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氯化钙,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碱性磷酸酶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杰,朱兆宇,曹琳[1](2019)在《氯化钙对大鼠脂肪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MSCs)可用于治疗成骨分化后的骨缺损。为了揭示氯化钙(CaCl_2)对大鼠A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本研究大鼠AMSCs分别在标准成骨分化培养基(含有地塞米松,抗坏血酸和β-甘油磷酸酯)、CaCl__2培养基(含有8 mmol/L CaCl_2)和基础培养基(阴性对照)中培养,诱导后7 d、10 d、14 d和21 d,分别使用茜素红染色(ARS)检测钙沉积现象,使用磺酰罗丹明B法测定细胞增殖,并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ALP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成骨分化培养基组相比,8 mmol/L CaCl_2显着增强成骨分化,并且促进细胞增殖。因此,应用CaCl_2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有望成为成骨诱导的替代或辅助方法。(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9期)
戴伟丹,孙爱军,张传森[2](2019)在《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过敏性哮喘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SCs)对过敏性哮喘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小鼠白色脂肪分离、培养、鉴定ASCs;以卵清蛋白(OVA)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野生型C57Bl/6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细胞对照组、哮喘模型组,细胞治疗组。建立哮喘模型第15天尾静脉注射1×10~5 ASCs,末次激发后24h,抽取外周血检测OVA-IgE;取肺组织,观察气道炎症,qRT-PCR法检测IL-5、IL-13的表达,流式细胞学检测2型固有淋巴细胞数量。结果:细胞治疗组较哮喘模型组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和哮喘模型组比较,细胞治疗组血清OVA-IgE浓度、IL-5和IL-13的表达、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s)数量均明显降低。结论:ASCs静脉移植可以减轻气道炎症,治疗过敏性哮喘,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和ILC2s增殖有关。(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王洋,宋卓悦,连晓磊,李江南,丁康[3](2019)在《脂肪和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能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人膝关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SDSCs)的成软骨分化能力,寻找更为合适的种子细胞来治疗骨性关节炎软骨病损。方法:取2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髌下脂肪垫、滑膜组织和剥离的软骨,分离、培养ADSCs、SDSCs和炎性软骨细胞(ICs),观察增殖和分化情况。收集体外3D培养7、14、21 d的3种细胞培养液上清,应用ELISA检测IL-1、IL-6和IL-10的分泌情况。取3D培养21 d获得的细胞团块,测量其直径并经番红O、阿尔新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细胞成软骨分化情况。结果:3种细胞均呈现类成纤维细胞形态,其中ICs多为短梭形多分支,而ADSCs和SDSCs多为长梭形。不同时间点ICs分泌的IL-1和IL-6高于SDSCs和ADSCs,ADSCs分泌的IL-10高于SDSCs及ICs(P <0. 05)。3D培养21 d后,SDSCs细胞团块直径大于ICs和ADSCs(P <0. 05)。阿尔新蓝和番红O染色结果发现,SDSCs和ICs的阳性区域面积大于ADSCs(P <0. 05);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ICs和SDSCs阳性区域面积均大于ADSCs(P <0. 05)。结论:SDSCs成软骨分化能力较强,ADSCs的抗炎作用较强。(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慧颖[4](2019)在《不同部位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脂肪组织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及机制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近年来,肥胖的患病率急剧上升,肥胖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肥胖是指长期能量摄入高于能量消耗导致脂质过度累积引起的一种慢性炎性疾病,可导致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肥胖对治疗上述肥胖相关疾病至关重要。脂肪组织在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平衡和免疫微环境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解剖部位的不同,脂肪组织分为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和皮下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二者在代谢特性和功能方面具有显着差异。