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脏同步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生理性起搏
心脏同步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红,黄织春[1](2019)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和主要死因,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我国2003年抽样调查显示,成年人心衰患病率为0.9%,每年发病率为0.5-1.0%。心衰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及住院率为目的,包括以减轻心脏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室重塑的药物治疗及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为主的非药物治疗。随着心衰病程延长及疾病进展,药物干预疗效有限,尤其对于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增大,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伴有左侧束支通路的传导异常,引起房室、室间、室内收缩不同步及室间隔矛盾运动,瓣膜反流加重,射血分数进一步减低。CRT对此类患者而言,可提高心肌收缩同步性,增加心排出量,恢复受损心脏的传导系统,提高其远期生活质量,成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主要选择,该文将对不同具有生理性起搏功能的CRT的应用做进一步阐述。(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2期)
黄晓凤,熊峰[2](2019)在《超声心动图技术在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一种成熟地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可有效减轻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并降低死亡率,延长生存期,但目前仍有部分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未获益,可能与患者筛选、电极植入、术后参数等方面有关。超声心动图技术具有无创、实时及可重复性等优点,成为协助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重要工具。(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学进展》期刊2019年07期)
顾敏,胡奕然,华伟[3](2019)在《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超反应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性,68岁,"活动后气促16年,加重伴心悸9个月",9个月前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诊断扩张型心肌病,植入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术后2个月恢复窦性心律,2次左室电极脱位,经复位后再次脱落,后经胸心外膜放置左室电极,术后48天随访,心力衰竭明显改善,心功能Ⅰ级。(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齐伟,左蕾,刘丽文,王静,马斌[4](2019)在《血流向量图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短期内左心室收缩期流场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血流向量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观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术后短期左心室收缩期血流结构和涡流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我院行CRT的17例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集超声心动图资料。依次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二尖瓣反流容积(mitral regurgitation volume,MRV),并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利用VFM软件采集左心室内血流向量图像,启用涡流模式图,测量时相选取二尖瓣关闭(mitral valve closure,MVC)、主动脉瓣开放(aortic valve open,AVO)和收缩期涡流结束瞬间。结果:14例术后3个月除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改善,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3例病情加重或无改善。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腔减小,二尖瓣反流程度减轻,主动脉速度时间积分增加,左心室内同步性改善。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特征较术前发生显着改变:等容收缩期内涡流中心位置更加靠近基底部,涡流衰减程度减轻;射血期涡流衰减明显。术后等容收缩期缩短而射血期延长,收缩期内涡流持续时间缩短。涡流中心纵向位置小于术前,而横向位置在涡流结束瞬间大于术前,说明术后3个月时的涡流中心更加靠近基底部并向流出道方向移动。涡流直径在主动脉瓣开放前显着增大,而在涡流观测结束瞬间小于术前。涡流面积也相应地呈现先大后小的规律。流量与面积变化一致。主动脉瓣开放瞬间左心室基底部超向主动脉方向的向量速度显着大于术前,而涡流观测终点时刻心尖部速度小于术前。结论:VFM可展示CRT在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内对左心室内涡流特征和演变情况的影响,反映了CRT术后左心室内流场特征明显向有益于左心室功能改善的方向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郑文成,李鼎,李学斌,昃峰,王龙[5](2019)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左室电极的拔除与再植入:中国单中心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RT/CRTD)患者经静脉途径左室电极拔除与再植入的方法以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CRT/CRTD拔除术的患者,分析并总结左室电极拔除与再植入方法、并发症以及成功率。结果共50例(CRT、CRTD分别为33、17例)拔除术患者(起搏器装置感染患者48例、左室电极故障2例)。共拔除左室电极50根(主动固定电极3根,被动电极47根)。左室电极的平均植入时间为55.3个月(1~204个月);左室电极拔除成功率100%(完全拔除94%,临床拔除6%);其中5例(10%)未使用工具徒手拔除,22例(44%)使用锁定钢丝拔除,1例(2%)应用锁定钢丝联合Evolution机械扩张鞘拔除,21例(42%)应用下腔辅助装置抓捕器(Snare)拔除,1例(2%)为内外科杂交手术完成电极拔除。住院期间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为2%),电极拔除手术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1例术后出现急性呼吸衰竭),无次要并发症出现;共34例患者行CRT/CRTD再植入术,其中32例经右锁骨下静脉行左室电极再植入(28例右侧再植入成功),2例左侧成功再植入,左室电极右侧再植入成功率为87.5%,左室电极再植入总的成功率为88.2%。