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城乡差距,民族文化,质性研究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覃琦[1](2008)在《直面大山的倾诉》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问题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研究者认为,要切实改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落后现状,就必须关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重视大山教育。本研究通过深入到调查地融水苗族自治县访谈了16位本地人或在融水农村生活多年的外地人。访谈对象主要涉及乡村教师、学生、家长,以及与访谈对象相关联的人员,如其家人、亲戚、朋友、邻居等等。另一方面,鉴于本人在融水调研访谈获得的资料面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这样“厚实”的主题还嫌单薄,同时为了弥补对某些问题访谈不深刻的缺憾,本研究还借用了文献法,对相关报道和研究进行文本分析。本研究直观地展示了被研究者对于大山的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民族文化、素质教育、减负、高中教育与大学梦等的理解、评价和反省,进而剖析教育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的实际互动,探讨教育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的实际性问题。本研究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大山教育仍旧比较落后,其中的原因是受“现代等同于城市”、“传统等同于农村”、“现代高于传统”的强势观念左右,导致教育内容以及国家统编的教材远离大山的实际生活。二、在大山里,上大学仍被认定为走出大山的惟一出路。“读书就是为了上高中考大学”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民送孩子读书的基本价值取向。基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状,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民的教育行为功利化极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民对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推崇备至,二是导致“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决定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民教育行为向哪个向度偏离,关键在于对个人教育前途的乐观或悲观的估计。叁、贫穷落实的社会事实,是素质教育和“减负”难以在大山实施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大山的眼里,“减负”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这导致其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受到负面评价。四、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环境仍然恶劣,教师地位仍就没有得到相应提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的大山教育发展。本研究是一项质性研究,无意提出普适性的教育规律。通过归纳的手段自下而上建立理论,让读者从中寻找意义,进行一些思考,有所感悟或感想。(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李让恒,钟水飞[2](1999)在《全省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现场会在桂东召开──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步伐》一文中研究指出4月2日至3日,全省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现场会在桂东县召开。省委副书记郑培民发表书面讲话。副省长唐之享以及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翁晖、省长助理兼省教委主任许云昭和省教委副主任蒋作斌等出席了会议。省委副书记郑培民在书面讲话中指出,桂东县是在摆脱(本文来源于《湖南教育》期刊1999年09期)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4月2日至3日,全省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现场会在桂东县召开。省委副书记郑培民发表书面讲话。副省长唐之享以及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翁晖、省长助理兼省教委主任许云昭和省教委副主任蒋作斌等出席了会议。省委副书记郑培民在书面讲话中指出,桂东县是在摆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覃琦.直面大山的倾诉[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李让恒,钟水飞.全省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现场会在桂东召开──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步伐[J].湖南教育.1999
标签: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育; 城乡差距; 民族文化; 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