腹内各器官周围VAT累积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而下肢、臀部等部位SAT具有保护性储能作用,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肥胖诱发的脂肪组织炎症,是机体胰岛素抵抗的主要致病因素。肥胖诱发的脂肪组织炎症,主要表现为VAT中TNF(tumor necrosis factor)、IL(interleukin)-1β、IL-6、IL-8、MCP-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等炎性细胞因子升高及相关免疫细胞的浸润和活化,进而导致全身慢性低水平炎症。炎症的持续存在会进一步导致脂肪组织功能失调,甚至导致肝脏、骨骼肌和内分泌胰腺等部位的异位脂肪沉积,加重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因此,搞清脂肪组织免疫微环境的调节机制、控制脂肪组织炎症对改善胰岛素抵抗、防治肥胖相关疾病意义重大。脂肪组织中除脂肪细胞之外,含大量的血管基质成分(vascular matrix fraction,SVF),由免疫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组成。血管基质成分中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B细胞是构成脂肪组织免疫微环境的重要细胞组分,在维持脂肪组织代谢稳态及诱发肥胖相关代谢紊乱中均发挥关键作用。除了免疫细胞外,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ADSC)亦是血管基质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ADSC不仅是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的前体,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根据解剖部位不同,ADSC可分为SAT来源的ADSC(S-ADSC)和VAT来源的ADSC(V-ADSC)。二者在基因表达、增殖分化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那么,S-ADSC和V-ADSC是否参与调节VAT和SAT的免疫微环境,从而导致VAT和SAT不同的代谢特点和功能,值得我们探索,也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实验方法一、S-ADSC、V-ADSC的提取与培养10-12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提取腹股沟处脂肪组织(皮下脂肪组织)、附睾处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剪碎后按比例加入含胶原酶的无菌KRB(Krebs-Ringer Buffer)缓冲液,提取血管基质成分。24h后更换培养基。当细胞融合度达到90%时,进行细胞传代与扩增培养。贴壁的梭形细胞即为ADSC。其中,皮下脂肪组织来源的为S-ADSC,内脏脂肪组织来源的为V-ADSC。选取3-5代ADSC种板,进行后续实验。二、S-ADSC与V-ADSC炎症表型的差异及机制1、比较S-ADSC、V-ADSC大小形态的差异S-ADSC、V-ADSC消化种板,24h后显微镜下拍照,比较二者大小、形态差异。2、检测S-ADSC、V-ADSC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差异1)S-ADSC、V-ADSC中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差异S-ADSC、V-ADSC消化种板,提取细胞mRNA,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S-ADSC、V-ADSC中IL-1β、IL-6、TNF-αmRNA表达水平差异。2)S-ADSC、V-ADSC培养上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差异S-ADSC、V-ADSC消化种板,收取细胞培养上清,通过ELISA的方法检测S-ADSC、V-ADSC中IL-6、TNF-α的分泌水平差异。3、检测S-ADSC、V-ADSC炎症信号通路的差异S-ADSC、V-ADSC消化种板,提取细胞蛋白,通过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S-ADSC、V-ADSC中p-ERK、p-JNK、p-p65、ERK、JNK蛋白水平差异。4、检测TLR4和TLR2的表达差异1)S-SVF、V-SVF中TLR4和TLR2 mRNA表达差异提取10-12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皮下脂肪组织SVF、内脏脂肪组织SVF,即S-SVF、V-SVF。提取其mRNA,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S-SVF、V-SVF中TLR4(toll-like receptor4)和TLR2(toll-like receptor2)mRNA表达水平差异。2)S-ADSC、V-ADSC中TLR4和TLR2 mRNA表达差异提取S-ADSC、V-ADSC的mRNA,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其中TLR4和TLR2 mRNA表达水平差异。3)S-ADSC、V-ADSC中TLR4和TLR2蛋白水平差异通过western-blot和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S-ADSC、V-ADSC中TLR4和TLR2的蛋白水平差异。5、检测阻断TLR4和TLR2对V-ADSC炎症表型的影响1)阻断V-ADSC中TLR4和TLR2对ADSC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S-ADSC、V-ADSC分组情况如下:S-ADSC+DMSO组、V-ADSC+DMSO组、V-ADSC+TAK242(TLR4抑制剂)组、V-ADSC+CUCPT22(TLR2抑制剂)组。