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载传递性能论文-池玉宇,李俊华,余凯,石哲

荷载传递性能论文-池玉宇,李俊华,余凯,石哲

导读:本文包含了荷载传递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型钢混凝土,栓钉连接件,反复荷载,剪切承载力

荷载传递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池玉宇,李俊华,余凯,石哲[1](2015)在《高温后反复荷载下带栓钉连接件型钢混凝土界面力传递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6个高温后带栓钉连接件型钢混凝土短柱反复加载试验和6个高温后试件的单调加载对比试验,研究高温后反复荷载下带栓钉连接件型钢混凝土短柱的破坏形态、荷载-滑移特性、界面剪切承载力等。研究结果表明:带栓钉连接件型钢混凝土试件在反复荷载下的破坏形态与单调荷载下大致相同,破坏以栓钉外侧混凝土劈裂为主。试件的滑移刚度和界面剪切承载力随着升温时曾经经历最高温度的增加及最高温度持续时间的增长而下降。翼缘布置栓钉试件的滑移刚度和界面剪切承载力高于相同条件下腹板布置栓钉试件的滑移刚度和剪切承载力。与单调加载相比,反复荷载下试件界面剪切承载力下降。(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5年07期)

付燎原[2](2013)在《施工期多层模板支撑体系荷载传递规律分析与性能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工程施工速度不断加快,在施工过程中,主体结构经常在没有达到设计强度要求时就开始进行上层结构的施工,因此多层模板支撑体系在施工中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对该体系认识的不全面,尤其对这种体系的受力性能等缺乏足够的了解,造成了在实际施工中对多层模板支撑体系配置的不合理、拆除时间和方式的不当等问题,由此引发了很多工程事故。在施工过程中,多层模板支撑体系把新浇筑的混凝土荷载以及施工荷载传递到已浇筑好的楼板上。混凝土结构和支撑构成了一个临时承载体系,它们共同承担施工时产生的荷载,混凝土结构和支撑的内力随时间和支撑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多层模板支撑体系的研究对保证工程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多层模板支撑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对多层模板支撑体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西安市某实际工程的现场实测,得到了多层模板支撑体系立杆和楼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内力时程曲线,证明了多层模板支撑体系是一个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变化的体系。同时,研究了该支撑体系的荷载传递规律以及模板支撑与混凝土楼板共同工作、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分析,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基本吻合,在规律上具有一致性,同时指出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介绍了一种多层模板支撑体系的简化分析模型,通过与实测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的比较,可知运用该简化模型对多层模板支撑体系进行分析是可行的。本文研究成果对多层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研究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3-04-01)

邵剑文,干钢,何勇,毛江鸿[3](2011)在《砖混组合托换梁受力性能和荷载传递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换梁受力性能及其荷载传递方式是既有砖混结构改造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现行规范对此内容尚不明确。结合实际工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托换梁在承重墙体拆除过程中的受力性能进行分析,并对实际结构进行全过程监测。结合有限元分析和监测结果,讨论了托换梁上部墙体的荷载传递方式。结果表明,托换梁的受力特性取决于上下结构相互变形的协调,托换梁与上部墙体形成了墙梁,而托换梁可仅考虑其自重和本层楼盖的恒、活荷载。(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1年10期)

桂志光,朱万旭,陶利[4](2010)在《核电站安全壳锚具荷载传递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核电站安全壳大吨位钢索张拉的结构安全性,用荷载传递性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配置OVM15R-37K核电站安全壳专用锚垫板的预应力混凝土锚固区传力性能,包括极限荷载、应变值和裂缝宽度等,并进行了相关数据分析.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试件的极限荷载均能达到1.2 Fpk;封闭网格钢筋的合理配置可提高试件开裂荷载并有效控制劈裂裂缝宽度;张拉过程中锚具本身的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应力.(本文来源于《广西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郭云[5](2010)在《荷载传递梁刚度对木框架剪力墙受力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我国的《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5-2003)中增设了“轻型木结构房屋”的有关条文,但其主要内容大部分来自北美的试验研究成果和规范,但轻型木结构房屋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有关轻型木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未系统地展开。剪力墙是轻型木结构抵抗侧向荷载的重要构件,研究剪力墙的抗侧力性能是研究轻型木结构抗侧力性能的关键问题。木框架剪力墙试验的目的是为我国轻型木结构房屋的推广和规范的修订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钉连接是轻型木结构中最主要的连接方式。面板与木框架的钉节点的连接性能直接影响了木框架剪力墙承受侧向荷载的能力,且木结构剪力墙有限元分析模型大多是建立在钉节点模型的基础上的,而钉节点的模型参数多数又是通过试验数据拟合得出的,因此钉节点性能对于剪力墙和房屋整体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轻型木结构中面板与木框架钉节点的试验研究,采用两种不同规格的钉子,通过两组荷载垂直于木材纹路方向,两组荷载平行于木材纹路方向的钉节点试验,其中每组各10个试件,得出了两个方向钉节点的平均多参数线性荷载—滑移曲线模型,该模型为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轻型木结构提供了面板与木框架钉节点连接性能的基础资料。木框架剪力墙试验研究时,荷载传递梁的刚度对木框架剪力墙的破坏模式以及抗侧力有直接的影响,当木框架剪力墙墙端以及墙中洞口边未采用墙端锚栓时,这种影响更甚。本文采用一种新型加载装置对叁片不同类型的足尺木剪力墙进行了单向、反复加载试验,其中一片标准剪力墙、一片开门洞剪力墙、一片开窗洞剪力墙,重点研究其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滞回特性、抗剪强度、极限位移、弹性抗侧刚度、耗能、墙骨柱上拔和锚栓应力,并将试验结果与相同构造的试件采用铰接钢梁、连续钢梁时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最后,本文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剪力墙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有限元模型的结果很好地验证了使用本文中的加载装置更能真实的反映木剪力墙的真实的受力性能。(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0-04-01)

