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僵菌Bb98土壤栽培方法优化

白僵菌Bb98土壤栽培方法优化

一、白僵菌Bb98土壤培养方法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万婷玉[1](2021)在《球孢白僵菌不同形态孢子在拟南芥中的定殖及抗病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广谱生防真菌,近年来研究表明,球孢白僵菌不仅具有杀虫作用,还能够在植物中内生定殖,实现促生、抗逆的效应。球孢白僵菌根据培养条件不同,具有气生分生孢子(aerial conidia)、芽生孢子(blastospores)及深层孢子(submerged conidia)三种不同形态的孢子,其中气生分生孢子是白僵菌生防制剂的主要来源,但由于气生孢子具有疏水性,在剂型创制方面受到一定限制,而芽生孢子和深层孢子具有亲水性,在剂型研发和应用方面具有优势,但目前对于芽生孢子和深层孢子内生定殖及诱导植物抗性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明确球孢白僵菌气生孢子、芽生孢子和深层孢子三种孢子形态在拟南芥中的定殖情况,本研究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球孢白僵菌为供试材料,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测了不同时间芽生孢子和深层孢子在液体培养过程中的生长情况,以及球孢白僵菌三种孢子在拟南芥根部、茎部和叶片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球孢白僵菌不同形态孢子定殖对拟南芥抗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抗性评价。本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在液体培养过程中,球孢白僵菌深层孢子的生长速度与芽生孢子相比较缓慢,芽生孢子在108 h达到孢子最大浓度,孢子浓度为4.0×108个/m L,而深层孢子在132 h达到孢子最大浓度,孢子浓度为7.0×107个/m L。(2)球孢白僵菌芽生孢子、深层孢子和气生孢子均能通过孢子悬液灌根接种,定殖在拟南芥根部、茎部和叶片组织中,芽生孢子和深层孢子能够随着时间发展,在拟南芥叶片中完成孢子-孢子萌发-形成菌丝这一过程,而气生孢子在本次实验中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3)球孢白僵菌气生孢子和芽生孢子均能提高拟南芥对灰霉菌的抗性,具体体现在延缓叶片发病率以及减轻发病程度,其中芽生孢子的抗病效果更显着。综上所述,本次实验分别从球孢白僵菌不同孢子的培养条件、在拟南芥中的定殖情况以及对灰霉菌的抗性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球孢白僵菌芽生孢子和深层孢子能够在拟南芥叶片中完成孢子萌发和形成菌丝这一过程;球孢白僵菌气生孢子和芽生孢子均能提高拟南芥对灰霉菌的抗性,其中芽生孢子的抗病效果最显着。本研究将为球孢白僵菌的内生定殖和抗性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王燕[2](2021)在《冻土毛霉新菌株对韭菜迟眼蕈蚊毒杀活性》文中提出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幼虫俗称韭蛆,是我国重要的蔬菜地下害虫,严重危害韭菜生长。目前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主要方法是施用化学杀虫剂,但过度依赖化学药剂与生态农业的大发展相悖。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对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的优点,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重要发展方向。与其它昆虫相比韭菜迟眼蕈蚊的生物防治资源较为匮乏,实验室团队前期从罹病韭蛆幼虫中分离到一株对韭蛆具有高致病活性的病原真菌,以期作为韭菜迟眼蕈蚊新的生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本文通过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及ITS同源性比对,对该菌株进行分类鉴定,进而探究该菌株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毒杀作用,并进行盆栽试验初步探究该菌株的田间防治作用,同时探究了不同温度对该菌株生长和产孢能力的影响,为韭菜迟眼蕈蚊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可利用的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菌株接种到PDA培养基上,在23℃下培养4 d后,菌落直径为7.16-7.32 cm,菌落为圆形,菌丝呈白色,细长毛状,显微观察菌丝为无隔菌丝,顶端有黑色的球状孢子囊,里面含有大量的孢囊孢子。经18S r DNA和ITS测序分析,Blast比对结果与已报道的冻土毛霉菌Mucor hiemalis诸多菌株序列相似度达99%以上,可定义为冻土毛霉菌的一株新菌株。根据试验发现,冻土毛霉菌生长适宜的温度范围在11℃-28℃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冻土毛霉菌菌丝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3℃。冻土毛霉菌最适宜产孢的温度为18℃,28℃时冻土毛霉菌的产孢量最低,冻土毛霉菌的产孢量为:18℃>23℃>13℃>28℃。不同温度条件下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二龄幼虫和四龄幼虫的死亡率试验证明,在28℃时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二龄幼虫和四龄幼虫的致病力受到抑制,28℃时用106孢子/ml冻土毛霉菌处理韭菜迟眼蕈蚊二龄幼虫第4 d死亡率为29.67%,经107孢子/ml处理后的第4 d韭蛆的死亡率为72.50%;23℃时106、107孢子/ml冻土毛霉菌处理韭菜迟眼蕈蚊二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3.34%、94.17%。23℃是冻土毛霉菌菌丝生长、产孢、侵染韭菜迟眼蕈蚊最适宜的温度条件。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致病力存在显着差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致病力明显,对于卵和蛹的致病力相对较弱,处理后第4 d,对1-4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9×105、1.21×105、0.7×105、1.89×105,对卵和蛹的LC50分别为5.95×108、1.25×105当冻土毛霉菌孢子悬液的浓度为107孢子/ml时,对韭菜迟眼蕈蚊1-4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1.49、2.29、2.52、2.69,对卵和蛹的LT50为1.37、2.10。在试验过程中发现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受冻土毛霉菌侵染后,发病初期幼虫行动迟缓、取食量减少,消化道存有少量食物;发病中期基本不移动,不取食,虫体略透明,脂肪体和消化道溶解;后期虫体呈淡黄色或者黄褐色,虫体软化,用毛笔轻触即破,幼虫已死亡;末期从死亡幼虫体内长出白色菌丝,顶端有黑色球状孢子囊。在盆栽试验中,107孢子/ml冻土毛霉菌处理韭蛆二龄幼虫第3 d的校正死亡率为48.64%,第5 d的校正死亡率为69.44%,109孢子/ml冻土毛霉菌处理韭蛆二龄幼虫第3 d的校正死亡率为59.45%,第5 d的校正死亡率为86.11%。107孢子/ml冻土毛霉菌处理韭菜迟眼蕈蚊四龄幼虫第3 d的校正死亡率为34.21%,第5 d的校正死亡率为64.86%,109孢子/ml冻土毛霉菌处理韭菜迟眼蕈蚊四龄幼虫第3 d的校正死亡率为47.36%,第5 d的校正死亡率为78.37%。

程茵[3](2021)在《三株白僵菌对粘虫的毒力与其病理学研究》文中认为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以下简称粘虫,早在50年代就被列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大害虫之一,其幼虫严重危害农作物,可以取食的植物类型多达14个科,300多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最早发现的虫生真菌,对很多农林害虫都具有致病性。然而,目前粘虫主要依靠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易产生较严重的抗药性,同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畜健康,因此利用球孢白僵菌对粘虫进行生物防治是生产上的迫切需求。本研究利用虫饵法从土壤中分离昆虫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获得三株球孢白僵菌分离株,利用其中一株高毒力菌株Z-G2-5探讨了其对粘虫幼虫的致病机理。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菌株鉴定:通过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发现三株菌分别与多个球孢白僵菌菌株处于最小分支,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最高,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以上三株菌均为球孢白僵菌,编号依次为Z-G2-5、M-G3、M-G4。