提取细胞mRNA,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阻断TLR4和TLR2后IL-1β、IL-6、TNF-αmRNA表达水平差异。2)阻断V-ADSC中TLR4和TLR2对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S-ADSC、V-ADSC消化种板,分组同上。收取细胞培养上清,通过ELISA的方法检测阻断TLR4和TLR2后TNF-α的分泌水平差异。3)阻断V-ADSC中TLR4和TLR2对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S-ADSC、V-ADSC分组同上。通过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阻断TLR4和TLR2后p-ERK、p-JNK、p-IIκB的蛋白水平差异。6、检测激活TLR4和TLR2对S-ADSC、V-ADSC介导炎症反应的影响1)激活ADSC中TLR4和TLR2对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S-ADSC、V-ADSC分组情况如下:S-ADSC+PBS 组、V-ADSC+PBS组、S-ADSC+LPS组、V-ADSC+LPS组。提取细胞mRNA,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激活TLR4和TLR2后IL-1β、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差异。2)激活ADSC中TLR4和TLR2对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S-ADSC、V-ADSC分组同上。收取细胞培养上清,通过ELISA的方法检测激活TLR4和TLR2后IL-6、TNF-α的分泌水平差异。三、SAT、VAT中巨噬细胞与B细胞的差异1、检测S-SVF、V-SVF中巨噬细胞数量和比例的差异分别提取4周、7周、10周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的S-SVF、V-SVF,通过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S-SVF、V-SVF中CD11b+巨噬细胞数量和比例差异。2、检测S-SVF、V-SVF中B细胞数量和比例的差异分别提取4周、7周、10周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的S-SVF、V-SVF,通过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S-SVF、V-SVF中CD45R+B细胞数量和比例差异。四、S-ADSC、V-ADSC对巨噬细胞的趋化效应1、S-ADSC,、V-ADSC中MCP-1表达、分泌水平的差异提取S-ADSC、V-ADSCmRNA,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S-ADSC、V-ADSC中MCP-1 mRNA表达水平差异;收取S-ADSC、V-ADSC细胞培养上清,通过ELISA的方法检测S-ADSC、V-ADSC中MCP-1的分泌水平差异。2、S-ADSC、V-ADSC募集巨噬细胞能力的差异S-ADSC、V-ADSC消化种板,取6-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接种于transwell上室,进行巨噬细胞趋化实验。通过结晶紫染色和镜下拍照的方法,检测S-ADSC、V-ADSC对巨噬细胞趋化能力的差异。3、阻断TLR4和TLR2对ADSC中MCP-1表达水平的影响S-ADSC、V-ADSC分组情况如下:S-ADSC+DMSO组、V-ADSC+DMSO组、V-ADSC+TAK242(TLR4抑制剂)组、V-ADSC+CUCPT22(TLR2抑制剂)组。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阻断TLR4和TLR2后MCP-1 mRNA表达水平。4、激活TLR4和TLR2对ADSC表达、分泌MCP-1的影响及其对巨噬细胞趋化作用的影响S-ADSC、V-ADSC消化种板,加入LPS进行刺激。分组情况如下:S-ADSC+PBS组、V-ADSC+PBS组、S-ADSC+LPS组、V-ADSC+LPS组。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激活TLR4和TLR2后MCP-1 mRNA表达水平差异;通过ELISA的方法检测激活TLR4和TLR2后MCP-1的分泌水平差异;通过巨噬细胞趋化实验,检测激活TLR4和TLR2后对巨噬细胞趋化效应的改变。五、S-ADSC、V-ADSC对B细胞的趋化效应1、检测CCL9mRNA表达差异1)SAT、VAT中CCL9mRNA表达差异提取10-12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SAT、VAT mRNA,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SAT、VAT中CCL9(chemokine(C-C motif ligand)9)mRNA表达差异。2)S-ADSC,、V-ADSC中CCL9 mRNA表达差异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S-ADSC、V-ADSC中CCL9 mRNA表达水平差异。2、检测S-ADSC、V-ADSC对骨髓CD19+B细胞趋化的差异S-ADSC、V-ADSC消化种板,取6-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骨髓细胞,通过磁珠分选的方法分离CD19+B细胞,接种于transwell上室,进行B细胞趋化实验。通过活细胞计数和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S-ADSC、V-ADSC对CD19+B细胞趋化能力的差异。3、检测EBF1mRNA表达差异1)SAT、VAT中EBF1 mRNA表达差异提取10-12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皮下脂肪组织、内脏脂肪组织mRNA,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SAT、VAT中EBF1(early B cell factor 1)mRNA表达差异。