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卫国战争文学论文-王一夫

苏联卫国战争文学论文-王一夫

导读:本文包含了苏联卫国战争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批评,伦理道德批评,苏联文学,日丹诺夫

苏联卫国战争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夫[1](2014)在《“阶级标准”与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以日丹诺夫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日丹诺夫是20世纪中叶的苏联意识形态领导人之一。1946年,在斯大林和日丹诺夫的主持下,联共(布)中央通过了《联共(布)中央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个杂志问题的决议》。同年,日丹诺夫在列宁格勒作了关于这一决议的同题报告,成为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的典型文本。《决议》和日丹诺夫《报告》表明了苏联文学以"阶级"确立道德批评标准的必然性。(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王一夫[2](2014)在《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丹诺夫是20世纪中叶的苏联意识形态部门负责人之一,其在斯大林的直接命令下,对苏联文学意识形态、文学文化体制、文学出版及文学批评进行全面的干预。在各层面上影响着苏联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的发展。1946年,在斯大林和日丹诺夫本人的主持下,联共(布)中央通过了《联共(布)中央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个杂志问题的决议》。同年,日丹诺夫在列宁格勒作了关于这一决议的同题报告,成为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的典型文本。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个文本及相关的论着进行全面的解读,以此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理论。并从“‘阶级’与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的判断标准”、“‘入民’与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的依托对象”、“‘体制’与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的执行手段”叁个角度进行研究。最终对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的价值及意义进行重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4-03-15)

刁振杰[3](2014)在《苏联卫国战争文学浪潮背景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战争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话题,围绕在它旁边的更多的是痛苦,毁灭和不愿承担的回忆。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包括苏联3000万人民在内的无数生灵涂炭,人类文明受到毁灭。但对于苏联民族来说,更是如此。(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4年02期)

刁振杰,夏英杰[4](2013)在《苏联卫国战争文学前两次浪潮特点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41年6月22日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苏联战争文学就伴随着战争一起出现,早期的作家、诗人都是以战地的身份随军一同走向战场,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艰难。这一时期,为了鼓舞国内抗战士气和民族同仇敌忾的精神,作家塑造了大量带有明显英雄主义的军人形象。(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3年24期)

穆华英,王蕾,李万春[5](2012)在《中国的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联卫国战争文学诞生不久,中国就开始了对它的研究。研究工作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上世纪50年代前期,出现了第一个研究高潮。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二个研究高潮。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卫国战争文学的发展历程、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本文来源于《俄罗斯文艺》期刊2012年04期)

潘龙[6](2011)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文学和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文学与艺术的特点,及其所承担的使命与产生的影响,以供探讨。(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1年03期)

李万春,王蕾[7](2010)在《苏联卫国战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40年代初,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开始的翌日,也就是苏联卫国战争文学诞生之日,这一天(1941年6月23日)《真理报》上发表了苏尔科夫和阿谢耶夫的诗歌。在伟大卫国战争年代,一千多名文学工作者(当时苏联作协会员总数的叁分之一)参加了红军和游击队;那些留在后(本文来源于《俄罗斯文艺》期刊2010年01期)

袁玉梅[8](2009)在《自我意识与他国书写——对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四五十年代苏联卫国战争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着重剖析了这一时期文学书写中所表现出的苏联人强烈的自我优越意识和对他国形象的想象与建构。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对他国形象的塑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弱化的他国形象背后,隐含的是苏联拯救世界的雄心。战争则是以另类方式将自我与他者关系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本文来源于《俄罗斯文艺》期刊2009年01期)

孙中文[9](2008)在《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41年至1945年的苏德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大的浩劫,2000万苏联人死于这场大的灾难。但这场战争又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努力,对自己的文明进行的一场自我救赎。在战争中,一切的善与恶,真与伪,爱与恨都得到了彰显和洗礼。战争虽然过去了,但对战争的回忆与评价永远没有结束。本文从文化历史层面和主题学视野对苏联四十年卫国战争文学进行了初步的探析和研究。结构上主要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文化历史层面对苏联卫国战争文学进行历史渊源。第二部分主要对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主题范式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理论整合。第叁部分主要从美学角度探究了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悲剧魅力。文学作为一种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观照的意识形态,不得不把战争纳入自己的视野中。苏联卫国战争文学是记录战争史实的艺术载体。她不仅承载着对人类反法西斯战争正义的高扬、苏联人民同仇敌忾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含蕴着对战争中人类苦难生存的深切同情。苏联作家们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共性,同时借助战争文学的悲剧魅力表达了对人类现代文明的深切忧患。(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唐若石[10](1999)在《苏联卫国战争文学主题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经历了两次高潮,在战时阶段的创作中,突出了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主题;战后由于某些社会原因,创作陷入低潮;六七十年代重新繁荣时,战争文学已转向对人的价值的探索,关注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遭遇,尤其是关注普通苏联兵士兵的生命。着重表现战火中生命的可贵,表明苏联卫国战争文学日趋成熟。(本文来源于《福州师专学报》期刊1999年05期)

苏联卫国战争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丹诺夫是20世纪中叶的苏联意识形态部门负责人之一,其在斯大林的直接命令下,对苏联文学意识形态、文学文化体制、文学出版及文学批评进行全面的干预。在各层面上影响着苏联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的发展。1946年,在斯大林和日丹诺夫本人的主持下,联共(布)中央通过了《联共(布)中央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个杂志问题的决议》。同年,日丹诺夫在列宁格勒作了关于这一决议的同题报告,成为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的典型文本。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个文本及相关的论着进行全面的解读,以此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理论。并从“‘阶级’与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的判断标准”、“‘入民’与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的依托对象”、“‘体制’与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的执行手段”叁个角度进行研究。最终对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的价值及意义进行重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联卫国战争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一夫.“阶级标准”与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以日丹诺夫为例[J].许昌学院学报.2014

[2].王一夫.卫国战争后苏联文学道德批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3].刁振杰.苏联卫国战争文学浪潮背景浅析[J].金田.2014

[4].刁振杰,夏英杰.苏联卫国战争文学前两次浪潮特点探析[J].商.2013

[5].穆华英,王蕾,李万春.中国的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研究[J].俄罗斯文艺.2012

[6].潘龙.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文学和艺术[J].青年文学家.2011

[7].李万春,王蕾.苏联卫国战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J].俄罗斯文艺.2010

[8].袁玉梅.自我意识与他国书写——对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再思考[J].俄罗斯文艺.2009

[9].孙中文.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10].唐若石.苏联卫国战争文学主题的演变[J].福州师专学报.1999

标签:;  ;  ;  ;  

苏联卫国战争文学论文-王一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