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取向论文-杨航

课程取向论文-杨航

导读:本文包含了课程取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幼儿道德教育

课程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杨航[1](2019)在《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是成长的重要时段,在幼儿期德育教育中会形成一生的道德。幼儿特殊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独特的要求,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本文就幼儿教育中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系列问题展开探讨。关注幼儿园课程文化学前教育只是小学科,但于每个人来讲却又是生命教育的开端与基础,也是正规学校教育的支撑。幼儿期是成长的重要时段,在幼儿期德育教育中(本文来源于《科普童话》期刊2019年45期)

王剑虹[2](2019)在《地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实施策略——以大班“野火饭”活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域文化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园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和幼儿园环境资源,组织幼儿在大自然中烧野火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幼儿自觉、自动、自由参与到活动中,将"玩"和"学"有机结合起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成为快乐与自信的探究者,获得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李卿[3](2019)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取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要提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效果,最关键的是正确定位,这就需要关注课程开发取向问题。要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认真分析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导向,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张坤香[4](2019)在《乡村教师培训“核心主题”课程体系建设:价值取向、框架结构、技术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缺乏匹配的培训课程体系是乡村教师培训的痛点之一。针对现在教师培训课程研究与实践存在的不足,提出乡村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培育教师"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并提出基于教师"核心素养"提炼的"核心主题",从整体布局入手,按照"基础—条件—动力—补充"的课程功能,以课程模块、课程主题、课程专题、课程单元四个部分构建"核心主题"课程的结构系统,以及基于融合培训课程的知识性、体验性、前沿性叁层次内容,遵循基本原理、一般程序、关键节点叁个逻辑层次构建课程体系建设的技术路径。(本文来源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期刊2019年11期)

魏小云,金岑[5](2019)在《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实践案例“二维码来了”》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最近,班级里发生了一件"怪事儿"——一直"不温不火"的图书区成了孩子们争相光顾的地方。探其究竟,原来孩子们拿着iPad扫描绘本上的(本文来源于《早期教育(教育教学)》期刊2019年11期)

吴军霞,高峰,袁芳[6](2019)在《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核心价值取向的再认识与困境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青少年人群作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重点人群,是新时代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柱和人才资源保障。作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自传入近代中国就备受教育界专家与同仁的重视与推崇;然而,面对几经修订与改革的学校体育课程,政策层面的不断强化与课程实施实效层面的差距还是难以愈合,尤其在面对学生体质现实状况时,学校体育课程又备受责难与争议。纵观新中国以来的几次课改,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不明确、课程核心价值取向的泛化是导致以上尴尬现状的主要原因。21世纪以来从"素质教育"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变化,让我们窥探出学校体育课程本位价值回归的一点意味;如何科学认识"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以培养核心素养能力与核心素养品德为指导,透视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与特征、明确课程的核心价值取向,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的新发展,使学校体育成为养成青少年学生良好健身习惯与技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与体育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是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科建设的核心环节。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运用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哲学价值论中价值的形成基础、实质与价值判断的关系,论证学校体育作为客观存在,在主体实践与认识过程中对学校体育课程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分析结果表明:学校体育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其根本任务是育人、本质属性是运动育人,揭示学校体育的育人方式的最本质、最显着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学校体育课程的客观本质属性与本位价值。学校体育课程作为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环节与实现学校体育功能的基本途径,学校体育课程的本位价值是学校体育本质属性与满足主体价值需求的统一,学校体育课程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形成的基础;学校体育课程满足主体的需求是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形成的实质;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判断,受一定社会背景、主体需求与学科自身发展的限制,可能出现事实价值与需求价值判断得到差异。学校体育课程的本位价值反映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与根本任务,学校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学校体育课程中最显着、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其中,"运动"的特性表现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就是实现"以体育人"的本位价值和追求"励能立德"的核心价值取向。现阶段,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受社会本位与学科本位价值取向的影响,使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呈现钟摆式的现象,造成课程目标泛化、课程内容杂乱无章;受"人本"主义影响,课程形式脱离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呈现"无负荷、无技术含量、无比赛"的"叁无"状态,使得学校体育课程功能泛化。"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如何培养人"的指导理念,解读"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肯定了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与学校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取向,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提供了统一"体"与"德"的途径;最终提出"以体育德"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的破冰式发展,实现学校体育课程本位价值与核心价值追求的可实现途径。研究结论:"运动育人"作为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实现"以体育人"的本位价值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旨归;课程实践中"励能"是最核心的表现特征,是通过生理负荷的刺激达到磨炼意志品质、锤炼人格的过程,"育德"是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是通过身体的励行追求高尚道德修养人才的价值需求与价值判断;"以体育人"的本位价值与"励能立德"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通过参与体育竞赛、体育活动等形成健康的行为与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校体育课程在实践层面价值认识与主观需求的统一,"以体育德"的课程目标是学校体育课程本质属性与满足主体价值需求的统一,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云峰,罗华玲[7](2019)在《云南省义务教育校本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义务教育校本课程评价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元评价上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一、课程目标注重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校本课程目标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基本方向。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既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又要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域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特点,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适当有益的补充,彰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特色,促(本文来源于《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Z5期)

陈林,胡海建[8](2019)在《施瓦布实践取向课程理论对中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面临"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存在误解;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相关专业知识及能力薄弱;课程研发集体并未体现多方参与及有效协作"的问题。施瓦布实践取向的课程理论为中国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通过"宣传校本课程开发理念,转变教师的认知偏差;开展校本培训,增强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加强管理,落实课程集体参与和协作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可以有效解决中国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林冬梅[9](2019)在《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取向与依据——以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冲击下强烈的应试指向与思潮,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仍须坚持以促进未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和价值追求,以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遵循师范生成长规律,立足于客观的教育教学资源与条件。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将其他课程参照混淆或替代为课程教学依据,必然造成课程教学的混乱与无序。在当前课程教学中,必须明辨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取向与依据,遵循教师培养规律,扎实做好课程教学工作,以严谨的课程教学秩序促进职前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周刘波[10](2019)在《家国情怀:历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以“巴渝文化探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由"叁维目标"发展到了"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的各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历史学科可以通过日常课堂教学、主题实践活动、教师人格涵养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除此之外,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渠道。(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期刊2019年09期)

课程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域文化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园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和幼儿园环境资源,组织幼儿在大自然中烧野火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幼儿自觉、自动、自由参与到活动中,将"玩"和"学"有机结合起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成为快乐与自信的探究者,获得全面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课程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1].杨航.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J].科普童话.2019

[2].王剑虹.地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实施策略——以大班“野火饭”活动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

[3].李卿.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取向研究[J].黑河学刊.2019

[4].张坤香.乡村教师培训“核心主题”课程体系建设:价值取向、框架结构、技术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

[5].魏小云,金岑.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实践案例“二维码来了”[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19

[6].吴军霞,高峰,袁芳.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核心价值取向的再认识与困境的解读[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李云峰,罗华玲.云南省义务教育校本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研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9

[8].陈林,胡海建.施瓦布实践取向课程理论对中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

[9].林冬梅.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取向与依据——以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为视角[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周刘波.家国情怀:历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以“巴渝文化探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例[J].中国教师.2019

标签:;  ;  ;  

课程取向论文-杨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