2)S-SVF、V-SVF中EBF1mRNA表达差异提取10-12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不同部位来源血管基质成分,即:S-SVF、V-SVF的mRNA,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S-SVF、V-SVF中EBF1 mRNA表达差异。3)S-ADSC、V-ADSC中EBF1 mRNA表达差异提取S-ADSC、V-ADSC mRNA,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S-ADSC、V-ADSC中EBF1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4、沉默EBF1对ADSC中CCL9表达的影响S-ADSC种板,用EBF1小干扰RNA(siEBF1)转染S-ADSC。具体分组情况如下:对照组(siControl)、沉默EBF1组(siEBF1)。转染48h后,提取细胞mRNA,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各组中EBF1、CCL9 mRNA表达变化。5、沉默EBF1对ADSC对骨髓CD19+B细胞趋化效应的影响用siEBF1转染S-ADSC,48h后换液。24h后进行B细胞趋化实验。通过活细胞计数和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沉默S-ADSC中EBF1对B细胞趋化效应的改变。结果一、V-ADSC中炎症表型的表达水平高于S-ADSC与S-ADSC相比,V-ADSC细胞大且形态不规则,伪足长且明显。V-ADSC中IL-1β、IL-6、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和IL-6的分泌水平均明显高于S-ADSC,而TNF-α的分泌水平并无显著差异。western-blot结果显示V-ADSC中p-ERK、p-JNK、p-p65表达明显高于S-ADSC。提示V-ADSC炎症表型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DSC,且炎症相关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增强。通过检测SVF和ADSC中TLR4和TLR2的表达情况,我们发现V-ADSC中TLR4和TLR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S-ADSC,SVF的mRNA表达水平亦呈现相似的结果。我们利用TLR4和TLR2抑制剂阻断V-ADSC的TLR4和TLR2信号,并检测炎性信号通路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TLR4和TLR2抑制剂对V-ADSC中p-ERK、p-JNK、p-IκB的表达存在显着抑制作用,同时,V-ADSC中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亦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提示TLR4和TLR2参与调节V-ADSC的炎症表型。我们进一步利用LPS激活V-ADSC和S-ADSC表面的TLR4和TLR2,结果显示V-ADSC和S-ADSC中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和IL-6、TNF-α的分泌水平均明显上调;且这些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水平在V-ADSC中的表达与分泌水平显着高于S-ADSC。以上结果提示与S-ADSC相比,V-ADSC可介导更强的炎症反应。二、VAT中浸润大量巨噬细胞,而SAT中浸润大量B细胞由于VAT和SAT对于肥胖诱发的脂肪组织炎症具有不同的反应性,那么二者在免疫细胞亚群的组成是否存在差异,值得我们深入探索。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了不同周龄小鼠SAT、VAT中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在4周、7周、10周小鼠的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VAT中CD11b+巨噬细胞的比例显着高于SAT;而SAT中CD45R+B细胞的比例则显着高于VAT。以上结果表明,在SAT中存在大量CD45R+B细胞浸润,而在VAT中存在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叁、V-ADSC对巨噬细胞的趋化能力明显强于S-ADSCMCP-1是单核巨噬细胞重要的趋化因子。为了探索VAT中巨噬细胞浸润的可能原因,我们检测了 S-ADSC、V-ADSC中MCP-1的表达和分泌水平,结果显示,V-ADSC中MCP-1的表达和分泌水平显着高于S-ADSC。此外,我们通过对巨噬细胞趋化实验发现V-ADSC对巨噬细胞的趋化能力显着强于S-ADSC。为了明确ADSC对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是否受TLR4和TLR2信号的调控,我们使用TLR4和TLR2抑制剂阻断V-ADSC中TLR4和TLR2信号,并检测MCP-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TLR4和TLR2抑制剂可显着抑制MCP-1的表达。随后,我们利用LPS激活S-ADSC、V-ADSC中TLR4和TLR2,并检测MCP-1表达和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激活TLR4和TLR2可显着促进MCP-1的表达和分泌,且V-ADSC中MCP-1表达和分泌水平均显着高于S-ADSC。同时,通过巨噬细胞趋化实验表明,激活TLR4和TLR2亦明显增强ADSC,尤其是V-ADSC对巨噬细胞的趋化能力。以上结果表明,与S-ADSC相比,V-ADSC高表达TLR4和TLR2,进而促使MCP-1表达及分泌水平的增高,导致其对巨噬细胞趋化能力的增强和大量巨噬细胞在VAT中的浸润。