面: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影响
    5.3 中国蒙古文书法在蒙古族艺术群族的关系网络
        5.3.1 蒙古文书法与蒙古族文学
        5.3.2 蒙古文书法与蒙古族音乐
        5.3.3 蒙古文书法与蒙古族舞蹈
第六章 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
    6.1 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源分布与整合
        6.1.1 书法专业建设、书法教育为代表的学院资源
        6.1.2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代表的民间资源
        6.1.3 蒙古文书法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融入
    6.2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生存现状与困境
        6.2.1 自然、人文生态变迁中的艺术本体冲击
        6.2.2 传承主体变化下的生存空间变化
        6.2.3 传统文化语境消退下的传承困境与困惑
    6.3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保护、转化及发展策略
        6.3.1 理清发展文脉,保存历史记忆,尊重文化传统
        6.3.2 新媒体扩大影响力、提高吸引力、增强传播力
        6.3.3 以地域性体现原创性,以民族性体现创新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颜体楷书在传统节日礼盒包装设计上的运用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颜真卿书法研究
        1.2.2 颜体楷书与设计研究
        1.2.3 颜体楷书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书法字体与礼盒包装设计综述
    2.1 颜体楷书设计特点
    2.2 颜体楷书审美、文化价值
    2.3 古代书法与礼盒包装设计
    2.4 当代书法与礼盒包装设计
第三章 书法字体在设计中的运用
    3.1 分解重组
    3.2 排列叠加
    3.3 解构变换
    3.4 字体图形化
    3.5 字体立体化
第四章 颜体楷书在传统节日礼盒包装中的设计实践
    4.1 前期调研及市场分析
    4.2 设计概念选取
        4.2.1 中国传统节日的选取
        4.2.2 包装材质的选取
    4.3 设计原则
    4.4 设计应用与实践
        4.4.1 包装盒型的选择与设计
        4.4.2 包装主体图设计
        4.4.3 包装侧面图设计
        4.4.4 手提袋设计
        4.4.5 最终成品展示
        4.4.6 文化衍生品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调查问卷

(4)基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特征的汉字字体设计研究 ——以中国新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与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直接研究结果
        1.2.2 国内外间接研究结果
        1.2.3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交叉研究法
        1.4.3 调研考察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5 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5.1 重点
        1.5.2 难点
        1.5.3 创新点
2 中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字的历史及字形分析
    2.1 中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字文化概述
        2.1.1 中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字的发展
        2.1.2 当代中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字使用现状
        2.1.3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字需求
    2.2 古代中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字历史及字形研究
        2.2.1 佉卢文
        2.2.2 粟特文
        2.2.3 于阗文
        2.2.4 焉耆-龟兹文
        2.2.5 突厥文
        2.2.6 回鹘文
        2.2.7 察合台文
    2.3 中国新疆当前使用的主要少数民族文字字形研究
        2.3.1 维吾尔文
        2.3.2 哈萨克文
        2.3.3 柯尔克孜文
3 从字体设计角度分析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特征与汉字融合创新的可能性
    3.1 字体设计的探索与发展
        3.1.1 印刷字体的发展
        3.1.2 字体行业的发展
        3.1.3 字体设计人的涌现
    3.2 影响字体设计的发展因素
        3.2.1 字体设计的文化因素
        3.2.2 字体设计的外在动力
    3.3 字体设计的个性化需求
        3.3.1 字体设计成为品牌推广中的符号
        3.3.2 字体设计的突破与重塑
    3.4 字体设计的设计方法
        3.4.1 直接提炼与概括
        3.4.2 借鉴与创新
    3.5 字体设计涉及的学科类型
        3.5.1 字体设计与文字学
        3.5.2 字体设计与心理学
        3.5.3 字体设计与符号学
        3.5.4 字体设计与计算机
    3.6 中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字特征应用到汉字字体设计中的意义
        3.6.1 调研结果论证
        3.6.2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6.3 现实的应用价值
4 中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字特征在汉字字体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4.1 中国新疆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文字特征与汉字的融合创新研究
        4.1.1 基于于阗文文字特征的汉字字体设计研究
        4.1.2 基于焉耆-龟兹文文字特征的汉字字体设计研究
        4.1.3 基于维吾尔文文字特征的汉字字体设计研究
    4.2 基于中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字特征的实验字体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4.2.1 中国新疆旅游文化品牌推广
        4.2.2 实验字体的周边产品推广
5 结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呼和浩特市高校博物馆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1.对全国高校博物馆进行整合性研究