(2)三株白僵菌毒力:三株球孢白僵菌均能侵染粘虫幼虫,但对粘虫3龄幼虫毒力不同。在5×108孢子/m L剂量下,菌株Z-G2-5第6 d时对粘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到96.77%,LT50值为3.02 d,LC50值为4.95×106个/m L。而菌株M-G3、M-G4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66.67%、71.11%;LT50值分别为4.89 d、3.97 d;LC50值为分别为1.18×108个/m L、1.13×107个/m L。相比其他两株菌,菌株Z-G2-5对粘虫的致病力更强,致死速度更快。商业化的球孢白僵菌制剂只在高浓度下(109个孢子/m L)对粘虫有较强的致病力,最高致死率达到75%,在108个孢子/m L及以下的低浓度,对粘虫的致死率低于20%,表明在同等条件下感染粘虫,菌株Z-G2-5相比商业化球孢白僵菌制剂对粘虫的毒力更强。(3)菌株Z-G2-5对粘虫的组织病理学:通过扫描电镜和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菌株Z-G2-5的分生孢子能附着在粘虫体壁大部分区域,密度较高主要分布在气门、刚毛、附肢等含有毛发的部位。孢子或菌丝可以由气门或表皮直接侵入粘虫体内,导致虫体死亡。侵入早期(接种后1 d),分生孢子开始萌发,体壁和刚毛处的部分分生孢子萌发速度较快,能生成菌丝,附着在体表,部分菌丝体生成附着孢。侵染2 d后,菌丝开始大量生长,菌丝和分生孢子可穿透表皮进入皮下组织,部分菌丝向气门内部延伸,随后在气门腔内快速增殖,导致气门出现黑化现象,还有部分菌丝由气门和刚毛根部侵入虫体内。侵染3 d后,菌丝快速生长,相互交错形成网状结构覆盖虫体表面。在虫体内部,分生孢子穿过中肠肠壁进入血腔中并萌发生成大量菌丝,菌丝继续增殖,不断侵入周围脂肪体、肌肉、消化道和体壁等组织,使其分解破碎。侵染6 d后,菌丝大量侵入粘虫头部、马氏管及后肠组织,出现大面积的黑化现象,最终,整个体腔包括虫体外部被菌丝包围,并有大量分生孢子产生。(4)菌株Z-G2-5对粘虫的分子病理学: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在侵染1 d后共293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有894个基因下调,2036个基因上调表达;侵染3 d后有1538个DEGs,分别有250个基因下调,1288个基因上调表达。根据Unigene注释,在侵染1 d和3 d后分别挖掘出73和91个可能影响其毒力大小的免疫相关的基因,并将它们归为四大类,分别是信号识别基因,信号调制和放大基因,信号转导基因以及免疫效应因子。其中,信号识别基因包括有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基因(β-GBP)、肽聚糖识别蛋白基因(PGRP)以及C型凝集素基因(CTL);信号调制和放大基因包括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P)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erpin);信号转导基因包括Spaetzle蛋白、Toll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以及转录因子等基因;免疫效应因子包括溶菌酶和抗菌肽类。通过q RT-PCR验证,被菌株Z-G2-5侵染的处理组5个差异表达基因Attacin2、SP7、Cecropin C、β-GBP、Serpin在侵染1 d和3 d后的相对表达量均上调,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这些相关基因在真菌侵染后显着表达,与真菌对昆虫的毒力紧密相关,可作为检测真菌毒力大小的靶标基因。对比商业化球孢白僵菌制剂侵染组各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被菌株Z-G2-5感染的粘虫其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基因(β-GBP)、攻击素基因(Attacin2)、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P7)、天蚕素基因(Cecropin C)以及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erpin)等免疫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更显着。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菌株Z-G2-5对粘虫有较强的致病性,结合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数据,显示球孢白僵菌菌株Z-G2-5较商业化白僵菌杀虫剂致病性强,可作为粘虫生物防治的候选菌株。

赵薇[4](2019)在《一株白僵菌菌株的分离鉴定培养及致病力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通过对罹病蛴螬体内的虫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并对其菌落形态特征、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萌发率等各项生物学指标进行研究;采用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该菌株对几种重要农业害虫的致病性及致病力;利用正交试验法确定该菌株固态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及最适培养条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纯化出一株昆虫致病真菌从蛴螬僵尸上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菌株,采用载片培养法,直接镜检观察其形态特征,鉴定该菌株为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白僵菌属、球孢白僵菌,命名为Bb170428。(2)测定出白僵菌Bb170428的几项生物学指标白僵菌Bb170428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颜色为白色,其基质颜色呈浅黄色,菌落呈粉状,疏松,菌落较薄,边缘放射状。第15天的菌落直径为25.52±0.99mm,日均增长量1.70±0.07mm/d;培养15天之后平均产孢量8.65×109个/皿,在PDA液态培养基中的萌发率为87.02%。在SDAY培养基上基质颜色为黄褐色,菌落呈现致密绒毛状,菌落较厚,凹凸不平。第15天的菌落直径为20.17±0.41mm,日均增长量1.34±0.03mm/d;培养15天之后平均产孢量8.55×109个/皿;白僵菌在SDAY液态培养基中的萌发率为90.70%。(3)确定了白僵菌Bb170428对几种重要农业害虫的致病性和致病力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白僵菌Bb170428对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rzoringi Baly)、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 Schiffermüller)、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及蛴螬(White grubs)均有致病性,不同害虫之间致病力存在差异,对亚洲玉米螟和二化螟致病力最强,显着高于其他害虫。同一种害虫对高龄幼虫的致病力大于低龄幼虫,但对亚洲玉米螟和二化螟低龄和高龄幼虫毒力差异不显着,黄地老虎和粘虫高龄幼虫致病力明显大于低龄幼虫,大猿叶虫成虫的致病力显着高于幼虫。白僵菌Bb170428对大猿叶虫、二化螟、亚洲玉米螟、黄地老虎、粘虫及蛴螬的校正死亡率最大分别为85.00%、94.55%、94.64%、80.00%、54.76%、67.86%。白僵菌Bb170428感染大猿叶虫、二化螟、亚洲玉米螟、黄地老虎、粘虫2龄幼虫第15天的LC50分别为2.26×1012孢子/mL、6.01×106孢子/mL、3.06×106孢子/mL、1.20×109孢子/mL、7.75×1011孢子/mL;感染大猿叶虫成虫和二化螟、亚洲玉米螟、黄地老虎、粘虫5龄幼虫第15天的LC50分别为1.64×106孢子/mL、1.25×106孢子/mL、1.20×106孢子/mL、7.72×106孢子/mL、2.63×109孢子/mL;感染3龄蛴螬第30天的LC50为1.57×108孢子/mL。(4)优化出白僵菌Bb170428的最佳固态培养基及培养条件通过最佳营养物和最佳填充物筛选分别确定了最佳营养物为玉米面和大米,最佳填充物为花生壳和麦麸。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玉米面、大米、麦麸、花生壳四种成分的配比进行优化筛选出该球孢白僵菌的最佳固态培养基配方为玉米面:大米:花生壳:麦麸质量比=2:2:3:1,此时单位产孢量最大,达到9.96×109孢子/g。在确定最佳固态培养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培养温度、固态培养基含水量和接种量对产孢量的影响。采用L2556正交组合试验设计法对上述培养条件的5个水平进行优化筛选,确定白僵菌Bb170428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6℃、培养基含水量40%、接种量14mL/100g,在此条件下可获得最大产孢量为14.51×109孢子/g。极差分析得出各因素对单位产孢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培养温度>接种量>含水量,各因素对该菌株孢子产量的影响均达显着水平。

