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派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武康,陈中伟,外立面,线脚,历史建筑,晾衣架,海派,窗框,地标建筑,上海建筑
海派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舒抒[1](2019)在《武康大楼新装亮相:看起来像没修过,就成功了》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天,修旧如旧的武康大楼“新装”亮相。经过4个多月修缮,武康大楼拆除外立面脚手架,静待国庆期间市民游客前来“打卡”,一览海派地标建筑风采。从徐汇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了解到,这是近十年来武康大楼最大规模保护性修缮,涉及屋面翻修、墙体修缮、室内(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9-09-30)
杨璐[2](2019)在《海派文化影响下上海红色建筑的传承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中共"一大""二大"和"四大"纪念馆不同的展示意义,揭示海派文化影响下红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并探究海派文化在其中的存在形式。(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4期)
周方耘[3](2019)在《在石库门建筑赏析中感悟海派文化的魅力——小学高年级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重返石库门"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美术的视野出发,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内容,既感受建筑的美,又了解上海历史的厚度,从而对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对上海的热爱之情。(本文来源于《现代教学》期刊2019年Z3期)
丁宁,潘莉[4](2018)在《“建筑可阅读”,海派文化成为都市游富矿》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上海市旅游局“建筑可阅读”现场推介会在徐汇区召开。会前,上海市副市长陈群与参会代表饶有兴致地参观了设在徐家汇大修道院旧址的“‘梧桐深处’徐汇历史建筑阅读展示汇”,他对徐汇区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提供11种不同的城市建筑阅读方式的创新之举,给予了充分肯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旅游报》期刊2018-08-06)
王倩雯[5](2018)在《从亭子间建筑现象探究“海派”建筑发展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亭子间是旧上海记忆的经典元素之一,亭子间文学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与风土人情。亭子间以其诗意的空间文学表达折射出上海建筑扎实的风格基础,但是上海人精打细算及都市生活的匆忙某种程度又限制了"海派"建筑发展。本文以亭子间现象出发,探究"海派"建筑困境。(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07期)
黎澜[6](2018)在《海派建筑元素在皮具上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派文化衍生出了海派建筑,海派建筑是海派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在海派文化的基础上,以海派建筑为研究对象,手工艺皮具作为载体,对海派建筑图案元素进一步解构重组,把运用现代激光雕刻技术表现海派建筑图案元素的镂空木雕与手工艺皮具相结合,透过海派建筑图案元素探析海派建筑在皮具上的装饰性表达。研究认为:在传统的手工艺皮具上通过现代的新兴技术融入海派建筑的图案元素进行装饰,使传统手工艺皮具注入了新的血液,产生了新鲜的装饰视觉美感,同时也使手工艺产品不断进步与创新。(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05期)
陈栋浩[7](2017)在《转型期海派建筑及其地域性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派”建筑作为上海的地域建筑风格,所体现的是上海地域性文化,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建筑界掀起研究地域建筑的浪潮之后,被学术界所认知。然而经过3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并未给“海派”建筑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其本身却面临着众多困境。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式,众口难调的定义认识,几乎将“海派”建筑抽象成一鳞半爪、互不关联的片断,“海派”建筑的相关概念被不断消解和淡化。尤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之后,在这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无论是社会还是建筑界对“海派”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派”建筑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显然造成“海派”建筑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由其内部结构中诸多层次的众多矛盾所形成的复杂关系网所决定的,本文通过梳理其内部的结构,概括出其陷入困境的叁大“根本性”议题,分别是“形式与文化”、“内生与外生”、“理论与实践”,并通过“学派”的概念对“海派”建筑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文章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和第一章是对全文的导论,绪论是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全文进行阐述;第一章是对“海派”建筑的溯源,提出“流派”意义的“海派”建筑内部的叁大“根本性”议题所呈现的矛盾是其陷入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并从“派别”的角度对其重新定义,分为“泛意海派建筑”和“狭义海派建筑”;第二章是通过对石库门里弄变迁地分析,指出“海派”建筑陷入发展困境的第一大原因是因为“海派”建筑的形式特征和文化内涵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第叁章是通过上海建筑界对上世纪叁十年代“中国固有式”建筑和建国后对民族形式复兴的态度,来说明“海派”建筑文化“内生”和“外生”的关系,并指出片面理解“海派”建筑文化是导致其陷入发展困境的第二大原因;第四章是通过对华东电力大楼和方塔园的评析来指出“海派”建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其发展困境的第叁大原因;结语是对“海派”建筑的发展困境进行总结,并指出当代“海派”建筑发展的需求和“学派”意义的“海派”建筑的合理性,并对其展望。(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7-04-01)
陈栋浩[8](2016)在《Art 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装饰艺术(Art Deco)建筑作为上海近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构成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同时作为一种时尚文化,还传播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Art Deco作为"海派"建筑文化发育时期重要的建筑风格,它的流行可以说是两者相互选择的结果,其所构成的城市形象,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拼贴,更深藏着城市历史、审美趋向及价值观,对当代上海城市形象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6年10期)
戚尔达[9](2016)在《注重培养“海派建筑匠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戚尔达)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在一项提案答复中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将与历史建筑技艺遗产传承相关专业列入职业教育奖励专业目录,实施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并指导此类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按照有关规定,申报专业技术职称。今年年初市政协十二(本文来源于《联合时报》期刊2016-08-26)
周进[10](2015)在《中西融合的海派教堂建筑》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明朝中叶万历年间,基督教就已经传入上海,并在徐光启等士大夫阶层的推动下迅速在江南地区传播。在现存最早的教堂——敬一堂(1640年)建成之前,1609年上海就已经建造了第一座教堂——圣玛丽亚祈祷所,之后教堂的数量快速增加到66所。不过到了18世纪早期以(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5-08-21)
海派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中共"一大""二大"和"四大"纪念馆不同的展示意义,揭示海派文化影响下红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并探究海派文化在其中的存在形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派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舒抒.武康大楼新装亮相:看起来像没修过,就成功了[N].解放日报.2019
[2].杨璐.海派文化影响下上海红色建筑的传承与创新[J].汉字文化.2019
[3].周方耘.在石库门建筑赏析中感悟海派文化的魅力——小学高年级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案例[J].现代教学.2019
[4].丁宁,潘莉.“建筑可阅读”,海派文化成为都市游富矿[N].中国旅游报.2018
[5].王倩雯.从亭子间建筑现象探究“海派”建筑发展困境[J].汉字文化.2018
[6].黎澜.海派建筑元素在皮具上的应用研究[J].明日风尚.2018
[7].陈栋浩.转型期海派建筑及其地域性特征研究[D].上海大学.2017
[8].陈栋浩.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
[9].戚尔达.注重培养“海派建筑匠人”[N].联合时报.2016
[10].周进.中西融合的海派教堂建筑[N].文汇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