        2.对地区高校博物馆进行整合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1.本文的研究方法
        2.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呼和浩特市高校博物馆概况
    (一)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
    (二)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通史博物馆
    (三)内蒙古师范大学来喜民具博物馆
    (四)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博物馆
二、呼和浩特市高校博物馆现状分析
    (一)区位与建筑外观
    (二)藏品专业性与展示效果
        1.藏品专业性
        2.藏品展示效果
    (三)临时展览与开展的活动
    (四)对外开放时间
    (五)工作人员队伍
三、促进呼和浩特市高校博物馆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方式
        1.组织新生参观博物馆
        2.设立标识指引物
        3.借助各种媒体加以宣传
        4.发挥学生社团的宣传作用
    (二)增强藏品的展示效果
    (三)联合展览,走出校外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对外开放时间
    (五)进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中所录入的高校博物馆
附录2:呼和浩特市高校博物馆现状调查表
致谢

(6)蒙古族民间社会知识崇尚现象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有关敖包及其祭祀的研究
        (二)国内有关敖包及其祭祀的研究
        (三)有关蒙古人珍视、珍藏图书的习俗与记录
    三、调查地点概况
    四、研究方法与调查经过
第一章 书敖包及其祭祀
    第一节 书敖包的概况
        一、书敖包的由来与发展
        二、书敖包的形制
    第二节 书敖包祭祀
        一、书敖包祭祀准备
        二、书敖包祭祀仪式
第二章“毕力贡仓”蒙古文图书祭书馆的图书盛祭仪式
    第一节“毕力贡仓”蒙古文图书祭书馆概况
        一、创建与发展
        二、馆藏图书的分类与来源
        三、馆藏图书的利用
    第二节“毕力贡仓”蒙古文图书盛祭仪式
        一、蒙古文图书盛祭仪式
        二、其他文化娱乐活动
第三章 蒙古族民间社会知识崇尚现象的原因及功能
    第一节 知识崇尚现象存续的原因
        一、历史传统
        二、地域文化环境
        三、地方精英的文化自觉
        四、社会的认可与积极参与
        五、民间社会与政府协作
    第二节 蒙古族民间社会知识崇尚现象的功能
        一、文化空间的建构
        二、知识的普及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促进文化与民族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浅析标志设计与图形艺术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标志的含义及作用
2图形艺术的作用
3图形艺术与标志设计的结合

(8)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五、论文框架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和政策实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件与教育动态研究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美术教育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学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综述
        一、《中国美术教育》期刊中相关研究的归纳与分析
        二、国内外其他研究现状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研究
        一、初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梳理
        二、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梳理
        三、结论
    第二节 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科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例比较研究
        一、我国各版本美术教科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例分布情况
        二、中日美术教科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对比研究
        三、结论与建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程度及其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调查设计
        二、问卷调查实施
    第二节 《中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程度及美术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及结论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问卷调查结论
    第三节 《中学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程度及美术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及结论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问卷调查结论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方案设计
    第一节 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编制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与教学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编制
        二、心理学理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编制
        三、美术教育理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
        四、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方案设计
        一、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定位
        二、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设计方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鉴赏课程探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鉴赏系列课程探究
        二、课程开发与实践——《我看皮影戏》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校结合课程探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校结合系列课程探究