王婷婷[5](2019)在《PCR检测柞蚕僵蚕病原方法的建立及柞蚕栖息地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柞蚕(Antheraea pernyi)不仅可以产丝,还可以食用,是一种极具价值和发展前景的经济昆虫。柞蚕僵病是柞蚕生产中常见病害之一,经常给蚕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为了能够更好的预防和防治柞蚕僵病,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病症相似的僵柞蚕病原进行了鉴定,进一步检测了僵病病原在柞蚕栖息地的分布情况;同时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柞蚕室内外栖息环境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将为柞蚕僵病的分子鉴定和诊断提供新方法,为柞蚕僵病预防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利用PCR技术筛选得到能够鉴定僵蚕病原的真菌ITS序列和鉴定白僵病病原的特异引物,通过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年份采集的柞蚕僵蚕和蛹以及人工接种白僵菌的僵蚕扩增得到的ITS序列、白僵菌特异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存在差异。2.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的土壤微生物DNA提取方法,得到适用于柞蚕栖息地土壤微生物DNA的提取方法----低温冻研提取法;利用PCR技术检测柞蚕僵病病原在68个柞蚕栖息地采集点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04份柞蚕栖息地样品中真菌检出率为83.33%,白僵菌检出率为46.08%。3.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对柞蚕栖息地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进行测定,从柞蚕室内外栖息地共检测到14个门、37个纲、93个目、201个科、346个属的真菌,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门;从柞蚕室内外栖息地共检测到37个门、99个纲、128个目、260个科、477个属的细菌,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门。

冯杰[6](2017)在《球孢白僵菌的复合诱变及其防冶油茶害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emin是一种半知菌类的广谱性昆虫病原真菌。它寄主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具有很强的感染能力、很好扩散流行性、不污生态染环境的特点,同时它生产简单,原料非常经济。随着过度的使用化学农药,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作为主要的生防菌剂之一,白僵菌在生产应用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白僵菌是一种真菌性杀虫剂,为了提高其杀虫效果,本文针对球孢白僵菌BbIII进行复合诱变选育、诱变株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林间防效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紫外线和微波对球孢白僵菌BbIII进行复合诱变,通过产孢量、几丁质酶活指标筛选我们得到3株优良菌株,测试了 3株优良菌株对油茶象甲试虫的毒力效果。筛选获得最佳诱变菌株CB-27,其产孢量是原菌株的2.81倍,几丁质酶活力也明显高于原菌株,高活力几丁质酶产生菌株CB-27对油茶象甲均表现出了一定的致病力,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校正死亡率逐渐真大。处理第6天时,CB-27菌株对油茶象甲的校正死亡率达86.83%,明显高于出发菌株。(2)优化球孢白僵菌CB-27发酵的条件。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测出其各个因子的最适范围。根据最佳筛选实验确定的各因素的作用效果设计了最陡爬坡实验,对玉米粉浓度、含水量、接种量、发酵温度进行四因素五水平响应分析。通过响应面分析,优化球孢白僵菌CB-27固态发酵的条件,得出固态发酵最佳条件是:玉米粉8.21 g·L-1,水分38.47%,接种量10.31%,发酵温度25.35℃,在此条件下球孢白僵菌CB-27的产孢量达到了11.853(×1010Spores·g-1),较优化前提高了 3倍。(3)通过林间施菌、笼套法测定防治效果,调查防治后油茶植株的虫口数和油茶果新增受害率,综合评价白僵菌林间防治油茶象甲的效果。通过测定菌株BbIII、紫外诱变株Uv7和复合诱变株CB27的林间防效,进一步确定了复合诱变菌株CB27对油茶虫害(油茶象甲)具有高效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在施菌6天后,C3处理(108个·ml-1的CB27)的油茶象甲死亡率达到了 83.4%,防治效果为79.9%,虫口减退率为81.7%。防治后各个处理的虫口数和油茶果新增受害明显下降,其中C1、C2、C3下降最多,处理以后的虫口数分别是6.1、4.1、4.3头·株-1;其中C1、C2和C3在防治期间的新增受害率为5.2%、5.3%和5.0%,均远低于对照组CK的15.2%,说明防治效果十分显着。其中相同浓度下防治效果和感染率都存在这样的关系:C>B>A,在都使用CB27的情况下,C3(108个·ml-1)>C2(107个·ml-1)>C(106个·ml-1),进一步说明了复合诱变后的菌株对油茶虫害(油茶象甲)具有更好的防治作用。

洪勇[7](2015)在《对二化螟高毒力真菌的生物学及固相培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对我国水稻高产、稳产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二化螟的大面积发生以及对水稻等作物的为害日驱严重,因其具有钻蛀性危害的特点,对其防治一直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开展对二化螟的致病机理研究、新型微生物农药制剂的研究,对有效的防控二化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病原真菌的筛选、病原真菌对二化螟的毒力测定,以及病原真菌的分子鉴定,筛选出了对二化螟具有高毒力的球孢白僵菌,系统评价了白僵菌对二化螟的应用效果,为二化螟的生物防治及白僵菌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病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采集田间自然罹病的二化螟僵虫500头,利用组织分离法,从二化螟僵虫虫体上分离出杀虫真菌36株,经真菌培养纯化后,保存备用。从分离纯化的36株杀虫真菌中筛选出10株对害虫有致病力的真菌,测定菌落生长直径、初始产孢时间、产孢量以及孢子萌发率等多项生物指标。结果显示:菌株Bbr14、Bbr84、YQ147和菌株QING在SDAY培养基上培养7d后,其菌落直径均超过1.4cm,最高的达到1.89cm,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状。菌株Bbr84、QING、YQ147和Bbr14等4株菌株初始产孢时间分别是2.83d、3.03d、3.22d和3.49d,与其他6株菌株相比时间较短;产孢量分别是3.28×108孢子/cm2、3.12×108孢子/cm2、3.01×108孢子/cm2、2.85×108孢子/cm2,产孢量相对较高;该4株菌株的萌发率相对较高,分别为96.14%、95.24%、92.12%和90.11%,均超过90%。2.病原真菌对二化螟的毒力测定以水稻害虫二化螟为研究对象,利用喷雾法测定所筛选的10株菌株在相同浓度、湿度和温度下对二化螟不同虫态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不同虫态二化螟的毒力效果差异显着。真菌YQ147、QING、Bbr14、Bbr84在浓度为1.0×108孢子/m L下均对二化螟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其中真菌YQ147在处理后第10d对二化螟3龄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到78.4%,LT50为5.8d,对二化螟卵块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到99.7%,LT50为3.54d,实验结果明显高于其他菌株。对二化螟的室内毒力测定显示,二化螟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越高,LT50越小,菌株的致病效果就越好。3.高毒力菌株入侵机理和分子鉴定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毒力最强的菌株,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杀虫真菌分生孢子对二化螟的侵染过程,研究其入侵机理;根据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利用白僵菌Beauveria sp.18S r DNA ITS序列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序列分析,并在核酸序列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序列对比,以及构建系统树确定其所在分支,最终确定其种类。结果显示该菌为白僵菌属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4.响应面法优化高毒力病原菌株的营养条件选择价廉易得的实验材料作为固体发酵培养基,以单因素的实验为基础,利用响应面组合设计实验条件参数,对球孢白僵菌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比例进行优化,以发酵7d的产孢数量为发酵配方的质量标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固体培养基中米粉、花生壳和稻壳的配比为5.00g:1.00g:0.65g时,测得单位重量培养基中菌株YQ147的产孢量最高,达到4.0723×1010孢子/g,比单因素实验的最高值3.858×1010孢子/g高出5.49%,与理论预测值基本相一致。

