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累积污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矿区,煤矸石堆场,农田,重金属
累积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王萍,刘静,朱健,李筑江,田茂苑[1](2019)在《贵州省煤矿区污染农田重金属累积与迁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贵州省中西部3个煤矿区煤矸石堆场周边污染农田进行调查与采样分析,探讨污染农田土壤重金属累积与迁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矿区污染农田土壤中Cd、Hg含量分别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水田)的2.20~9.33倍、0.34~2.48倍,86.7%的污染农田中Cd含量水平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煤矿区造成农田污染的重金属元素首要是Cd,其次是Hg,再次是Cu、Cr。调查对应的污染农田排水中Cd含量都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值或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一类限值(水作),而Hg含量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值,污染农田排水对周边水体质量的影响主要是Cd、Hg。此外,调查区稻米中Cd、Hg、As含量分别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污染物限量值的0.74~1.77倍、0.45~1.35倍、0.50~1.16倍,超标率分别为73.3%、33.3%和20.0%,煤矿区污染农田中生产的稻米出现明显的Cd污染及一定程度的Hg、As污染。(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易镇邪,苏雨婷,谷子寒,王元元,屠乃美[2](2019)在《不同生育阶段间歇灌溉对镉污染稻田双季稻产量构成与镉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镉污染稻区水稻合理灌溉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间歇灌溉对双季稻产量构成与镉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2季水稻总产以全生育期淹水灌溉处理最高,其次是全生育期间歇灌溉与齐穗至灌浆中期间歇灌溉处理,孕穗至齐穗期间歇灌溉处理产量显着降低;全生育期淹水灌溉处理有利于提高结实率,而全生育期间歇灌溉与分蘖至孕穗间歇灌溉处理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2)灌水方式显着影响水稻各器官成熟期镉含量,其中全生育期间歇灌溉有显着提高效果,而全生育期淹水灌溉有降低效应。孕穗至齐穗、齐穗至灌浆中期间歇灌溉处理早、晚稻籽粒镉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生育阶段间歇灌溉处理。(3)地上部镉累积量以全生育期淹水灌溉处理最低,全生育期间歇灌溉处理最高;各间歇灌溉处理中,孕穗至齐穗、齐穗至灌浆中期间歇灌溉处理地上部镉累积量相对较低。综上所述,为确保双季稻产量、降低稻米镉含量,镉污染稻区最佳灌溉方式为全生育期淹水灌溉,在水资源较紧张的情况下,齐穗至灌浆中期可采取间歇灌溉方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波,于磊,潘兴瑶,张宇航,张猛[3](2019)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道路污染累积负荷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类型道路旱期污染物负荷特性,以北京海绵建设典型区域为研究区进行室外不透水地表道路污染物采集实验,分析了各污染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空间分布特征及累积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物在不同类型道路上分布差异明显,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道路类型对总磷TP、总氮TN和氨氮NH3-N均无显着影响;公路上各指标之间相关程度较大,TP与TN、化学需氧量COD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以上,COD与其他指标相关性较为明显,而某特定小区道路上各污染物指标相关系数普遍较低;小区道路上的水质悬浮物SS和COD与其他道路存在显着性差异;地表污染物累积过程随旱期天数增加表现出不稳定的波动状态,波动幅度较大;平均累积速率随旱期天数的增加呈指数形式减少。(本文来源于《北京水务》期刊2019年05期)
