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支路交叉口论文-单莹莹

主支路交叉口论文-单莹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支路交叉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支路交叉口,交通组织,右转弯车流,熵

主支路交叉口论文文献综述

单莹莹[1](2014)在《城市主支路交叉口右转交通组织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交通管理者意识到必须依靠交通组织来提高城市路网的畅通性和安全性,而交叉口是影响路网通达性的关键节点。本论文从细处入手,对研究较少的城市主支路交叉口这类中小型交叉口开展研究,以期通过对该类交叉口进行交通组织的优化来提高主路的通行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整个城市路网的通达性。本论文将主支路交叉口车流的转弯过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对研究较少的右转弯车流进行分析,在建立主路右转车流交通状态判别熵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右转车流优化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文献阅读与分析,总结了目前常用的交叉口交通组织的内容、方法及步骤等,并指出哪些方法可以适用于主支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2)分别从左、右转弯车流的交叉口渠化方法、专用车道的设置等方面开展综述分析,对常用的右转车流的交通组织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明确了下一步重点开展右转车流交通组织的研究目标。(3)对主支路交叉口右转车流的交通状态判别开展研究。通过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和热力学系统的对比,将热力学的基本理论——熵运用到交通流领域,并在交通流流体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熵产生模型。并分析确定指定状态时注入的负熵及其意义,建立了主-支路交汇处交通系统的总熵模型,从而得到交通状态判别熵模型和需要注入负熵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熵值越小,道路服务水平越高。(4)在对右转车流进行交通状态判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右转车流交通组织优化方法进行研究。以可插车间隙理论为基础建立模型,对采用提前右转方式的右转车流进行了通行能力、延误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同时对直行和左转车流的通行能力情况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出了提前右转是主支路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的有效措施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王殿海,马东方,陈永恒[2](2009)在《主支路交叉口设置信号的临界流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求主支路交叉口设置信号的临界流量依据,以可插车间隙理论和排队论为基础,用概率分析法证明了将多股主路车流看作一股车流的可行性,建立了主支路交叉口的平均延误模型.从交通效率的角度出发,对比交叉口信号设置前后的平均延误时间,针对常见的3种无信号交叉方式,得到了不同临界间隙下设置信号的临界流量曲线,为主支路交叉口的信号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项乔君,王炜,常玉林,周启兆[3](2000)在《主/支路条件下交叉口通行能力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必须与交通运行质量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 .通行能力的评价方法不仅应该反映出道路使用者的主观满意程度 ,还应对道路的利用程度作出客观评价 .本文针对我国公路上无信号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的道路和交通特性 ,建立了适用于主 /支路条件下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3期)

主支路交叉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寻求主支路交叉口设置信号的临界流量依据,以可插车间隙理论和排队论为基础,用概率分析法证明了将多股主路车流看作一股车流的可行性,建立了主支路交叉口的平均延误模型.从交通效率的角度出发,对比交叉口信号设置前后的平均延误时间,针对常见的3种无信号交叉方式,得到了不同临界间隙下设置信号的临界流量曲线,为主支路交叉口的信号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支路交叉口论文参考文献

[1].单莹莹.城市主支路交叉口右转交通组织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王殿海,马东方,陈永恒.主支路交叉口设置信号的临界流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

[3].项乔君,王炜,常玉林,周启兆.主/支路条件下交叉口通行能力综合评价[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标签:;  ;  ;  ;  

主支路交叉口论文-单莹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