四、S-ADSC对B细胞的趋化能力明显强于V-ADSC我们检测了SAT与VAT、S-ADSC与V-ADSC中CCL9 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ADSC中CCL9表达水平显着高于V-ADSC,使得SAT中CCL9表达水平亦显着高于VAT。此外,我们通过对B细胞趋化实验,证实S-ADSC对CD19+B细胞,尤其是CD19+CD45RhighB细胞的趋化能力显着强于V-ADSC。我们进一步检测了不同部位脂肪组织、血管基质成分、ADSC中EBF1 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AT、S-SVF、S-ADSC中EBF1的表达均显着高于VAT、V-SVF、V-ADSC。为了明确EBF1是否调控CCL9的表达,我们用siEBF1沉默S-ADSC中EBF1表达后,检测S-ADSC中CCL9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对CD19+B细胞趋化效应的变化。结果显示,沉默EBF1后CCL9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对CD19+B细胞,尤其是CD19+CD45RhighB细胞的趋化效应明显减弱。以上结果表明,S-ADSC中高水平的EBF1可促进CCL9表达,进而增强S-ADSC对CD19+B细胞尤其是CD19+CD45RhighB细胞的趋化效应。结论1、V-ADSC较S-ADSC表达高水平的TLR4、TLR2和炎症表型,且易于诱发炎症反应。2、V-ADSC高表达TLR4和TLR2,促进MCP-1的表达和分泌,介导V-ADSC对巨噬细胞的趋化效应,其趋化巨噬细胞的能力显着强于S-ADSC,导致巨噬细胞在VAT中的大量浸润。3、S-ADSC高表达EBF1,促进CCL9的表达,介导S-ADSC对CD19+B细胞的趋化效应,其趋化B细胞的能力显着强于V-ADSC,其中对CD19+CD45RhighB细胞的趋化效应尤为明显,导致B细胞在SAT中的大量浸润。(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6)
郝海珍,郭铁,余丹[5](2019)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凋亡及炎症因子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来源外泌体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凋亡及炎症因子影响。方法取10只健康雄性8周龄SD大鼠附睾旁脂肪组织,提取ADMSCs进行细胞培养,取第3代ADMSCs分别在常氧(21%)和低氧(1%)条件培养,24 h后取培养皿上清液,试剂盒提取法分离外泌体。60只健康雄性8周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PBS组、低氧外泌体组、常氧外泌体组(n=12),后4组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其中缺血再灌注组仅进行造模,不进行干预,PBS组经尾静脉注射PBS 2 mL,低氧外泌体组和常氧外泌体组分别同时给予等量低氧外泌体和常氧外泌体100μg。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 h,采用Longa法测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色素C(CytC)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结果与PBS组相比,低氧外泌体组和常氧外泌体组病理学改变减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细胞色素C和IL-1β的表达及神经元凋亡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低氧外泌体组较常氧外泌体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 ADMSCs来源外泌体能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凋亡和炎症因子IL-1β的表达,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外泌体抑制了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和IL-1β参与的炎症级联反应。(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陈雳风[6](2019)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外囊泡行钛材料表面改性促进骨再生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检验h ADSC-EV是否能够促进成骨分化;2.探索将MSC-EV用于Ti材料表面改性的可行性;3.研发一种适用于金属植入物表面锚定MSC-EV的方式;4.检验经h ADSC-EV表面活化改性的Ti材料是否具备更好的促进骨再生能力,为临床医用金属植入物的表面改性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采用超速离心法制备h ADSC-EV,并通过SEM、颗粒跟踪分析、Western-blot等方式对其进行鉴定;以人成骨样细胞MG63为对象,通过茜素红染色与钙定量检测等方式检验h ASC-EV是否具备促进成骨分化的作用;通过基因芯片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手段对h ASC-EV中可能发挥生物学效应的物质进行初步筛选。2.应用恒电位法制备Bio-Ppy-Ti(生物素-聚吡咯-钛),设置实验分组:Ti、Ppy-Ti、Bio-Ppy-Ti,通过SEM、AFM、荧光显像等手段对各组材料的表面形貌、粗糙度以及生物素负载量进行表征;将生物素修饰的h ADSC-EV孵育到Bio-Ppy-Ti表面,通过共聚焦观察比较第0天、第7天与第14天材料表面的EV残留量,检测锚定的长效性;将生物素修饰的h ADSC-EV分别孵育到各组材料表面后进行超声震荡处理,通过SEM以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材料表面EV的残留量,检测锚定的稳定性。3.