        二、课程开发与实践——《端午节,我们的民族记忆》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学科课程探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学科系列课程探究
        二、课程开发与实践——《云锦·再生》
    第四节 职前美术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
        一、职前美术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的意义与内容
        二、职前美术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活动成效
        三、职前美术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启示
    本章小结
结章
    一、本研究的成效及创新
    二、本研究的局限
    三、展望
    四、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研究 ——移动互联网传播与品牌化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非遗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接受度的上升
        1.1.2 非遗互联网传播的移动化趋势
        1.1.3 品牌与生活方式意识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2.1 非遗的移动互联网传播
        1.2.2 构建生活方式品牌辅助非遗传播
    1.3 研究现状
        1.3.1 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
        1.3.2 非遗的移动互联网传播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课题创新点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
    1.7 课题的结构
第二章 非遗的移动网络媒体推广
    2.1 网络媒体平台的选择
    2.2 非遗项目的推广
    2.3 非遗在社交媒体中推送中的方法
        2.3.1 传统音乐类非遗
        2.3.2 民间文学类非遗
        2.3.3 传统舞蹈
        2.3.4 传统戏剧和曲艺
        2.3.5 传统体育、竞技和杂技
        2.3.6 传统美术
        2.3.7 传统技艺
        2.3.8 民俗
第三章 建立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非遗推广平台
    3.1 非遗推广平台的整体风格
    3.2 非遗推广平台的主要功能
    3.3 非遗推广平台的主页面及检索方式
    3.4 非遗电子杂志框架
        3.4.1 实地考察
        3.4.2 论述部分
        3.4.3 资料集
    3.5 拓展功能
        3.5.1 菜单栏
        3.5.2 用户栏
第四章 建立品牌辅助非遗的推广
    4.1 坚守与创新
    4.2 风格的定位:变化和不变
    4.3 有特色的非遗生活方式品牌
        4.3.1 开放产品的定制服务
        4.3.2 结合产品和非遗信息推广
        4.3.3 体验
    4.4 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的结合
第五章 对非遗保护的展望
    5.1 持续的通过新技术激起人们对非遗的兴趣
    5.2 对非遗数字化的担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奖及社会评价
致谢
附录

(10)蒙古族作家获“骏马奖”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附件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1、相关论着中的论述
        2、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
        3、对“骏马奖”的评论
    (三)研究对象、目的及方法
一、“骏马奖”综述
    (一)“骏马奖”的设立
    (二)“骏马奖”的发展与现状
二、获“骏马奖”蒙古族小说作家与作品评析
    (一)获“骏马奖”蒙古族小说作家与作品综述
        1、获“骏马奖”蒙古族小说作家
        2、获“骏马奖”蒙古族作家小说作品
    (二)获“骏马奖”蒙古族作家小说作品题材演变
        1、革命历史题材
        2、反映时事与社会世态题材
        3、伤痕题材
        4、文化传承与宗教题材
        5、生态保护与珍爱动物题材
    (三)人物形象分析
        1、革命英雄形象
        2、文化传承者形象
        3、生态与动物保护者形象
        4、时代控诉者与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5、新时代的民族干部形象
        6、其他形象
三、获“骏马奖”蒙古族作家小说艺术特点解析
    (一)形象特征与结构布局特色
        1、形象特征
        2、结构布局
    (二)极具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
        1、“韵散相间”运文体式
        2、寓情于景的风景化描写
    (三)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修辞方式
        1、形象思维
        2、模糊思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蒙古文书法篆刻艺术的历史起源(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对学龄初期儿童的蒙古族工艺美术传承方式探究[D]. 赵雅楠.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文化生态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D]. 耿灿.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颜体楷书在传统节日礼盒包装设计上的运用与实践研究[D]. 钟雨奇.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基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特征的汉字字体设计研究 ——以中国新疆地区为例[D]. 杜帆.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5]呼和浩特市高校博物馆调查研究[D]. 贺凯民.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6]蒙古族民间社会知识崇尚现象的人类学研究[D]. 塔哈达.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7]浅析标志设计与图形艺术的结合[J]. 杨国勇. 艺术科技, 2017(04)
  • [8]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D]. 颜慧珍.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9)
  • [9]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研究 ——移动互联网传播与品牌化推广[D]. 张闻箫. 西安美术学院, 2016(08)
  • [10]蒙古族作家获“骏马奖”小说创作研究[D]. 哈斯高娃.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蒙古族书法篆刻艺术的历史渊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