宋龙腾[8](2013)在《卵孢白僵菌防治蛴螬及其固态培养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类地下害虫,蛴螬的防治较为困难。化学防治效果不佳,且长期施药使蛴螬产生抗药性,同时带来污染环境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生物防治研究的深入,地下害虫的防治工作有了新的突破。白僵菌作为产品商品化,施用剂型广泛的生物杀虫剂,具有环保安全、药效持久等特点,对蛴螬防治具有良好效果,另外其寄生范围较广,对于其他地下害虫也具有灭杀效果,具有较高的田间实用价值。试验以东北农业大学区域主要金龟成虫消长规律调查,白僵菌及与化学杀虫剂混用的可行性研究和白僵菌固态培养条件优化设计为研究内容,旨为进一步应用白僵菌在哈尔滨地区防治蛴螬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哈尔滨市东北农业大学区域主要金龟子成虫消长动态的调查结果哈尔滨市东北农业大学区域主要金龟子种类有阔胫绒金龟(Maladera ovatula Fairmaire)、黄褐丽金龟(Anomala exoleta Faldermann)、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 adiomphalia Bates)、棕色鳃金龟(Holotrichiatitanis Reitter)、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黑绒鳃金龟(Serica orientalis Motschulsky)和铜绿丽金龟(AnomalacorpulentaMotschulsky)等。其中优势种群为诱阔胫绒金龟和黄褐丽金龟。阔胫绒金龟成虫发生期为6月下旬日至7月下旬,盛发期在7月中旬;黄褐丽金龟成虫发生期为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盛发期在7月末至八月初。阔胫绒金龟成虫数量与发生期的日均气温呈正相关,而与总降水量负相关。2卵孢白僵菌(NEAU30503)与不同农药品种和农药浓度混合对其萌发和生长影响较大。白僵菌在辛硫磷300、1000倍液和毒死蜱300倍液中不能萌发生长;毒死蜱与辛硫磷3000倍液和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6000倍液对白僵菌萌发没有影响。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加,对白僵菌萌发的抑制作用有增强趋势。有机磷农药辛硫磷对白僵菌萌发影响最大,有机磷农药毒死蜱次之,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白僵菌萌发影响最小。3种农药对白僵菌的生长均存在抑制作用,但不同浓度对白僵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差异不显着。3.测定了卵孢白僵菌及其与农药混用对蛴螬的防治效果通过对不同浓度卵孢白僵菌(NEAU30503)孢子悬浮液对蛴螬的生物测定,以商品卵孢白僵菌和绿僵菌作为参照,结果表明:在2.5×1010孢子数/L和1.25×1011孢子数/L浓度的卵孢白僵菌(NEAU30503)下蛴螬的致死率分别为67.3%和79.9%,且均不低于参考菌株,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用于蛴螬的生物防治。通过两种化学杀虫剂及其与卵孢白僵菌混用的生物测定得出,毒死蜱与白僵菌混用毒土的LT50和LT90分别比单剂提前2.1d和4.6d,5d后校正死亡率较农药单用提高22.2%,较菌剂单用提高更为显着,毒死蜱和白僵菌混用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而高效氯氟氰菊酯与白僵菌混用增效作用不明显。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卵孢白僵菌对蛴螬防治与传统化学防治无明显差异,有较好的防治效果。4卵孢白僵菌(NEAU30503)固态培养条件的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优基质配方、含水量、接种量、培养温度和时间的范围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方法得出最优固态培养条件为:配方D(蛭石:麦麸:玉米粉)的产孢量最高,达到3.075×109孢子/g,烘干后为9.97×109孢子/g,含水量为55%,接种量为15ml/100g,培养温度为27℃,培养时间为7.5d,在此条件下卵孢白僵菌(NEAU30503)烘干前单位产孢量达3.7×109孢子/g。

杨欣[9](2013)在《几株昆虫病原菌微菌核的诱导培养和条件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蛴螬、蟋蟀、根蝽、白蚁等地下害虫一生中大部分在土壤中生活,为害植物地下部或地面附近根茎部。现在对它们的防治一般采用化学农药,在用昆虫病原真菌防治地下害虫的研究中,布氏白僵菌防治蛴螬的报道较多,但由于地下害虫常在土壤深层栖息,活动量小,一般在春秋季才向土表移动,且在旱作地区普遍发生,普通的孢子制剂可能因储藏期或施放后无法适应气候环境的变化,而影响防治效果。因此需要一种耐干旱、易储藏的繁殖体来防治地下害虫。本研究通过改变营养条件在液体培养中人工诱导产生微菌核(Microsclerotia,以下简称MS),结果表明氮源种类的选择决定是否产生MS,且不同菌种产MS的最佳氮源不尽相同,不添加吐温-80对MS产生也无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单因素实验,从球孢白僵菌、布氏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共9个菌株中各筛选1株高产MS的菌株Bb2729、Bbr17和Ma55。其在碳含量32g/L时MS产量分别为3.87×103MS/mL、6.80×103MS/mL和4.07×103MS/mL。单因素实验为基础,进行碳氮源用量比例复筛,发现MS产量和生物量均受碳源浓度和碳氮比共同作用,并通过对接种量等非营养条件的单因素实验,确定进一步优化方案。以碳浓度、碳氮比、摇床转速、孢悬液接种量和培养液装液量为五个因子,MS产量和生物量为响应值,进行两水平部分因子实验,筛选显着影响因子,结果Bb2729、Bbr17和Ma55三株菌的显着因子均为碳浓度、碳氮比和接种量;最陡爬坡实验确定响应面的中心点,Bb2729:碳浓度27g/L、碳氮比8:1、接种量0.9%,Bbr17:碳浓度30g/L、碳氮比7:1、接种量1.0%,Ma55:碳浓度30g/L、碳氮比35:1、接种量0.85%;Box-Benhnken中心复合实验确定MS产量的理论最大值,其中布氏白僵菌Bbr17产量最高为8.24×103MS/mL (碳浓度27.07g/L、接种量0.84%、碳氮比7.29:1),其次是球孢白僵菌Bb2729:5.57×103MS/mL (碳浓度27.07g/L、接种量0.84%、碳氮比7.29:1),金龟子绿僵菌Ma55:4.63×103MS/mL (碳浓度30.29g/L、接种量0.84%、碳氮比34.66:1);理论值条件下分别对各株菌进行三批次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值相比均在1%误差以内,说明了响应面实验结果的可信度。MS的耐旱实验,将三株真菌碳氮比复筛时各个实验组得到的发酵产物,加硅藻土(diatomite,以下简称DE),抽滤冻干粉碎制成MS-DE粉末,在4℃冷藏条件下,4个月时复苏率仍维持在90%以上,低碳、高碳氮比发酵得到的MS复苏率高达到100%。MS-DE短期恒温储存试验表明,温度是影响MS储藏期的重要因素,在4℃冷藏条件下,MS-DE复苏率下降速度缓慢,60天后复苏率仍维持在98%以上。在31℃条件下,MS-DE复苏下降趋势显着增强,但均在也87%以上,相比之下布氏白僵菌MS更耐储藏,31℃储藏60天复苏率仍能达到91.93±1.58%。剂型化对MS复苏率有一定影响,但的确有一定保护作用。室温长期储存实验中,MS-DE第4个月时复苏率开始急速下降,到第10个月最低下降至40.22%;剂型化MS复苏率在第6个月才开始明显下降,10个月后最低降至55.19%,可见MS本身具备了一定抗逆性,而在制剂保护下能更长久的维持这种优势。

