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变异论文-陆平,郭广昊,谢菁忠,吴秋红,陈永兴

抗性变异论文-陆平,郭广昊,谢菁忠,吴秋红,陈永兴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性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方品种,NLR,WTK,自然变异

抗性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陆平,郭广昊,谢菁忠,吴秋红,陈永兴[1](2019)在《自然变异之美——中国小麦地方品种的广谱白粉病抗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Powdery mildew,caused by 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wheat diseases worldwide,leading to severe reduction in grain yield and quality.Breeding and deploying disease-resistant cultivars is the most effective,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trategy.However,because of the rapid evolution of Bgt isolates,the resistance of applied resistant genes would be conquered by a new virulence isolate very shortly.Thus,continued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mine new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 from wheat germplasms and closely related species.Wheat landraces are known as important gene pool for durable and broad-spectrum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 after thousand years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elections.Here we reported the map-based cloning of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s Pm5 e and Pm24 from Chinese wheat landraces.A CC-NBS-LRR(NLR) protein confers the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locus Pm5 and a wheat tandem kinase(WTK)provides broad spectrum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of Pm24.Haplotype analyses of diversified worldwide wheat germplasm collection were performed to study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two loci.The results revealed single A/G SNP in the NL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resistant difference between Pm5 e and Pm5 a,and a 6 bp deletion in the WTK was responsible for Pm24 resistance.The rare natural variations in Pm5 e and Pm24 loci were only identified in a few Chinese wheat landraces,providing evidences of natural and human selections in persevering the wheat germplasm diversity and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 evolution under pathogen stress.This finding also provides useful gene resources for future wheat improvement,especially target genes and sites for genome editing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ce in wheat.(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蒋云峰,Ahsan,Habib,郑直,陈国跃,魏育明[2](2019)在《大麦茎基腐病抗性位点Qcrs.cpi-4H的图位克隆与小麦同源基因优异等位变异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茎基腐病(Fusarium crown rot)是由镰刀菌引起的世界半干旱地区麦类作物的一种常见严重病害,引起麦类作物严重减产。筛选抗性材料,解析其抗病的遗传基础是麦类作物茎基腐病抗性改良的重要基础。我们前期鉴定了一个位于野生大麦4HL的主效抗茎基腐病位点Qcrs.cpi-4H,可以解释45.3%的表型变异。利用1820个株系的近等基因系衍生群体对Qcrs.cpi-4H进行精细定位研究,将其定位于0.09 cM范围,对应637 kb的物理区域,其中包含29个预测基因。通过构建新的遗传群体,候选基因区域被缩小至200 kb的物理区间,其中包含9个预测基因。结合近等基因系转录组分析的结果,我们正在对筛选到的候选基因展开功能验证的相关工作。克隆Qcrs.cpi-4H对理解麦类作物茎基腐病抗性的遗传机制和育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后续鉴定该基因在小麦中同源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可用于小麦抗茎基腐病育种。(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练云,李海朝,李金英,王金社,魏荷[3](2019)在《大豆胞囊线虫抗性位点Rhg1和Rhg4优异等位变异在黄淮育成品种中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大豆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SCN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黄淮地区SCN发生普遍,通过对该地区育成大豆品种中抗SCN的基因型分析,为指导抗病品种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针对抗SCN主效位点Rhg1和Rhg4开发的4个KASP标记,先对已知抗性表型的ZDD2315、中黄57、山西小黑豆等16份抗病材料和Willams、Lee等3份感病材料进行基因分型,验证所选用KASP标记的有效性;然后对黄淮海育成的豫豆系列、商豆系列、周豆系列等170份大豆品种进行基因型鉴定;选择含有多个优异等位变异的品种,通过温室接种黄淮地区分布较广的2号、4号、5号以及强致病力小种X12,对这些品种进一步进行表型抗性鉴定。【结果】含Rhg1-2(CC)和Rhg1-5(CC)优异等位变异的品种分别有5份和6份,含Rhg4-3(TT)和Rhg4-5(CC)优异等位变异的品种分别有6份和7份。同时含2个优异等位变异的品种有6份,分别为:开豆4号、商豆1201、鲁0305-2、漯4903、潍豆12和潍豆91861,占所检测品种的3.53%。通过接种鉴定,发现这6个品种对2号、4号、X12号小种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感病,而鲁0305-2和潍豆91861对5号小种表现高抗(FI分别为(10.00±0.48)和(7.00±0.63)),商豆1201对5号小种表现抗病(FI=(26.20±0.91)),开豆4号、漯4903和潍豆12对5号小种表现感病或高感(FI分别为(35.00±2.48)、(64.80±3.91)和(58.20±2.19))。【结论】黄淮育成品种中,含Rhg1或Rhg4优异等位变异的品种偏少,育种中应注重优异等位变异位点的引入,结合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发生情况,培育兼抗多个生理小种的大豆品种;这些KASP标记可用于中国大豆资源表型鉴定、抗源的快速筛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王财金,马淑梅,王洋[4](2019)在《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为培育高抗灰斑病品种挖掘优良种质资源。以1164份大豆资源(国内915份、国外145份和野生104份)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病菌条件下鉴定材料抗病性。1164份供试材料灰斑病病情指数平均为52.2%,遗传变异系数为23.9%;64.9%的品种具有灰斑病抗性;抗性最高的是‘承豆6号’,病情指数为10%;国外品种资源群体对灰斑病抗性高于野生和国内的;国内13个省份的供试材料中黑龙江群体材料对灰斑病具有较高的抗性,平均病情指数为52.0%;在黑龙江品种资源的7个主要类型中‘,垦农号’系列群体表现对灰斑病最高的抗性,93.8%品种对灰斑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其次是‘垦鉴豆号’系列和‘绥农号’系列,抗病性品种占比分别为88.2%和85.7%;同时筛选出10份对灰斑病高抗的黑龙江品种,分别为‘垦农19号’‘、垦农17号’‘、黑农43号’‘、黑农47号’‘、垦鉴豆4号’‘、垦鉴豆33’‘、绥农11号’‘、绥农12号’‘、绥农15号’和‘东农43号’。大豆种质资源灰斑病的抗病性保留着丰富的遗传变异;10个高抗品种可以作为培育抗灰斑病品种的资源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9期)