设置实验分组:Ti、Bio-Ppy-Ti、EV-Bio-Ppy-Ti,在不同材料表面接种人成骨样细胞MG63,通过F-actin染色比较早期不同时间点(6h、12h、24h)的细胞形态以及黏附情况;培养14天后,通过q RT-PCR与免疫荧光观察细胞在不同材料表面培养后成骨相关基因(ALP、COL1、OCN)与蛋白(COL1、OCN)的表达;在不同材料表面接种人成骨样细胞MG63并培养14天,随后埋植裸鼠(Balb/c,雌性,8-9周龄)皮下,一个月后对局部组织进行HE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添加10μg/m L h ADSC-EV培养MG63细胞14天后,细胞内外总钙含量为1.1855±0.1860 mmol/L,而空白对照组为0.1418±0.0120 mmol/L,阴性对照组(h DFEV)为0.1729±0.0370 mmol/L,其中h ADSC-EV组的钙含量相对于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显着提高。进一步在表达量前30位的h ADSC-EV mi RNA中筛选到5种可以调控成骨分化的mi RNA。2.通过电化学聚合法可成功在Ti表面聚合Bio-Ppy涂层,电化学聚合条件为1.5V、120s时,Bio-Ppy-Ti表面的生物素掺杂量最多;生物素化的h ADSC-EV在Bio-Ppy-Ti表面孵育7天与14天后,EV的残留量分别为初始状态的96.17%与94.67%;生物素化的h ADSC-EV孵育到各组材料进行超声震荡处理30s后,Ti、Ppy-Ti与Bio-Ppy-Ti表面的EV残留量分别为初始状态的0.34%、0.67%与62.74%,其中Bio-Ppy-Ti组显着高于Ti组与Ppy-Ti组。3.在不同材料表面接种MG63细胞培养6小时后,Ti、Bio-Ppy-Ti与EV-Bio-Ppy-Ti表面的细胞投影面积分别是946.42±69.32μm2、841.69±147.98μm2与1361.26±163.14μm2,其中Bio-Ppy-Ti组显着高于Ti组与Ppy-Ti组;在不同材料表面接种MG63细胞培养14天后,EV-Bio-Ppy-Ti组中细胞的ALP基因、COL1基因与OCN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Ti组的1.27倍、1.68倍与1.82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材料经裸鼠皮下植入一个月后,EV-Bio-Ppy-Ti组的皮下组织中可见少量散在分布的OCN阳性细胞,而Ti组与Bio-Ppy-Ti组的皮下组织内未见OCN阳性表达的细胞。结论:1.h ADSC-EV可以在体外促进成骨样细胞MG63的成骨分化;h ADSC-EV中富含多种可以调控成骨分化的mi RNA。2.通过恒电位法可在Ti表面制备出Bio-Ppy涂层,在1.5V、120s聚合条件下生物素的掺杂含量最多;h ADSC-EV能通过ABC法在Bio-Ppy-Ti表面长期负载达14天;h ADSCEV能通过ABC法在Bio-Ppy-Ti表面稳定负载,至超声震荡300s后才全部脱落。3.经h ADSC-EV修饰的Ti材料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早期黏附与伸展;同时,经h ADSC-EV修饰的Ti材料能够在体内与体外促进成骨细胞中成骨相关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硕,刘义,王建海,赵玉霞,李光[7](2019)在《阿司匹林对Ⅰ型成骨不全小鼠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Ⅰ型成骨不全小鼠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Ⅰ型成骨不全小鼠的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col1a1+/-)),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间充质干细胞相关Marker CD 29、CD 45等的表达情况,并在成骨诱导7 d后进行ALP染色、成脂诱导14 d后进行油红O染色,验证ADSCs~(col1a1+/-)的成骨和成脂分化潜能;分别配制含0、0.5、1、1.5、2、5、10 mmol/L阿司匹林的培养基,MTS检测不同浓度阿司匹林对ADSCs~(col1a1+/-)增殖的影响;将ADSCs~(col1a1+/-)分为对照组、单纯成骨诱导组和加入1.5 mmol/L阿司匹林的成骨诱导+阿司匹林组进行成骨诱导,比较ALP染色结果及ALP活性,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分离培养的ADSCs~(col1a1+/-)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相关Marker CD 29及CD 45,低表达CD 44,并具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低、中浓度(0~2 mmol/L)的阿司匹林可促进ADSCs~(col1a1+/-)增殖,高浓度(5~10 mmol/L)时则抑制,浓度为1.5 mmol/L时促增殖效果最明显;与对照组和单纯成骨诱导组相比,成骨诱导+阿司匹林组的ALP表达明显增强,成骨相关基因col1a1、bglap、runx2、osterix和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以及TGF-β通路中bmp2的转录水平有显着上调。结论阿司匹林能够促进ADSCs~(col1a1+/-)的增殖和成骨分化,可能是通过Wnt及TGF-β信号通路来促进成骨分化的。(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吴林,张斌,王倩梅,赵威,张松涛[8](2019)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ADMSC-Exo)对M1型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并鉴定小鼠ADMSC,用超高速离心法从ADMSC培养基中提取ADMSC-Exo,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利用脂多糖(LPS)将休眠状态的RAW264.7巨噬细胞诱导为M1型巨噬细胞,使用ADMSC-Exo诱导M1型巨噬细胞向M2转化,RT-PCR、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协同刺激分子(CD86)以及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精氨酸酶1(Arg-1)、甘露糖受体(CD206)、IL-10的表达变化。