刘子赫,孟瑞红,代辉祥,洪庆洋,闫秋鹤[4](2019)在《基于改进地累积指数法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的常用方法——地累积指数法,可定量分析确定点位特定重金属污染程度,但在流域重金属污染评价或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评价中难以适用。针对特定重金属污染评价情景,本文将最大浓度与浓度平均值以内梅罗指数法引入地累积指数法中;针对复合污染评价情景,综合考虑重金属浓度及其生态毒性,提出"等当量生态毒性指数"的概念,以此为依据筛选出生态危害贡献最大的重金属,将其浓度变化指数及多种重金属浓度变化指数的平均值以内梅罗指数法引入地累积指数法中。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既考虑了重金属浓度的最大值,又兼顾各重金属的毒性特征。本文以丹江口水库支流朝北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为例,验证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在评价流域特定重金属污染时,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避免了地累积指数取平均值忽视重污染点位的问题,能够有效识别出流域内Hg元素在个别点位存在的严重污染,各重金属污染等级排序结果更有利于全面反映流域内重金属污染情况。在评价重金属复合污染时,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总体一致,且有效避免了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直接利用未修正重金属毒性系数造成的评价结果不合理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徐琪,龚甲桂,赵胜军,李成习,殷建伟[5](2019)在《金昌市金川区土壤重金属累积分析及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按土壤利用方式将金川区分为矿业活动区、农耕区、城市活动区和未开发区,调查了金川区表层土壤中As、Hg、Cr、Ni、Cu、Zn、Cd和Pb含量及分布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土壤重金属来源,并利用地累积指数评价了重金属污染情况。结果表明金川区土壤Hg、Cr、Ni、Cu、Cd和Pb高于甘肃省土壤背景值,Ni含量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各分区内Ni和Cu均高于甘肃省土壤背景值。土壤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矿业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其次为城市交通、燃煤和污水灌溉。地累积指数表明金川区Cu和Ni污染最为严重,各分区污染程度表现为:矿业活动区>农耕区>城市活动区>未开发区。(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1期)
刘旭,郑刘根,陈欣悦,杨涛,陈永春[6](2019)在《淮南潘集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在小麦中累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淮南潘集矿区内农田土壤和小麦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选取了16块研究样地,测定其农田土壤和小麦不同部位中Cu、Zn、Pb、Cd、As含量,利用生物富集系数(BCF)和转运系数(TCF)分析重金属在小麦中的迁运行为,并进行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矿区农田土壤Zn、Pb浓度平均值低于背景浓度,Cu、Cd、As浓度平均值分别是背景浓度的1.03、4.17、1.81倍。5种重金属的化学形态以残渣态为主,Cu、Zn、Pb、Cd、As的残渣态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47.44%、50.33%、43.36%、46.84%、98.86%。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处于轻度或中度等级,相对较轻,主要贡献重金属是Cd。Cu、Zn易于富集在小麦地上部分,Pb、Cd、As大部分富聚在地下部分。(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8期)
杜晓丽,梁卉,朱英杰,李俊奇,王文亮[7](2019)在《博大大厦停车场生物滞留系统重金属累积污染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大大厦停车场生物滞留系统表层和10 cm深度处介质,考察该生物滞留系统运行5年后重金属累积量,探讨pH值、有机质含量与重金属累积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博大大厦停车场生物滞留系统单位介质中重金属含量顺序为Zn>Cu>Pb>Cd,且10 cm深度处介质中重金属累积量大于表层介质;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得到各重金属污染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Pb>Cd>Cu>Zn,其中Pb是该生物滞留系统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源。(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王爱丽,商书波,孙梦瑶,王芳[8](2019)在《番茄对污染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吸收累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番茄对污染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吸收积累特征。