王焕雪[5](2019)在《小麦穗发芽抗性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等位变异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收获前若遇连阴雨天气或在湿热环境中储藏时间较长则易发生穗发芽。穗发芽的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加工品质,从而给农作物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穗上发芽和籽粒发芽的试验方法,于2017年和2018年对383份小麦材料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明确我国北方冬麦区主要小麦材料的穗发芽抗性状况,利用已有660K的SNP芯片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寻找与小麦穗发芽抗性显着相关的遗传位点;同时克隆10个已报道的控制穗发芽抗性的基因,通过叁代测序技术发掘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等位变异,寻找新的等位变异遗传位点,为改良小麦穗发芽抗性提供基因资源。主要结果如下:穗发芽表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材料间发芽率差异显着,遗传变异十分丰富。穗上发芽及籽粒发芽的重复间相关性均较高,表明这些性状遗传力较高,表型变异主要由遗传控制,但穗上发芽与籽粒发芽间相关性较低,表明二者的遗传基础不同。GWAS在多个环境共检测到17个显着稳定的关联位点,穗上发芽与籽粒发芽的关联位点存在明显差异,也表明控制这两个性状背后的遗传机制存在差异。穗上发芽共检测到6个显着的稳定关联位点,其中以3AL、3BL和3DL上的3个位点最为显着,其与控制种皮颜色的TaMYB10基因共定位。此外,通过对种皮颜色进行测定,GWAS表明种皮颜色的关联位点与穗上发芽关联位点以及TaMYB10基因共定位,说明穗上发芽表现受到种皮颜色的显着影响。叁代测序结果显示,这10个穗发芽抗性主效基因在288个材料中存在着丰富的等位变异。TaMYB10-A启动子区的1-bp的缺失突变导致穗上发芽降低0.24,而对籽粒发芽没有显着影响,表明TaMYB10主要影响穗上发芽而非籽粒发芽。GA20ox-B第一个外显子的G>A SNP突变引起铁/抗坏血酸二加氧酶结构域C端12氨基酸转角位置疏水性的丙氨酸替换为亲水性的苏氨酸,可能导致其二级结构的改变,影响GA20ox的酶活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农学院》期刊2019-06-01)

