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良性位置性眩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BPPV,管石复位术,次数,治疗效果
良性位置性眩晕论文文献综述
张定财[1](2019)在《管石复位术次数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管石复位术次数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13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一次管石复位术治疗,研究组则实施多次管石复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疾病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使用管石复位术治疗BPPV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田玲,秦敏[2](2019)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复发情况、治疗1周后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计时平衡试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2~6个月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复发率为10.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VSI评分低于对照组,计时平衡试验结果优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临床疗效显着,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33期)
朱孟慧,陈隐漪,王惠[3](2019)在《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半规管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半规管功能。方法选取本院64例单侧特发性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后半规管BPPV患者52例,外半规管BPPV患者12例,分别给予冷热试验及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64例BPPV患者中,冷热试验结果异常者34例(53.12%),其中患侧半规管轻瘫(CP)者14例(21.88%),健侧CP者11例(17.19%),双侧反应减弱者9例(14.06%)。后半规管BPPV患者与外半规管BPPV患者冷热试验结果异常率及异常侧别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4例BPPV患者中,vHIT异常者29例(45.31%),出现补偿性扫视者7例(10.94%),前庭-眼反射(VOR)增益下降且非对称比异常者22例(34.38%)。64例BPPV患者中,共45例BPPV患者出现半规管功能异常,总异常率为70.31%,冷热试验与vHIT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BPPV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半规管功能受损,联合应用冷热试验和vHIT检测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估特发性BPPV患者的半规管功能。(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33期)
欧阳泽亮,陈佳佳[4](2019)在《手法复位结合超激光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手法复位结合超激光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方法: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用耳石复位手法治疗,研究组加用超激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90.00%、对照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超激光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提高疗效。(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红娟[5](2019)在《前庭康复训练对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成功后后遗头晕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前庭康复训练对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手法复位成功后后遗头晕的效果。方法将83例老年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后遗头晕症状患者用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组41例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42例加用前庭康复训练,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BBS评分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DHI评分及VSI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前庭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BPPV后遗头晕患者眩晕、头晕、不稳等前庭症状,提高患者平衡能力,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2期)
邹团明,陈俊明,周晓娓,陈丹萍,刘秋玲[6](2019)在《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练习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练习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选取BPPV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实验组给予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练习,后半规管BPPV患者进行Brandt-Daroff练习,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进行Cawthorne-Cooksey练习和体位限制,比较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DHI评分、残余头晕和复发的情况。结果:首诊手法复位时,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1周、2周和1个月,实验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3%、91.4%和93.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DHI评分分别为14.33±5.71、12.25±4.98、9.45±3.70,均显着低于对照组(22.25±7.12、20.35±7.01、18.08±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首诊复位、复位后1周、复位后2周和复位1个月残余头晕分别为29例、13例、8例和0例,平均病程(5.86±4.71)d,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复位后1个月随访,实验组复发患者5例,而对照组11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4,P=0.030)。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练习可明显提高BPPV治疗效果、减轻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和减少复发率,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王倩,袁宝明,金鹏,毛婷婷,庞月[7](2019)在《家族聚集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BPPV疾病的家族遗传性,以期未来能够指导临床,起到及早预防以及缩短病程的目的。方法:对家族性BPPV详细询问并登记病史特征,包括每个家族中发病患者的性别、初次发病年龄、职业、有无诱发因素、症状、诊断、睡眠状况、临床表现等。对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例来源于4个家系的原发性BPPV患者,全部无明确致病因素;其中男3例,女6例;初次发病年龄31~66岁;病程2 d~8年。眼震持续时间为数秒至1 min;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与体位变换有关的头晕、视物旋转。家系1、3、4中发病患者多有发病前疲劳史,家系2中2例患者有因为腰部不适强迫侧卧位的前驱因素。所有患者的眼震持续时间均小于1 min,均为单管受累,管石型耳石症。同一个家族中的不同患者发病位置可不一致。结论:家族性BPPV患者迫切需要引起临床医生以及公众的重视。对可疑家族性BPPV患者提前进行临床筛查可以起到及早预防以及缩短病程的目的,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叶荣华[8](2019)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纯音听阈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应用纯音听阈测试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共28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纯音听阈测试进行临床诊断。结果 2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有16例听力损失患者,其中,老年听力损失患者人数与中青年听力损失患者人数相比显着较多(P <0.05)。认为自身存在听力损失患者7例,认为自身不存在听力损失患者9例(P <0.05)。结论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纯音听阈测试的效果更显着,可以明显提升诊断的准确率,及早诊断有利于患者及早接受治疗干预,故方案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30期)
尤孙文,杨守块,康宗辉,朱文宗[9](2019)在《复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测定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复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经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测定的意义。方法收集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根据随访过程中BPPV是否复发分为BPPV非复发组68例,复发组32例;收集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50例。检测叁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各项参数,比较BPPV和健康人群的VEMP异常率,并比较BPPV复发组、BPPV非复发组VEMPs各项参数及临床资料。结果 BPPV患者颈肌VEMP(cVEMP)异常率(30.00%)、眼肌VEMP(oVEMP)异常率(44.00%)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PV复发组oVEMP异常率显着高于BPPV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PV患者的球囊和椭圆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复发患者椭圆囊异常率较高,椭圆囊受损可能参与了BPPV的复发过程,临床可通过检查oVEMP功能尽早识别BPPV复发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本文来源于《浙江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玉娟,谢道俊,王谢,杜世超,王雪洁[10](2019)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目前临床上多使用手法复位治疗和口服抗眩晕药物,但反复发作的BPPV仍是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示中医药治疗BPPV有独特效果。BPPV属于中医"眩晕"的范畴,文献中多从中医辨证论治、针灸、推拿等方面治疗,均取得确切的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良性位置性眩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复发情况、治疗1周后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计时平衡试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2~6个月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复发率为10.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VSI评分低于对照组,计时平衡试验结果优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临床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良性位置性眩晕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定财.管石复位术次数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效果的影响[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9
[2].田玲,秦敏.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3].朱孟慧,陈隐漪,王惠.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半规管功能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4].欧阳泽亮,陈佳佳.手法复位结合超激光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
[5].李红娟.前庭康复训练对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成功后后遗头晕的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6].邹团明,陈俊明,周晓娓,陈丹萍,刘秋玲.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练习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
[7].王倩,袁宝明,金鹏,毛婷婷,庞月.家族聚集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征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
[8].叶荣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纯音听阈测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
[9].尤孙文,杨守块,康宗辉,朱文宗.复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测定的意义[J].浙江实用医学.2019
[10].李玉娟,谢道俊,王谢,杜世超,王雪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