再植入前术中冠状静脉造影显示左室电极拔除后原侧静脉狭窄>50%的患者有15例(44.1%),原侧静脉闭塞3例(8.8%),左室电极拔除后再植入原侧静脉的有21例(61.8%),原有侧静脉狭窄或闭塞再植入选择其他侧静脉10例(29.4%),1例(2.9%)患者应用球囊扩张侧静脉后成功送入左室电极。结论对于CRT/CRTD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拔除心脏装置包括左室电极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以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左室电极拔出后再植入总的成功率为88.2%,右侧再植入成功率为87.5%,植入难度较大但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李志刚,胡咏梅[6](2019)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心力衰竭病因,将76例实施CRT手术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分为缺血性心肌病组(36例)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组(40例),所有病人实施CRT手术后均进行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心脏彩超指标和死亡率。结果 CRT术后3个月,非缺血性心肌病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缺血性心肌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50%与66.67%,P<0.05)。CRT术后3个月,两组B型利钠肽(BNP)水平均较手术前降低(P<0.05),6 min步行距离均较手术前增加(P<0.05),且术后3个月,非缺血性心肌病组BNP水平和6 min步行距离优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CRT术后3个月,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手术前增高(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房容积(LAV)均较手术前降低(P<0.05);且非缺血性心肌病组LVEF高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LVEDD、LVESD和LAV均低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结论对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CRT均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且非缺血性心肌病病人疗效及心功能改善更明显。(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6期)
陈旭华,白慧,王靖,楚建民,华伟[7](2019)在《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的患者的遗传学特征。方法连续入组2013年至2016年于我院单中心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且同时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①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且QRS时限≥150 ms;②纽约心功能Ⅱ~Ⅲ级;③左室射血分数(LVEF)﹤35%;④年龄≥18岁;⑤接受了心脏再同步化装置植入治疗。术后随访12~15个月,抽取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进行高通量靶向测序,检测131个与原发性心肌病和心脏离子通道疾病相关的基因。结果 112例患者中,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的患者27例(24.1%)。27例患者均为汉族,男性20例(74.1%),平均年龄为(57.6±7.9)岁。相比总体,无反应组的患者具有扩张型心肌病家族史的比例更高(18.5%vs 6.3%,P=0.04),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前的左室舒张末内径更大[(59.9±10.4)mm vs(62.7±8.7)mm,P=0.02]。27例(100%)患者均检测出罕见基因变异,共检测出70个罕见基因变异位点,涉及34个基因,均为杂合子基因型。27例(100%)患者均检测出涉及2~5个基因的罕见变异,每例患者的罕见变异平均涉及(3.4±0.9)个基因。变异率最高的前5位基因是SYNE2(10.0%)、MYH6(10.0%)、TNNT2(8.6%)、MYH7B(5.7%)、SCN5A(5.7%)。突变类型中错义突变和移码突变最为常见。9例(33.3%)患者的9个罕见变异被判读为致病突变,其中肌节相关基因占3例。22例(81.5%)患者的罕见变异涉及2个及以上的基因群组,最常涉及的基因群组依次为离子通道相关(44.4%)、细胞核相关(40.7%)、肌节相关(29.6%)、肌浆网/细胞质相关(18.5%)、桥粒相关(18.5%)、Z盘相关(14.8%)、肌营养不良相关(14.8%)、和细胞骨架相关(11.1%)。结论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的汉族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均可发现多种罕见变异。变异基因多涉及离子通道、细胞核和肌节相关蛋白,基因谱与国外报道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陈康玉,严激,苏浩,徐健,王齐[8](2019)在《左心室四极导线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房高频事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左心室四极导线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心房高频事件(AHR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窦性心律的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的患者118例。根据左心室导线类型分为四极导线组(n=39)和双极导线组(n=79)。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价疗效,以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缩小≥15%为CRT有反应。主要终点AHRE定义为CRT-D检测到的心房率≥190次/min、持续时间≥6 min的房性心律失常。结果:植入CRT-D后6个月,CRT有反应患者共计71例(60.2%),四极导线组与双极导线组的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8%vs 54.4%,P=0.070)。与双极导线组相比,四极导线组的左心房容积[15.0(-2.2,27.2) ml vs 8(-3.0,14.0) ml]、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28.0(21.0,45.0) ml vs15.0(3.0,30.0) ml]、LVESV [34.0(21.0,48.6) ml vs 22.0(12.0,32.0) ml]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7.8%(-11.0%,-3.9%)vs-5.5%(-9.1%,-2.3%)]改善更为显着(P均<0.05)。中位随访25个月,有31例(26.3%)患者出现AHRE。