张丹丹[6](2019)在《棉铃虫ABCC2和Cadherin基因变异品系的构建及其对Bt抗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靶标害虫抗性的产生是制约转Bt作物长期有效种植的重要因素之一,害虫抗性演化机制的研究是Bt研究方向中的一个热点。田间抗性演化机制较为复杂,同一昆虫个体内可能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基因的变异,然而大多数的研究着重于单个基因变异的Bt抗性,有关两个及以上基因共变异的Bt抗性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试验、变异品系的构建、生物测定和生命表制作等多种方法对ABCC2、Cadherin基因单独变异以及共变异介导的Bt抗性进行了研究,并检测了田间棉铃虫种群ABCC2和Cadherin基因变异频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棉铃虫ABCC2基因体外细胞试验结果显示,该基因表达的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转入该基因的体外昆虫细胞在低浓度Cry1Ac处理下就出现细胞裂解,其EC_(50)(使50%的转染细胞裂解的Cry1Ac浓度)为0.109μg/mL。生测结果显示,构建的棉铃虫ABCC2基因变异近等基因系(LFC2)对Cry1Ac的抗性倍数为512倍。LFC2在抗虫棉33B(Cry1Ac表达量为274.06±27.05 ng/g)上的死亡率为27.33±5.00%,显着低于敏感品系的死亡率(46.00±5.29%);但是LFC2在抗虫棉33B上的死亡率和在常规棉中12上的死亡率(19.33±4.00%)没有显着差异,说明田间种植的转Cry1Ac单价抗虫棉不能有效防治该基因变异棉铃虫抗性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与敏感品系相比,LFC2各龄期幼虫(2-5龄)、雌蛹和雌雄成虫前期的发育历期均显着延长,成虫前期存活率显着降低,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繁殖率显着降低,平均世代时间显着延长,而1龄幼虫和雄蛹的发育历期、雌雄成虫寿命、成虫产卵期和单雌产卵量没有显着差异。2、棉铃虫Cadherin基因体外细胞试验结果显示,该基因表达的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转入该基因的细胞对Cry1Ac的EC_(50)为9.212μg/mL。生测结果显示,构建的Cadherin基因变异近等基因系(96CAD)对Cry1Ac的抗性倍数为396倍。96CAD在抗虫棉33B上的死亡率为27.44±1.28%,显着低于敏感品系的死亡率(46.00±5.29%);但是96CAD在抗虫棉33B上的死亡率仍然显着高于在常规棉中12上的死亡率(15.08±2.96%),说明虽然该基因变异能够介导棉铃虫对抗虫棉产生抗性,但是田间种植的转Cry1Ac单价抗虫棉对该类变异棉铃虫抗性种群仍有一定控制效果。生命表结果显示:与敏感品系相比,96CAD的2、4和5龄幼虫、雌蛹和雌雄成虫前期的发育历期均显着延长,成虫产卵期显着缩短,单雌产卵量显着减少,成虫前期存活率显着降低,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繁殖率显着降低,平均世代时间显着延长,而1、3龄幼虫和雄蛹的发育历期以及雌雄成虫寿命没有显着差异。3、棉铃虫ABCC2和Cadherin基因共转入体外细胞试验结果显示,共转入的细胞对Cry1Ac的EC_(50)为0.017μg/mL,显着低于二者分别单独转入的细胞。生测结果显示:构建共变异品系(R1)对Cry1Ac的抗性倍数为6273倍。R1在抗虫棉33B上的死亡率为18.16±1.51%,显着低于敏感品系的死亡率(46.00±5.29%);但是R1在抗虫棉33B上的死亡率与在常规棉中12上的死亡率(14.33±2.33%)没有显着差异,说明田间种植的转Cry1Ac单价抗虫棉不能有效防治ABCC2和Cadherin基因共变异棉铃虫抗性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与敏感品系相比,R1的2、4和5龄幼虫、雌蛹和雌雄成虫前期的发育历期均显着延长,成虫前期存活率显着减低,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显着降低,平均世代时间显着延长,1、3龄幼虫和雄蛹的发育历期、雌雄成虫寿命、成虫产卵期和净繁殖率没有显着差异,而单雌产卵量却显着增加。