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鱼期论文-李芹,唐洪玉

稚鱼期论文-李芹,唐洪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稚鱼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华倒刺鲃,消化酶,碱性磷酸酶,酶活性

稚鱼期论文文献综述

李芹,唐洪玉[1](2010)在《中华倒刺鲃仔稚鱼期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选取了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nensis)从初孵仔鱼到30日龄稚鱼,分析测定了中华倒刺鲃的特定生长率(SGR)、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期间,中华倒刺鲃的SGR为26.43%/d。在初孵仔鱼体内就能检测到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胰蛋白酶在内源营养阶段具有较高的活性,在4日龄开口时,其比活力降到较低值,随后呈现增加的趋势,在18日龄达到最低值后又缓慢增加。淀粉酶在试验期间表现出较高的活性,比活力一直呈增加的趋势。脂肪酶在18日龄前其比活力一直增加,并且在7~18日龄表现出较高的比活力水平,18日龄后快速下降。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呈现出一直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刘志刚,翁幼竹,宋海霞,方永强[2](2009)在《5种胃肠激素样内分泌细胞在斜带石斑鱼稚鱼期消化道中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ABC方法,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P物质(Substance P,SP)、胃泌素(Gastrin,GAS)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NPY)5种特异性哺乳类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稚鱼期的消化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结果显示,5-HT-和Som-样免疫活性细胞定位在斜带石斑鱼稚鱼的胃各部,包括胃贲门部、胃体和胃幽门部;SP-、GAS-样免疫活性细胞则在胃和肠均存在,其中SP-样细胞定位在胃体部和胃幽门部以及整个肠道,GAS-样细胞则从胃幽门部至肠道各段均存在;NPY-样免疫活性细胞仅在肠道中被检测到。根据这5种胃肠激素样内分泌细胞的形态、染色强度及其分布,可判断其在稚鱼期已经发育成熟,已像成鱼胃肠激素内分泌细胞一样,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本研究结果提示,斜带石斑鱼稚鱼死亡的原因可能与其胃肠激素样内分泌细胞的功能没有直接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09年02期)

庹云,张耀光,李萍,殷江霞[3](2005)在《岩原鲤稚鱼期小瓜虫病急性感染与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温25-26℃时,小瓜虫造成岩原鲤稚鱼严重感染,并引起大量死亡。经福尔马林液浸浴、升温处理和综合疗法, 结果发现:岩厚鲤对福尔马林非常敏感,不能用于其患病稚鱼的治疗;在适温范围内,升温处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筛选出33℃-34℃效果最好;综合疗法对岩原鲤稚鱼早期小瓜虫病的防治是另一种切实可行的特殊方法。(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05年06期)

陈慕雁,张秀梅,连建华[4](2005)在《大菱鲆仔稚鱼期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水鱼类仔稚鱼期高死亡率的现状,本实验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大菱鲆,分析测定了酸、碱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以及消化道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以期为提高大菱鲆仔稚鱼期的成活率和生长率以及优化饵料配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菱鲆初孵仔鱼体内就已具有碱性蛋白酶活性,而酸性蛋白酶活性在15日龄左右胃腺出现时才测得。蛋白酶活性的3个极低值分别出现于仔鱼开口期,卵黄囊完全消失期和仔鱼向稚鱼的转变期。早期仔鱼体内表现出较强的淀粉酶活性,5日龄时其活性急剧下降,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水平。脂肪酶活性在仔稚鱼期一直很弱,进入幼鱼期后比活力迅速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从初孵到5 0日龄左右始终保持较小幅度的上升,直到60日龄变态完成时才出现大幅度的升高。大菱鲆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道中各种酶活性变化显着,仔稚鱼变态完成后,蛋白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着增强,这标志着大菱鲆由稚鱼期向幼鱼期的转变及消化机能的完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蔡克瑕,王重刚,陈品健,谢仰杰[5](2000)在《花尾胡椒鲷仔稚鱼期消化酶活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花尾胡椒鲷仔、稚鱼发育时期不同日龄的叁种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早期仔鱼已具有一定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 ,蛋白酶比活力在仔稚鱼转变期和稚鱼向幼鱼转变时明显下降 ,淀粉酶活性随日龄增加呈下降趋势 ,内源营养向外源营养转换过程中 ,脂肪酶活性先升后降 ,进入稚鱼期后比活力迅速再次提升。结果表明 ,消化酶活性的变化与仔、稚鱼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具相关性。混合营养期结束后 ,1 3日龄仔鱼的叁种酶活性均下降 ,且比活力很低 ,以及稚、幼鱼转变期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也出现较大幅度降低 ,说明消化酶活性在仔、稚鱼发育关键时期处在较低水平 ,可能是此期间高死亡率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00年02期)