生存分析提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四极导线(HR=0.351,95%CI:0.134~0.919,P=0.033)和左心房容积(HR=1.023,95%CI:1.008~1.039,P=0.003)是AHRE的影响因素。结论:四极导线较双极导线可降低CRT-D植入后AHRE的风险,其机制可能与进一步逆转左心房重构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李娜,董颖雪,刘飞,李国草,Chandran,Sadees,Clarance[9](2019)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的患者65例,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6例(9.23%),CRT有应答患者44例(67.69%)。评价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合并疾病情况、心电图包括左束支阻滞形态特征、电极位置及电极间距等。随访(37.4±17.6)个月,并于术前及术后每6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起搏器程控以及心脏超声等指标进行随访。结果: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心力衰竭病史短、心电图表现为真性左束支阻滞、左心房增大程度较轻、右心室电极位于非心尖部、且术后QRS缩短明显(P<0.05)。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OR=12.452,95%CI:3.235~36.682,P=0.012)。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共12例,其中5例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发生率41.7%。CRT后6个月,合并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与非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比较,左室射血分数提高[(15.50±13.45)%vs (4.19±3.34)%]及QRS时限缩短[(28.15±19.17)ms vs (11.92±4.03)ms)更显着(P均<0.05)。平均随访(37.4±17.6)个月时,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死亡率低于非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0%vs 23.7%,P=0.030)。结论: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术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最强的预测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陈东,苏浩,徐健,陈康玉,郭飞[10](2019)在《左室心内膜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经房间隔穿刺或室间隔穿刺途径植入左室心内膜电极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8年10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诊治的6例冠状静脉畸形或CRT无反应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房间隔穿刺或室间隔穿刺途径植入左室心内膜电极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其中4例经房间隔穿刺,2例行室间隔穿刺。测量术前术后QRS波宽度,及术后随访3、6、12、24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房前后径(LAD)大小及心功能分级等变化,以及左室心内膜电极的参数(阈值、阻抗)变化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经房间隔穿刺或室间隔穿刺植入左室心内膜电极,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测QRS宽度较术前明显缩窄;随访24个月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较术前明显缩小;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房前后经(LAD)大小无明显变化,左室电极的参数(阈值、阻抗)较稳定;术中及术后随访过程中无膈肌刺激、无血栓栓塞、出血及室性心律失常等明显不良事件发生,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无一例死亡。结论经房间隔穿刺或室间隔穿刺植入左室心内膜电极获得成功,并获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心脏同步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一种成熟地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可有效减轻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并降低死亡率,延长生存期,但目前仍有部分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未获益,可能与患者筛选、电极植入、术后参数等方面有关。超声心动图技术具有无创、实时及可重复性等优点,成为协助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重要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脏同步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杨晓红,黄织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2].黄晓凤,熊峰.超声心动图技术在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9
[3].顾敏,胡奕然,华伟.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超反应一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9
[4].齐伟,左蕾,刘丽文,王静,马斌.血流向量图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短期内左心室收缩期流场演变[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9
[5].郑文成,李鼎,李学斌,昃峰,王龙.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左室电极的拔除与再植入:中国单中心经验[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9
[6].李志刚,胡咏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7].陈旭华,白慧,王靖,楚建民,华伟.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9
[8].陈康玉,严激,苏浩,徐健,王齐.左心室四极导线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房高频事件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9
[9].李娜,董颖雪,刘飞,李国草,Chandran,Sadees,Clarance.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9
[10].陈东,苏浩,徐健,陈康玉,郭飞.左室心内膜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