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连接连体结构论文-张继斌

弱连接连体结构论文-张继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弱连接连体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连体结构,连接体,连接方式,刚性连接

弱连接连体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继斌[1](2015)在《某超高层双塔刚性连接连体结构的分析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层连体的造型和效果是建筑师的重要表现手法,但是结构复杂,特别是连接体及连接体和主体的连接部位的设计是整个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连体结构型式和连体与主体的连接方式,对主楼的结构受力和抗震性能影响较大。对某超高层双塔连体结构采用刚性连接方式,既满足了连体跨度较大的要求,也加强了双塔主体的刚度,提高了整体抗震能力。本文介绍了简化模型和连体结构模型中连接方式的比较分析,包括结构指标、连接体桁架的变形和对主体结构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确定连接体桁架与主体连接方式采用刚性连接。对连接体桁架在各种工况下进行分析,如连接体桁架在多偶遇地震下的应力满足强度要求、施工模拟计算结果为施工顺序加载小于一次性加载的内力、多偶遇地震的承载力计算满足弹性目标要求、连接体桁架的跨中挠度变形在正常范围内、连接体桁架悬挑处的加速度计算满足舒适度要求、连接体桁架楼板的温度应力分析满足楼板的抗裂要求、连接体桁架楼板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应力计算满足弹性目标要求、关键节点尤其是连接体桁架和主楼连接节点的分析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满足不屈服的性能目标,找出在多种工况下的连接体桁架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本文是以某超高层连体结构的实际工程为背景,在用不同软件分析的前提下,得出以下结论:超高层结构主楼较高、高宽比较大时,宜采用刚性连接,对主楼刚度虽只有一定影响,但对连接体桁架的受力有利,能有效改善跨度较大的连体桁架结构的受力状态。(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11-30)

白成程,赵娟,闫爱田,李超[2](2015)在《弱连接连体结构支座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单论述了弱连接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常用的连廊支座做法,介绍弱连接体结构的设计方法并附以实例,总结了设计时应注意的事项。(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5年27期)

苏恺祯[3](2015)在《柔性连接连体结构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现代化,人们对高层建筑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层建筑不仅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还要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多塔连体高层结构就是在这种趋势之下产生的,多样化的建筑形式与复杂的结构体系使此种结构的设计与分析比普通高层建筑复杂的多,因此,如何高效、准确的对连体高层结构进行设计与分析,并对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进行预判与评价,已经成为当前结构设计行业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主要介绍连体结构的研究背景、受力特点以及工程应用,总结常用的五种结构计算模型,叙述前人对此种结构所做的研究工作与贡献。第二章主要介绍有限单元法的基本理论,以及连体结构中各主要构件在SAP2000有限元软件中的模拟方法,详细比较了橡胶隔振单元和摩擦摆隔振单元的使用区别与各自特点,还对抗震设计常用的分析方法进行简要概括,包括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动力时程分析法以及静力弹塑性分析法,重点阐述叁种方法的核心理论与特点,确定本文结构所用的分析方法。第叁章利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建立等高与不等高两种模型,首先采用模态分析以及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常用的支座连接方案进行详细对比,剖析每种连接方案各自的特点以及优劣,选择一个最优连接方案进行下一步分析;然后通过模态分析以及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动力特性,重点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自振情况、位移和加速度响应、隔震支座响应以及剪力墙的应力分布,从中得出能反应两种结构性质的规律。第四章主要对两种结构模型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首先详细介绍了Pushover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流程,简要说明能力谱法在SAP2000中的分析流程以及前期参数的设置;然后选用合适的加载模式对两个结构进行两个主方向的推覆分析,研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变形情况以及塑性铰的发展顺序,得到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点与破坏机制,并通过能力谱和需求谱曲线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最后对比结构在不同加载模式下结构的塑性发展过程以及性能点位置的变化,从而得出各种加载模式的异同点以及分析准确度。第五章主要是对上述分析结果的一系列总结,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的结论,最后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开展方向做一定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5-04-01)