庄平,曾令兵,章龙珍,张涛,张征[6](1999)在《史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的研究: Ⅳ.稚鱼期小瓜虫病的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史氏鲟的南移驯养过程中, 其仔稚鱼阶段有多种病害发生, 尤以小瓜虫病最为常见和危害较大, 如不及时地控制会导致仔稚鱼的大量死亡。史氏鲟稚鱼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与其它鱼类有很大的区别, 传统有效的治疗鱼类小瓜虫病的药物和方法不能用于史氏鲟稚鱼, 史氏鲟稚鱼对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等传统的药物非常敏感, 这类药物不能用于治疗史氏鲟稚鱼的小瓜虫病。史氏鲟稚鱼对水温的变化也非常地敏感, 承受不了较大幅度的急速水温变化, 因此常用的快速变温治疗小瓜虫病的方法同样不能适用于史氏鲟稚鱼。实验筛选出以50ppm 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治疗史氏鲟稚鱼小瓜虫病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1999年11期)

田中克,吴志广[7](1997)在《牙鲆仔稚鱼期的生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牙鲆仔稚鱼的生态,在1980年后,由于资源栽培渔业的开发,通过生态调查大部分已弄清。本文就是对这些实际知识的概要和对部分未解决的问题的简单汇总。(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1997年03期)

龙祥平,王德寿[8](1993)在《南方鲶仔稚鱼期齿发育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鲶的颌齿均由外胚层及中胚层分化而成.口咽腔真皮细胞内凹入间充质形成齿蕾,并分化形成成齿质细胞和齿髓细胞.釉质来源于外胚层.齿质为粘多糖蛋白及钙离子的复合物,呈现PAS反应阳性,并有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布.仔鱼期和稚鱼期,处于同一发育阶段的齿存在着差异性.在每一成熟齿侧有一正在发育的替换齿.(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3年03期)

陈文义[9](1988)在《虹鳟鱼稚鱼期暴发一起急性传染病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1985年辽宁某鱼场从日本引进35万粒虹鳟鱼发眼卵,孵化出26万尾上浮鱼苗。鱼苗上浮期发生死亡,仅7天时间,全部死光,同时死亡鱼苗污染了亲鱼池。1986年该场亲鱼产卵孵出上浮鱼苗60万尾,在鱼苗上浮期开始死亡,仅十几天时间就全部死光,造成(本文来源于《动物检疫》期刊1988年03期)

陈真然[10](1963)在《草鱼(鲩)仔、稚鱼期发育的形态生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有关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V.)早期发育的研究,已发表过一些资料(刘建康,1954;倪达书,1959;林书颜,1935;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1961),伹还不够。近年来,由于人工繁育的开展,这方面工作也做了不少。草鱼是我国重要经济鱼类和养殖对象之一,在养殖过程中,鱼苗成活率是一个大(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1963年01期)

稚鱼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ABC方法,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P物质(Substance P,SP)、胃泌素(Gastrin,GAS)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NPY)5种特异性哺乳类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稚鱼期的消化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结果显示,5-HT-和Som-样免疫活性细胞定位在斜带石斑鱼稚鱼的胃各部,包括胃贲门部、胃体和胃幽门部;SP-、GAS-样免疫活性细胞则在胃和肠均存在,其中SP-样细胞定位在胃体部和胃幽门部以及整个肠道,GAS-样细胞则从胃幽门部至肠道各段均存在;NPY-样免疫活性细胞仅在肠道中被检测到。根据这5种胃肠激素样内分泌细胞的形态、染色强度及其分布,可判断其在稚鱼期已经发育成熟,已像成鱼胃肠激素内分泌细胞一样,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本研究结果提示,斜带石斑鱼稚鱼死亡的原因可能与其胃肠激素样内分泌细胞的功能没有直接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稚鱼期论文参考文献

[1].李芹,唐洪玉.中华倒刺鲃仔稚鱼期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的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0

[2].刘志刚,翁幼竹,宋海霞,方永强.5种胃肠激素样内分泌细胞在斜带石斑鱼稚鱼期消化道中的定位[J].中国水产科学.2009

[3].庹云,张耀光,李萍,殷江霞.岩原鲤稚鱼期小瓜虫病急性感染与治疗[J].水产养殖.2005

[4].陈慕雁,张秀梅,连建华.大菱鲆仔稚鱼期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5].蔡克瑕,王重刚,陈品健,谢仰杰.花尾胡椒鲷仔稚鱼期消化酶活性的变化[J].台湾海峡.2000

[6].庄平,曾令兵,章龙珍,张涛,张征.史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的研究:Ⅳ.稚鱼期小瓜虫病的治疗[J].淡水渔业.1999

[7].田中克,吴志广.牙鲆仔稚鱼期的生态[J].河北渔业.1997

[8].龙祥平,王德寿.南方鲶仔稚鱼期齿发育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9].陈文义.虹鳟鱼稚鱼期暴发一起急性传染病的初步探讨[J].动物检疫.1988

[10].陈真然.草鱼(鲩)仔、稚鱼期发育的形态生态特征[J].动物学杂志.1963

标签:;  ;  ;  ;  

稚鱼期论文-李芹,唐洪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