4、2016-2018年,共测定了22个田间棉铃虫种群的Cry1Ac抗性水平,IC_(50)在0.004μg/mL(银川种群,2017年)到0.403μg/mL(长岛种群,2017年)之间,在诊断剂量1.0μg/mL下的存活率为0到16.67%,2016年在该剂量下有存活个体的种群数为监测种群总数的60%,2018年上升为100%。在利用DNA分子技术检测的254个样品中,未发现ABCC2和Cadherin基因单独变异或共变异个体。上述结果表明,棉铃虫ABCC2和Cadherin基因在介导Cry1Ac蛋白穿孔的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而且这两个基因共变异在Bt抗性中具有“1+1>2”的协同抗性效应。ABCC2和Cadherin基因单独变异和共变异品系都表现出抗性适合度代价。棉铃虫田间种群对Cry1Ac的抗性水平显着升高,而ABCC2和Cadherin基因变异频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邢运高,王宝祥,陈庭木,孙志广,徐波[7](2019)在《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k-2的遗传变异及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Pik-2位于水稻基因序列中第11号染色体,通过研究分析Pik-2位点在水稻基因遗传过程中的变异与进化,可以掌握水稻基因序列中第11号染色体的自然进化规律与恶性突变的诱发因素,从而制定相关的防治方案,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选择了400份非洲地区的水稻样本和400份亚洲地区的水稻样本,对所有水稻的第11号染色体Pik-2位点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非洲水稻样本中有113个变异点,而亚洲水稻样本中有78个碱基对出现了变异;非洲水稻样本测序结果显示非洲水稻具有大聚集、小分散的特性,而亚洲水稻分布得较为广泛,由此可以证实非洲水稻与亚洲水稻在相互独立的进化演变过程中,第11号染色体Pik-2位点在LRR结构域形成了相似的单倍型。(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刘月,谭阳,邓华凤,彭志荣[8](2019)在《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用菌株继代培养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病是最主要的水稻病害之一,人工接种鉴定是稻瘟病抗性鉴定的主要手段。接种鉴定用稻瘟病菌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时常发生变异,为了解其变异特点,本研究通过在CM完全培养基和燕麦培养基中连续对10个稻瘟病菌田间菌株继代培养10代,对其每代的产孢量、菌落形态、生理小种及对24个丽江新团黑谷(LTH)单基因系致病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继代代数增加,多数菌株在第5代产孢量、生理小种及致病性都发生了部分变异,10个菌株中有6个菌株在第5代生理小种已发生变异,特别是菌株P10由ZA种群转变为ZC种群;菌株P3、P5和P8的生理小种从始至终没有变化,但菌株P3和P5对部分单基因系的致病性已发生改变。因此,在选择菌株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时,菌株继代应少于5代,尽量用原始菌株。(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9年02期)