马淑娟[10](2013)在《白僵菌和绿僵菌对樟巢螟的致病力及林间防治》文中提出芳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linaloolifera Fujita)是常用绿化树种,也是珍贵用材、化工油料和药用树种。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是其普遍发生的重要害虫,化学防治污染环境,农药残留严重降低芳香樟产品的品质。本研究筛选出对樟巢螟具高致病力菌株,研究其产几丁质酶与致病力关系,优化菌株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条件,并进行林间防治应用。主要的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应用4株白僵菌和5株绿僵菌菌株分别对樟巢螟幼虫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以浓度为(1.0±0.5)×108个孢子·mL-1的孢子悬液接种,11d后校正死亡率最高为(99.80±2.58)%,最低为(44.20±1.62)%,僵虫率最高为(86.91±1.29)%,最低为(38.60±2.21)%,LT50为6.29-11.50d。其中绿僵菌Ma1291-2和白僵菌B187对樟巢螟幼虫的致病力最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9.80±2.58)%和(97.97±3.34)%,僵虫率分别为(86.91±1.29)%和(83.00±0.74)%,LT50分别为6.29和6.65d。通过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参数估计发现,绿僵菌Ma1291-2和白僵菌B187菌株对樟巢螟的致死效应较强的时间均为第6-7d。可见,Ma1291-2和B187菌株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2.采用液体培养法和琼脂平板透明圈法研究了4株白僵菌和5株绿僵菌菌株的几丁质酶产生水平与其对樟巢螟幼虫毒力的关系,结果显示:采用液体培养法测得酶活变化范围为9.660-43.34U·mL-1,平板透明圈法测得,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在1.29-1.72之间。其中白僵菌B187和绿僵菌Ma1291-2菌株的酶活分别是42.43U·mL-1和43.343U·mL-1,比值分别为1.70和1.72,显着高于其它菌株。各菌株的几丁质酶产生水平同其对樟巢螟幼虫的致病力LT50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几丁质酶活性(Y1)和致病力LT50(X1)的相关方程是Y1=-7.678X1+88.201,相关系数R2=0.847;平板透明圈与菌落比值同其对樟巢螟致病力LT50之间的相关方程是Y-2=-0.105X2+2.326,相关系数是R2=0.769。以上结果表明B187和Ma1291-2对樟巢螟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几丁质酶活性可作为进一步菌株筛选的指标。3.在5种常用培养基中,白僵菌B187和绿僵菌Ma1291-2菌株在PPDA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最高、生长最快,产孢量分别为(10.39±0.25)×107个孢子·cm-2、(14.75±1.01)×107个孢子·cm-2,它们的菌丝生长率分别为(4.49±0.09)mm·d-1,(5.42±0.08)mm·d-1。B187和Ma1291-2菌株的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5-30℃和25-28℃,且两菌株在湿度为90%以上时萌发率都较高。4.应用高致病力白僵菌B187和绿僵菌Ma1291-2菌株,以不同的施菌方式防治樟巢螟幼虫,防治结果显示:撒施菌土后,绿僵菌Ma1291-2的防治效果显着高于白僵菌B187处理,防治效果为(38.37±2.47)%;采用3月下旬撒施菌土,结合6月上旬喷菌,15d后白僵菌B187的防治效果略高于绿僵菌Ma1291-2处理,分别为(68.13±0.69)%、(65.45±0.30)%,但两者之间无显着差异;喷菌后标准株的防治效果显示,应用白僵菌B187喷菌的防治效果极显着高于绿僵菌Ma1291-2处理,分别为(53.50±1.69)%、(43.27±1.22)%。因此,在生产中可撒施绿僵菌菌土后,再喷白僵菌菌液防治樟巢螟幼虫。

二、白僵菌Bb98土壤培养方法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僵菌Bb98土壤培养方法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球孢白僵菌不同形态孢子在拟南芥中的定殖及抗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白僵菌的植物内生性概述
    1.2 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1.3 灰霉菌对拟南芥的侵染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白僵菌不同孢子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5 结论和讨论
第三章 白僵菌不同孢子在拟南芥中的定殖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5 结论和讨论
第四章 白僵菌定殖对拟南芥植株的抗病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设计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5 结论和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冻土毛霉新菌株对韭菜迟眼蕈蚊毒杀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与危害
    1.2 韭菜迟眼蕈蚊的综合防治
        1.2.1 农业防治
        1.2.2 物理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2.4 化学防治
    1.3 昆虫病原真菌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
        1.3.1 昆虫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
        1.3.2 昆虫病原真菌的致病过程
        1.3.3 昆虫病原菌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3.4 环境条件对病原真菌致病性及生长的影响
    1.4 冻土毛霉菌的研究现状
    1.5 立项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虫及饲养
        2.1.1 虫源
        2.1.2 试虫的饲养
    2.2 供试冻土毛霉菌来源及仪器试剂
        2.2.1 冻土毛霉菌来源
        2.2.2 供试仪器及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冻土毛霉菌的分离与鉴定
        2.3.2 温度条件对冻土毛霉菌生长及致病力的影响
        2.3.3 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发育阶段的致病力
        2.3.4 盆栽药效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冻土毛霉菌形态观察与分子鉴定
        3.1.1 光学显微镜形态观察
        3.1.2 分子序列鉴定
        3.1.3 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受冻土毛霉菌侵染后的感病性状
    3.2 温度对冻土毛霉菌的影响
        3.2.1 温度对冻土毛霉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温度对冻土毛霉菌产孢量的影响
        3.2.3 不同温度下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致病力
    3.3 冻土毛霉菌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韭菜迟眼蕈蚊的致病力
        3.3.1 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卵的影响
        3.3.2 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1-4 龄幼虫的致病力
        3.3.3 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蛹的羽化率的影响
    3.4 盆栽药效测定
        3.4.1 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二龄幼虫盆栽试验
        3.4.2 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四龄幼虫盆栽试验
4 讨论
    4.1 温度对冻土毛霉菌生长及致病力的影响
    4.2 韭菜迟眼蕈蚊不同发育阶段对冻土毛霉菌致病力的影响
    4.3 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盆栽试验对冻土毛霉菌致病力的影响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3)三株白僵菌对粘虫的毒力与其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球孢白僵菌的研究进展
        1.1.1 球孢白僵菌的概述
        1.1.2 应用球孢白僵菌防治粘虫
        1.1.3 昆虫病原真菌的分离纯化技术
        1.1.4 影响球孢白僵菌致病力的因素
        1.1.5 球孢白僵菌侵染昆虫的机制
    1.2 粘虫的研究现状
        1.2.1 粘虫的主要特征
        1.2.2 粘虫的分布及危害
        1.2.3 粘虫的防治
    1.3 昆虫的先天免疫应答反应
        1.3.1 体液免疫
        1.3.2 细胞免疫
    1.4 昆虫被真菌侵染后的病理变化
        1.4.1 真菌侵染昆虫体壁的扫描电镜观察
        1.4.2 真菌侵染昆虫体内组织观察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土壤中昆虫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对粘虫的室内毒力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土样的采集
        2.2.2 土壤中昆虫病原真菌的分离
        2.2.3 昆虫病原真菌的鉴定
        2.2.4 孢子悬浮液配制
        2.2.5 毒力测定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形态学鉴定结果