结果表明,番茄根系、茎、叶和果实均可以吸收累积PAEs化合物,其含量与土壤污染程度成正相关;相同处理的番茄茎、叶和果实中邻苯二甲酸正丁酯(DBP)含量均高于邻苯二甲酸异辛酯(DEHP),而番茄根系中DBP的含量低于DEHP; 4个不同处理方式土壤中DBP和DEHP的残留量顺序均为:灭菌土壤组>灭菌土壤种植番茄苗组>未灭菌土壤组>未灭菌土壤种植番茄苗组。无论是灭菌处理还是未灭菌处理,有番茄苗组土壤中PAEs含量均低于无番茄苗组,未灭菌土壤种植番茄苗组土壤中PAEs残留量最低,PAEs削减率高达96.39%,有番茄苗组微生物数量大于无番茄苗组。这些说明土壤中PAEs的削减是番茄植物和微生物协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英杰[9](2019)在《生物滞留介质累积—释放重金属特性及污染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关于生物滞留技术对雨水径流重金属控制的研究多集中在净化效果、净化机理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忽视了重金属在不同种类生物滞留介质中的长期累积特征及趋势,对生物滞留介质已积蓄重金属的再释放也鲜有报道,难以为生物滞留技术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潜在生态风险及环境中重金属的总量控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因此,本文通过考察不同生物滞留介质对径流重金属的累积特性,预测其累积趋势,分析其释放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介质累积、释放重金属污染进行风险评价,并辅以实际工程中生物滞留介质重金属累积-释放特性调查,最终获取生物滞留系统累积、释放重金属的特征及风险,对预测和控制生物滞留系统重金属二次污染,保持系统的可持续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不同介质生物滞留系统对地表径流重金属累积趋势及生态污染风险不清的问题,通过搭建生物滞留系统,以强化生物滞留介质(铁锰复合氧化物颗粒、给水厂污泥颗粒)和常用惰性生物滞留介质(粗沙)为主要填料,考察模拟道路径流重金属在生物滞留系统中的去除效果和累积趋势,并对其进行污染风险评价。针对生物滞留介质已积蓄重金属的释放可能带来生态风险的问题,通过静态试验考察不同温度、pH值、盐度和腐殖酸对介质中积蓄重金属的释放的影响,并通过清水淋洗考察生物滞留系统中积蓄重金属的释放规律。为了解实际工程中生物滞留系统介质中重金属累积和释放特性,采集已运行多年的实际工程生物滞留系统(位于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七街和博大大厦停车场)中的生物滞留介质,考察其重金属的累积量,分析pH值、有机质含量与重金属累积-释放之间的相关性,并对重金属累积污染风险进行评价。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随年份增加,生物滞留系统不同介质深度对重金属的去除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同一年限时,介质深度越深,越有利于径流重金属的去除。反之,随年份增加,生物滞留系统不同深度介质中重金属的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且同一年限时,生物滞留介质层深度越深,其重金属含量越少,表层介质累积最多。(2)强化生物滞留介质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均优于惰性生物滞留粗沙;预测生物滞留系统将在运行20~30年时需要更换0~20cm厚度的介质,否则可能产生因溢流而造成的Cd二次污染。(3)惰性介质生物滞留系统出水的风险明显高于强化介质生物滞留系统;而强化介质受污染程度高于惰性介质。(4)饱和生物滞留介质能快速释放重金属,且高温、低pH值、高盐度均可显着促进叁种生物滞留介质中重金属的释放;(5)科创十七街和博大大厦停车场生物滞留系统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最大值均为Zn,最小值均为Cd。科创十七街表层土壤污染风险更高,而博大大厦停车场生物滞留系统10cm深度土壤污染风险更高。土壤中有机碳可与重金属发生同步释放。(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艾金华[10](2019)在《重金属污染对不同品种小麦镉累积差异及间作修复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再生或再生极为缓慢的资源。随着现代工业、采矿业及农药的使用等活动,导致重金属污染现象日益加剧。研究区位于河南北部,所在市是我国着名的轻工业城市之一,当地生产电池的企业大约有200多家,其中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就有30多家,由于上世纪技术条件所限,大多生产工艺、装备水平较差,污染防治设施简陋,排放的“叁废”长期富集造成部分区域土壤重金属超标。根据已有研究,农田中的重金属不但会对农产品质量造成影响而且同时也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居民身体健康。因此,采取合适的措施降低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是保证农作物安全生产的关键。在开展当地农田安全利用之前,了解当地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农作物污染状况显得极有必要。本文以河南北部某地由电池生产污染引起农田污染耕地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污染区域进行土壤和农产品进行污染状况调查,然后针对重金属污染农田,分别采用低累积作物阻隔技术和超富集植物和作物间套作修复技术进行农作物污染控制。