陈绪刚,赵斌,卢文胜[6](2009)在《多级传力预应力端锚荷载传递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级传力预应力端锚是一种新型的锚具形式。试验研究了该类锚具在不同螺旋筋和箍筋配置及其表面形式下的荷载传递性能。结果表明当螺旋筋及箍筋配筋间距为50mm,钢筋采用螺纹钢时,该类锚具荷载传递性能良好。通过数值分析,讨论了该类锚具的应力分布模式,表明约27.4%的张拉荷载通过第二级和端部锚板传递,验证了锚具多级设计的合理性。数值分析进一步表明该类锚具下螺旋筋配筋范围宜在1.0b(b 为正方形试件截面尺寸)左右,首圈螺旋筋离锚具顶部高度宜小于50mm。(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09年06期)

S.,Blassiau,A.,Thionnet,A.R.,Bunsell[7](2008)在《单向碳纤维增强环氧基复合物中纤维破坏的荷载传递微观机制:第叁部分复合性能的多尺度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叁部分介绍了多尺度再现方法。该方法考虑了与复合物退化相关的非常重要的微观现象,包括纤维的断裂、界面剥离、纤维之间的超负荷以及模具的黏弹性性能。分析结果用以精确预测单向碳纤维增强环氧基复合物中纤维的宏观破坏以及量化相同材料压力容器中的损伤累积。该方法还介绍了由于纤维的破坏形成的声发散行为,以及如何预测压力容器的残余寿命。(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08年09期)

饶枭宇[8](2007)在《预应力岩锚内锚固段锚固性能及荷载传递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公路交通是需要首先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在西部地区公路建设中,高危边坡的加固、环境地质灾害的整治成了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锚固技术被国内外岩土工程界公认为处置该类工程问题最直接有效的工程措施。以预应力锚索为基础的各种岩土支护结构因为其高效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已经在这些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工程实践已远远超前于理论研究,因此,运营中或施工中的锚固工程的预应力锚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失效破坏。内锚固段作为预应力锚索的主要受力和传力构件,对其锚固性能及荷载传递机理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论文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岩土工程减灾”(50625824)和交通部西部建设科技项目“岩土锚固安全评价与处治技术研究”(200431874010)为依托,采用野外现场调研、资料收集整理、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预应力锚索内锚固段的锚固性能及荷载传递机理。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野外现场调研、室内资料搜集整理等手段,拟定部分在试验室内人为可控可调的、影响岩锚内锚固段锚固性能的内部因素作为研究对象。以公路边坡岩土锚固中使用较为普遍的4Ф15.24mm和6Ф15.24mm的锚束为原型,采用实际的岩石、注浆体、钢绞线为原材料进行缩尺试验,对这些内部影响因素逐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保证注浆体强度等级及施工和易性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注浆体的配合比来增强岩锚锚固性能的方法,得出了普通预应力锚索的主要失效破坏模式。(2)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岩锚荷载传递机理研究的各自优缺点,针对普通预应力锚索的荷载传递特性,基于Mindlin解推导了内锚固段的注浆体与岩石粘结界面上的应力分布弹性解,在考虑界面本构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锚索与注浆体粘结界面上的应力分布弹性解,并用该弹性解对普通预应力锚索的主要失效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3)基于普通预应力锚索的荷载传递机理和主要失效破坏模式,将结构工程中的压花锚的压花结构做了较大改进,用于岩土锚固工程中,分析了压花锚的荷载传递机理,通过抗拔试验研究了其锚固性能,并从不同角度对其锚固性能进行了优化研究。(4)采用直剪试验研究了内锚固段所在位置的上覆岩土层厚度、孔壁清洁度以及孔壁粗糙度对注浆体岩石界面抗剪特性的影响。采用分形理论对粗糙度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联合分形维数D和粗糙度系数JRC精确定量表征界面粗糙度的方法。鉴于注浆体与岩石的粘结强度是预应力锚索内锚固段长度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建议以直剪试验为基础,采用综合因素法确定注浆体与岩石间的粘结强度。(5)建立了岩锚拉拔试验的有限元计算模型,采用试验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ANSYS程序分别计算了普通锚和压花锚内锚固段的应力分布,对其不同的荷载传递机理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采用该模型对普通锚和压花锚在不同拉拔过程中的荷载变位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了岩锚拉拔试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上述研究中,理论研究的结果可以很好地阐释试验结果,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所反映的规律基本一致,叁者互为验证。这说明本文的试验结果准确可靠,理论研究合理可信,数值模型建立科学适用,对后续预应力锚固工程的优化设计、施工以及相关规范的修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7-10-01)