李明丽[4](2014)在《设置抗塌落拉索的柔性连接连体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课题来源是2010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震作用下高层柔性连接连体结构碰撞反应控制及连廊抗塌落分析》(51068008)。柔性连接连体结构是指连接体与主塔楼采用具有一定刚度和阻尼的连接支座连接而成的连体结构形式。柔性连接能有效地减小连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耦联反应,也可能导致连接体与塔楼在强震作用下发生碰撞及连廊塌落。为防止高空连廊的塌落,目前多采用抗塌落拉索作为一种安全保护构造措施。本文以强震作用下某个连接支座发生破坏,抗塌落拉索和连接支座共同支承连廊的柔性连接连体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对整个连体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时,如果同时考虑材料弹塑性和结构几何非线性,计算量过大,且有时会出现收敛异常的情况。考虑到几何非线性主要由连廊引起,将连廊从塔楼中剥离出来,进行考虑几何非线性的动力弹塑性响应分析。分析表明:拉索的初始松弛长度主要影响连廊整体重量在拉索与支座间的分配,只要拉索的初始松弛长度选择适当,强震作用下拉索始终处于受拉状态,隔震支座始终处于受压状态,拉索可以与隔震支座协同作用;几何非线性主要影响拉索轴力、隔震支座竖向支承力以及碰撞力的大小,影响程度分别为25%、25%及15%左右。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本文在对整体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时,近似考虑几何非线性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将连廊对塔楼的P效应采用附加弯矩的方式进行输入,柔性拉索的几何非线性影响采用放大输入荷载的方式进行考虑。2、柔性连接支座的水平位移会导致连廊重力对主塔楼产生P效应,本文采用附加弯矩的方式施加此P效应,附加弯矩值采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两种作用工况得出。对两种附加弯矩作用下的连体结构进行配筋设计,然后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如果设计时采用的是多遇地震作用下的附加弯矩,罕遇地震作用下,连廊与塔楼相连的区域会出现明显的屈服性能水平过低的情况;如果设计时采用的是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附加弯矩,罕遇地震作用下,连廊与塔楼相连区域的结构承载力有显着提高,结构具有较好的抗塌落性能。因此,为提高连廊与塔楼相连的区域构件的屈服性能水平,弹性设计时应对支承连廊的塔楼节点施加罕遇地震作用下的P效应所引起的附加弯矩。3、将7度罕遇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放大1.2倍,分别对无支座失效、单个支座失效以及对角线双支座失效(在失效支座处抗塌落拉索参与工作,与其余未破坏支座共同承担连廊)的连体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在超过设防标准的罕遇地震作用下连体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抗塌落拉索参与工作后,余下未破坏的连接支座位移会有较明显增大,且与只采用隔震支座支承连廊的连体结构相比,设置抗塌落拉索的柔性连接连体结构连廊上部的碰撞机会和碰撞力均有所增大。4、综合比较了多条地震波激励下抗塌落拉索参与工作后的结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各构件的屈服性能水平按破坏程度从强到弱大致为:剪力墙连梁,两端分别与剪力墙和框架柱相连的框架梁,两端与柱相连的框架梁,与连廊连接部分的塔楼框架柱及塔楼底部柱。框架梁、柱屈服性能水平均没有超过生命安全阶段,剪力墙边缘构件屈服仅限于底部加强部位,采用拉索防止连廊塌落技术上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4-05-31)

桂国庆,周巧伶,李永华[5](2013)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柔性连接连体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柔性连接竖向等高和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然后以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连接支座最大位移作为碰撞临界间隙,将7度罕遇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放大1.4倍,研究在超过设防标准的罕遇地震作用下,柔性连接连体结构在考虑碰撞作用与不考虑碰撞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柔性连接连体结构受力较为合理,在塔楼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钢筋和混凝土出现屈服,剪力墙连梁和框架梁出现不同性能的塑性铰的情况下,支承连廊的框架柱并没有出现屈服,连接支座的位移也在合理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抗塌落性能。此外,连廊桁架底部和顶部与塔楼之间都有可能发生碰撞,但顶部碰撞在连廊桁架杆件内产生的内力方向与重力荷载作用下桁架杆件内力方向一致,使桁架杆件的内力增大。(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3年05期)