袁欣捷,方荣,周坤华,马辉刚,何烈干[9](2019)在《辣椒疫病抗性关联分析及优异等位变异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SSR标记技术,对194份辣椒核心种质疫病抗性进行关联分析。58对SSR标记共检测到178个等位变异,Shannon指数平均值为0.6732,多态信息量(PIC)平均值为0.3859,基因多样性平均值为0.4400,说明供试材料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分析将194份材料划分为两个亚群,亚群1的疫病抗性水平高于亚群2。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2个SSR位点与辣椒疫病病情指数显着关联(P<0.05),表型贡献率为2.98%~16.05%,15个SSR位点与辣椒病株率显着关联,表型贡献率为2.95%~21.29%;表型贡献率最大的位点为CM0005,位于第7号染色体,其余位点分布于第2、3、5、7、8、9和11号染色体,与已有报道有所差异,说明供试种质可能含有新的疫病抗性基因。根据关联位点表型效应值,发掘出CM0005c、ge35-141pmH0135Cd和Hpms1-139c等12个疫病抗性优异等位变异及种质171、55、161、65、132、128、91、106、125、127、169等优良抗性载体材料。本研究结果为辣椒疫病抗性基因发掘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性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材料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谢磊,王娟霞,任毅,严勇亮,张芳[10](2019)在《新疆冬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VP1B基因的等位变异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新疆冬小麦穗发芽抗性水平并筛选出抗性较强品种,通过籽粒法对86份新疆冬小麦品种(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并利用小麦3BL位点穗发芽共显性STS标记VP1B3对其进行等位变异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新疆冬小麦品种(系)间穗发芽抗性差异明显,发芽指数变异范围18.19%~98.76%;86份材料中,中抗品种(系)3个,中感品种(系)10个,高感品种(系)73个,其平均发芽指数依次为22.76%、48.68%和85.80%,不含高抗穗发芽品种(系)。应用STS标记VP1B3共检测出VP1Ba、VP1Bb以及VP1Bc3种基因型,其分布频率分别为73.30%、3.40%和23.30%。综合表型鉴定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新冬28号’、‘奎花2号’、‘石冬9号’3个品种为穗发芽抗性品种。(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抗性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茎基腐病(Fusarium crown rot)是由镰刀菌引起的世界半干旱地区麦类作物的一种常见严重病害,引起麦类作物严重减产。筛选抗性材料,解析其抗病的遗传基础是麦类作物茎基腐病抗性改良的重要基础。我们前期鉴定了一个位于野生大麦4HL的主效抗茎基腐病位点Qcrs.cpi-4H,可以解释45.3%的表型变异。利用1820个株系的近等基因系衍生群体对Qcrs.cpi-4H进行精细定位研究,将其定位于0.09 cM范围,对应637 kb的物理区域,其中包含29个预测基因。通过构建新的遗传群体,候选基因区域被缩小至200 kb的物理区间,其中包含9个预测基因。结合近等基因系转录组分析的结果,我们正在对筛选到的候选基因展开功能验证的相关工作。克隆Qcrs.cpi-4H对理解麦类作物茎基腐病抗性的遗传机制和育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后续鉴定该基因在小麦中同源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可用于小麦抗茎基腐病育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性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陆平,郭广昊,谢菁忠,吴秋红,陈永兴.自然变异之美——中国小麦地方品种的广谱白粉病抗性(英文)[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蒋云峰,Ahsan,Habib,郑直,陈国跃,魏育明.大麦茎基腐病抗性位点Qcrs.cpi-4H的图位克隆与小麦同源基因优异等位变异的鉴定[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3].练云,李海朝,李金英,王金社,魏荷.大豆胞囊线虫抗性位点Rhg1和Rhg4优异等位变异在黄淮育成品种中的分布[J].中国农业科学.2019

[4].王财金,马淑梅,王洋.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遗传变异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

[5].王焕雪.小麦穗发芽抗性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等位变异发掘[D].北京农学院.2019

[6].张丹丹.棉铃虫ABCC2和Cadherin基因变异品系的构建及其对Bt抗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7].邢运高,王宝祥,陈庭木,孙志广,徐波.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k-2的遗传变异及进化分析[J].热带农业工程.2019

[8].刘月,谭阳,邓华凤,彭志荣.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用菌株继代培养遗传变异研究[J].杂交水稻.2019

[9].袁欣捷,方荣,周坤华,马辉刚,何烈干.辣椒疫病抗性关联分析及优异等位变异挖掘[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10].谢磊,王娟霞,任毅,严勇亮,张芳.新疆冬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VP1B基因的等位变异检测[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9

标签:;  ;  ;  ;  

抗性变异论文-陆平,郭广昊,谢菁忠,吴秋红,陈永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