张耀年[9](2000)在《桩端后注浆大直径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福州几个实际工程的大直径灌注桩采用后注浆工艺的静载荷试验成果 ,试验表明后注浆工艺可极大地提高单桩承载力 ,并改善灌注桩的荷载———沉降性能(本文来源于《福建建筑》期刊2000年S2期)

俞炯奇,张土乔,兰柳和[10](1998)在《大直径钻孔灌注桩荷载传递机理及承载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杭州市城市建设正向城东发展,为了搞清其地下35~55m处深厚圆砾层承载特性,根据已有的工程试检实测资料分析了该深厚圆砾层作为持力层的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及承载性能,为进一步合理地利用该深厚圆砾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1998年11期)

荷载传递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工程施工速度不断加快,在施工过程中,主体结构经常在没有达到设计强度要求时就开始进行上层结构的施工,因此多层模板支撑体系在施工中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对该体系认识的不全面,尤其对这种体系的受力性能等缺乏足够的了解,造成了在实际施工中对多层模板支撑体系配置的不合理、拆除时间和方式的不当等问题,由此引发了很多工程事故。在施工过程中,多层模板支撑体系把新浇筑的混凝土荷载以及施工荷载传递到已浇筑好的楼板上。混凝土结构和支撑构成了一个临时承载体系,它们共同承担施工时产生的荷载,混凝土结构和支撑的内力随时间和支撑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多层模板支撑体系的研究对保证工程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多层模板支撑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对多层模板支撑体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西安市某实际工程的现场实测,得到了多层模板支撑体系立杆和楼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内力时程曲线,证明了多层模板支撑体系是一个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变化的体系。同时,研究了该支撑体系的荷载传递规律以及模板支撑与混凝土楼板共同工作、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分析,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基本吻合,在规律上具有一致性,同时指出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介绍了一种多层模板支撑体系的简化分析模型,通过与实测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的比较,可知运用该简化模型对多层模板支撑体系进行分析是可行的。本文研究成果对多层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研究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荷载传递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池玉宇,李俊华,余凯,石哲.高温后反复荷载下带栓钉连接件型钢混凝土界面力传递性能研究[J].工业建筑.2015

[2].付燎原.施工期多层模板支撑体系荷载传递规律分析与性能测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邵剑文,干钢,何勇,毛江鸿.砖混组合托换梁受力性能和荷载传递方式研究[J].建筑结构.2011

[4].桂志光,朱万旭,陶利.核电站安全壳锚具荷载传递性能试验研究[J].广西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5].郭云.荷载传递梁刚度对木框架剪力墙受力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0

[6].陈绪刚,赵斌,卢文胜.多级传力预应力端锚荷载传递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J].结构工程师.2009

[7].S.,Blassiau,A.,Thionnet,A.R.,Bunsell.单向碳纤维增强环氧基复合物中纤维破坏的荷载传递微观机制:第叁部分复合性能的多尺度再现[J].钢结构.2008

[8].饶枭宇.预应力岩锚内锚固段锚固性能及荷载传递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7

[9].张耀年.桩端后注浆大直径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性能[J].福建建筑.2000

[10].俞炯奇,张土乔,兰柳和.大直径钻孔灌注桩荷载传递机理及承载性能[J].建筑结构.1998

标签:;  ;  ;  ;  

荷载传递性能论文-池玉宇,李俊华,余凯,石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