结果 ADMSC-Exo是直径50~100 nm的圆形或椭圆形微型囊泡。ADMSC-Exo能降低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IL-6、TNF-α、CD86的表达,同时上调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Arg-1、CD206、IL-10的表达。结论 ADMSC-Exo可诱导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王静,蔡霞,王志国,徐全臣,李坤[9](2019)在《分离与鉴定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重要的种子细胞之一,可通过较简单的方法大量提取,但其储存条件较苛刻,运输不便,临床应用较困难。外泌体可由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其结构稳定,不易分解,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目的:提取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鉴定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提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鉴定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学美容中心的正常成年女性行吸脂术后腹部浅层皮下脂肪组织,用酶消化法分离提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用细胞贴壁法纯化,胰酶消化传代。选取第3代细胞分别行流式细胞学鉴定,成脂肪细胞诱导与鉴定;成骨细胞诱导与鉴定。取第3-6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收集细胞上清液,差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BCA法测定蛋白浓度,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粒度仪测外泌体直径分布,免疫磁珠法和流式细胞学鉴定。结果与结论: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形态为长梭形,形似成纤维细胞,排列紧密时呈巢状;②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CD29,CD44,CD90及CD105均为阳性表达,CD34和CD45为阴性表达;③成骨细胞诱导至第9天碱性磷酸酶染色为蓝紫色,诱导至21 d时,茜素红S染色可见细胞外基质内出现红色钙结节;④成脂肪细胞诱导14 d后油红O染色呈橘红色;⑤透射电镜显示外泌体结构为杯状,直径为(81.225±22.226) nm,有膜结构。蛋白浓度约为1.5 g/L,直径分布集中于70-100 nm,外泌体流式细胞学显示CD9,CD29,CD44,CD63,CD90和CD105为阳性表达,CD34和CD45为阴性表达;⑥结果证实,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通过超速离心法顺利提取,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免疫磁珠法和流式细胞学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成功鉴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17期)
叶玲,朱静,何成松[10](2019)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干预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虽然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已取得临床疗效,但其免疫调节的内源性功能及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目的:探讨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MRL/lpr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MRL/lpr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不进行干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干细胞移植组尾静脉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另取12只C57BL/6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结论:①分离MRL/lpr小鼠脂肪组织获得的细胞具有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特性;②模型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和干细胞移植组的血清尿素氮、肌酐和抗双链DNA抗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干细胞移植组的血清尿素氮、肌酐和抗双链DNA抗体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P <0.05);③模型对照组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阳性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移植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阳性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1);④模型对照组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的脾脏树突状细胞阳性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干细胞移植组(P <0.01);⑤模型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和干细胞移植组的Th2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模型对照组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的Th1比例和Th1/Th2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干细胞移植组(P <0.05);⑥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和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毒素水平降低,白细胞介素4水平升高(P <0.05);与模型对照组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比较,干细胞移植组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干扰素γ和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毒素水平升高,白细胞介素4水平降低(P <0.05)。结果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通过提高树突状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比例、促进辅助性T细胞亚型的转化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免疫功能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17期)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SCs)对过敏性哮喘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小鼠白色脂肪分离、培养、鉴定ASCs;以卵清蛋白(OVA)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野生型C57Bl/6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细胞对照组、哮喘模型组,细胞治疗组。建立哮喘模型第15天尾静脉注射1×10~5 ASCs,末次激发后24h,抽取外周血检测OVA-IgE;取肺组织,观察气道炎症,qRT-PCR法检测IL-5、IL-13的表达,流式细胞学检测2型固有淋巴细胞数量。结果:细胞治疗组较哮喘模型组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和哮喘模型组比较,细胞治疗组血清OVA-IgE浓度、IL-5和IL-13的表达、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s)数量均明显降低。结论:ASCs静脉移植可以减轻气道炎症,治疗过敏性哮喘,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和ILC2s增殖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赵亚杰,朱兆宇,曹琳.氯化钙对大鼠脂肪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2].戴伟丹,孙爱军,张传森.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过敏性哮喘的治疗作用[J].解剖学杂志.2019
[3].王洋,宋卓悦,连晓磊,李江南,丁康.脂肪和滑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能力的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张慧颖.不同部位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脂肪组织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及机制探索[D].山东大学.2019
[5].郝海珍,郭铁,余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凋亡及炎症因子影响[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9
[6].陈雳风.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外囊泡行钛材料表面改性促进骨再生的相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7].刘硕,刘义,王建海,赵玉霞,李光.阿司匹林对Ⅰ型成骨不全小鼠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
[8].吴林,张斌,王倩梅,赵威,张松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
[9].王静,蔡霞,王志国,徐全臣,李坤.分离与鉴定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10].叶玲,朱静,何成松.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干预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标签:氯化钙; 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碱性磷酸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