但由于当地对于低累积品种小麦的筛选较少,故对当地不同小麦品种镉累积差异性进行了比较,以筛选出潜在小麦低累积品种,以及对超富集植物龙葵和玉米不同间作组合对玉米籽粒镉含量控制效果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当地污染土壤-农作物污染调查对研究区所采的87个土壤和对应小麦样品测试后发现,土壤和小麦样品以镉污染为主,其中,土壤镉超标率为94.25%,小麦籽粒镉超标率为67.81%。其他元素超标情况为土壤锌超标率为3.45%,小麦籽粒锌超标率为8.05%,镍超标率3.45%。研究当地居民对小麦的人体的摄入风险,结果表明部分区域Zn和Cd对成人和儿童都有一定的危害,部分区域Cu元素对当地成人有一定的危害。2)不同品种小麦Cd积累差异性研究在对当地广泛种植的18个小麦品种进行大田Cd累积差异性研究,通过通过测定小麦株高、最上节节长、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指标,分析土壤和小麦不同部位的Cd含量,结果表明所种植的18个小麦品种株高、最上节节长、穗粒数和千粒重存在显着性差异,小麦各部位Cd累积情况呈现叶>茎>颖壳>籽粒,且茎中Cd含量与叶中及颖壳中Cd含量都呈极显着正相关,叶中Cd含量和颖壳中Cd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颖壳中Cd含量和籽粒中Cd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小麦籽粒Cd含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号、10号和18号品种小麦具有Cd低累积特性,品种名分别是西农979号、新麦26和郑麦9023。3)玉米/龙葵不同间作组合对玉米籽粒镉含量影响不同间作组合下,玉米各部位Cd含量呈现根>叶>茎>籽粒,间作都能达到玉米籽粒Cd含量的降低的目的,且间作都促进了龙葵地上和地下部对Cd的吸收。单行玉米和单行龙葵间作,玉米和龙葵30cm行距时间作玉米籽粒降Cd效果更好;双行玉米和单行龙葵间作,龙葵和玉米60cm行距时间作玉米籽粒Cd含量降低效果更好;双行龙葵比单行龙葵间作对玉米籽粒Cd含量降低效果更好。在保证玉米籽粒Cd含量不超标并兼顾广大农民生产效益的同时,YL40120和YL40120-2是较为理想的间作组合。(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0)
累积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给镉污染稻区水稻合理灌溉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间歇灌溉对双季稻产量构成与镉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2季水稻总产以全生育期淹水灌溉处理最高,其次是全生育期间歇灌溉与齐穗至灌浆中期间歇灌溉处理,孕穗至齐穗期间歇灌溉处理产量显着降低;全生育期淹水灌溉处理有利于提高结实率,而全生育期间歇灌溉与分蘖至孕穗间歇灌溉处理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2)灌水方式显着影响水稻各器官成熟期镉含量,其中全生育期间歇灌溉有显着提高效果,而全生育期淹水灌溉有降低效应。孕穗至齐穗、齐穗至灌浆中期间歇灌溉处理早、晚稻籽粒镉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生育阶段间歇灌溉处理。(3)地上部镉累积量以全生育期淹水灌溉处理最低,全生育期间歇灌溉处理最高;各间歇灌溉处理中,孕穗至齐穗、齐穗至灌浆中期间歇灌溉处理地上部镉累积量相对较低。综上所述,为确保双季稻产量、降低稻米镉含量,镉污染稻区最佳灌溉方式为全生育期淹水灌溉,在水资源较紧张的情况下,齐穗至灌浆中期可采取间歇灌溉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累积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1].王萍,刘静,朱健,李筑江,田茂苑.贵州省煤矿区污染农田重金属累积与迁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9
[2].易镇邪,苏雨婷,谷子寒,王元元,屠乃美.不同生育阶段间歇灌溉对镉污染稻田双季稻产量构成与镉累积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李波,于磊,潘兴瑶,张宇航,张猛.北京城市副中心道路污染累积负荷特征研究[J].北京水务.2019
[4].刘子赫,孟瑞红,代辉祥,洪庆洋,闫秋鹤.基于改进地累积指数法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5].徐琪,龚甲桂,赵胜军,李成习,殷建伟.金昌市金川区土壤重金属累积分析及污染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6].刘旭,郑刘根,陈欣悦,杨涛,陈永春.淮南潘集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在小麦中累积特征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7].杜晓丽,梁卉,朱英杰,李俊奇,王文亮.博大大厦停车场生物滞留系统重金属累积污染风险评价[J].环境工程.2019
[8].王爱丽,商书波,孙梦瑶,王芳.番茄对污染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吸收累积特征[J].生态毒理学报.2019
[9].朱英杰.生物滞留介质累积—释放重金属特性及污染风险评价[D].北京建筑大学.2019
[10].艾金华.重金属污染对不同品种小麦镉累积差异及间作修复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