金刚[6](2013)在《双塔楼高空弱连接连体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弱连接双塔高层结构分析和设计的有关内容,包括塔楼抗侧力体系、连体结构体系与概念设计、相关特殊构造措施。通过对连体结构的工程实例进行在地震作用下反应谱和弹性时程分析,探讨连体结构的动力反应特征;用EPDA和EPSA分析软件分别进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和静力弹塑性分析,对该工程的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3年03期)

周巧伶[7](2012)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柔性连接连体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跨度连体结构早期的连接形式一般为刚性连接,刚性连接连体结构在温差变化时连体桁架内将产生巨大的温度应力,而且刚性连接会增加连体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扭转耦联。为克服这些问题,一些学者对连接形式进行了新的尝试,逐步推出了一些柔性连接的工程实例。柔性连接连体结构采用柔性连接支座将塔楼与连廊进行连接,这样能有效地减小温度应力和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扭转耦联,但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强震作用下连接体与塔楼之间的位移过大、连廊与塔楼的碰撞及连廊的塌落等。本文以等高与不等高柔性连接连体结构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对连体结构进行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出各连接支座的最大位移和连体结构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全部采用柔性连接支座进行连接的连体结构,当支座刚度选择合理时,即使是在超过设防标准的地震动作用下,塔楼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钢筋和混凝土出现屈服、剪力墙连梁和框架梁出现不同性能的塑性铰,但支承连廊的框架柱并没有出现屈服,连接支座的位移也在合理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减震和抗塌落性能。2)然后以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支座最大位移作为碰撞临界间隙,将地震加速度峰值分别提高1.2倍和1.4倍,研究在超过设防标准的罕遇地震作用下,柔性连接连体结构地震响应及连体结构的塑性发展水平。得出结论如下:在超过设防标准的罕遇地震作用下,连廊底部和顶部与塔楼之间都有可能发生碰撞,底部碰撞对连体桁架杆件产生的内力与重力荷载作用下杆件的内力符号正好反向,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连体桁架杆件的内力,甚至导致杆件内力反向。但顶部碰撞在桁架杆件中产生的内力与重力荷载作用下桁架杆件内力方向一致,导致桁架杆件的内力增大。由于连廊与塔楼间的碰撞力大部分通过楼板传给塔楼的核心筒,碰撞反应对主塔楼框架梁、柱的内力影响较小3)研究了不同连接支座对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柔性连接支座刚度越小,地震作用下支座位移就越大,相应的支座剪力就越小,但支座位移过大会引起结构明显的P-△效应。也有可能导致连廊的塌落。部分支座采用柔性连接、部分支座采用铰接连接的连体结构,在强震作用下,铰接支座处会产生很大的内力,结构的抗震性能远不及柔性连接形式。因此,在连体结构设计时,如全部采用柔性连接的连体结构支座位移能满足设计要求,应优先采用柔性连接支座形式。(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2-11-20)

姚江强[8](2010)在《地震作用下高层柔性连接连体结构碰撞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发展和基于对单体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许多单体建筑在顶部或中部采用大跨钢桁架相连,形成上部带1-2层连廊的连体建筑,其早期的连接形式一般为刚接。但大跨度刚性连接的连体结构在温差变化时连体桁架内将产生巨大的温度应力,而且刚性连接会增加地震动作用下连体结构的扭转耦联。为克服这些问题,最近有些专家对连接形式进行了新的尝试,推出了一些柔性连接的工程实例。柔性连接主要指塔楼与连廊之间采用弹性连接支座进行连接,这可有效地减小温度应力和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扭转耦联,但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强震作用下连接体与塔楼的碰撞、连廊的塌落等。本文以一大跨度柔性连接多塔连体结构(连接支座部分为铰接固定、部分为弹塑性连接)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研究了柔性连接连体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碰撞反应,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由于多塔连体建筑单元数目一般较大,在普通的PC机上,弹性动力时程分析都难以实现,更不用说弹塑性时程分析,故需对塔楼模型做简化处理,即先采用EPDA弹塑性时程分析软件对单个塔楼进行指定烈度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得出塔楼顶部弹塑性位移;然后按相同烈度地震作用下同一个塔楼塔顶的弹性动力分析位移与弹塑性动力分析位移基本相等的原则,对塔楼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进行折减,这样就可用弹性的方法近似表示塔楼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最后对弹性模量折减后的塔楼进行子结构缩聚,生成超单元。这样塔楼的计算单元数就可大大减小,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由于连廊为钢结构,故不作任何简化,直接采用弹塑性梁单元进行精确模拟。2.对柔性连接支座的粘弹塑性滞回曲线进行等效线性化,得出相应的等效支座刚度和等效支座阻尼。3.采取ANSYS软件对整个连体结构进行6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得出支座的最大位移,然后以支座的最大位移作为碰撞临界间隙。4)考虑到地震发生强度的不可预测性,将地震加速度峰值分别提高1.5倍和2倍,采用KELVIN碰撞模型来模拟连廊与塔楼之间可能发生的碰撞,再次对整个连体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计算碰撞情况下的整个连体结构的动力响应。5.碰撞反应分析结果表明:连廊上部碰撞对连体桁架产生的内力与重力荷载作用下桁架内力符号一致,内力相互迭加,而下部碰撞对连体桁架产生的内力与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符号正好相反,内力相互抵消,所以上部碰撞对连廊结构的破坏远比下部碰撞严重。本算例模型采用的是部分铰接、部分弹性连接,且连接支座具有一定的刚度和阻尼,从计算结果来看,碰撞反弹并没有造成连接支座在反方向产生很大的位移,从而避免了连廊的塌落,这说明只要支座设计合理,完全可避免连廊在强震作用下发生塌落。(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0-12-24)