        2.3.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3.3 三株球孢白僵菌侵染的粘虫幼虫症状
        2.3.4 不同白僵菌菌株对粘虫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
        2.3.5 不同白僵菌菌株对粘虫幼虫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2.3.6 菌株Z-G2-5 与球孢白僵菌制剂对粘虫幼虫的毒力比较
    2.4 小结
    2.5 讨论
第三章 球孢白僵菌侵染粘虫幼虫的扫描电镜和组织切片观察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供试菌种和昆虫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3.2.2 球孢白僵菌侵染粘虫幼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3.2.3 球孢白僵菌侵染粘虫幼虫的组织切片观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球孢白僵菌侵染粘虫幼虫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3.2 球孢白僵菌侵染粘虫幼虫的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3.4 小结
    3.5 讨论
第四章 粘虫幼虫被球孢白僵菌侵染后免疫应答转录组分析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4.1.1 供试菌株及昆虫
        4.1.2 主要仪器、试剂及溶液
    4.2 实验方法
        4.2.1 转录组测序样品准备
        4.2.2 总RNA提取
        4.2.3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4.2.4 转录组数据的组装和测序质量评估
        4.2.5 Unigene功能注释
        4.2.6 差异表达基因(DEG)的筛选及GO、KEGG富集分析
        4.2.7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转录组测序结果质量评估
        4.3.2 基因组装结果
        4.3.3 基因功能注释和分类
        4.3.4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4.3.5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4.3.6 差异基因KEGG富集性分析
        4.3.7 免疫相关基因分析
        4.3.8 qRT-PCR验证基因表达量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一株白僵菌菌株的分离鉴定培养及致病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白僵菌形态与分类
    1.2 白僵菌的致病性
        1.2.1 白僵菌的致病机理
        1.2.2 影响白僵菌毒力的因素
    1.3 影响白僵菌生长的因素
        1.3.1 营养条件对白僵菌的影响
        1.3.2 环境条件对白僵菌的影响
        1.3.3 化学药剂对白僵菌的影响
    1.4 白僵菌的大规模生产技术
    1.5 白僵菌的应用现状
        1.5.1 白僵菌在害虫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1.5.2 白僵菌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1.6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2.1.2 供试昆虫来源
        2.1.3 主要试验试剂
        2.1.4 球孢白僵菌
        2.1.5 供试食料
        2.1.6 亚洲玉米螟人工饲料配方
        2.1.7 培养基
        2.1.8 固态培养基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分离纯化
        2.2.2 菌种鉴定
        2.2.3 生物学特性
        2.2.4 白僵菌对几种重要农业害虫的生物测定
        2.2.5 白僵菌固态培养基配方筛选
        2.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种鉴定
    3.2 生物学特性
        3.2.1 菌落形态及生长直径
        3.2.2 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
    3.3 白僵菌对几种重要农业害虫的生物测定
        3.3.1 白僵菌对5 种害虫低龄幼虫的毒力测定
        3.3.2 白僵菌对大猿叶虫成虫及4 种害虫高龄幼虫的生物测定
        3.3.3 白僵菌对5 种害虫不同龄期的毒力比较
        3.3.4 白僵菌对蛴螬的毒力测定
    3.4 固态培养基优化筛选
        3.4.1 最佳营养物筛选
        3.4.2 最佳填充物筛选
        3.4.3 最佳固态培养基配方筛选
        3.4.4 最佳培养条件优化筛选
4 讨论
    4.1 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4.2 球孢白僵菌的致病力差异
    4.3 球孢白僵菌固态培养基筛选及培养条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PCR检测柞蚕僵蚕病原方法的建立及柞蚕栖息地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僵蚕的研究进展
    1.2 僵病病原的研究进展
    1.3 柞蚕栖息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僵蚕病原的分子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用于检测僵病病原的真菌ITS引物筛选
        2.2.2 用于检测僵病病原的特异性引物筛选
        2.2.3 不同年份僵蚕病原真菌ITS序列同源性比对
        2.2.4 不同年份僵蚕病原特异性引物扩增序列同源性比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僵蚕病原在柞蚕栖息地中的检测与分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柞蚕栖息地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方法的优化
        3.2.2 柞蚕栖息地真菌和白僵菌的检测与分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柞蚕栖息地微生物结构与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柞蚕栖息地微生物检测
        4.2.2 柞蚕栖息地真菌结构与多样性分析
        4.2.3 柞蚕栖息地细菌结构与多样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球孢白僵菌的复合诱变及其防冶油茶害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1.1.1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概况
        1.1.2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1.2 球抱白僵菌对昆虫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1.2.1 球孢白僵菌的一般特性
        1.2.2 白僵菌对昆虫的侵染过程及致病机理
        1.2.3 白僵菌对昆虫的侵染过程产生的毒素及其作用机理
    1.3 球孢白僵菌生产工艺及使用情况
        1.3.1 白僵菌发酵工艺的研究
        1.3.2 球孢白僵菌制剂
        1.3.3 球孢白僵菌在农林业防治的综合使用
    1.4 油茶害虫防治进展
        1.4.1 油茶虫害的发生现状
        1.4.2 油茶虫害防治技术
        1.4.3 微生物防治虫害的现状
    1.5 本课题来源、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
2 球孢白僵菌复合诱变菌株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紫外诱变时间对致死率和正突变率的影响
        2.2.2 微波诱变时间对致死率和正突变率的影响
        2.2.3 紫外诱变筛选结果
        2.2.4 复合诱变突变株的筛选及其几丁质酶活力比较
        2.2.5 复合诱变选出突变株对油茶象甲的致病力
        2.2.6 复合诱变突变株稳定性测试
    2.3 小结与讨论
3 诱变株CB27固体发酵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玉米粉浓度对CB27产孢量的影响
        3.2.2 不同的含水量对CB27产抱量的影响
        3.2.3 不同的接种量对CB27产抱量的影响
        3.2.4 不同的发酵温度对CB27产孢量的影响
        3.2.5 不同的发酵时间对CB27产孢量的影响
        3.2.6 培养基配方最陡爬坡试验结果
        3.2.7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3.2.8 响应面分析结果