任续辉,白国良[9](2009)在《地震作用下双塔弱连接连体结构受力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单塔楼和双塔连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采用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3个算例,分别计算了单塔楼、连接体与主体结构固接的对称双塔楼和与主体结构弱接的对称双塔楼结构,从结构振型、位移、剪力3个方面分析了弱连接体对双塔连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可为同类工程设计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庞迎波[10](2008)在《双塔弱连接连体结构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及其振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塔连体结构是两个高层建筑由设置在一定高度处的架空连廊相连而组成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双塔连体结构整体刚度大,而连接体部分受力复杂,连接体部分要协调两侧结构的变形,在地震作用下其分析模型及动力特性要比无连接体的双塔结构复杂。如何对双塔连体结构进行地震振动控制,已成为振动控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参考研究了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双塔弱连接连体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和振动控制方法,所作的工作如下:1、按照层模型方式建立双塔连体结构模型:按照连接体布置位置的不同分别建立了4个双塔连体结构模型,并相应的给连接体安装粘滞液体阻尼器以耗散地震输入能量来达到减振的目的。2、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地震反应时程分析计算:在叁组地震波的作用下分别对双塔连体结构和无连体的双塔结构进行时程分析,对比在设置了粘滞液体阻尼器耗能减振后双塔连体结构的振动反应,对无连接的双塔结构与连体结构的振动反应之间的差异进行总结。3、在地震作用下的参数优化:为了使控制指标获得最优的效果,文中通过大量的计算,分析了粘滞液体阻尼器的阻尼系数及连接体布置方式对各振动控制指标的控制作用,归纳出优化参数的设置对结构振动反应如顶点位移、层间位移和底层剪力等时程反应的控制规律。(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8-06-01)

弱连接连体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简单论述了弱连接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常用的连廊支座做法,介绍弱连接体结构的设计方法并附以实例,总结了设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弱连接连体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继斌.某超高层双塔刚性连接连体结构的分析和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5

[2].白成程,赵娟,闫爱田,李超.弱连接连体结构支座设计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

[3].苏恺祯.柔性连接连体结构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5

[4].李明丽.设置抗塌落拉索的柔性连接连体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D].南昌大学.2014

[5].桂国庆,周巧伶,李永华.罕遇地震作用下柔性连接连体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

[6].金刚.双塔楼高空弱连接连体结构设计[J].结构工程师.2013

[7].周巧伶.罕遇地震作用下柔性连接连体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D].南昌大学.2012

[8].姚江强.地震作用下高层柔性连接连体结构碰撞反应分析[D].南昌大学.2010

[9].任续辉,白国良.地震作用下双塔弱连接连体结构受力性能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

[10].庞迎波.双塔弱连接连体结构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及其振动控制[D].广西大学.2008

标签:;  ;  ;  ;  

弱连接连体结构论文-张继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