4 诱变株CB27林间防治油茶象甲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供试菌剂
        4.1.3 试验设计与施菌方法
        4.1.4 套笼与标准株设置
        4.1.5 试验效果检查
        4.1.6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白僵菌感染成效
        4.2.2 虫口减退情况
        4.2.3 油茶果虫咬减退情况
        4.2.4 油茶果落果情况
    4.3 小结与讨论
5 结论与讨论
6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附图
致谢

(7)对二化螟高毒力真菌的生物学及固相培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二化螟概述
        1.1.1 二化螟发生现状
        1.1.2 二化螟的防治技术
    1.2 病原真菌在防治害虫中应用
        1.2.1 昆虫病原真菌的研究背景
        1.2.2 病原真菌的致病性与侵染机理
        1.2.3 病原真菌的分子鉴定
    1.3 病原真菌的应用推广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菌株
        3.1.1.1 试验菌株及来源
        3.1.1.2 二化螟虫源
    3.2 试验方法
        3.2.1 病原真菌的分离筛选及生物学特性
        3.2.1.1 病原真菌的分离
        3.2.1.2 病原菌株培养性状研究
        3.2.1.3 病原真菌产孢率的测定
        3.2.2 病原真菌对二化螟的毒力测定
        3.2.2.1 病原真菌孢子悬浮液制备
        3.2.2.2 病原真菌对二化螟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3.2.2.3 病原真菌对二化螟卵块的室内毒力测定
        3.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3 二化螟扫描电镜样品的处理和制备
        3.2.3.1 病原真菌侵染二化螟后的样品处理
        3.2.3.2 二化螟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
        3.2.4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与分子测序鉴定
        3.2.4.1 真菌基因组DNA提取
        3.2.4.2 PCR反应体系与PCR方案
        3.2.4.3 病原真菌的分子鉴定与系统树构建
        3.2.5 真菌发酵与响应面分析实验
        3.2.5.1 病原真菌的液体培养
        3.2.5.2 病原真菌固态培养基的筛选
        3.2.5.3 响应面优化固相发酵配方
        3.2.5.4 病原真菌产孢量的测定与计算
4 结果与分析
    4.1 10 株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
        4.1.1 10 株病原真菌的菌落直径
        4.1.2 10 株病原真菌的孢子萌发特征
    4.2 病原真菌对二化螟的室内毒力
        4.2.1 病原真菌对二化螟3龄幼虫的致死效果
        4.2.2 病原真菌对二化螟卵块的致死效果
    4.3 病原真菌侵染后二化螟症状
    4.4 病原真菌对幼虫体表的侵染过程
    4.5 高毒力菌株的分子鉴定
        4.5.1 PCR扩增产物的分子量
        4.5.2 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
        4.5.3 高毒力菌株分子鉴定与系统树分析
    4.6 高毒力菌株的发酵与响应面优化实验分析
        4.6.1 因素的选取及分析方案
        4.6.2 模型的建立及显着性实验
        4.6.3 因素间的交互影响
        4.6.3.1 米粉—花生壳的交互作用对球孢白僵菌产孢量的影响
        4.6.3.2 米粉—稻壳的交互作用对球孢白僵菌产孢量的影响
        4.6.3.3 花生壳—稻壳的交互作用对球孢白僵菌产孢量的影响
        4.6.4 响应面优化球孢白僵菌产孢量参数的确立及拟合优化的验证
5 讨论
    5.1 白僵菌生物学性状研究
    5.2 高毒力菌株筛选指标
    5.3 真菌的分子鉴定
    5.4 真菌的固态培养条件参数优化
6 结论
    6.1 菌株的生物学特征
    6.2 真菌对二化螟幼虫的毒力
    6.3 真菌对二化螟的侵染机理
    6.4 高毒力菌株的分子鉴定
    6.5 真菌发酵与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7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卵孢白僵菌防治蛴螬及其固态培养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蛴螬的为害与生物防治
        1.1.1 蛴螬为害习性
        1.1.2 蛴螬的防治与存在问题
        1.1.3 蛴螬的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进展
    1.2 白僵菌的致病机理
    1.3 影响白僵菌致病力的因素
        1.3.1 环境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1.3.2 白僵菌菌株及寄主状态的影响
    1.4 白僵菌制剂的研究
        1.4.1 白僵菌孢子粉的制备
        1.4.2 白僵菌剂型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及昆虫
        2.1.2 供试药剂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2.2 试验方法
        2.2.1 园艺站内金龟成虫种类调查
        2.2.2 白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相容性检验
        2.2.3 防治蛴螬的生物测定
        2.2.4 卵孢白僵菌固态培养条件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光灯下金龟成虫虫群动态变化
    3.2 化学杀虫剂对卵孢白僵菌的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3.3 卵孢白僵菌及参照菌株的生物测定
        3.3.1 虫生真菌对蛴螬的杀虫活性
        3.3.2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
        3.3.3 卵孢白僵菌 NEAU30503 与参考菌株的杀虫效果比较
    3.4 卵孢白僵菌与化学杀虫剂混用的生物测定
    3.5 田间防治试验
    3.6 不同配方的固态培养基对卵孢白僵菌产孢量的影响
    3.7 培养条件对产孢量的影响
        3.7.1 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3.7.2 接种量对产孢量的影响
        3.7.3 含水量对产孢量的影响
        3.7.4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3.7.5 固态培养优化条件验证
4 讨论
    4.1 黑光灯下金龟种群动态
    4.2 卵孢白僵菌与常用化学杀虫剂的相容性
    4.3 卵孢白僵菌及其与化学杀虫剂混用对蛴螬的防治效果
    4.4 卵孢白僵菌的固态培养条件优化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几株昆虫病原菌微菌核的诱导培养和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地下害虫的概述
        1.1.1 分类研究和种类调查
        1.1.2 习性及危害方式
        1.1.3 几种地下害虫的生物生态学研究
        1.1.4 生物防治
    1.2 微菌核(MS)概述
        1.2.1 MS 的生物学特性
        1.2.2 昆虫病原真菌 MS 的诱导培养
    1.3 真菌杀虫剂研究现状
        1.3.1 昆虫病原真菌的特点及利用方式
        1.3.2 球孢白僵菌、布氏白僵菌和绿僵菌的研究概况
    1.4 真菌杀虫剂的生产应用
        1.4.1 主要真菌杀虫剂的生产
        1.4.2 主要真菌杀虫剂的生防应用
        1.4.3 真菌杀虫剂侵染体的研究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仪器设备与试剂耗材
    3.2 方法
        3.2.1 MS 的产生
        3.2.2 MS 生产的优化
        3.2.3 MS 制剂的储藏期的研究
4 结果与分析
    4.1 单因素实验筛选高产 MS 菌株
        4.1.1 碳源对 MS、芽孢产量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4.1.2 氮源对 MS、芽孢产量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4.1.3 吐温浓度对 MS、芽孢产量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4.1.4 碳源浓度对氮源对 MS、芽孢产量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4.1.5 碳氮比浓度对 MS、芽孢产量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4.1.6 小结
    4.2 MS 的生长模式
    4.3 非营养条件对 MS 发酵的影响
        4.3.1 接种量对 MS 产量及生物量的影响
        4.3.2 装液量对 MS 产量及生物量的影响
        4.3.3 转速对 Bbr17MS 产量及生物量的影响
    4.4 球孢白僵菌 Bb2729 菌株 MS 产量的条件优化
        4.4.1 碳氮比复筛
        4.4.2 进一步确定影响发酵结果的显着因子
        4.4.3 最陡爬坡实验确定响应面中心点
        4.4.4 中心复合实验
    4.5 布氏白僵菌 Bbr17 菌株 MS 产量的条件优化
        4.5.1 碳氮比复筛
        4.5.2 进一步确定影响发酵结果的显着因子
        4.5.3 最陡爬坡实验确定响应面中心点
        4.5.4 中心复合实验
    4.6 金龟子绿僵菌 Ma55 菌株 MS 产量的条件优化
        4.6.1 碳氮比复筛
        4.6.2 进一步确定影响发酵结果的显着因子
        4.6.3 最陡爬坡实验确定响应面中心点
        4.6.4 中心复合实验
    4.7 MS-DE 颗粒的复水复苏
        4.7.1 干燥 MS-DE 颗粒在水琼脂平板上复苏形态
        4.7.2 MS-DE 复苏产孢过程
    4.8 复水复苏后 MS-DE 的复苏率及分生孢子产量
    4.9 MS 的储藏实验
5 结论
6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白僵菌和绿僵菌对樟巢螟的致病力及林间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白僵菌及生物学特性
        1.1.1 白僵菌的分类现状
        1.1.2 白僵菌生物学特性
        1.2 绿僵菌研究进展
        1.2.1 绿僵菌分类现状
        1.2.2 绿僵菌生物学特性
        1.3 白僵菌和绿僵菌的发酵生产
        1.3.1 固体发酵
        1.3.2 液体发酵
        1.3.3 液固双相发酵
        1.4 白僵菌和绿僵菌剂型开发
        1.4.1 粉剂
        1.4.2 可湿性粉剂及油剂
        1.4.3 无纺布菌条
        1.4.4 干菌丝
        1.5 白僵菌和绿僵菌杀虫剂及其应用
        1.5.1 杀虫剂
        1.5.2 在鳞翅目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6 几丁质酶的研究进展
        1.6.1 几丁质与几丁质酶
        1.6.2 真菌几丁质酶的性质
        1.6.3 真菌几丁质酶在害虫侵染中的作用原理
        1.6.4 真菌几丁质酶的研究方法
        1.6.5 真菌几丁质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7 樟巢螟的研究进展
        1.7.1 樟巢螟形态特征
        1.7.2 生物学特性
        1.7.3 防治措施
    2 本文研究的意义
    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一章 感染樟巢螟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1.2.1 供试虫与饲养
        1.2.2 孢悬液的制备
        1.2.3 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1.2.4 高致病力菌株对幼虫的致病力测定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致病特点
        2.2 各菌株处理幼虫累积死亡率动态
        2.3 各菌株对樟巢螟幼虫致病力的比较
        2.4 高致病力菌株对樟巢螟幼虫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2.5 各时段的致病力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白僵菌和绿僵菌几丁质酶活性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仪器及药剂
        1.1.2 胶体几丁质的制备
        1.1.3 DNS 试剂的配制
        1.1.4 考马斯亮蓝试剂的配制
        1.1.5 培养基
        1.2 几丁质酶酶活的测定
        1.2.1 液体培养法测几丁质酶活
        1.2.2 平板透明圈法测几丁质酶活性
        1.3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液体培养法测几丁质酶活性
        2.1.1 N-乙酰-氨基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2.1.2 DNS 法测几丁质酶活性结果分析
        2.2 平板透明圈法测几丁质酶活性
        2.3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2.3.1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供试各菌株蛋白质浓度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高致病力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长的影响因子
        1.1.1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1.1.2 温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1.2 孢子萌发的影响因子
        1.2.1 温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1.2.2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与环境条件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2.1.1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2.1.2 温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2.2 温湿度对菌株孢子萌发的影响
        2.2.1 温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2.2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林间生物防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粉
        1.1.1 培养基
        1.1.2 液体母种培养
        1.1.3 固体培养
        1.2 林间防治试验
        1.2.1 标准地概况
        1.2.2 防治试验
        1.2.3 防治效果调查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地总体防治效果分析
        2.2 标准株撒菌土与喷菌结合防治效果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科研图片
致谢

四、白僵菌Bb98土壤培养方法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球孢白僵菌不同形态孢子在拟南芥中的定殖及抗病性评价[D]. 万婷玉.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冻土毛霉新菌株对韭菜迟眼蕈蚊毒杀活性[D]. 王燕.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三株白僵菌对粘虫的毒力与其病理学研究[D]. 程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一株白僵菌菌株的分离鉴定培养及致病力研究[D]. 赵薇.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5]PCR检测柞蚕僵蚕病原方法的建立及柞蚕栖息地微生物多样性分析[D]. 王婷婷.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6]球孢白僵菌的复合诱变及其防冶油茶害虫研究[D]. 冯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 [7]对二化螟高毒力真菌的生物学及固相培养技术研究[D]. 洪勇.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5)
  • [8]卵孢白僵菌防治蛴螬及其固态培养条件优化[D]. 宋龙腾.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9]几株昆虫病原菌微菌核的诱导培养和条件优化[D]. 杨欣.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5)
  • [10]白僵菌和绿僵菌对樟巢螟的致病力及林间防治[D]. 马淑娟.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白僵菌Bb98土壤栽培方法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